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摘要
只有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把「綠水青山」所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本文界定了生態產品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內涵,分析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之間的邏輯關係。運用理論分析、綜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產業生態型、生態產業型、產權交易型、生態溢價型、生態補償型、生態倡議型、綠色金融型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在此基礎上,筆者提出了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和制度框架。
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就要提供給人民更多的優質生態產品。只有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把「綠水青山」所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才能滿足人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新時代需求。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概念內
生態產品的內涵
關於生態產品的界定最早見於2010年發布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其認為生態產品是指維繫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節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環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宜人的氣候等。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學者對生態產品的研究不斷深入,對生態產品的理解有了較大變化,對其內涵與外延有了較大的拓展。本文綜合中央文件要求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認為生態產品既包括生態系統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統、氣候調節系統以及舒適宜人的自然要素(比如清新空氣、清潔水源、舒適環境),同時也包括對物質與文化產品傳統生產方式的改造與升級,即以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方式實現物質與文化產品的供給。
本文以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報告》中對生態系統服務的內涵為基礎,按照產品的表現形式將生態產品分為生態物質產品、生態文化產品、生態服務產品和自然生態產品4 類(見圖1)。其中,自然生態產品是前三類的基礎。
圖1 生態產品的主要內容及分類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內涵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理論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大原則之一。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過程,是「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過程。該論斷闡述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係,揭示了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的無窮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見圖2)。
圖2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邏輯基礎
從中央文件看,2016年和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分別印發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 實施方案》《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了要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試驗, 創新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從理論研究來看,我國學者的研究集中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的實踐與探索、生態產品的市場化供給、生態補償等方面,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內涵並未作較為系統的論述。
本文綜合中央文件及實踐探索認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指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 的意識, 以綠色、低碳、循環、高質量為發展途徑,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以政府主導、市場配置、因地制宜、自我發展為本質特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構建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鏈、生態鏈、價值鏈,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分類體系
理論基礎
(1) 價值理論— 生態產品的價值來源。從勞動價值論來看,人類對於自然資源基本規律的認識,對於自然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的生產生活活動, 以及避免自然資源過度開發、環境破壞等所需的成本投入,這些無不直接或間接凝聚著無差別的人類活動。從效用價值論來看,自然資源能夠給人類帶來效用,又以其稀缺性作為條件,使得生態產品能夠滿足人類的多維度需求。
(2) 生態系統理論— 生態產品開發的系統觀。山、水、林、田、湖、草構成的自然生態系統, 與經濟社會系統具有密切的共生共存關係, 共同組成了一個有機、有序的「生命共同體」。這些資源要素之間
彼此影響、彼此感應,相互聯繫、相互依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轉化,既制約又協同。例如,圍湖造田會造成區域生態系統惡化,反而不利於農業生產;糧食種植如果與林、牧、副、漁業科學結合起來,將產生更大的效益。
(3) 外部性理論— 生態產品供給的外部性治理。庇古將外部性分為外部經濟性和外部不經濟性,認為對於前者應予以補貼,對於後者應予以徵稅。此後, 科斯從交易費用入手,認為通過明晰產權和產權交易, 將外部問題內部化,方能解決外部性問題。後來, 奧斯特羅姆發現公共池塘類資源,難以進行產權界定或者界定成本過高,因此提倡社區治理模式,通過成員間自我約定和自我執行的協議,提高生態產品的供給。
(4)公共物品理論— 不同類型生態產品的供給。按照競爭性與排他性劃分,可以將生態產品劃分為4類:一是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與非排他性,比如清新的空氣,此類產品通過生態補償、加強監管、項目引導等方式供給;二是純私人物品, 具有競爭性與排他性, 比如生態農業,此類產品通過產品貿易、產權交易等方式供給;三是俱樂部類物品, 具有非競爭性但是很容易排他,容易產生「擁擠」問題,如國家公園等區域,此類產品通過國土空間管制、生態溢價、生態倡議等方式供給;四是公共池塘類物品,具有非排他性與競爭性,容易產生「公地悲劇」,如共同使用的草原,此類產品通過明晰產權、社區治理方式供給。
實現模式
根據中央文件中關於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相關論述,以及國內外實踐及經驗啟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可以分為3種類型(見圖3):第一類是基礎發展類型,通過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形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正循環,具有較強的自我發展能力;第二類是拓展發展類型,通過外部影響內在化、生態產品附加值提升以及生態補償,拓展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渠道和方式;第三類是支撐發展型,將會提高社會各界可持續發展意識,並為其他發展模式提供綠色金融助力。在此基礎上, 可進一步細分為7種具體模式。
圖3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主要類型與模式
(1)產業生態型。以生態設計為主線, 在從原材料採掘到產品製造、運銷、使用和最終報廢處理整個生命周期中儘量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從宏觀層面看,分析和預測我國產業生態化形勢與發展態勢,挖掘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戰略內涵,加強頂層設計與制度建設;從中觀層面看,研究區域產業共生體系的演化規律;從微觀層面看,剖析典型工業行業的物質代謝過程,構建基於物質效率的工業過程優化模型,為重點行業綠色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2) 生態產業型。發展生態農業,將糧食種植與林、牧、副、漁業結合起來,推進農藥使用減量化、資源利用集約化、生產清潔化以及輪耕休耕、自然恢復地力。發展生態林業建設,開發多功能林業、實行分類經營、推進林業共享,實現林業砍伐量與蓄積量雙增加、森林生態功能與經濟功能雙提升。發展生態畜牧業,提升草原生態功能,提高草原載畜量, 並推進合理的生態養殖。發展生態旅遊,在生態保護中融入市場機制,實現生態保育、野生動植物保護與休閒旅遊、經濟發展一體化。
(3) 產權交易型。產權交易是運用市場機制,促進企業形成內部經濟激勵,達到節約資源、減少汙染、降低排放的效果,同時還可能催生相關產業,使有些企業可以從治汙、減排等活動中獲利。隨著產權界定、總量控制以及交易平臺的建立,將生態產品的非市場價值轉化成市場價值, 如排汙權、碳排放權、水權等都可以在市場上進行交易。排汙權和碳排放權交易都是將排放限額用於交易,將企業外部環境影響內在化,促進企業更好地實現綠色環保與節能減排。水權交易是資源使用權交易,可以使得用水效率低的水權人節水以轉讓用水權獲益。
(4) 生態溢價型。優質的生態環保屬性,將對生態產品產生良好的溢價效果。例如生態標籤, 對整個生命周期中符合生態標準的產品進行生態認證,不但給生產者帶來競爭優勢,還帶來了高附加值。再如與產業結合的生態治理,通過修復生態系統、提升生態景觀,在輔以相關產業開發,實現生態的溢價。例如,成都的「府南河治理」,使得河兩岸的土地價格溢價了10倍多。
(5) 生態補償型。生態補償,即生態或環境服務付費,主要是由生態系統服務的受益者向提供者給以經濟支持為主的補償。一是中央對地方的專項補償。專項補償是中央向地方生態服務提供的專項撥款,如退耕還林專項補償;轉移支付是解決地方政府財政收支失衡而採取的措施,主要是向貧困地區傾斜。二是省域內補助。省級財政向市、縣級財政實行專項補償與轉移支付,並與農業綜合開發、扶貧攻堅、水土保持等結合起來。三是區域內補償。直接的轉移支付,由受益區域向生態保護區域進行補償, 例如,紐約對上遊城市流域間的清潔供水交易。間接的轉移支付, 包括「生態移民」「異地開發」等方式。
(6)生態倡議型。為了推動生態保護與資源可持續利用,國際組織積極發布倡議或戰略目標,呼籲全球共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比如,聯合國發布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將對會員國生態保護政策產生積極影響。此外,國際上高度重視企業在信息披露、環境保護、社區參與等方面
(7)綠色金融型。綠色金融是用以支持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生態保護等生產、消費活動的金融。一是綠色信貸,指商業銀行在貸款時加強生態環境的風險控制,或者從財政資金中成立專門資金,用於綠色貸款的補貼激勵。二是綠色基金,為節能減排、低碳經濟、環境優化改造而建立的專項投資基金,旨在通過資本投入促進生態活動。三是綠色債券,指募集資金主要用於支持綠色產業項目的債券,包括綠色金融債、綠色公司債等。四是生態銀行,國際上創建的森林銀行、溼地銀行、水銀行等有針對性的生態銀行。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制度框架
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斷探索新模式、新業態,將其與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脫貧攻堅等緊密結合起來。
二是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配置、多方參與的原則。發揮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矯正生態環境治理中的市場失靈。在生態產品供給上,能夠運用市場機制解決的,儘量發揮市場在生態產品配置上的決定性作用。同時,吸引企業、社會組織、個人等多方參與,共建共享、相互促進。
三是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的原則。結合當地的資源稟賦、社區文化、傳統資源和發展方向,考慮當地發展的獨特性與差異性,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遊則遊,充分挖掘當地生態產品供給的特色與品牌。
四是堅持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和發展能力的原則。從長遠看,只有增加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自我造血能力和發展能力,才能形成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正循環,才能源源不斷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
五是堅持「誰受益誰補償、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按照權責利相統一的原則,由取得資源開發使用的權利人或生態保護受益地區支付稅費。同時,對於因為生態保護而投入的直接成本或喪失的機會成本,應給予補償和獎勵。
基本制度框架
一是深化自然資源資產產權管理制度改革。深入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中的確權登記、健全產權體系等重大問題研究。以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為基礎,明晰國家所有、集體所有等不同所有者之間的邊界。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體系,推行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等分置運行機制,適度擴大自然資源資產產權權能。圍繞不同類型自然資源資產的產權要素性質、流轉範圍和交易需要,搭建多層次的自然資源產權交易平臺,不斷完善交易制度體系和價格形成機制。
二是建立服務於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為路徑的產業政策體系。在綠色發展的引導上,培育資源節約集約和循環利用的產業發展新模式,運用資源出讓、稅費減免等措施,服務經濟增長的新途徑。在綠色採購上, 以公共支出和重大項目實施為抓手, 購買綠色商品,支持節能、環保、減排性產品。在標準制修訂上,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於標準研製的全過程。
三是建立以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為主要內容的綠色考核制度。分析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現有的理論成果, 研究不同流派之間的總體思路、編制原則、核算方法及表式結構。總結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試點的成功經驗與存在的不足,結合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的核心要求,做好綜合與分類、存量與流量、實物量與價值量的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以此全面反映經濟發展的資源消耗、環境代價和生態效益,從而為綜合決策、績效評估考核、離任審計等提供重要依據。
四是建立以生態修復與產業再造相融合的生態綜合修復模式。識別區域生態修復與產業再造的盈利點和匹配度,對需修復的地區進行生態功能再造和提升,並通過生態修復與產業再造相融合的生態溢價式經濟發展, 不僅能夠激活生態產品的供給能力, 形成生態溢價,還可以實現區域產業再造、經濟發展,實現生態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積極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按照不同要素的投入分成, 實現多元化、市場化運營,不斷提升生態質量,也促進經濟效益增長、資本效益提升。
五是建立以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為基礎的生態補償模式。從補償的主客體來看,不同類型的資源開發位於不同的生態系統,對周圍環境影響具有面源、線狀、點狀的影響,需要明確不同自然資源的補償主體與客體。從補償標準來看,需要因時、因地、因勢地制定補償標準,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態價值核算,為補償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從補償方式來看,可以採取多種方式,包括一對一補償、市場補償、生態標記、公共支付和生態移民等。
六是建立以授權經營和品牌分紅等形式的特許經營制度。對於一些特殊區域,比如國家公園,可以通過將特許經營的收益權交給地方政府,實現品牌使用的利益分成,以增強地方政府財政支出能力和管理水平,同時吸引當地社區進行共享共建、多方參與,可以更好地提升生態產品的生產能力。
作者:劉伯恩(作者系中國自然資源經濟研究院自然資源改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文獻來源:劉伯恩.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內涵、分類與制度框架[J].環境保護,2020,48(13):49-52.原標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內涵、分類與制度框架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生態修復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