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翠亨國家溼地公園成為城市生態試紙

2020-11-30 騰訊網

碧水繞島,綠意盎然……11月27日,當記者乘著渡輪來到廣東中山翠亨國家溼地公園時,眼前展現的便是這樣一幅清新自然的生態畫卷。「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唐朝詩人的詩句用在此地再貼切不過。

2019年12月25日,廣東中山翠亨溼地公園正式獲批成為國家溼地公園。經過近一年的「休養生息」,這裡不僅吸引了大量稀有鳥類來此棲息覓食,成為了鳥類的天堂,更成為中山市民的休閒好去處。翠亨國家溼地公園生態系統的穩定發展,也是中山近年來構建和諧水生態環境的一個縮影。

翠亨國家溼地公園

1 溼地公園水質好環境好

引來珍稀鳥類

「翠亨國家溼地公園是廣東省唯一的鹹淡水域溼地公園。」公園管理中心生態工程師凌仲銘這樣向記者介紹,「建園以來,溼地公園中的各類動植物物種已得到極大豐富。建園前這片區域的常見鳥類有52種,建園後園區內常見鳥類已增加到了81種。今年11月中旬陸續有候鳥到這裡棲息,在這一帶活動的鳥類更多了。」

鳥類被喻為生態環境的「指示劑」,在翠亨國家溼地公園,監測記錄到鳥類中不僅有黑鳶、黑翅鳶、紅隼、小鴉鵑、褐翅鴉鵑這樣的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還有屬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的黑臉琵鷺。「光臨我們溼地公園的,以留鳥和冬候鳥為主。」如果水質差一點、環境差一點,它們都不會來。

「快看,那裡有白鷺。」在溼地公園的紅樹林棧道前,記者遇到了正帶著一家人到公園中「踏青」的梁志敏,他5歲的兒子在前面跑得歡快,對自然中的一切充滿了好奇,天空中飛過的鳥群最讓他開心。來自廣西的梁志敏在中山工作定居已經有15年,「我親眼看著這裡從一座島建成了溼地公園,現在每個月都會帶著家人或朋友來幾次,這裡空氣好,地方大,來過了就不想走。」

「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公園目前實行預約制。日人流量控制在2000人以內。」凌仲銘介紹。溼地公園規劃面積625.6公頃,長5.4公裡,其中陸地面積243.9公頃,溼地面積395.44公頃,溼地率達63.21%。公園為近海與海岸溼地、人工溼地兩大溼地類,包含河口水域、紅樹林、淤泥質海灘、潮間鹽水沼澤、水田五個溼地型,共分管理服務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恢復重建區、溼地保育區五大區域。除恢復重建區和溼地保育區不對外開放外,公園在其他區域建有三千畝渡、大茅上渡、曲沼幽境、香山海憶、瓊林鳥影五大景點。

「公園建設的初衷是為了保護和恢復橫門西水道近海與海岸溼地生態系統。」凌仲銘指著面前一大片紅樹林介紹說,「我們的下一步目標就防治公園內生態植物的病蟲害,培養一些耐鹹淡水的水生植物。」據他介紹,目前溼地公園的水生態系統修復情況理想,水中的浮遊生物種類增加迅速,「進水水質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溼地公園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可以說,溼地公園生態系統的平衡就是水環境的一張生態試紙。」

目前,中山已建成開放各類溼地公園16個,面積415公頃。並通過積極推進以濱河濱水綠化景觀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溼地水系建設,在全市呈現「水、城、綠」有機融合的新嶺南水鄉城市景觀特色。

「最美水站」中山港碼頭 水質自動監測站

2 對259條「毛細血管」

進行精細化監測

27日上午10點,在中山港碼頭的橫門水道入海河口,寬闊的水面碧波蕩漾,遠處的遊輪正鳴著汽笛,水面的風帶著鹹鹹的海腥味。視線回到河岸上,這裡有一座入選全國首批「最美水站」的水質自動監測站——中山港碼頭站。

據了解,中山港碼頭站始建於2011年,位於珠江流域橫門水道,是珠江八大出海口建設的4個入海河口水質自動監測站之一,也是我市7個國家考核斷面之一(其它6個分別是磨刀門水道布洲斷面、珠海大橋斷面,洪奇瀝斷面,橫門水道中山港碼頭斷面,蘭溪河翠亨賓館斷面、泮沙排洪渠拌沙橋斷面及中心河合水口斷面)。水站配有20項監測指標,可實現對控制斷面水質9項指標的實時自動監測,通過及時掌握水環境狀況和變化趨勢,為水環境管理和決策提供依據。

「水站是國家地表水自動監測網絡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河流水質監測起著很好的監測預警作用,現在只需要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就能獲取水站各項信息,包括站點信息、監測指標、儀器原理、運行方式及流程。」中山市環境監測站站長楊滿芽介紹,「這些數據對於客觀掌握珠江流域入海口水質狀況,加強珠三角水環境管理意義重大。」

除了自動監測網絡,人工監測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日下午3點半,中山市生態環境監測站監測員鄭志堅正與同事蘇新傑一起,在中心城區白石湧的全民健身廣場段進行取水作業,「我們每個月會檢測三次,需採樣三組數據,分別是能見度、溶解氧和氨氮含量。」他們一邊向記者解說著工作內容,一邊默契地配合著。「能見度70釐米,溶解氧每升5.1毫克。」對比需要達標的10釐米和0.2—2.0的數值來看,這次的檢測結果令人滿意。

自動監測與人工監測共同構成了中山防控一體的水質監測體系。

據介紹,2019年10月21日,中山第一個地面監測站——長江水庫監測站安裝完成開始,中山就在推進階段性治水工作的同時,已開始探索長治久清的實踐路徑。

「我市一共投資了3.5億元,建立起了全省領先的河湧水質自動監測平臺。」中山市生態環境局水與海洋生態環境科副科長趙永斌介紹道。目前,在全市15個流域的主要河湧,1041條河湧組成的密布河網之上,我市共布設了259個水質自動監測設施,加上納入國家和省考核的監測點近270多個監測點,共同構成了防控一體的河湧水質自動監測平臺。

通過河湧監測站外LED屏上顯示的水質數據,市民可以隨時了解包括pH值、水溫、電導率、溶解氧、濁度、氨氮、總磷、總氮、高錳酸鹽指數等參數。這些數據來自河湧監測站內的全自動採水設備與分析儀。據介紹,自動監測站固定每4個小時自動啟動測試,然後完成全自動的取水、檢測、分析、數據傳輸,同時系統自帶自動清洗等功能。

在監控中心的LED屏上,可隨時了解259個遍布全市的監測點位情況,全市河湧水質情況一目了然。除了有監測站點位置、已接入站點水質信息外,屏幕上還有各鎮區水質排名情況、水質類別佔比、省級以上考核斷面水質實時情況、最新預警信息等板塊。在系統中輸入蓮興湧,屏幕上便彈出該河湧實時水質數據,並可查看實時視頻畫面、歷史水質數據等。

作為治理水汙染、保護水環境的重要環節,水質監測為有針對性地開展環保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水環境保護工作很大程度上都是基於水質監測進行的。因此,水質自動監測平臺將如一盞明燈,為中山保障水環境和飲用水安全指明方向。

中嘉汙水處理廠

3 河長制帶動

屬地政府居民參與治理

黑臭水體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從來不是單個部門的事情,在治水、護水的過程中,各屬地政府和當地居民也行動起來,一起參與進來。西河湧位於西區,原來河水黑臭嚴重影響周邊居民生活,此次改造後水質改善不少,所在社區西苑社區定期組織開展愛國衛生志願活動暨護河行動,發動區各職能部門、物業公司以及志願者,共同清理一河兩岸的衛生死角,全面改善河道的生態環境和衛生環境,還結合各項宣傳活動和專項行動,通過入戶走訪、設點擺攤、發送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倡導廣大居民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到護河行動中來,自覺抵制汙染河道行為,為守護良好水環境貢獻力量。

南區河岸線長達14公裡,是岐江流域最長的鎮區,南區街道範圍內共有23條(段)河湧,其中包括16條全域河流和7段跨街道(鎮)河流,總長度約45公裡。近年來,南區也不斷將河湧整治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2020年,南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市委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由黨、政一把手帶頭履職盡責,紮實有序推進河長制工作。

截至目前,南區各級河長已累計排查發現河湧問題204個,已解決183個,整改率近90%。黨政負責人帶頭攻堅,以上率下層層壓實管理責任,帶動各級河(段)長落實巡河達1676次,確保檢查橫向到邊、整改縱向到底。目前,7條已經完成整治的黑臭水體河湧藍線範圍內累計拆除違建面積6180平方米,累計完成移交施工用地、配套調蓄池及設備用地229.46畝,清除河道及沿岸垃圾共40多噸,河道衛生環境提升顯著。

相關新聞

中山首部地方性

法規保護水環境

今年6月下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關瑞麟帶隊對我市貫徹實施《中山市水環境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情況開展執法檢查。該條例是中山首部地方性法規,從2016年6月1日實施,在2019年4月3日修訂,修訂之後,增大處罰力度,加強震懾作用,將對水汙染予以頂格處罰,違規處罰將最高達100萬元。如修訂新增加了一款條款,即:「實行排汙許可管理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對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負責。違反本條例規定,實行排汙許可管理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將由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或者責令限制生產、停產整治,並處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

擁有高密度河網的中山,是有名的「嶺南水鄉」。近年來,中山啟動內河湧的綜合整治,包括在各鎮建設生活汙水處理廠、建成全省第一批汙染源在線監控系統等,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如水環境汙染呈複合型、累積型和壓縮型等特徵;而水環境保護本來就涉及眾多職能部門,但此前中山缺乏統籌協調機制,各部門間沒能形成治水合力。《條例》對全市水環境保護主體不明確的問題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案,明確責任分工,結束「九龍治水」格局。

立法質量是地方性法規的生命,依法推進環境保護工作,可謂抓住了環境保護工作的牛鼻子,《條例》明確規定:「市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市水資源保護、河道綜合治理、水量調度等監督管理工作。」「市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負責畜禽養殖場綜合整治等監督管理工作。」「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負責編制水(環境)功能區劃,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水(環境)功能區劃和水體自然淨化能力,從嚴核定河道、湖泊、水庫等水體納汙能力,向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提出限制排汙總量意見。」《條例》解決水環境監管工作中部門職責分工不明確的問題,使各部門間加強溝通,緊密配合,形成水環境治理和保護的合力。《條例》的出臺還可以解決水汙染防治問題,從源頭上解決水汙染防治,通過汙染排放總量控制等措施,達到控制工業和生活排汙的目的,對種植業、禽畜養殖業、水產養殖業作出限制性規定,加強農業汙染源防治。

中山地處珠三角經濟發達地區,結合經濟發展水平,為了加強震懾作用,達到處罰的目的和效果,同時考慮到合理性,除了上面列舉的處罰外,《條例》規定:「項目建設過程中,建設單位未按照環境影響評價批覆採取水汙染防治措施的,由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責令改正,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實行排汙許可管理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未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監測規範,對所排放的水汙染物自行監測或者保存原始監測記錄的,重點排汙單位未在排放口安裝水汙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未與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監控設備聯網,或者未保證監測設備正常運行的,由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處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逾期不改正的,責令停產整治。」

相關焦點

  • 翠亨國家溼地公園成為城市生態試紙
    碧水繞島,綠意盎然……11月27日,當記者乘著渡輪來到廣東中山翠亨國家溼地公園時,眼前展現的便是這樣一幅清新自然的生態畫卷2019年12月25日,廣東中山翠亨溼地公園正式獲批成為國家溼地公園。經過近一年的「休養生息」,這裡不僅吸引了大量稀有鳥類來此棲息覓食,成為了鳥類的天堂,更成為中山市民的休閒好去處。翠亨國家溼地公園生態系統的穩定發展,也是中山近年來構建和諧水生態環境的一個縮影。
  • 中山將打造濱海親子公園、城市客廳…
    除了翠亨國家溼地公園和翠湖公園 翠亨新區將再添綠色風景線 ——沿著海堤和河堤而建的濱水景觀
  • 翠亨新區將投入逾58億元 構建全島生態綠網
    翠亨新區濱河整治水利工程項目效果圖之一。記者 夏升權 攝翠亨新區濱河水利工程樣板段的樹及樁基,計劃春節前基本完成。1月7日,記者從翠亨新區管委會獲悉,該樣板段建成後,除充分展示整體工程特色外,也將為周邊居民提供休閒活動的新去處,成為周邊區域乃至整個翠亨新區的景觀工程樣板區,為後續工程的實施指明方向。
  • 白河國家城市溼地公園:水鳥的天堂
    近年來,我市築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著力加大中心城區生態水系建設,有效改善水質,給白鷺、白骨頂、蒼鷺、野水鴨等提供有利的棲息環境和生存空間,南陽白河國家城市溼地公園成了水鳥們的天堂。
  • 溼地公園景觀設計要注意保持溼地的生態功能
    近年來,不少城市新建了溼地公園,在設計溼地公園時,應儘量保證水系相連、水陸連通。如果道路必須穿越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應當採用架空棧道的形式,為野生動物留下綠色生命通道。
  • 青海湖上遊惟一國家溼地公園生態效益顯現
    6月25日,航拍沙柳河溼地公園。記者26日從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獲悉,總投資7690萬元人民幣的青海湖環湖惟一國家級溼地公園——沙柳河國家溼地公園生態效益已經顯現。沙柳河是青海湖第二大入湖河流,也是被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物種湟魚的主要洄遊河道,溼地公園修建以來,通過此地洄遊的湟魚數量逐年增加。中新社記者 趙凜松 攝6月25日,航拍沙柳河湟魚洄遊通道。記者26日從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獲悉,總投資7690萬元人民幣的青海湖環湖惟一國家級溼地公園——沙柳河國家溼地公園生態效益已經顯現。
  • 微山湖國家溼地公園
    微山湖國家溼地公園:最美微山湖天賜大溼地  1、微山湖國家溼地公園:  微山湖國家溼地公園是一塊美麗的土地,一個人間仙境。  微山湖國家溼地公園是亞洲保存最完好、最大的原始生態溼地,2011年12月13日,國家林業局正式下發通知,批准建立微山湖國家溼地公園。
  • 三角鎮金鯉灣生態溼地公園落羽杉正換裝
    紅杉綠水、藍天白雲,三角鎮金鯉灣生態溼地公園正透出一抹北國豔麗的秋色,一大片落羽杉終於換上紅裝,紅豔的樹葉令人仿佛置身深秋。三角鎮金鯉灣生態溼地公園在去年國慶節剛剛開放,以「金鯉躍江、生態三角」為主題,以「溼地保護」和「生態休閒」為定位,依託現有的生態溼地和落羽杉林環境,通過保護和種植水生植物,
  • 關於保護新盈紅樹林國家溼地公園的建議
    因此需要科學、有序、合理地開展保護工作二、存在的問題    1、管理問題    目前,新盈紅樹林國家溼地公園的管理涉及多行業多部門,形成了管理混亂、缺乏協調的狀況。各相關部門應該在溼地管理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方面,以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為重,建立權威性和有效性的管理協調機構,完善溼地保護管理協調機制,使城市溼地發揮有效的作用。
  • 上海:兩大溼地公園生態功能顯現
    公園開放以來吸引了大量中外遊客,每天有上萬市民至此深呼吸,節假日的日遊客量達兩三萬人次,年遊客量逾350萬人次。公園榮獲「改革開放30周年上海市建設成果銀獎」「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2010年IFLA亞太區第七屆風景園林管理類傑出獎」等獎項,被評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國家AAAA景區」「上海市五星級公園」,成為倍受市民歡迎的生態深呼吸之地。
  • 尾水處理溼地公園發揮生態效益 首個省級溼地公園創建正當時
    雖然溼地資源在全市並不突出,溼地公園創建和保護工作也相對起步較晚,但是近兩年來,在當地市委市政府及林業部門的努力下,溼地規劃和建設工作也是火如荼開展了起來,人工生態溼地公園和自然溼地公園保護都呈現出不同的特色。
  • 甘肅民勤石羊河國家溼地公園成為鳥類安全棲息地
    近日,記者在位於甘肅民勤石羊河國家溼地公園北緣的紅崖山水庫南壩牆附近看到,大批候鳥在這裡聚集覓食,鳴叫聲、戲水聲此起彼伏,成群的赤麻鴨不時從天空中飛過,這裡儼然成為鳥類棲息的天堂,展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卷。
  • 溼地與城市生物多樣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視角
    溼地作為一種獨特的生態系統和重要的自然資源,具有多種生態功能,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充分挖掘和認識溼地的生態價值,提高城市規劃師、政府行業主管部門和社會大眾對溼地保護的關注和認識,並在規劃的實施過程中予以監督對於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和實施非常重要,也是促進溼地保護的重要機遇和前提。
  • 西北郊溼地的核心區域——翠湖溼地公園
    翠湖國家城市溼地公園主要是由水稻田、魚塘、低洼綠地改造而成。早在2003年就已經開始建設,在生態化修復,原生態改造建設的理念下,充分利用該區域現存的水塘和上莊鎮豐富的水資源逐步發展。翠湖國家城市溼地公園辦公室主任 周建嬌介紹道:「國家級城市溼地公園的前身是翠湖種業公司管理的一個水塘,2003年由錦繡大地公司與區水務局提出了建設翠湖溼地的計劃,並由錦繡大地公司出資,對公園的一期進行建設,2005年的5月經建設部批准,公園正式升級為國家級城市溼地公園,2008年的3月由海澱區園林綠化服務中心對我市立公園進行接管,同年的5月成立了翠湖溼地公園的管理處,到2013年9月公園基本建設完成
  • 內蒙古大興安嶺又一溼地公園獲批「國字號」生態名片
    圖為庫都爾河國家溼地公園圖為遊客暢遊庫都爾河國家溼地公園7日,記者從內蒙古森工集團獲悉,庫都爾河國家溼地公園試點通過國家驗收,內蒙古大興安嶺又一溼地公園獲批「國字號」生態名片。消息稱,庫都爾河國家溼地公園(試點)項目於2015年12月批准建設,總面積5775.5公頃,其中溼地面積為3891.9公頃,溼地率67.39%,有野生植物410種、野生動物110餘種,北緯50°線恰好穿越溼地公園。公園劃分為溼地保育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管理服務區、恢復重建區。
  • 中國第一個國家溼地公園,西溪溼地公園,風景特別美
    西溪國家溼地公園以「一曲溪流一曲煙」聞名的西溪溼地,曾與西湖、西泠並稱為「杭州三西」。西溪國家溼地公園位於市區西面,這裡環境清幽、水道縱橫,是城市中少有的天然溼地,有「杭州之腎」之稱。在很大面積的溼地規劃區域裡,零零散散坐落著許多古樸的房屋和院落。西溪溼地分為東區和西區,東區包括一期和二期,西區為三期洪園景區。東區是西溪溼地自然風光的精華所在,坐船穿行於錯綜複雜的水道,是感受自然生態最佳的方式。
  • 升級「國家級」 溼地公園的意義何在?
    同時,對不具備條件劃建自然保護區的,也要因地制宜,採取建立溼地保護小區、各種類型溼地公園、溼地多用途管理區或劃定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等多種形式加強保護管理。通知下發後,與2005年杭州西溪溼地建成並正式開園,並被國家林業局批准為首個國家溼地公園也是目前國內第一個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溼地、農耕溼地、文化溼地於一體的國家溼地公園。
  • 信陽市兩河口溼地公園茶攤眾多破壞生態環境
    信陽市兩河口溼地公園,在信陽城市生態建設中是非常重要的,加強溼地公園的管理機構建設是城市生態建設基礎,強化溼地資源的保護是城市生態建設有效手段。良好的城市溼地公園可以有效調節城市的空氣品質、溼度等,並降低城市環境汙染程度,對於緩解溼地的退化速度有著重要影響。
  • 減河溼地公園躋身「國家隊」
    5年來,減河國家溼地公園試點建設先後投資超10億元,水面由原來的80米寬拓至現在的150米,年蓄水495萬立方米,日處理上遊汙水69萬立方米,已成為「水清、秀岸、景美、鳥豐」的網紅打卡地。評估專家指出,減河是典型的穿城河,也是國家海河委員會首次批覆的海河流域生態溼地示範區,試點建設過程中體現了溼地綜合體和城市人居環境的協同共生,以溼地模式實現了城市河流治理的目的,在全國範圍內都有示範意義。減河國家溼地公園總面積1201公頃,其中溼地面積636公頃,溼地率52.9%。溼地類型主要有河流和沼澤溼地2大類,包含永久性河流、洪泛溼地以及草本沼澤3個溼地型。
  • 白鶴灘國家溼地公園新增20餘種鳥類
    從秋季開始,隨著天氣轉涼,大批候鳥沿河道溼地開啟了從北向南的慢慢旅途。生態本底極佳的新津,成為許多鳥兒越冬飛行的寶貴「食堂」和「補給站」。也有不少鳥兒就此駐足,決定在新津越冬,白鶴灘國家溼地公園成為它們爭相聚集的生態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