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地與城市生物多樣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視角

2021-01-10 澎湃新聞

11月20日下午14時,由清華同衡生態城市研究所和遺產地策劃運營研究室共同承辦的「溼地與城市生物多樣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視角」專場準時拉開帷幕。與會嘉賓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旋律,討論如何將空間規劃、城鄉建設與溼地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推動城鄉綠色高質量發展。

清華同衡規劃院院長袁昕為論壇致辭。袁昕院長首先對各位領導和嘉賓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歡迎和感謝!他表示,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要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相統一。多規合一將規劃的專業構成拓展到更廣泛的領域,這就需要我們搭建更好的平臺促進跨專業和跨學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溼地作為一種獨特的生態系統和重要的自然資源,具有多種生態功能,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充分挖掘和認識溼地的生態價值,提高城市規劃師、政府行業主管部門和社會大眾對溼地保護的關注和認識,並在規劃的實施過程中予以監督對於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和實施非常重要,也是促進溼地保護的重要機遇和前提。今天的交流邀請多學科背景的專家結合溼地和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主題共同探討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路徑,觀點碰撞是難得的學習機會。同衡也在努力開展探索實踐,面向全國的溼地和生態資源開展了多種多樣的規劃和研究工作,希望大家通過交流促進合作,共創生態文明建設的美好未來!

主旨報告

清華同衡生態城市研究所所長鄒濤主持了本次論壇。

董珂 :以生態文明思想指導新時代規劃編制

董 珂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綠色城市研究所 所長

董珂所長指出,現有生態資源環境消耗模式難以支撐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中國夢。在新時代的規劃中,要貫徹新理念,構建新格局,從生態視角樹立生態價值觀,鼓勵生物多樣性和多元發展,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與此同時,思想認識的轉型推動了技術方法轉型。以「雙評價」為基礎,建立生態導向的規劃指標體系,明確生態底線和管制分區,構建結構完整、分級管控的生態格局和自然保護地體系,注重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網絡建設,使城市更安全、更健康、更宜居。以明晰產權為基礎、以價格形成為路徑、以市場機制為手段、以生態補償為平衡、以績效考核為輔助,通過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徐基良 :中國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進展

徐基良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院長

徐基良院長在報告中提到: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自然保護地格局,自然保護地的建設為我們帶來諸多益處,但也存在體系和布局不夠完善,一地多帽等問題。2019年《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發布,提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新型自然保護地體系。在三江源等地的國家公園體制建設試點和新舊自然保護地體系轉化工作為後期管理提供了寶貴經驗。徐院長認為,應從推進立法、強化分級管理、完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制機制以及加強監管與保護等方面推進自然保護地科學規範管理。同時,徐院長也指出不應過多地強調擴大自然保護地面積,而要注重其體系優化與質量提升。另外,還要著重考慮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與永久基本農田、礦業權等關鍵問題。

袁軍 :全國溼地保護工程規劃

袁 軍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調查規劃設計院溼地處 處長

袁軍處長向大家介紹了溼地保護規劃的背景與發展歷程。他指出,1992年我國加入《溼地公約》之初尚有些許迷茫,後經過政府部門與相關人士二十多年的努力,逐步探索出適合我國溼地保護的道路,目前已取得顯著成效,這與黨中央、國務院的支持和關心是分不開的。全國溼地保護工程規劃的實施使得我國天然溼地的下降趨勢得到了有效遏制。袁軍處長重點介紹了從十一五到十三五溼地規劃的編制情況,讓我們對全國溼地資源狀況、變化趨勢有了更為清晰的了解,並在報告中指出我們應該繼續加強三區四帶溼地保護與修復,落實習總書記關於溼地保護與修復作出的重大闡述。以編制十四五規劃為依託,持續推進溼地生態保護修復,探索創新合理利用溼地資源,加快完善溼地支撐體系,把黨和國家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要求落到實處。

程兆鵬 :溼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視角

程兆鵬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生態城市研究所 主任工程師

程兆鵬主任工在報告中重點關注了以溼地為重要代表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和實現的新視角。他指出,除了關注生態資源如何為人所用之外,生態自然資源本身具有的內在價值也應得到進一步的研究及挖掘,應該從更長遠的角度出發,尋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新模式。程兆鵬主任工在報告中以石河南島溼地生態修復、鯉魚洲白鶴小鎮規劃兩個項目為例,通過分析項目面臨的挑戰、解決的途徑以及實施的效果,指出此類自然資源豐富、生態敏感性較高的區域,應從更長遠的角度考慮其發展模式,通過科學合理的資源配置,構建溼地生態價值轉化平臺,打造全國溼地與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典範。

翟林 :武夷山世界自然遺產的保護與管理

翟 林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旅遊地學與地質公園規劃研究所 所長

翟林所長以武夷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管理規劃為例,重點介紹了新形勢下對雙遺產規劃的探索。翟林所長提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世界遺產面臨新的變化和挑戰,包括跨行政區劃的管理協調,以及世界遺產和國家公園體系的相互銜接和協調。此外,不區分對象的均一管控強度帶來的保護與管理的問題,以及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價值相互割裂、缺乏統一融合的解讀與挖掘。面對新挑戰,編制武夷山保護管理規劃是協調眾多問題的積極嘗試。通過建立武夷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聯席會議機制,作為跨區域跨部門的溝通協調機制,統籌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遵循保護為核心,充分銜接相關規劃,提出科學、可操作性強的精細化分區管控方案。並通過資料分析和現場考察,找出文化和自然遺產集中的關聯性,實現文化與自然遺產的融合保護,挖掘雙遺產的深層內涵。

林永新 :大溼地與大都市——鄱陽湖與南昌

林永新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綠色城市研究所 主任規劃師

林永新主任討論了四個問題。第一,漢代以來鄱陽湖地區農墾圩垸逐漸擴大,大量佔據了原來的溼地生態空間。現存生態溼地空間是東亞地區最大的水禽越冬地,具有國際性的生態價值。第二,提出鄱陽湖水位夏漲冬落形成的消落帶,是候鳥棲息地的關鍵。分析了目前消落帶空間面臨的主要威脅,提出需要人工輔助重建越冬鳥類的替代生境。第三,提出人工幹預來優化鳥類生境的三項策略。包括第一覓食地-原生溼地保護區的擴區,利用塹秋湖來建設第二覓食地,以及在農業生產空間中利用低洼地和水塘建設第三覓食地-溼地公園。第四,分析溼地與城市的互動關係,如何促進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為此提出了鄱陽湖與南昌市關係中關於生態、城鎮、農業功能的三個空間模型,其中城鎮功能和生態功能曲線在城區和湖區之外都出現斷崖式下跌。基準模型的原則是把生態魅力引進城市,把城市活力透到郊野,拉平生態、城鎮的功能曲線,實現「兩山轉化」。

王澍 :滇池湖濱溼地生態恢復與生物多樣性營造

王 澍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分院生態規劃設計研究中心 主任

王澍主任介紹了以濱湖生物多樣性復育及展示為核心、以場地水質淨化為基礎、自然與人文相結合的多元化滇池湖濱溼地。深入剖析了滇池歷史和現狀問題,通過對流域的治理,保證溼地進出水水質,結合多學科體系,共建完善的水系統,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生物多樣性的修復,通過控制外來入侵種、植物群落復育、植物群落營建、鳥類招引、底棲動物復育、魚類復育等方式,恢復和保護滇池湖濱生物多樣性,形成水生-溼生-陸生複合生態帶。並與COP15大會主題深度融合,營造滇池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群落展示點,構建溼地科普觀光路線,展現中國水平、雲南篇章、昆明亮點,打造數字科技支撐的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張曼胤 :溼地公園規劃與設計

張曼胤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溼地所 副研究員

張曼胤老師從溼地公園的概念、溼地公園建設現狀、如何做一個優秀的溼地公園規劃以及溼地公園規劃設計思考四個角度展開了論述。張老師提出,溼地公園應該以溼地保護和恢復為根本出發點,維護溼地生態特徵和自然屬性,同時在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溼地,充分發揮溼地的科普宣教、科研監測、休閒遊憩等功能。針對目前溼地公園存在的溼地保護程度不足、恢復工程存在誤區、特色不鮮明等問題,溼地公園規劃設計除了要關注溼地保護恢復工程外,也要關注科普宣教和科研監測等工程,要契合國家對溼地公園建設管理的政策要求。特色鮮明是國家溼地公園規劃設計的靈魂和魅力所在,溼地公園應該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李楠: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城市實踐

李 楠
世界自然基金會 環境政策項目主任

李楠主任分享了WWF自1998年開始發布《地球生命力報告》,最新一期報告顯示物種種群規模比1970年下降了68%,其中淡水生命力指數下降最為嚴重達到84%,生物多樣性保護刻不容緩。今年WWF與清華同衡規劃研究院聯合研究識別了加強城市生物多樣性工作的主要策略和行動,如加強國土空間規劃、進行生態修復、政策主流化,推廣綠色金融,鼓勵公眾參與等。李楠提到WWF在華開展多年的溼地保護工作,如支持武漢申請國際溼地城市,成立解放公園溼地科普館等。並在全國20個城市開展《發現身邊的自然》項目,幫助青少年認識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同時,WWF還在收集中國城市生物多樣性的優秀案例,期待明年昆明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上與全球城市領袖們交流和分享。

高端對話

溼地與城市生物多樣性的高端對談環節由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遺產地策劃運營研究室室主任解揚主持。參與對談的專家包括清華大學建築設計院副院長任飛、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生態城市研究所所長鄒濤、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荒漠化所研究員王鋒、昆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景觀分院院長王軍、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遺產地策劃運營研究室項目經理王晨溪。圍繞生態產品價值如何轉化,對談嘉賓結合研究和實踐分享了觀點。

——觀點集錦——

任 飛
清華大學建築設計院 副院長

任飛院長從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之間關係的角度,首先闡釋了建築設計中對於兩種環境的平衡的嘗試。他表示,目前在建築實踐中,無論是從理念層面還是技術層面,都在越來越注意生態價值在建築中的體現,但同時他也指出,目前在建築環境的認知中,過多的放大了技術模擬自然的作用,例如過分的強調恆溫恆溼的舒適度等。任飛院長認為,建築的生態價值的出發點應該是建築與自然的和諧,要努力營造一個環境友好型、親近自然型、因地制宜型、有序發展型的建築環境,這一目標要依靠對於技術有控制的使用來實現。目前的建築技術發展已經比較全面,人工控制的能力也非常強,很多建築都在強調節能、零能耗、外界物質零交換等,但是技術的介入應該儘量溫和,儘量使建築能夠在未來的使用中有很強的自維持和自維護的能力,更傾向於回歸到自然裡。

王 鋒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荒漠化所 研究員

王鋒研究員表示,荒漠(乾旱)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這一系統佔地球陸地面積41%,全球約有22億人口生活在其中,而這種生態系統確實非常脆弱。我國從70年代便開始了荒漠化治理工作,經過40餘年的探索,我們工作理念已經逐漸的從單純的植樹造林、向沙漠進軍,演變成了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荒則荒。現在的荒漠化治理不僅僅是植樹造林,我們已經認識到不是所有的荒漠都適合種樹,有些區域適合造林,有些區域適合種草和灌木,恢復和利用這類生態系統需要因地制宜。此外,我們也應該認識到,荒漠系統是地球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不應該也不能夠人工強行改造利用,荒漠本身也有其生態價值,例如新疆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世界上第二大沙漠,也是中國最大的沙漠,它是自然遺產,我們要給它保護起來。

王 軍
昆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景觀分院 院長

王軍院長從昆明國家植物博物館等實踐項目出發,講述了生態價值實現的具體做法,以及面臨的困惑。他指出,現階段的設計工作,主要還是採用相對成熟和穩定的技術或設計手段來實現城市發展建設的目標及解決相關的問題。但是,城市生物多樣性作為一個前沿課題,在中、小尺度的具體落地項目中被關注和應用還不多,更需要有相關的規定和規範等支撐具體設計工作,以達到有效實現城市生態價值的目標。再者,生態產品中我們應該多考慮挖掘生態教育產品的應用,生態教育的場所應該是多區域的,尤其要強化城市公共綠色空間中的生態教育作用;生態教育產品面向的對象也不應只是以青少年為主,在現在這個時代還應該考慮成年人,特別是對城市生態建設更有影響的以城市管理決策者、景觀設計師、城市建設者等為代表的成年人群體上。

王晨溪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遺產地策劃運營研究室 項目經理

王晨溪女士從項目經驗和個人體驗出發,用三個關鍵詞闡述了生態價值與文化價值結合的方式。首先是「溫度」,無論是生態類項目還是文化保護類項目,都應當從人的真實需求出發,關注人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其次是「內容」,通過豐富的內容打造,將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結合起來,形成品牌效應;最後是「體驗」,要注重生態自然產品帶給人的體驗感,通過場景與內容的雙重打造,更好的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轉換。

——總 結——

最後,鄒濤所長以開放、融合、不忘初心三個關鍵詞高度總結了本次論壇。首先,各方要開放心態,接納來自不同方面的信息,持續溝通中推進。其二,關注人與自然相互滲透形成的多層次融合結構,找準目標和定位。最後,他指出生態文明建設要不忘初心,大家共同尋求最大交集。鄒濤所長也希望,未來還能與大家不斷交流,努力為國土空間優化和城鄉發展創造更多優秀案例,共同打造更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典範項目。

* 註:本文內容根據現場發言整理,已經專家審閱

清華同衡廿年冠禮暨第八屆學術周回顧

2020第八屆清華同衡學術周觀點集錦

 

關於「清華同衡學術周」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孕育於中國特色規劃體系,脫胎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誕生於世紀之交,依託清華大學的綜合學科與產業優勢,致力於開展國家與地區宏觀發展政策研究以及人居環境建設工程的技術研究與實施,為國家部委、各級政府部門、企業等提供研究和諮詢服務。清華同衡多年來堅持「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思想,於2013年起每年策劃舉辦「清華同衡學術周」,邀請跨行業專家及行業同仁共同聚焦社會熱點,暢談城鄉百態,實現學術思想的博採眾長、不斷創新,為行業帶來耳目一新的學術思潮。

原標題:《2020清華同衡學術周|「溼地與城市生物多樣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視角」分論壇》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2020清華同衡學術周|「溼地與城市生物多樣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視角」專場準時拉開帷幕。今天的交流邀請多學科背景的專家結合溼地和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主題共同探討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路徑,觀點碰撞是難得的學習機會。同衡也在努力開展探索實踐,面向全國的溼地和生態資源開展了多種多樣的規劃和研究工作,希望大家通過交流促進合作,共創生態文明建設的美好未來!
  •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水清岸綠五緣灣
    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說,廈門以保護修復為主,以重構為輔,打造出一個原生態的溼地公園。現在被稱為「城市綠肺」的五緣灣溼地公園,面積約89公頃,既保留了一部分拋荒地和沼澤地的原生態,還引進了喬木、灌木、草本等共計400多種植物,水棲和溼生植物帶、水生植物群落、蘆葦及溼地區域植物群落匯聚於此,宛如動植物的天堂,成為候鳥遷徙的驛站。
  • 溼地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
    2020年被譽為「生物多樣性超級年」,今年10月將在雲南省昆明市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COP15)。為迎接COP15召開,加大生物多樣性的科普宣傳力度,讓廣大中小學生關注、保護生物多樣性,「雲課堂」應運而生。
  • 吉林省溼地生態服務功能價值2750億元
    其中3種價值最為突出:2017年,吉林省溼地的調蓄洪水總價值為924.98億元,貢獻率佔比為33.63%;吉林省溼地向地下補充水資源99.71億噸,價值量為494.55億元,貢獻率佔比17.98%;吉林省溼地生物多樣性總價值為436.76億元,貢獻率佔比15.88%。
  • 溼地生態系統的價值
    原標題:溼地生態系統的價值溼地是人類共同擁有的寶貴資源,並以其獨有的魅力直接和間接地為人類作出巨大貢獻。溼地為人類提供著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被譽為「地球之腎」「生命搖籃」「物種基因庫」「鳥類樂園」,具有巨大的生態功能,是重要的生命支撐系統。
  • 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生物多樣性下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退化,是當今世界面臨的主要環境危機之一。各國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資金,但仍未能實現《生物多樣性公約》設定的「到2010年,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得到遏制」的目標。通過經濟手段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來並迅速得到各國廣泛認可的有效措施之一。
  • 【生物多樣性】東川生態修復初見成效 引來珍稀鳥類安家落戶
    近年來東川加快全區生態修復、保護力度,再造綠水青山,生物系統恢復初見成效,引來數十種珍稀鳥類繁衍棲息,落戶東川。《生物多樣性之東川》編纂工作,並面向社會公開徵集東川區生物多樣性圖片,截止記者發稿時,現已徵集到各種鳥類資料圖片55種,其中:已識別出「有益、有重要經濟價值、有科學研究價值」的三有的野生鳥類38種,另有17種正在識別中。
  • 水專項「下遊沿江溼地生態功能與生物多樣性恢復技術集成與綜合...
    來源:新華網近日,「十二五」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松花江項目「下遊沿江溼地生態功能與生物多樣性恢復技術集成與綜合示範」課題順利通過驗收。課題針對松花江下遊沿江溼地破碎化、生態功能嚴重退化等突出問題,以生物多樣性恢復和水質淨化功能強化為目標,按照「生境修復-食物鏈延拓-生態需水保障」的總體思路,研發了寒區典型溼地植物快速恢復、頂級群落穩定等9項關鍵技術,整體構建了寒區河濱溼地生態功能與生物多樣性恢復的集成技術,並建立適合溼地恢復的長效管理機制。
  • 實現生態產品的經濟價值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黨委書記 歐陽志雲  從生態學角度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高質量的森林、草地、溼地、湖泊、河流、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的總稱,標誌著生態系統能夠提供豐富的生態產品,生態產品具有巨大的生態價值,生態價值可以帶來經濟效益。
  • 溼地有哪些生態效益
    溼地不但具有豐富的資源,還有巨大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生態效益。各種類型的溼地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淡水資源、均化洪水、調節氣候、降解汙染物和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資源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溼地的這些重要功能和價值一直是人類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物質基礎。  溼地的生態效益表現在:一是保護生物和遺傳多樣性。
  • 生態產品價值如何實現?
    原創 沈 舒 i自然全媒體 生態產品是生態系統為了維繫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節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環境而提供的產品。以綠水青山為代表的高質量森林、草地、溼地、海洋等生態資產,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必需的生態產品與服務。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 「雙西」生態如何保護修復?生物多樣性要保護
    而對於「城市之腎」西溪溼地而言,生態資源也更為豐富,除了防洪排澇、緩解「溫室效應」和「熱島效應」,還承擔著涵養水源,孕育生靈的功能,是生物多樣性保護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西溪國家溼地公園建立了佔80%面積的蝦龍灘、朝天暮漾等五處生態保護區,通過自然隔離、限制或禁止人類活動的影響,為動植物保留了一片自由棲息和繁衍的天堂。
  • 溼地,對生態系統來說的價值如何?
    溼地,對生態系統來說的價值如何?20%的已知物種提供了生存環境這樣一種獨特的生境特殊的水文、土壤和氣候形成了其它任何單一生態系統都無法比擬的天然基因庫在保持淡水資源儲碳、保護生物多樣性淨化水質和調節氣候等方面
  • 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態文明背景下國土空間規劃的邏輯基礎
    目前,各級國土空間規劃正在轟轟烈烈編制當中,但將「以人為本」的城市規劃、「以資源為本」的土地利用規划進行整合的邏輯基礎尚未達成共識。本文介紹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窘境及緊迫性,提出「多規合一」的邏輯基礎是「以生物多樣性為本,大力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並結合案例介紹了加強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內容。感謝作者授權發布,歡迎分享。
  • 加快建立長江經濟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加快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讓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獲得合理回報,讓破壞生態環境付出相應代價。  自然生態系統既能向人類供應物質產品,又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同時具有自然景觀、地質遺蹟等重要價值。
  •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生態產品具有巨大的生態價值,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將生態產品的價值轉化為經濟效益,不僅能促進生態產品消費者付費、生態保護者收益、保障優質生態產品的持續供給,還可以充分挖掘生態資源潛力,推進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長江經濟帶包括11個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裡,生活著近6億人口,貢獻了全國40%的經濟總量,是我國城市化和經濟發展重要引擎。
  • 保護紅樹林 保護溼地生態系統
    我國相關工作人員不斷努力,按照總書記「一定要尊重科學、落實責任,把紅樹林保護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嚴格保護現有紅樹林,科學開展紅樹林的生態修復,擴大紅樹林面積,提高生物多樣性,整體改善紅樹林生態系統質量,全面增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 以生態系統價值核算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關於生態產品的內涵界定目前還沒有形成共識,生態產品價值評估尚未形成統一、標準的評估框架,基礎理論研究的相對滯後影響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建立。生態產品是指在不損害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為人類提供的生態系統物質和服務產品。為此,我國多地正在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與方法,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價值認識不到位、價值存量不清楚、轉化路徑單一等問題。
  • 遼寧在全國率先實現森林、溼地、草地「三位一體」生態系統服務...
    央廣網瀋陽12月25日消息(記者張靜)遼寧省林業和草原局昨天發布:在中國林科院的大力支持下《遼寧省森林溼地草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已經完成編制,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森林、溼地、草地「三位一體」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
  •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丨蘇州市金庭鎮發展「生態農文旅」
    為此,我們開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專欄,介紹我部推薦的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本期介紹「蘇州市金庭鎮發展'生態農文旅'」情況,敬請關注。,打造「生態農文旅」模式,實現了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