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運海 熊廣成
綠水青山如何轉化成金山銀山?如何讓老百姓通過綠水青山端上「金飯碗」、撐鼓「錢袋子」?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核心理念為指導,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著力建設山青、水碧、林鬱、田沃、湖美、草茂的美麗河南。同時,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相互轉化的新途徑,為全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試點經驗。
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工作
不久前,自然資源部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為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理論和實踐探索,自然資源部向全國推薦10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我省淅川縣名列其中。
淅川縣能夠入選,得益於該縣圍繞水源地保護,走出了一條以良好生態環境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一方面,環境質量不斷提升,全縣森林覆蓋率由「十二五」的32.8%提高到目前的45.3%;另一方面,生態產業不斷壯大,大力發展軟籽石榴、杏李等林果產業和金銀花、連翹等中藥材種植,上萬貧困戶依靠「綠水青山」端上了「金飯碗」。
生態產品是指維繫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節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環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宜人的氣候,以及生態農產品、生態工業品和生態旅遊服務等。
我省積極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同步開展了理論研究,將省域丹江口水庫流域的盧氏、西峽、欒川、內鄉、淅川、鄧州等6個縣市納入研究範圍。
省自然資源廳所有者權益處負責人說,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有形抓手,在這些縣市開展試點能夠有效破解生態產品提供地區陷入「守著綠水青山餓肚子」的窘境,為保持「一泓清水永續北送」、推動當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探索經驗做法。
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提出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省自然資源廳總結各地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推出全省第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
信陽市上天梯非金屬礦管理區全力推進資源整合和生態修復,打造礦山生態公園,實現全境「山青、水淨、坡綠」,礦企、村集體、礦區群眾共同受益的良性循環。
西峽縣堅持「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發展定位,全力推進縣域經濟綠色發展,香菇出口遍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創匯達到66億美元。
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我省同樣湧現了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案例。三門峽市黃河生態廊道建設全部完工後,將形成沿黃108公裡綠網、21.6萬畝溼地、50萬畝高標準農田;蘭考縣在黃河灘區種植紫花苜蓿等飼草飼料,發展綠色農牧業,不僅保護了生態環境,也推動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
通過探索,我省逐步理清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轉化路徑。其中,有直接利用森林等自然資源產品,發展加工產業,形成直接的轉化路徑;有利用優質生態資源發展林下經濟、生態養殖等現代生態農業,形成生態資源實現生態價值的轉化路徑;有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旅遊康養業,形成生態資源間接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轉化路徑。
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十四五」規劃提出:「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我省要在更高起點上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使自然資源中蘊含的生態物質產品、生態服務產品、生態文化產品價值能更多、更好、更快、更直接地轉化為經濟價值,讓「綠水青山」成「金山銀山」和致富「靠山」。
一是加強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頂層設計。總結淅川試點「摸底子、算票子、找路子、開方子、結對子」的工作思路,宣傳推廣各地典型案例,積極推動省級層面加強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建立,正確處理治理、保護和供給的全局協同。
二是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推動建立規則明確、市場透明的交易機制,打通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三是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核算體系和評估體系。圍繞影響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主導因素,研究制定符合我省管理需求、易於推廣的價值核算方法,評估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和價值實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