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丨蘇州市金庭鎮發展「生態農文旅」

2020-12-05 澎湃新聞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丨蘇州市金庭鎮發展「生態農文旅」

2020-11-04 18: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近年來,各地探索構建「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取得了積極成效,形成了一批典型做法。為此,我們開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專欄,介紹我部推薦的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本期介紹「蘇州市金庭鎮發展'生態農文旅'」情況,敬請關注。

江蘇省蘇州市金庭鎮發展「生態農文旅」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

案例背景

蘇州市吳中區金庭鎮地處太湖中心區域,距離蘇州主城區約40公裡,擁有中國淡水湖泊中最大的島嶼西山島,以及84.22平方公裡的太湖風景名勝區、148平方公裡的太湖水域和100多處歷史文化古蹟,是全國唯一的整島風景名勝保護區,擁有長三角經濟圈中極為稀缺的生態環境和自然人文資源。

近年來,金庭鎮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按照「環太湖生態文旅帶」的全域定位,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資產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積極實施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推動傳統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為綠色發展的生態產業,打造「生態農文旅」模式,實現了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的全面提升。

具體做法

一是優化空間布局,做好建設「減法」和生態「加法」。金庭鎮融合了生態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村莊規劃、景區詳細規劃等各類規劃,按照「提升生產能力、擴展生活空間、孕育生態效應」的理念,規劃到2024年全鎮生產空間規模為128公頃,佔總面積的1.52%;生活空間規模為1190公頃,佔比14.14%;生態空間規模為7104公頃,佔比84.34%,系統優化全鎮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通過以「優化農用地結構保護耕地、優化建設用地空間布局保障發展、優化鎮村居住用地布局保障權益」為核心的「三優三保」行動,按照「宜農則農、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宜耕則耕、宜生態則生態」的原則,通過拆舊復墾、高標準農田建設、生態修復等方式,整治各類低效用地798.2畝,增加了生態空間和農業生產空間,實現了耕地集中連片、建設用地減量提質發展、生態用地比例增加,獲得的空間規模、新增建設用地、佔補平衡等指標用於全鎮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吳中區重點開發區域使用,土地增減掛鈎收益用於金庭鎮生態保護、修復和補齊民生短板。此外,在規劃編制和土地資源管理過程中,金庭鎮預留了後續發展生態產業所需要的建設用地指標,夯實了生態產品供給和價值實現的基礎。

二是聚焦「水陸空」,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水」方面,防治與保護「雙管齊下」,促進水環境提升。對127條流入太湖的小河實行「河長制」,嚴格落實主體監管責任,從源頭上保護太湖;對太湖沿岸三公裡範圍內所有養殖池塘進行改造,落實養殖尾水達標排放和循環利用;建立嚴密的監控體系、實行嚴格的環保標準,防止水源汙染;對宕口底部進行清淤和平整,修建生態駁岸和滾水壩,修復水生態。「陸」方面,以土地綜合整治為抓手,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和治理。完成消夏灣近3000畝魚塘整治和農田復墾,建設高標準農田用於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和農業觀光旅遊;對鎮區西南部的廢棄工礦用地開展生態修復,打造景色怡人的「花海」生態園;系統治理受損的礦坑塌陷區,就近引入水系,加強植被撫育,恢復自然生態系統。「空」方面,開展大氣環境整治,關停鎮區「散亂汙」企業,控制畜禽養殖,減少空氣汙染源;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增加森林覆蓋率,改善空氣品質。

三是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公共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2010年,蘇州市制定了《關於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意見(試行)》,在全國率先建立生態補償機制。2014年,在全國率先以地方性法規的形式制定了《蘇州市生態補償條例》,推動政府購買公共性生態產品,實現「誰保護、誰受益」。2010年至今,通過三次調整補償範圍、補償標準等政策,實現了鎮、村等不同產權主體的權益,金庭鎮每年的風景名勝區補償資金和四分之三的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撥付到鎮,用於風景名勝區改造和保護修復、公益林管護、森林防火等支出;水稻田、重要溼地、水源地補償資金和四分之一的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撥付到村民委員會,主要用於村民的森林、農田等股權固定分紅、生態產業發展等,極大地激發了鎮、村和村民保護生態的積極性。2019年,蘇州市選擇金庭、東山地區開展蘇州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將其定位為環太湖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保護地,市、區兩級財政在原有生態補償政策的基礎上,2019-2023年共安排專項補助資金20億元,重點用於上述區域的生態保護修復和基本公共服務。

四是建立「生態農文旅」模式,實現生態產業化經營和市場化價值實現。金庭鎮依託特殊的地理區位、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建立「生態農文旅」模式,推動生態產業化經營。打造農業發展新模式,促進「特色農品變優質商品」。重點圍繞洞庭山碧螺春、青種枇杷、水晶石榴等特色農產品,打造金庭鎮特色「農品名片」,將傳統歷史文化內涵融入特色農產品的宣傳銷售中,增加產品附加值;通過「網際網路+農產品」銷售模式,拓展「特色農品變優質商品」的轉化渠道;與順豐快遞籤訂戰略協議,在各個村主要路口設置快遞站點,提高鮮果產品運輸效率。挖掘「農文旅」產業鏈,實現「農業勞動變體驗活動」。挖掘明月灣、東村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及堂裡、植裡等6個傳統歷史村落的文化底蘊,鼓勵村民在傳統村落中以自有宅基地和果園、茶園、魚塘等生態載體發展特色民宿、家庭採摘園等,實現從傳統餐飲住宿向農業文化體驗活動拓展,形成「吃採看遊住購」全產業鏈。提升生態文化內涵,助推「綠色平臺變生態品牌」。積極宣傳「消夏漁歌」、「十番鑼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推進全域生態文化旅遊,形成了麗舍、香樟小院等一批精品民宿品牌,通過遊客的「進入式消費」實現生態產品的增值溢價。

主要成效

一是綠色發展意識和生態產品供給水平「雙提升」。近年來,金庭鎮幹部群眾的綠色發展意識逐漸增強,保護綠水青山、依靠綠水青山、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已經成為金庭人的行動自覺,金庭鎮的生態空間顯著增加,自然生態系統得到全面保護和修復,江南水鄉特色、傳統歷史文化得以傳承,生態產品的供給能力顯著提升。2019年,金庭鎮建設開發強度降低至16.65%,同比降低了13.28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增加至71%,全鎮地表水水質均達到II類以上,空氣品質達到國內優質標準;生物多樣性逐漸增加,區域內植物種類超過500種,動物種類超過200種,擁有銀杏、水杉等多個國家一級、二級保護植物,以及虎紋蛙、鵜鶘、鴛鴦等多種國家、省級保護動物。

二是公共性生態產品和經營性生態產品價值「雙顯化」。一方面,蘇州市建立了針對各類自然生態要素的生態補償機制,以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採購」公共性生態產品,彰顯其內在價值。其中,補償標準為水稻田420元/畝、生態公益林250元/畝、風景名勝區150元/畝、其他生態農產品100元/畝;水源地村根據所在村岸線長度、土地面積、常住人口數等,分別給予每村120萬元、140萬元、160萬元的補償,生態溼地村也分別給予每村80萬元、100萬元、120萬元的補償,補償範圍覆蓋了山水林田湖草溼等各類自然資源。近三年,金庭鎮年均獲得生態補償資金3000餘萬元。另一方面,金庭鎮通過「生態農文旅」模式的發展,打通了經營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渠道,顯化了物質供給類和文化服務類生態產品的價值。「特色農品變文化商品」方面,2019年全鎮農產品銷售收入達到4.85億元,創歷史新高,其中果品收入2.71億元,水產收入0.21億元,茶葉收入1.93億元;「太湖綠」大米及「西山青種」枇杷等已成為網紅品牌。「農業勞動變體驗活動」方面,2019年全鎮吸引旅遊人數421.06萬人次,農家樂、民宿營業收入達到2億元,近三年營業收入年平均增長35%,新增民宿104家,改造民宿103家,精品民宿增加至37家,直接帶動了1600餘人就業。「綠色平臺變生態品牌」,隨著「生態農文旅」模式的建立,港中旅、亞視、南峰等投資集團紛至沓來,2017年「阿里巴巴太極禪苑文化驛棧」正式落戶金庭鎮,2020年美國漢舍集團投資的「漢舍」項目全面啟動,「自然、綠色、生態」成為了金庭鎮最響亮的名片。

三是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福祉「雙推進」。2019年,金庭鎮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4.93億元,同比增長6.10%。其中,服務業佔比近80%,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9.75億元,同比增長7%。全鎮2019年新增就業崗位647個,同比增長39.7%;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26573元,同比增長6.2%。依託「生態農文旅」模式,生態產品價值融入了一二三產業發展中,讓農民、政府、投資商三方共贏,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福祉的「雙推進」。

來 源:自然資源部門戶網站

供 圖:蘇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原標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丨蘇州市金庭鎮發展「生態農文旅」》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生態建設丨以生態系統價值核算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生態建設丨以生態系統價值核算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2020-11-27 15: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丨河北省唐山市南湖採煤塌陷區生態修復及...
    近年來,各地探索構建「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取得了積極成效,形成了一批典型做法。為此,我們開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專欄,介紹我部推薦的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本期介紹" 河北省唐山市南湖採煤塌陷區生態修復及價值實現"情況,敬請關注。
  • 「案例分享」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丨北京市房山區史家營鄉曹家坊...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近年來,各地探索構建「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取得了積極成效,形成了一批典型做法。為此,我們開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專欄,介紹我部推薦的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
  • 積極探索生態發展區生態價值實現的有效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廣東省北部生態發展區立足功能定位和生態優勢,率先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有效機制,是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的應有之義,也是新時代綠色發展必須取得的重大成果。
  •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水清岸綠五緣灣
    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就要求把「生態優先」作為基本開發思路。由此,廈門充分發揮國土空間規劃的引領和約束作用,運用「多規合一」平臺,科學統籌布局國土空間,強調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整體性和系統性,不斷提高優質生態產品的供給能力。現今,五緣灣片區規劃的總體功能結構可概括為「一個中心,七大功能區」。
  • 生態產品價值如何實現?
    從「大寫意」到「工筆畫」,健全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是我國當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中之重。01什麼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主要包括生態產品的價值評估機制和價值轉化機制。價值評估機制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前提。
  • 實現生態產品價值 助推河南「兩山」轉化
    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工作    不久前,自然資源部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為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理論和實踐探索,自然資源部向全國推薦10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我省淅川縣名列其中。    淅川縣能夠入選,得益於該縣圍繞水源地保護,走出了一條以良好生態環境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歐陽志雲生態產品是自然生態系統為人類生存與發展提供的物質資源和生態環境服務,不僅包括糧食、肉、魚等食物,水資源、木材、生態能源等物質產品,更提供了水源涵養、氣候調節、洪水調蓄、汙染物淨化等重要生態調節服務產品,以及景觀美學價值、生態旅遊、身心健康和生態文化產品。
  • 以生態系統價值核算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關於生態產品的內涵界定目前還沒有形成共識,生態產品價值評估尚未形成統一、標準的評估框架,基礎理論研究的相對滯後影響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建立。生態產品是指在不損害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為人類提供的生態系統物質和服務產品。為此,我國多地正在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與方法,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價值認識不到位、價值存量不清楚、轉化路徑單一等問題。
  • 實現生態產品價值是時代重任
    生態產品是人類從自然界獲取的生態服務和最終物質產品的集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吉考察時強調,在保護好生態前提下,積極發展多種經營,把生態效益更好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因此,探索和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已經迫在眉睫。  優質生態產品屬於供給短缺的稀缺產品,優質生態服務是公共服務中的短板。
  • 拓展「兩山」轉化通道 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指通過一定的機制設計,使得生態產品價值在市場上得到顯現和認可。2019年以來,國家先後在浙江麗水市、江西撫州市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全面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深圳市鹽田區和海南省先後開展了試驗工作。全國幾十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和數百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紛紛探索「兩山」轉化新路徑,湧現出了一大批生動鮮活的成功案例。
  • 實現生態產品的經濟價值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黨委書記 歐陽志雲  從生態學角度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高質量的森林、草地、溼地、湖泊、河流、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的總稱,標誌著生態系統能夠提供豐富的生態產品,生態產品具有巨大的生態價值,生態價值可以帶來經濟效益。
  •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生態產品是維繫生態安全、提供良好人居環境的自然要素,是美好生活的需要。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舉措,也是綠色發展的內在要求。  湖南名山大川多,自然風光秀麗,生態基礎好。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做好「點綠成金」文章,是加快湖南綠色發展的重要動能。
  • 創新探索 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長效機制,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必然選擇,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根本需要。在擴大內需成為戰略新支點的新時期,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探索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將生態資源有效轉化成生態資產,創造綠色經濟新動能,必將成為一項重要的歷史性課題。
  • 生態產品價值及其實現機制的思考
    生態產品的生產及為人類提供服務,首先受自然規律支配。  (二)生態產品的社會和經濟屬性——自然生產與社會生產共同產出的產品  自然環境是天然存在的,由各種自然要素構成。自然環境是人類起源、存在與發展的空間,人類文明就是依靠對自然要素的開發利用才得以存在和發展的。
  • 溼地與城市生物多樣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視角
    以明晰產權為基礎、以價格形成為路徑、以市場機制為手段、以生態補償為平衡、以績效考核為輔助,通過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徐基良 :中國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進展以編制十四五規劃為依託,持續推進溼地生態保護修復,探索創新合理利用溼地資源,加快完善溼地支撐體系,把黨和國家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要求落到實處。程兆鵬 :溼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視角
  • 長三角議事廳|文化與生態資源價值實現路徑
    2020年11月22日,長三角議事廳沙龍走進一體化示範區先行啟動區第四場在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黎裡鎮舉辦。沙龍邀請了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二級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資環學院陳雯教授;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曾剛教授;安徽省發展改革委長三角處一級主任科員黃宇皎和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長三角辦公室副主任吳志祥共話「文化與生態資源價值實現路徑」。
  • 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市場化路徑有哪些
    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本質是如何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產,生態價值體現為經濟價值。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邁出新步伐
    在12月13日的2020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討會上,國家發改委基礎司長江推進處處長馬上指出,要在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上不斷邁出新步伐,取得新突破。一是通過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擴大優質生態產品的供給;二是通過生態產業化,實現生態產品的價值增值;三是通過完善體制機制,推動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
  • 加快建立長江經濟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筆者結合調研發現,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不健全是制約當前試點地區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的重要因素。許多地區因缺乏從產業融合發展的視角深入研究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普遍存在生態保護修復投入大、收益小、設施管護成本高,資金供給難以為繼等難題,最終影響項目生態效益整體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