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探索生態發展區生態價值實現的有效機制

2021-01-10 中國社會科學網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廣東省北部生態發展區立足功能定位和生態優勢,率先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有效機制,是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的應有之義,也是新時代綠色發展必須取得的重大成果。

  生態發展區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意義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入踐行「兩山」理念的實踐抓手。生態產品是指生態系統在其穩定性和完整性不受損害的前提下,為人類福祉所提供的物質和服務,包括產品供給、生態調節、生態文化服務等。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兩山」理論時指出,如果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麼綠水青山就變成了金山銀山」。生態發展區立足資源優勢,探索實現生態資源價值的高效轉化,是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係,架起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橋梁的實踐抓手。

  築牢全省生態安全屏障,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的創新舉措。生態發展區作為全省重要的生態屏障,要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為首要任務。這一功能定位要求該區域必須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生態是紅線,保護是手段,發展是目標,富民是根本。生態發展區既不能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走「守著綠水青山苦熬」的窮路,只能走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可持續之路。立足資源稟賦探索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既能實現對生態資源的保值增值,也能更好地反哺生態建設,促進生態環境在開發利用中得到更好的保護。

  不斷增強農村地區造血功能,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的重要途徑。生態發展區承擔著維護全省生態安全的重任,同時又是相對貧困落後的地區,是全省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除了思想觀念保守、交通區位受限、人才資本短缺等因素制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乏力也是導致落後的重要原因。因此,創新生態資源利用方式,探索生態產業化新路子,培育壯大生態經濟,可以促進農村地區持續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和自身發展能力,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新的重要途徑。

  不斷優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產業化路徑

  在現實中,原生態的自然資本對消費者福利改善往往較難實現或難以顯性化。在保護性開發的前提下,將自然資本與相應的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產品經營管理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改善消費者福利的效果,這就是生態產業化的路子,也是北部生態發展區壯大生態生產力、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路徑。

  縱向延伸和橫向融合相結合,大力發展精緻高效林業。以綠富雙贏為目標,扶持發展林下經濟、林業碳匯、森林康養等經營活動,促進林業產業轉型升級。一方面,縱向延伸林業產業鏈條,提升林業附加值。因地制宜發展花卉苗木、木本糧油、林禽林果等特色林下經濟,實現林地空間的立體利用,在林業產區走出一條「長期有綠,短期有利,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大力發展直接體現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林業碳匯,總結提煉韶關等地已取得的「林業碳匯+精準扶貧」發展模式的有益經驗,在更廣範圍內推廣應用,推動林業資源豐富地區從「賣林木」向「賣空氣」轉變。另一方面,推進跨業融合,賦予林產品更多價值內涵。推進林業與旅遊、教育、文化、體育、中醫藥等產業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旅遊+」「生態+」「森林+」融合發展模式創新發展森林康養產業,大力改善森林康養公共服務設施條件,提升產品開發和經營管理能力,增強森林對目標群體療養身心的吸引力。

  以文塑旅和以旅彰文相結合,加快發展生態文化旅遊業。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粵北地區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自然風光,擁有豐富的古人類文化、紅色文化、禪宗文化、客家文化等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底蘊,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突出生態旅遊與嶺南文化相融合,大力發展生態文化旅遊產業。以環丹霞山、環天露山、環雲霧山—雲開山、環鳳凰—蓮花山脈等為重點,深度打造生態旅遊區。抓住全省打造六大全域旅遊品牌體系的契機,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森林旅遊、康養旅遊、休閒旅遊、「旅遊+文化/體育/教育/創意」等特色旅遊項目和主題產品,統籌開發建設西江、東江、北江、梅江—韓江四大綠色生態旅遊畫廊,圍繞「大丹霞」「大南華」「大南嶺」等重點景區進一步打響生態發展區旅遊文化品牌。彰顯生態農業、林下經濟的旅遊觀光、文化教育等功能,建設一批農旅結合、林旅結合的山水田園綜合體。充分利用粵北「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環境特徵,堅持田園景區化,培育田園鄉村,保護田園生態,經營田園風光,打造具有鮮明嶺南特色的粵北田園景觀帶、全球知名旅遊目的地、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的旅遊休閒區。

  塑造品牌和建設標準相結合,創新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綠色生態農業既是生態發展區農業發展的主導方向,也是生態資源產業化和綠色富民的重要途徑。要依託得天獨厚的山地及小氣候資源優勢,以標準化建設進一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發展優質水稻、柑橘水果、高山茗茶、名貴南藥、耐寒花卉、林下經濟等生態綠色農業,開發具有山區特色的名特優新產品。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打造更多高品質、口碑好的農業和農產品「金字招牌」。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現代化大農業,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優質農產品的生產供應基地。

 

  (作者分別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和研究員)

 

相關焦點

  •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生態產品具有巨大的生態價值,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將生態產品的價值轉化為經濟效益,不僅能促進生態產品消費者付費、生態保護者收益、保障優質生態產品的持續供給,還可以充分挖掘生態資源潛力,推進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長江經濟帶包括11個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裡,生活著近6億人口,貢獻了全國40%的經濟總量,是我國城市化和經濟發展重要引擎。
  • 生態產品價值如何實現?
    從「大寫意」到「工筆畫」,健全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是我國當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中之重。01什麼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主要包括生態產品的價值評估機制和價值轉化機制。價值評估機制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前提。
  • 實現生態產品價值是時代重任
    生態產品是人類從自然界獲取的生態服務和最終物質產品的集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吉考察時強調,在保護好生態前提下,積極發展多種經營,把生態效益更好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因此,探索和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已經迫在眉睫。  優質生態產品屬於供給短缺的稀缺產品,優質生態服務是公共服務中的短板。
  • 以生態系統價值核算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關於生態產品的內涵界定目前還沒有形成共識,生態產品價值評估尚未形成統一、標準的評估框架,基礎理論研究的相對滯後影響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建立。生態產品是指在不損害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為人類提供的生態系統物質和服務產品。為此,我國多地正在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與方法,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價值認識不到位、價值存量不清楚、轉化路徑單一等問題。
  •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不能完全依靠政府,也不能簡單地交給市場,應通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現政府與市場「兩隻手」的協調互補,努力提供更多更優質的生態產品,讓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成為湖南綠色發展的增長點、支撐點、發力點。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機制。為綠水青山貼上「價值標籤」、摸清「生態家底」、建立「生態帳本」,是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基礎。
  • 生態建設丨以生態系統價值核算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推進「兩山」轉化工作中,仍存在如何核算、怎麼轉化等現實難題。關於生態產品的內涵界定目前還沒有形成共識,生態產品價值評估尚未形成統一、標準的評估框架,基礎理論研究的相對滯後影響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建立。生態產品是指在不損害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為人類提供的生態系統物質和服務產品。
  • 生態價值實現的路徑探索
    我國先後落實福建、貴州、江西、海南四省作為國家生態文明實驗區,其中福建和海南戰略定位中分別提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先行區」和「生態價值實現機制試驗區」,國家對「生態價值實現」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然而,何為「生態價值實現」?廣泛被認可的路徑是「生態資源」作為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消費者,如生態旅遊等。
  • 生態資源「變現」靠什麼——江西撫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調查
    綠色生態是江西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如何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是江西多地在深入思考、努力探索的課題。撫州抓住江西被列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撫州被列為全國第二個長江經濟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城市的機遇,用生態文明建設統領發展,多管齊下拓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通道,為全國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提供了有益啟示。
  • 拓展「兩山」轉化通道 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指通過一定的機制設計,使得生態產品價值在市場上得到顯現和認可。2019年以來,國家先後在浙江麗水市、江西撫州市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全面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深圳市鹽田區和海南省先後開展了試驗工作。全國幾十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和數百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紛紛探索「兩山」轉化新路徑,湧現出了一大批生動鮮活的成功案例。
  •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邁出新步伐
    在12月13日的2020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討會上,國家發改委基礎司長江推進處處長馬上指出,要在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上不斷邁出新步伐,取得新突破。一是通過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擴大優質生態產品的供給;二是通過生態產業化,實現生態產品的價值增值;三是通過完善體制機制,推動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
  • 生態產品價值及其實現機制的思考
    在明確界定生態產品涵義的基礎上,對生態產品的價值進行分析、分類,根據不同類型生態產品、不同價值屬性,構建相應的實現機制。
  •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丨蘇州市金庭鎮發展「生態農文旅」
    為此,我們開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專欄,介紹我部推薦的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本期介紹「蘇州市金庭鎮發展'生態農文旅'」情況,敬請關注。,打造「生態農文旅」模式,實現了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的全面提升。
  • 四部門:支持沿黃九省(區)探索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試點期間,中央財政專門安排黃河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激勵政策,緊緊圍繞促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和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兩個核心,支持引導各地區加快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獎勵資金將對水質改善突出、良好生態產品貢獻大、節水效率高、資金使用績效好、補償機制建設全面系統和進展快的省(區)給予資金激勵,體現生態產品價值導向。
  • 加快建立長江經濟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加快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讓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獲得合理回報,讓破壞生態環境付出相應代價。  自然生態系統既能向人類供應物質產品,又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同時具有自然景觀、地質遺蹟等重要價值。
  • 實現生態產品價值 助推河南「兩山」轉化
    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工作    不久前,自然資源部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為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理論和實踐探索,自然資源部向全國推薦10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我省淅川縣名列其中。    淅川縣能夠入選,得益於該縣圍繞水源地保護,走出了一條以良好生態環境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 「專家視角」王金南,王夏暉: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踐行「兩山...
    通過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有效協調生態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成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打通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關鍵路徑,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和引領全社會綠色生活新風尚的重要途徑。
  • 創新探索 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長效機制,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必然選擇,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根本需要。在擴大內需成為戰略新支點的新時期,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探索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將生態資源有效轉化成生態資產,創造綠色經濟新動能,必將成為一項重要的歷史性課題。
  • 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生物多樣性下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退化,是當今世界面臨的主要環境危機之一。各國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資金,但仍未能實現《生物多樣性公約》設定的「到2010年,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得到遏制」的目標。通過經濟手段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來並迅速得到各國廣泛認可的有效措施之一。
  •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丨河北省唐山市南湖採煤塌陷區生態修復及...
    近年來,各地探索構建「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取得了積極成效,形成了一批典型做法。為此,我們開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專欄,介紹我部推薦的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本期介紹" 河北省唐山市南湖採煤塌陷區生態修復及價值實現"情況,敬請關注。
  • 四部門:建立黃河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方案》提出,以持續改善流域生態環境質量和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為核心,立足黃河流域各地生態保護治理任務不同特點,遵循「保護責任共擔、流域環境共治、生態效益共享」的原則,探索建立具有示範意義的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模式,強化聯防聯控、流域共治和保護協作,搭建起「全面覆蓋、權責對等、共建共享」的合作平臺,加快實現高水平保護,推動流域高質量發展,保障黃河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