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藍字訂閱↑為企業成長貢獻力量~
文 / 和君生態環保事業部 龍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指明了經濟和生態協調發展方向,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提出對於兩者關係認知的三個階段:從經濟優先、到經濟生態並重、再到生態價值優先。我國先後落實福建、貴州、江西、海南四省作為國家生態文明實驗區,其中福建和海南戰略定位中分別提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先行區」和「生態價值實現機制試驗區」,國家對「生態價值實現」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然而,何為「生態價值實現」?
廣泛被認可的路徑是「生態資源」作為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消費者,如生態旅遊等。這一路徑固然沒錯,但並非所有「生態」都可如此產品化。另一方面,現有的環境治理是作為經濟發展的一種硬性約束條件,我們必須要探索出一條將生態資源深度融入到產業體系中去的價值實現路徑。
參照過往土地等生產要素的管理邏輯,從國家統管統配,逐步轉為市場化的機制運轉,經過「明確權利歸屬—完善定價體系—完善交易機制」等步驟,實現要素進入經濟產業體系中流轉。可預期「生態」這一資源未來也將以同樣的路徑參與到經濟體系循環中去,以市場經濟的手段來解決經濟與生態之間的矛盾。
我國對自然資源的盤點確權工作已在開展,預計後續將進一步完善生態資源定價與交易機制。對於其價值實現路徑,我們認為可能的方式有二:
一是依託於土地載體實現價值。生態價值確權並有效定價後,將其價值附加於企業生產的關鍵要素之一—土地上,通過地價實現生態價值。簡單來說,就是土地使用成本進一步提升。
二是深化生態資源補償機制。現有補償機制以破壞環境後所需要的治理費用為核定依據,而並未考慮在佔用、破壞生態資源的這一段時期內的「佔用成本」。由於在企業佔用生態資源生產期間,該部分生態系統並未能提供其對於社會的生態服務價值,未來企業還應該為這部分的價值支付相應的進行付費,通過一次或多次補償的形式進行支付。
無論哪一種,都必將直接作用於產業/企業的成本提升,一是促進了產業往更高附加值、更低生態資源消耗的形態轉型,從而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和諧發展;二是通過成本的轉嫁,有效減輕了政府作為環境治理的主要付費方的財務壓力,從而能夠更多、更好的提供環境產品和服務;三是通過生產端的成本上升,間接作用於消費端,從而規避了民眾對生態的高需求和不願付費之間的矛盾。通過以上,實現政府、企業、公眾對於環境的共建共治共管共享。
— 擴展閱讀 —
從《海南水生態文明建設方案》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
企業如何把握黃河流域生態機遇
和君諮詢:
亞洲大型規模的綜合管理諮詢機構,擁有20年諮詢經驗,諮詢隊伍超過1000人,為政府、企事業單位提供卓有實效的思想、知識和解決方案。
版權聲明:
平臺原創文章智慧財產權歸和君諮詢所有,轉載授權、媒體約稿、合作洽談、參訪和君小鎮請聯繫mbc@hejun.com。
點擊在看,評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