海洋三所繪製中國紅樹林生態修復潛力圖

2020-10-21 i自然i海洋

  本報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陳彬帶領的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紅樹林生態修復空間規劃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該團隊胡文佳博士等與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研究人員合作,採用生態建模方法對中國紅樹林的生境適宜性及生態修復空間規划進行了系統研究。研究成果以「使用生態位模型預測紅樹林在全球分布區北緣的潛在分布:確定保護和恢復的範疇」和「基於物種分布模型繪製紅樹林生態修復潛力圖——中國案例研究」為題,相繼發表於相關領域SCI頂級期刊《森林生態與管理》和《整體環境科學》。研究得到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福建省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支持。

  中國紅樹林在歷史上曾經歷大幅度退化,生態建模則還原了紅樹林的潛在適生區,以此輔助判斷紅樹林的修復適宜區域。研究人員應用生態位模型對中國26種真紅樹植物的生境適宜性進行了評估,深度揭示了中國紅樹物種空間分布在大尺度上隨緯度變化的環境驅動機制,判斷了紅樹林的保護現狀和潛在適生熱點區,並通過模型模擬得到中國大陸紅樹林適宜分布的理論北緣約位於北緯28°35′。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將生境適宜性與土地利用數據結合的紅樹林修復潛力指數(RPI),可用於快速識別區域紅樹林的理論可修復空間。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等國際組織在2018年曾召集科學家繪製了全球紅樹林潛在修復地版圖,但由於研究尺度、數據可獲得性等因素,東亞區域的繪製結果尚不全面。針對全球紅樹林修復潛力研究在中國區的不足和空缺,海洋三所研究人員首次繪製了1千米解析度下的中國紅樹林生態修復潛力圖,在全國範圍內確定了約16800公頃理論上具備紅樹林修復潛力的區域,其中廣東和廣西的修復潛力高於其他省份。

  研究結果支持了《海岸帶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規劃》等專項規劃的制定,研究人員將繼續改進方法,並將相關技術擴展至其他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及中國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空間規劃等研究領域,為中國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提供持續的科學支撐。(杜建國)

相關焦點

  • 自然資源部海洋三所研究團隊首次繪製中國紅樹林生態修復潛力圖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的生態修復空間規劃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 「海岸衛士」紅樹林期待加強保護修復
    目前,低矮的白骨壤林和桐花樹林佔據了中國紅樹林的主體。三是生物多樣性降低。相關研究表明:中國37種紅樹植物的50%處於不同程度的珍稀瀕危狀態,海南海桑和卵葉海桑的野外個體數不超過100株。同時,人為幹擾導致紅樹林矮化、稀疏化及生物多樣性下降,尤其是掘穴動物蟹類棲息密度的下降減少了土壤氧氣供應,不利於紅樹植物生長。四是區域整體保護協調不夠。
  • 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
    您知道什麼是紅樹林嗎?您知道在哪裡可以看到紅樹林嗎?您知道紅樹林跟熱帶雨林,哪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強嗎?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主題是「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關於紅樹林,你應該知道哪些?來了解一下吧!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主題是「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
  • 為什麼是紅樹林?丨世界海洋日
    作為海洋和陸地交界處的「兩棲植物」,紅樹林面積雖然不大,儲碳能力卻高於全球平均值,將海洋中巨量的活躍碳牢牢縛在濱海溼地;看似平平無奇的紅樹林,還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紅樹林以常綠灌木和喬木為主體,加上少量草本和藤本,和樹上鳥類、樹底魚蟹貝類、微生物組成一個陸地向海洋過渡的特殊生態體系;紅樹林對生態保護具有顯著作用,得益於其淨化水體的功能,紅樹林所在地幾乎沒有微生物富集的「赤潮」發生……
  • 解密| 紅樹林的「生態密碼」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主題是「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這一天,一次關於紅樹林的隨堂測試正在進行……劉博士紅樹林是紅色的嗎?哪裡不太對,但又說不上來。▼紅樹林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態系統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它們承受著陸地和海洋的雙重壓力,潮汐讓它們極度開放,也極易受傷。任何汙染與砍伐都可能破壞它們盡力維持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目前,我國已經遏制住了紅樹林被破壞的趨勢,紅樹林的面積在穩步增長。這與我國社會各界開展的宣傳、保護和修復工作是分不開的。
  • 專訪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相關負責人:紅樹林修復須高度重視科學
    日前,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相關負責人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表示,地方在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中,必須尊重紅樹林生態系統演替規律,堅持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統籌推動行動計劃確定的各項工作。同時,社會公眾也逐漸認識到了保護紅樹林對維護海洋生態系統健康、抵禦風暴潮對海岸帶的侵害等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對紅樹林的關心和重視也日益提高。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在2019年開展了紅樹林專項調查,基本查清了紅樹林分布現狀和適宜恢復地狀況。在此基礎上,經過深入研究,充分徵求地方意見,制定了行動計劃,著力加強紅樹林保護和修復工作。
  • 紅樹林保護修復提速,再造「海上森林」有多難?
    北海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保護區,飛鳥成群。受訪者供圖潮漲時沒進海裡,潮退時浮出水面——長在陸地和海洋過渡地帶的紅樹林,是一種奇特的生態系統。「海岸衛士」「海洋綠肺」「海上森林」……作為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特有的胎生木本植物群落,紅樹林能防風消浪、淨化海水、固碳儲碳,還能維持生物多樣性,也因此擁有許多譽名。近年來,由於沿海地區開發強度加大,大規模圍填海造成濱海溼地喪失,加之近海海水汙染、過度捕撈等,我國紅樹林面積銳減。生態文明建設的號角下,紅樹林保護修復提速。
  • 圍填海等致紅樹林銳減 修復提速仍有難題待解[組圖]
    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廣西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內,紅樹林沿海岸生長。潮漲時沒進海裡,潮退時浮出水面——長在陸地和海洋過渡地帶的紅樹林,是一種奇特的生態系統。「海岸衛士」「海洋綠肺」「海上森林」……作為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特有的胎生木本植物群落,紅樹林能防風消浪、淨化海水、固碳儲碳,還能維持生物多樣性,也因此擁有許多譽名。近年來,由於沿海地區開發強度加大,大規模圍填海造成濱海溼地喪失,加之近海海水汙染、過度捕撈等,我國紅樹林面積銳減。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號角下,紅樹林保護修復提速。
  • 外來物種有助修複本土紅樹林
    外來物種有助修複本土紅樹林 2015-08-29 科技日報 王怡 【字體:大 中 小】 近日,中山大學生態與進化研究所所長彭少麟及其科研團隊找到一種用外來紅樹林品種控制入侵生物互花米草的生態模型,據介紹,這種方法能有效改善本土紅樹林的生長;同時,這一措施還能保證外來紅樹林植物在完成其使命後自然滅亡,從而避免了一種新的物種入侵。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上。  紅樹林生長於陸地與海洋交界帶的灘涂淺灘,是陸地向海洋過渡的特殊生態系。
  • 中央財政支持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開始申報了!
    「藍色海灣」綜合整治行動,同時支持開展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一、支持重點  按照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要求,中央財政重點支持對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保障作用、生態受益範圍較廣的海域海岸帶和海島修復等中央地方共同財政事權事項,主要包括在影響海洋生態安全格局的核心區域、海洋生態系統受損嚴重和生態問題突出的關鍵區域開展生態保護修復
  • 山口紅樹林——集中分布有紅樹林、鹽沼草和海草海洋生態系統
    廣西山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簡稱山口保護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境內,距合浦縣城 77km,北海市105km;距湛江市93km。保護類型為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重點保護對象是紅樹林生態系統。這裡集中分布有紅樹林、鹽沼草和海草海洋生態系統,是中國沿海具有較高的海洋高等植物生態系統多樣性和豐富的海洋動物多樣性的區域。保護區屬典型潮間帶森林溼地,符合《溼地公約》國際重要溼地指定標準的 3,即擁有對維持特殊生物地理區域生物多樣性的動植物種群。
  • 深圳河入海口將啟動紅樹林溼地生態修復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0月30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秦綺蔚)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林業局)10月30日發布公示,將啟動對深圳河入海口紅樹林溼地的生態修復,提升溼地生態價值。2020年9月,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受理了深圳市紅樹林溼地保護基金會申報的深圳河入海口紅樹林溼地生態修復項目申請。該項目位於福田區沙頭街道沙尾村,項目一期涉及改造提升紅樹林4.3公頃。
  • 紅樹林保護修復提速,再造「海上森林」有多難?_新聞中心_中國網
    受訪者供圖潮漲時沒進海裡,潮退時浮出水面——長在陸地和海洋過渡地帶的紅樹林,是一種奇特的生態系統。「海岸衛士」「海洋綠肺」「海上森林」……作為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特有的胎生木本植物群落,紅樹林能防風消浪、淨化海水、固碳儲碳,還能維持生物多樣性,也因此擁有許多譽名。
  • 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發布海草床最新成果
    海草床,是除紅樹林和珊瑚礁之外最典型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也是全球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對象之一,被稱作「海底草原」。近年來,在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南海重要島礁及鄰近海域生物資源評價與生態修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紅樹林-海草床-珊瑚礁連續生境的生態連通性研究」,以及中印尼海上合作基金項目「印度尼西亞北蘇拉威西熱帶海洋生態系統研究」、中國-東協海上合作基金項目「全球變化背景下南中國海近海生態系統監測與保護管理示範」等多個國際合作項目的支持下,海洋三所研究人員聯合多國科研人員在東亞海域開展了近10年的海草床、珊瑚礁和紅樹林等典型生態系統調查和連通性研究
  • 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發布海草床最新成果
    海草床,是除紅樹林和珊瑚礁之外最典型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也是全球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對象之一,被稱作「海底草原」。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陳彬研究員帶領的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海草床生境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
  • 廣西紅樹林保護修復發展紀實:築牢海岸"綠色長城"
    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處主任唐筱潔介紹,包括金海灣景區的沿海紅樹林以及淺海區域、入海河道馮家江和上遊鯉魚地水庫及其岸邊區域,都納入了國家溼地公園範圍,總面積2009.8公頃。自2011年國家林業局批准試點以來,溼地公園實施紅樹林生態恢復、修復工程380畝,新種植紅樹林36畝,正在按保護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管理服務區的要求加緊建設。防城港人格外珍愛紅樹林。
  • 保護紅樹林溼地 建美麗生態湛江
    300畝,三合保護小區復綠補種紅樹林70畝。三合保護小區外圍閘囗24小時打開,2個紅樹林保護小區恢復自然納潮,恢復溼地生態原貌。許瑞生表示,湛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不僅有萬畝稻海桑田,還有美不勝收的紅樹林,湛江要繼續落實好中央、省有關紅樹林生態修復要求,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要將紅樹林保護與海洋生態修復、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發展、鄉村旅遊開發、水上交通建設有機結合,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 國際海洋日|走進「海岸衛士」紅樹林
    中國在積極響應聯合國「世界海洋日」的倡議的同時,從2010年開始,也把每年這一天確立為「全國海洋宣傳日」,促進全社會認識海洋,守護海洋。今年宣傳日的主題是「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自然資源部宣傳教育中心海報認識紅樹林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的木本植物群落,是陸地向海洋過渡的特殊生態系。
  • 2020ASLA綜合設計榮譽獎詳解:三亞紅樹林生態公園
    中國海南島的水道常年遭遇洪水侵襲,在三亞河上的這處全新景觀恢復了先前被摧毀的紅樹林,在有效緩解洪水危機的同時,為身處高密度城市中的居民提供了一處鬱鬱蔥蔥的步行遊憩區。高強度的城市開發不僅留下了混凝土擋土牆,也汙染了水道。如今繁盛的生態交錯帶形成了一個多孔的邊界,與海洋潮汐為友,促進了紅樹林的生長。
  • 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發布海草床最新成果
    海草床,是除紅樹林和珊瑚礁之外最典型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也是全球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對象之一,被稱作「海底草原」。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陳彬研究員帶領的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海草床生境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