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廣東省北部生態發展區立足功能定位和生態優勢,率先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有效機制,是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的應有之義,也是新時代綠色發展必須取得的重大成果。
生態發展區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意義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入踐行「兩山」理念的實踐抓手。生態產品是指生態系統在其穩定性和完整性不受損害的前提下,為人類福祉所提供的物質和服務,包括產品供給、生態調節、生態文化服務等。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兩山」理論時指出,如果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麼綠水青山就變成了金山銀山」。生態發展區立足資源優勢,探索實現生態資源價值的高效轉化,是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係,架起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橋梁的實踐抓手。
築牢全省生態安全屏障,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的創新舉措。生態發展區作為全省重要的生態屏障,要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為首要任務。這一功能定位要求該區域必須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生態是紅線,保護是手段,發展是目標,富民是根本。生態發展區既不能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走「守著綠水青山苦熬」的窮路,只能走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可持續之路。立足資源稟賦探索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既能實現對生態資源的保值增值,也能更好地反哺生態建設,促進生態環境在開發利用中得到更好的保護。
不斷增強農村地區造血功能,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的重要途徑。生態發展區承擔著維護全省生態安全的重任,同時又是相對貧困落後的地區,是全省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除了思想觀念保守、交通區位受限、人才資本短缺等因素制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乏力也是導致落後的重要原因。因此,創新生態資源利用方式,探索生態產業化新路子,培育壯大生態經濟,可以促進農村地區持續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和自身發展能力,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新的重要途徑。
不斷優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產業化路徑
在現實中,原生態的自然資本對消費者福利改善往往較難實現或難以顯性化。在保護性開發的前提下,將自然資本與相應的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產品經營管理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改善消費者福利的效果,這就是生態產業化的路子,也是北部生態發展區壯大生態生產力、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路徑。
縱向延伸和橫向融合相結合,大力發展精緻高效林業。以綠富雙贏為目標,扶持發展林下經濟、林業碳匯、森林康養等經營活動,促進林業產業轉型升級。一方面,縱向延伸林業產業鏈條,提升林業附加值。因地制宜發展花卉苗木、木本糧油、林禽林果等特色林下經濟,實現林地空間的立體利用,在林業產區走出一條「長期有綠,短期有利,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大力發展直接體現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林業碳匯,總結提煉韶關等地已取得的「林業碳匯+精準扶貧」發展模式的有益經驗,在更廣範圍內推廣應用,推動林業資源豐富地區從「賣林木」向「賣空氣」轉變。另一方面,推進跨業融合,賦予林產品更多價值內涵。推進林業與旅遊、教育、文化、體育、中醫藥等產業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旅遊+」「生態+」「森林+」融合發展模式創新發展森林康養產業,大力改善森林康養公共服務設施條件,提升產品開發和經營管理能力,增強森林對目標群體療養身心的吸引力。
以文塑旅和以旅彰文相結合,加快發展生態文化旅遊業。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粵北地區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自然風光,擁有豐富的古人類文化、紅色文化、禪宗文化、客家文化等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底蘊,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突出生態旅遊與嶺南文化相融合,大力發展生態文化旅遊產業。以環丹霞山、環天露山、環雲霧山—雲開山、環鳳凰—蓮花山脈等為重點,深度打造生態旅遊區。抓住全省打造六大全域旅遊品牌體系的契機,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森林旅遊、康養旅遊、休閒旅遊、「旅遊+文化/體育/教育/創意」等特色旅遊項目和主題產品,統籌開發建設西江、東江、北江、梅江—韓江四大綠色生態旅遊畫廊,圍繞「大丹霞」「大南華」「大南嶺」等重點景區進一步打響生態發展區旅遊文化品牌。彰顯生態農業、林下經濟的旅遊觀光、文化教育等功能,建設一批農旅結合、林旅結合的山水田園綜合體。充分利用粵北「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環境特徵,堅持田園景區化,培育田園鄉村,保護田園生態,經營田園風光,打造具有鮮明嶺南特色的粵北田園景觀帶、全球知名旅遊目的地、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的旅遊休閒區。
塑造品牌和建設標準相結合,創新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綠色生態農業既是生態發展區農業發展的主導方向,也是生態資源產業化和綠色富民的重要途徑。要依託得天獨厚的山地及小氣候資源優勢,以標準化建設進一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發展優質水稻、柑橘水果、高山茗茶、名貴南藥、耐寒花卉、林下經濟等生態綠色農業,開發具有山區特色的名特優新產品。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打造更多高品質、口碑好的農業和農產品「金字招牌」。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現代化大農業,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優質農產品的生產供應基地。
(作者分別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和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