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0月30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秦綺蔚)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林業局)10月30日發布公示,將啟動對深圳河入海口紅樹林溼地的生態修復,提升溼地生態價值。
2020年9月,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受理了深圳市紅樹林溼地保護基金會申報的深圳河入海口紅樹林溼地生態修復項目申請。該項目位於福田區沙頭街道沙尾村,項目一期涉及改造提升紅樹林4.3公頃。
項目定位為溼地生態修復,主要通過治理外來紅樹植物,以降低其對廣東內伶仃島-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香港米埔和后海灣國際重要溼地和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南區內鄉土紅樹的影響,減緩外來紅樹在深圳灣擴散,限制其對深圳灣灘涂的持續侵佔,為冬季候鳥提供更多的棲息空間。
針對該申請事項,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於10月13日召開專家諮詢會。專家組一致同意深圳河入海口紅樹林溼地生態修複方案,在保證全市紅樹林面積不減少的前提下,對項目一期深圳河口4.3公頃海桑屬紅樹林更新改造,提升溼地生態價值,並根據《廣東省溼地保護條例》及廣東省林業局有關要求予以公示。
該項目所需費用擬由深圳市紅樹林保護基金會自籌經費,合計約460餘萬元。項目採用總體規劃,清理、修復和維護等分步實施的方法,儘可能降低實施對候鳥的幹擾。項目周期擬從2020起至2023年10月15日結束,每年11月至次年5月進行。本土紅樹的恢復,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恢復為輔。選用白骨壤、木欖、秋茄和桐花樹。
【讀特新聞+】
海桑屬植物在深圳灣呈現入侵傾向
項目實施機構深圳市紅樹林基金會(MCF),自2012年成立以來深耕於濱海溼地,致力於以紅樹林為代表的濱海溼地的保護和教育。
據該基金會負責人介紹,此次擬開展的深圳河入海口紅樹林溼地生態修復項目,位於深圳灣深圳河入海口處,西接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的南區,北接福田紅樹林保護區,南臨米埔和后海灣國際重要溼地。項目地於2000年前為原生灘涂,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應紅樹林恢復和重建的需求,深圳灣從海南引種海桑屬植物海桑與無瓣海桑。
由於海桑屬植物本身具有適應能力強、繁殖速度快、生長速度快等特點,其在深圳灣呈現了一定的入侵傾向。自2001年起,開始有擴散記錄。香港從2006年開始,每年清理約一萬株海桑屬植物幼苗。2018年前,深圳河入海口處共有海桑屬植物約18.08公頃,其中分布於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的5公頃分別於2018年、2019年全面更替,恢復本土紅樹5公頃。現深圳河入海口還有約13.08公頃,包括海桑10.78公頃和無瓣海桑2.3公頃。
為了深圳河、新洲河的河道防洪安全以及深圳灣(包括深圳和香港兩側)的生態安全,專家認為,需控制海桑屬植物的持續擴散,恢復本土紅樹,恢復冬季候鳥的休憩、覓食空間,故擬對項目所在地自由擴散的海桑屬植物進行全面治理,恢復裸灘3.08公頃,自然恢復紅樹林10公頃,異地恢復紅樹林3.08公頃。
為保證深圳市紅樹林總體面積不減少,項目實施機構擬與相關部門溝通,在深圳市其他區域紅樹宜林地異地恢復紅樹林3.08公頃;推動港深兩地聯合清理海桑屬植物;結合候鳥遷徙季的到來,開展紅樹林、候鳥科普知識展覽、展示,引導公眾對紅樹林溼地保護工作的高度認可和主動參與、主動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