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必須運用系統思維,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堅決不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經濟增長,一定要為子孫後代牢牢守護好河套平原這塊『青紗帳』。」……
巴彥淖爾市境內陰山巍峨、黃河奔湧、層林疊嶂、沙漠浩渺,草原一望無垠、湖泊星羅棋布,再加上八百裡河套田園,山水林田湖草沙在這裡構成了一個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體。這一生命共同體是巴彥淖爾最寶貴的資源、最大的優勢,不僅關係到全市170萬人民的生存和發展,更關係到西北、華北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近年來,我市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建設,推進烏蘭布和沙漠、烏拉特草原、烏拉山等生態治理修復,加大鹽鹼地改良力度,努力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樣板。護美「綠水青山」, 做大「金山銀山」。伴隨一系列的生動實踐和果敢探索,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巴彥淖爾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山水林田湖草沙」和諧共鳴曲奏出動聽的發展樂章,草原林海、大漠山川、湖泊良田變成了支撐高質量發展的「聚寶盆」。
「塞外明珠」烏梁素海重現光彩
冬日午後,站在烏梁素海湖邊圍堤上放眼望去,天高雲淡,陽光在湖面上泛出粼粼波光,藍天碧水間,連片的金色蘆葦叢隨風搖曳,與折射在水面上的陽光交相輝映。 「近幾年,隨著湖區水質好轉,棲息的鳥類明顯增多。目前,湖區共有鳥類260多種600多萬隻,包括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疣鼻天鵝、斑嘴鵜鶘等。另外,湖中魚類眾多,鯉、草、鯽、鰱等20多個魚種在這裡繁衍生息,還有許多水生物種在此安家落戶。」烏梁素海溼地水禽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站長馬海明說。 烏梁素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溼地,流域面積約1.63萬平方公裡,與四周的黃河、烏拉山、陰山山脈、烏拉特草原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生命共同體。然而,隨著農業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烏梁素海這顆「塞外明珠」一度失去光彩。近年來,巴彥淖爾下定決心,堅決抓好烏梁素海生態治理工作,讓「塞外明珠」烏梁素海重新璀璨綻放。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認識是行動的動力。在對烏梁素海全面把脈會診後,巴彥淖爾清楚地認識到,問題在水裡,根源在岸上,辦法在於全域綜合治理。 為此,巴彥淖爾堅持系統思維,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一場點源、面源、內源綜合治理戰役在烏梁素海全面打響。總投資56億元的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國家試點工程項目開工建設。 在流域上遊烏蘭布和沙漠,加快建設國家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走防沙治沙與綠色產業發展相結合的路子,減少泥沙流入黃河,阻止沙漠侵蝕河套平原。 在流域中遊的臨河區、五原縣、烏拉特前旗等城鎮和工業園區,加快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實施「點源」汙水「零入海」工程,做到城鎮汙水和工業廢水全收集、全處理,不再排入烏梁素海。 在河套灌區,通過嚴格管控、獎補激勵、「天賦河套」品牌引領,倒逼生產經營主體提高農畜產品品質,開展控肥、控藥、控水、控膜四大行動,減少農業面源汙染。 在烏梁素海湖區,開展內源治理,實施生態補水、入海前溼地淨化、網格水道、蘆葦加工轉化等工程,促進水體循環,改善湖區水質。在湖區周邊,主動擔當歷史責任,全面開展礦山和草原生態修復,整頓礦山企業131戶,修復治理烏拉山受損山體20.6平方公裡。 厚植生態,就是厚植未來。擁有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是每個人的夢想。生態治理和修復為烏梁素海構築起一道堅固的生態屏障,也讓昔日光彩奪目的「塞外明珠」再現一派生機盎然、自然和諧的風採。
烏蘭布和沙漠「披綠生金」
隆冬時節,走進磴口縣內的烏蘭布和沙漠,看到的是黃沙上覆蓋著一片片猶如防風鎧甲的太陽能光伏板。通過幾年的防沙治沙建設,這裡的沙漠不僅被披上了綠裝、穿上了鎧甲,還成了當地人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烏蘭布和沙漠是全國八大沙漠之一,位於烏梁素海流域上遊,總面積506萬畝,其治理關係到黃河和河套平原的安全。近年來,我市堅決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加大烏蘭布和沙漠的生態治理力度,引進以色列防沙治沙集成技術和以色列現代農業產業集群,並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的地區,帶動烏蘭布和沙漠實現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既守住了「綠水青山」,又做活了「金山銀山」。
「治沙」「致富」兼顧,大力發展經濟林產業。近年來,我市累計在烏蘭布和沙漠種植梭梭35萬畝,接種肉蓯蓉10萬畝,種植釀酒葡萄、蘋果、梨、棗樹等3萬畝;投入20多億元,建成42萬畝無汙染飼草料基地、38座有機牧場、2家現代化工廠、1家有機飼料廠、10家有機肥廠、1家飼料廠和1家無害化處理廠,年加工產值46億元;目前正在建設投資22億元的伊利集團20萬畝草業基地和4萬頭有機奶牛養殖園區、 投資13億元的蒙牛4.2萬頭有機奶牛養殖園區和投資15億元的中以防沙治沙生態產業園。
借光治沙,實現光伏產業、生態治理與脫貧攻堅互融共贏。我市依託烏蘭布和沙區豐富的光照資源,大力發展光伏發電綠色清潔能源,開啟了「借光治沙」新模式。目前,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220兆瓦,年發電量3.6億度,光伏板下發展設施農業、高效農業,有效帶動了脫貧致富。
「風景」變「景區」,紮實推進生態旅遊融合發展。我市不斷加大沿沙一線旅遊景點的開發建設力度,將光伏園區、聖牧有機牧場、葡萄酒莊、中草藥基地等現代農牧業產業化成果打造成為新的旅遊景點,以烏蘭布和沙漠、納林湖、金馬湖、萬泉湖等沙、水資源為依託,引入沙漠越野、沙漠垂釣等特色體驗項目,先後創建國家4A級景區2處、國家級保護區1處、國家溼地公園2處、國家沙漠公園1處、國家地質公園景區6個。
護美「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通過腳踏實地、開拓創新的科學實踐,我市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有效轉化路徑,一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宏偉藍圖轉化為生動實踐的壯美畫卷正在巴彥淖爾大地延展開來。
來源:巴彥淖爾日報 記者:黃景蓮/文 圖片:高曉龍 胡東育
[責任編輯: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