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的內涵、價值與路徑

2021-01-10 光明網

  作者: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與綠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方世南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深入理解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的基本內涵、重大價值和主要路徑,有助於我們從講政治、重民生、求實效的高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切實增強人民群眾源自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障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權益,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深入理解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的基本內涵

  將生態環境與民生福祉緊密聯繫在一起,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繼承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科學地界定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生態環境對於民生福祉的重大價值。馬克思主義指出,人和人類社會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靠自然界生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與人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形成雙向構建和雙向生成的關係,環境改造人,人也改造環境。

  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在於生態環境有重大價值以及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權益在民生福祉中佔據突出地位。著名環境保護人物如辛格、雷根、施懷澤、泰勒、羅爾斯頓等都認為,不僅是人有價值,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同樣具有內在價值和權利,只有高度重視並切實維護其價值和權利,人的價值才能更好地實現。羅爾斯頓甚至把生態環境價值看做是一切價值之源,認為不僅人的身體是自然界長期進化創造的,而且人的思維能力和精神文化創造能力也都是自然界所賜予的。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還表明,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人與自然的關係具有不同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因此,生態與文明、生態環境與民生福祉是緊密聯繫的。生態文明在本質上就是在人與自然之間構建的和諧共生共存共榮的關係。實現民生福祉,建設生態文明,就是為了克服因為人與自然不友好而導致的野蠻行為,避免因一系列生態災難和生態危機而使民眾遭受磨難。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升人的文明程度和民生福祉,讓人民群眾能夠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從事自由的創造性活動,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充分認識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的重大價值

  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是黨的性質、使命和根本宗旨所決定的,凸顯了人民群眾生態環境民生和生態環境權益的地位,有助於將問題和對策結合起來,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始終不渝地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黨的初心和使命。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改善民生、造福人民,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權益,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始終是黨的重要價值追求。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在生態環境越來越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情況下,生態環境越來越凸顯出與民生福祉緊密的關聯性。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是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只有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對於促進生態環境質量與民生福祉同向共進,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意義重大。生態環境問題與民生問題緊密關聯。民生問題,簡單理解是人民群眾的生活問題,但是,人民群眾作為廣泛參與社會多領域活動的實踐主體,有著廣泛的價值訴求。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訴求,既是生態環境訴求,也是民生福祉訴求。人們所有的工作和生活,都要在特定的生態環境中進行,生態環境質量直接影響人的生活質量,影響人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影響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因此,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就是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的實際體現。

  全面把握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的主要路徑

  以美而富的美麗經濟造福於民。生態環境民生福祉是在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質量同步改善中實現的,是環境優美與經濟富強的辯證統一。其主要路徑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傳統的現代化建立在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惡化、人的生態環境權益被剝奪的基礎上,其主要弊端是重經濟增長輕人的發展、重物質生產力輕生態環境承載力、重財富積累輕環境保護以及先汙染後治理等,導致出現了黑色的GDP,並且製造了少數人富裕與多數人貧困、代內人的價值實現與代際人的價值失落等對立。必須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促進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為此,必須推動環境技術不斷進步、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資源效率與環境效率不斷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升,實現綠色轉型和綠色發展,使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映成輝。

  以美而文的美麗文化造福於民。生態文明在根本上源自於人類文明。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全面的綠色轉型,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就要通過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全面提高人的文明素養。為此,必須大力增強全民族生態環境意識,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鼓勵綠色生產和消費,倡導健康飲食文化和良好生活習慣,推動形成健康文明生產生活方式,促進生態文化在全社會發揚光大。

  以美而舒的美麗生活造福於民。優美的生態環境是舒適生活的重要因素,宜居城市、宜居鄉村、宜居社區、宜居家庭都需要環境美麗。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把不損害生態環境作為發展的底線。為此,必須促進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推動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提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質量。

  以美而久的美麗永續造福於民。生態文明建設是階段性與連續性的統一,綠水青山既是金山銀山,更是子孫後代永續發展的堅強靠山。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規劃長遠、考慮千年大計,放眼未來。要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紮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讓良好生態環境惠及子孫後代長遠發展,彰顯社會公正與生態公正的緊密結合、生態民生與經濟民生的可持續性統一。

[ 責編:劉夢甜 ]

相關焦點

  • 淮安:堅守初心增進民生福祉 以民為本勾勒幸福生活
    中國江蘇網12月31日訊(通訊員 袁帥之 記者 羅鵬)養老保險金連年上漲,老年人老有所樂;綜合教育實力位列前茅,80%以上的中小學生在優質學校就讀;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美麗鄉村入畫來......民生實事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十三五」期間,淮安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堅守發展為民初心,著眼群眾最關心、最需要的問題,持續推進"民生十件實事"項目,在共建共享中不斷提升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
  • 李姣:環境善治是面向公共生態福祉的政府選擇
    在我國,生態現實不容樂觀:自然資本價值大量縮減,大氣、水、土壤大面積汙染,自然災害頻發,這不僅顯示出生態環境與社會發展關係的不和諧,還折射出經濟發展模式與生態治理方式存在的誤區。此外,生態秩序的不穩定性也對政府環境治理的能力和模式提出了挑戰,迫切需要政府在公共權力、市場機制和社會公眾之間,尋求新的治理平衡點。
  • 福州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有福之州幸福濃
    近年來,福州持續增進民生福祉。2019年福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7791元,增長7.5%。榕城市民的幸福生活不僅體現在逐漸提高的收入水平上,還在更加優越的生態環境、不斷加碼的民生工程裡。 綠滿榕城  幸福洋溢眼下,福州的秋意愈發濃了。
  •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實現路徑
    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把看不見、摸不著的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既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舉措,更是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有益探索。  日前,記者採訪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典型林業生態工程效益監測評估國家創新聯盟首席科學家王兵,他從宏觀理論到具體實踐,講述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一些模式與路徑,以及生態價值核算的最新進展,全方位展示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意義。
  • 以生態系統價值核算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關於生態產品的內涵界定目前還沒有形成共識,生態產品價值評估尚未形成統一、標準的評估框架,基礎理論研究的相對滯後影響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建立。生態產品是指在不損害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為人類提供的生態系統物質和服務產品。為此,我國多地正在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與方法,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價值認識不到位、價值存量不清楚、轉化路徑單一等問題。
  • 生態建設丨以生態系統價值核算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推進「兩山」轉化工作中,仍存在如何核算、怎麼轉化等現實難題。關於生態產品的內涵界定目前還沒有形成共識,生態產品價值評估尚未形成統一、標準的評估框架,基礎理論研究的相對滯後影響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建立。生態產品是指在不損害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為人類提供的生態系統物質和服務產品。
  • 深刻認識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原標題:深刻認識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指明了生態環境的重要屬性和地位。在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的今天,深刻認識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對于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具有重要意義。
  • 生態文明理論的內涵與價值意義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以全體人民的共享生態權為其旨歸的,是立足本國來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既杜絕某些資本主義大國殖民主義性質的環境汙染轉移,也反對國家內部環境汙染由發達地區對於欠發達地區的轉移。
  • 吉里巴斯總統說基中合作增進民眾福祉
    吉里巴斯總統馬茂在致辭中表示,復交一年來基中關係快速發展,合作成果增進了民眾福祉。當晚,吉里巴斯議長裡特、副總統託阿圖、首席大法官穆裡亞、全體內閣部長、多位議員和社會各界代表及在基華僑華人等300餘人出席了招待會。馬茂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1周年,表示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讓基方感到鼓舞。
  • 生態價值實現的路徑探索
    我國先後落實福建、貴州、江西、海南四省作為國家生態文明實驗區,其中福建和海南戰略定位中分別提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先行區」和「生態價值實現機制試驗區」,國家對「生態價值實現」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然而,何為「生態價值實現」?廣泛被認可的路徑是「生態資源」作為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消費者,如生態旅遊等。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這四個主題和內容從不同角度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內涵。可以說,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已經成為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對建設美麗家園的需要是對美好生活嚮往最為直接而現實的體現。隨著我國整體經濟實力的增強、物質生產的富足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響民生福祉的生態環境因素將會越來越突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了「生態安全屏障」、「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等內容,極大豐富了構建生態安全型社會的內涵。生態環境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國土安全、資源能源安全以及經濟、政治、意識形態和國際安全,這既是重大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社會和政治問題。從經濟視角來看,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 學習與思考| 「兩山」理論內涵的經濟學思考
    「兩山」理論本身既具有深刻的哲學思想基礎,也蘊含著豐富的經濟學思想內涵,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關係的理論基礎。從經濟學的視角來思考「兩山」理論的豐富內涵,有助於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求和理論貢獻。
  • 積極探索生態發展區生態價值實現的有效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廣東省北部生態發展區立足功能定位和生態優勢,率先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有效機制,是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的應有之義,也是新時代綠色發展必須取得的重大成果。
  •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丨蘇州市金庭鎮發展「生態農文旅」
    擁有長三角經濟圈中極為稀缺的生態環境和自然人文資源。,打造「生態農文旅」模式,實現了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的全面提升。,土地增減掛鈎收益用於金庭鎮生態保護、修復和補齊民生短板。
  • 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市場化路徑有哪些
    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本質是如何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產,生態價值體現為經濟價值。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 創新探索 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座談會上強調,要選擇具備條件的地區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提出「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 「專家視角」王金南,王夏暉: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踐行「兩山...
    通過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有效協調生態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成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打通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關鍵路徑,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和引領全社會綠色生活新風尚的重要途徑。
  • 紅河州:打造「城市綠肺」 共享「生態福祉」
    市民在啟園騎行(王春林 攝)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6年,開遠市啟動鳳凰湖片區「城鄉一體」整體城鎮化建設項目,開工建設鳳凰生態公園,致力於提升城鄉人居環境,優化布局,打造「生態城」。同時,培植、修剪出富有民族特色如吹蘆笙、著苗族裙人物的植物造型,豐富和充實溼地公園的綠色資源和文化內涵,打造出一個山水相依、城水相融、人水相親,集觀賞遊覽、文化娛樂、康體健身等綜合功能為一體的生態公園。
  • 柏清 楊靜丨生態意識:規範解構、價值縷析與養成路徑
    通過規範解構生態意識的內涵,廓清其理論外延,確立了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生態文明體系的構建也生動地詮釋了生態意識養成的多維價值。生態法治的完善為生態意識的養成提供了外部約束徑路,而生態宣傳和生態教育則是生態意識養成的內部教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