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理論的內涵與價值意義

2021-01-10 人民網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以全體人民的共享生態權為其旨歸的,是立足本國來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既杜絕某些資本主義大國殖民主義性質的環境汙染轉移,也反對國家內部環境汙染由發達地區對於欠發達地區的轉移。

  黨的十八大集中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成為黨在新時期科學發展觀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需要我們很好的學習領會與貫徹執行。黨的十八大論述的生態文明理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理論形態,也是對於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的新發展。

  對工業文明的反思與超越

  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理論完全是從中國的國情與實際出發的。眾所周知,一種理論的提出都是有其現實基礎的,生態文明是對工業文明的反思與超越,從國際上來說,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由於工業革命較早,所以其生態文明理論的產生一般在20世紀中後期。但我國作為後發展國家,由於歷史的原因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才進行了真正的工業現代化。但其發展速度之快是空前的,目前已經進入工業革命中期,國民生產總值已經位居世界第二。在這種情況下內在的資源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明顯凸顯出來,解決資源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急需。

  如果說,所有的文明形態的轉變都是由資源的緊缺導致的話,那麼生態文明時代的到來則是由於特殊的「源」與「匯」的緊缺。所謂「源」指自然資源,主要是碳石能源,而「匯」則指土地化解人類生產與生活廢物的能力。這兩方面的緊缺導致文明形態的轉型,呼喚新的生態文明時代的到來。可以說生態文明時代的到來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黨中央審時度勢,及時提出生態文明時代的到來正是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及時之舉。而且我國的生態文明理論還緊密結合中國的兩個方面的實際。一個是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以佔世界9%的國土養活佔世界22%的人口,而且其他資源也是相對緊缺。特別重要的是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很重,完成現代化大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國家與民族的大計。所以,我國的生態文明理論需要結合中國的現實,形成自己特有的理論體系與實踐形態。

  特有的文明觀、發展觀與自然觀

  在內涵上,我國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具有自己的鮮明特色,有著自己特有的文明觀、發展觀與自然觀。

  從文明觀來說,我們一方面強調生態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有之義,同時我們也強調我國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這種生態文明是以全體人民的共享生態權為其旨歸的,是立足本國來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我國既杜絕某些資本主義大國殖民主義性質的環境汙染轉移,強調立足本國解決環境問題;同時也反對國家內部環境汙染由發達地區對於欠發達地區的轉移,而是立足於發達地區以優質技術與資源支援欠發達地區,力倡一種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

  從發展觀來說,我國力倡一種經濟、政治、社會、文化與生態「五位一體」的綜合發展觀。生態文明是融入一切領域的。生態文明理論的提出就意味著我國的經濟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與境界。所謂「發展是硬道理」已經不是過去所講單純的經濟發展,而是指包括生態環境的「綠色發展」,是一種發展與環保相一致,「金山銀山」與「青山綠水」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並且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主張,這裡的「美麗」既是環境的美麗,家園的美麗,更是國人的健康美麗,具有極大的影響力,是一種全新的發展觀。

  從自然觀來說,我國的生態文明理論,既不是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也不是某些西方理論家所力主的具有烏託邦性質「生態中心主義」,而是統一調和兩者的「生態整體主義」,或者說是一種「生態人文主義」。我們既強調「尊重自然」,同時強調「以人為本」,既強調「順應自然」,同時也強調按照自然規律開發利用自然。在這裡,我國的生態文明自然觀充分地吸收了我國古代極為豐富的生態智慧,主要是「天人相和」的生態智慧。這是一種相異於西方主客二分與天人相分的混沌的思維模式,力主「天人合一」、「陰陽相生」,是一種人與自然生態相融相和共生共榮的自然觀,成為解決當代人與自然對立的生態危機的良方,也成為我國生態文明理論的古代資源。我國的古代生態智慧成為我們理解我國生態文明理論的重要參照。這種生態文明理論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完全可以在世界生態文化學科領域獨樹一幟並處於領先地位。

  用制度來確保目標實現

  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它關係到億萬人民的福祉。

  生態問題關係到億萬人民的生活質量,關係到億萬人民所應享受的生態權利。黨的十八大不僅在其報告中寫入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目標與要求,而且將其寫入黨章,成為每一名共產黨員所應盡的義務,具有極大的約束力,使之貫徹落實有了從理論到制度的保證。黨的十八大所提出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還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為,建設現代化的中國,使中國走向繁榮富強,是幾代中國人夢寐以求的願望。但現代化只有在包括生態現代化的前提下才能成為現實,在黨的十八大制定的包括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指引下,我們偉大的祖國一定會走向繁榮富強,美麗如畫,幾代中國仁人志士一百多年為之奮鬥的目標必將實現。

  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也是對於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的繼承發展。1844年馬克思在著名的《巴黎手稿》中預言在未來的共產主義才能實現人道主義與自然主義的統一,這一願望即將在中國成為現實,是馬克思主義自然觀與人類解放理論在中國的新發展與新實踐,意義非同尋常。

  (作者單位為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本文為教育部「黨的十八大研究專題項目」成果,課題號:12JFXG46)

相關焦點

  • 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的內涵、價值與路徑
    作者: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與綠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方世南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
  • 關於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了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的六條原則。這些原則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主要內容,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意義重大而深遠。
  • 學習與思考| 「兩山」理論內涵的經濟學思考
    與會專家、代表重點圍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理論闡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貢獻突破」「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政策實踐」三個主題進行了觀點闡釋和實踐經驗分享。為進一步促進形成學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濃厚氛圍,進一步推動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近日,我們將陸續轉發系列學習文章,歡迎品讀。
  • 「和合」思想的主要內涵與當下價值
    原標題:「和合」思想的主要內涵與當下價值 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蘊籍著豐贍內涵,累積著深厚底蘊,其中傳承久遠、歷久彌新的「和合」思想,不僅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精髓所在,更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價值取向。
  • 科學網—從關鍵詞理解生態文明
    他此前主編的書籍、撰寫的文章我大都認真學習過,他於2014年主編的《黨政領導幹部生態文明建設讀本》是我的案頭之書。 起初看《生態文明關鍵詞》的書名,以為是一部有關生態文明的大辭典。其實不然。雖然稱之為「關鍵詞」,但非一般性地闡釋與生態文明有關的詞彙概念,也不是簡單地解讀詞彙的表面含義,而在論述其內涵、實質上下了很大功夫。
  • 廈門開展生態系統生產價值業務化核算
    生態系統生產價值核算是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核心,是實施資源有償使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文明績效考核等的重要基礎。開展生態系統生產價值核算,有利於架起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的轉化橋梁。
  • 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召開南嶺國家公園與韶關生態文明建設專題輔導...
    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力築牢粵北生態屏障今日,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召開南嶺國家公園與韶關生態文明建設專題報告會
  • 建設生態文明環境倫理正當其時
    另一方面,工業文明時代空前放大和張揚了物質因素的力量與作用,人與人之間常常被物質力量和利益因素相隔離,人自身豐富的社會生活內涵被剝離掉了,人成為了一個個只為物質利益而拼爭的封閉個體,對社會和他人的依賴,對生命意義的省察和沉思往往讓位於對物質利益的瘋狂追逐,從而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衝突。而人為了利益的拼爭又必然加劇對自然的傷害。
  • 清明祭祀意義在深思生命價值
    而這個傳統節日又有獨特的主題,即:在慎終追遠中感悟傳統文明。    如此以厚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就不單單光是祭祀,更有緬懷、感恩、追思等凝重的生命文化主題。即便是祭祀,也是在生者與逝者對話中,人生的意義感懷。通過怡情養志,進而涵養文明。    人生的意義,在於奉獻,留給後人精神財富。
  • 實現生態產品價值是時代重任
    作者: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金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不僅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也是指導全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法。
  • 聚焦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後疫情時代高質量發展」線上論壇召開
    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進綠色轉型綠色發展」為題,吳舜澤教授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點,重點回顧了「兩山」理論演變的三階段、具體內容以及現實意義,著重分析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特徵內涵以及環境與經濟之間的辯證關係,進而強調著力推動綠色惠民、綠色強國,實現綠色發展提質增效。
  • 精準扶貧的思想內涵、理論創新及價值貢獻
    本文圍繞新時代脫貧攻堅的總方略——精準扶貧,從「準」「精準」「可持續」「擴權賦能」「全員式扶貧」「共生共建共享」「反貧困命運共同體」等七個方面闡釋了精準扶貧的思想內涵,提煉出精準扶貧在實踐、思想、制度層面各項創新的具體內容,回答了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能、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行、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揭示出精準扶貧的價值貢獻。
  •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內涵、意義與實現路徑
    與會專家學者結合十八屆五中全會的最新精神,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內涵、意義與實現路徑展開了深入而熱烈的討論。 一、「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科學內涵 與會學者基於不同的學科背景和觀察視角,圍繞「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科學內涵展開了熱烈討論。
  • 創新探索 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生態產品及其價值實現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之間價值關係的深刻洞察和高度凝練,是指導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思想武器和理論指南。2010年發布的《全國主體功能區劃》中首次提出了「生態產品」概念,將生態產品與農產品、工業品和服務產品並列為人類生活所必需的、可消費的產品。
  • 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生態產品價值如何實現?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摘要只有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把「綠水青山」所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本文界定了生態產品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內涵,分析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之間的邏輯關係。
  • 生態文明理念下的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修復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進步,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也突飛猛進。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工業文明進行理性反思的產物,是對當代日趨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的實踐反思和理論應答,是尋求解決工業文明困境所進行的一種文明建設活動。
  • 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嶽: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有人認為,生態社會主義以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為社會變革的主體力量,反對暴力革命,主張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和平過渡,這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相左。因此生態社會主義只是一種西方國家富裕之後出現的理論,它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其道德意義遠大於現實意義,是一種「富人哲學」。但有人說,也許正是在這一點上,更符合馬克思關於共產主義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物質文明極大豐富基礎上的邏輯。
  • 人類文明的根本價值是什麼?
    面對病毒肆虐和死亡威脅,我們再一次思考了生命的意義、文明的內涵和文化的外延。  習近平所代表的中國共產黨文明思想體系是我們的指導思想體系,它包含了文明傳播的三大過程規律:  一是文明價值的原創形成;  二是文明社會的融合創建;  三是文明秩序的迭代更新。
  • ​經濟學院舉辦「生態經濟學與生態文明」國際會議
    大會旨在邀請國內外學者共同商討生態經濟學理論創新和學科建設要義,共同分享國內外生態文明的制度創新與實踐碩果,共同探索生態文明的理論與實踐方向,進一步推進生態經濟學學科發展,助力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他指出,今年恰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正值「生態經濟學」創立30周年,會議站在一個非常特殊的歷史節點上。董志勇高度肯定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闡明了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勇立潮頭、發思想先聲、助力我國生態文明轉型事業的歷史使命、深厚積澱和創新精神,提出了生態經濟學學科建設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 生態文學的文化建構意義
    國外生態文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個範疇:生態文學的思潮、思想內涵的宏觀性研究;對於古代、近代生態思想的清理與研究;有關生態文學發展歷程的研究;對於各國各地區具體作家、具體文本的研究。大致看來,中國生態思潮的真正興起要比西方晚20年到30年。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中國文學界才開始有了較為清醒的、自覺的生態意識和生態主義及其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