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嶽: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06日 08:58 來源:
來源:《綠葉》
編者按: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嶽同志於2006年秋發表了「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一文。各報刊均予以轉載。經查,各報刊轉載時都有刪節,唯我刊於2006年第十期刊發的是全文。特刊登上網供網友瀏覽全豹。(《綠葉》雜誌編輯部 2007年02月05日)
一、社會主義
(一)社會主義的產生
什麼是社會主義?對這個詞解釋了200年,而且還將繼續下去。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社會主義是社會歷史進程的必然階段,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替代,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其核心價值就是平等,其目的就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是解放與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與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古往今來有多少種社會主義?據學者統計有25種。社會主義思想最早出現於15世紀,是早期無產者同資產者矛盾逐步激化的產物,我們稱之為空想社會主義。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是空想社會主義的主要思想來源。早期空想社會主義有兩種,一個是主張通過暴力革命建立政權的閔採爾式;一個是主張和平改造社會的莫爾式。
從19世紀開始,資本主義工業化隨著大規模殖民地的開發迅猛推進,一方面形成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社會化大生產;另一方面使資本與勞動更加尖銳對立。各種社會主義思想如潮水般湧現。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將空想社會主義具體化,制定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生產分配原則,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貧富對立、無序競爭、經濟危機等弊病進行了更深刻的批判。
19世紀30年代,聖西門的門徒提出了基督教社會主義。聖西門晚年曾把對未來社會的設想稱為「新基督教」,認為一旦將基督教的平等、博愛、慈善三大原則應用於社會改革運動,人類便走進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天堂時代」。這一將宗教倫理與社會主義結合起來的觀點,為以後的倫理社會主義打下基礎。
與此同時,法國的勃朗提出工場社會主義。他從階級調和的觀點出發,設計了一套通過國家權力來組織勞動、建立「社會工場」、消滅不公平競爭的社會改革方案。俄國的赫爾岑、車爾尼雪夫斯基又提出農民社會主義。他們主張廢除土地私有制與農奴制,實行土地國有化,在村社基礎上直接建立社會主義。這一思想直接促成了俄國民粹主義運動。法國蒲魯東系統地提出了無政府社會主義,主張廢除強權法律,重視對人性和人的價值思考,強調自由意志論,夢想建立一個自願合作組成的、沒有任何權威統治的新社會。
各種社會主義思潮與蓬勃的工人運動,為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準備了堅實的思想源泉與階級基礎。馬克思和恩格斯借鑑黑格爾辯證法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創立了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他們借鑑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的勞動價值理論,創立了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他們借鑑歐文和傅立葉的空想社會主義,創立了無產階級革命和共產主義學說。為了使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融合,他們在1848年發表了《共產黨宣言》。這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第一個綱領性文件。指出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動力;資本主義的滅亡和共產主義的勝利不可避免;無產階級既是資本主義的掘墓人也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建設者;無產階級革命和專政是實現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根本道路;無產階級政黨的正確領導是無產階級實現其歷史使命的根本保證。
科學社會主義雖然將社會主義引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但它未能完全解決在它產生前社會主義運動就存在的難題,也不可能為它產生後所出現的所有新難題提供答案。社會主義陣營由此逐漸分成科學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兩大流派。
(二)民主社會主義
在科學社會主義創立的同時,社會民主主義也逐漸從空想社會主義、基督教社會主義、無政府共產主義等流派中脫穎而出,並最終成為歐洲社會主義運動的主要流派。
1848年歐洲革命時期,馬克思、恩格斯和共產主義同盟成員為給社會主義革命過渡創造條件,曾自稱是社會民主黨人。因此,社會黨的出現,是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創立的。當時的社會民主主義概念主要是兩點:工人階級組成政黨取得政權;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消滅剝削。但用什麼手段取得政權,社會黨內部產生分歧。相當一部分社會主義運動領導人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奠定的社會主義理論並沒有從原則上排除工人階級和平取得政權的可能性。而巴黎公社的失敗,又說明了帶領群眾發動突然襲擊奪取政權的策略是不合時宜的。
19世紀後半期,歐洲擴大政府經濟職能的呼聲很高,國家社會主義誕生。他們主張建立除勞動力私有外,其他都歸集體所有的社會主義社會。但認為這一社會的建立需時甚久,目前只能由國家宏觀調控、固定工資、限制利潤、增加福利,調和無產階級與地主資產階級的矛盾。國家社會主義的代表人物居然是「鐵血宰相」俾斯麥。這是因為德國沒能參加第一輪瓜分世界的機會,沒有大片海外殖民地供其轉移階級矛盾,國內工人運動因此高漲。一些德國教授因害怕社會主義暴力革命,就為俾斯麥資本主義國有化貼上了「社會主義」標籤。多年後,竟促成了德國納粹思想。
與此相對應,有條件大規模向海外轉移矛盾的英國,意識形態的主流則是階級調和與議會民主。1884年,費邊社會主義在英國誕生。一大批高級知識分子組成了一個社會主義團體,叫費邊社。他們認為,社會改革必須走和平長入的憲政道路,使資本主義的自由民主與社會主義相結合。他們認為社會主義是工業革命的結果,社會主義只能在資本主義內部發展起來。費邊社會主義成為後來英國工黨的核心思想,也促進了民主社會主義的整體興起。到了19世紀90年代,伯恩施坦創建了議會社會主義,將費邊社會主義等流派包括進去。他們認為,社會主義不必非得進行一場巨大的政治決戰,只要以民主為手段,以普選權為槓桿,以議會為戰場,以立法為保證,將資本主義制度和平演變成社會主義制度是完全有可能的。議會社會主義被民主社會主義思想家們全盤繼承。同期,德國新康德主義者提出了倫理社會主義,認為惟有倫理道德才能調和階級矛盾,這也被民主社會主義吸收為主要哲學思想。
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帶動歐洲相繼爆發了革命,但都遭到了失敗。西歐大多數社會民主黨人更加認為俄國革命意義十分有限,議會鬥爭仍然是實現社會主義的主要途徑。1917年4月,列寧提出凡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拋棄社會民主主義,改稱共產黨;1920年共產國際規定凡加入的政黨也必須改稱共產黨,同時修改「舊的社會民主主義綱領」。從此,在共產國際文獻中,社會民主主義便成為一個貶稱,是右傾機會主義和修正主義的同義語。但社會民主黨依舊堅持原來的名稱和主張。分裂不可避免。以俄國布爾什維克為代表的科學社會主義和西歐民主社會主義從此對立成兩個馬克思主義陣營。
20世紀開始,「人道社會主義」、凱恩斯主義、新福利經濟學等理論被社民黨人廣泛吸收。二戰後,各國社會民主黨、工黨相繼上臺執政,使民主社會主義開始了政治實踐。1951年召開的社會黨國際大會通過了《法蘭克福聲明》,標誌著民主社會主義政黨理論體系全面形成,主要特徵是多元主義、倫理本位和民主至上。
多元主義體現在理論方面,是認為只要為一個公正、自由、和平的社會制度而奮鬥,各種思想都能融入,不存在專一性的理論信仰;體現在政治方面,是認同議會制和多黨制;體現在經濟方面,是主張多種所有制並存的「混合經濟」。倫理本位指的是倫理道德應作為衡量社會發展程度的標準,道德的進步才是社會的進步。民主至上指的是社會主義的最高形式即是民主主義。
如今,面對迅猛而來的全球化,社會民主黨人已提不出新的理論,其遠景設想越來越不能吸引選民,執政政策往往與綱領脫節。理論上的迷惘一旦與實踐中的實用主義結合,就會造成信仰危機。發達國家隨著產業結構和勞動組織方式發生巨大變化,作為社會黨基本選民的傳統工人階級日益減少;中產階級日益個人主義化;沉重的高福利一步步拖垮財政;社會黨改良政策的物質基礎被一點點抽掉;各國政府的經濟調控能力普遍削弱;為了就業,工會與資本家的談判能力大不如前;新興的綠色運動又奪走了相當選票;在新自由主義的猛烈攻擊下,20世紀90年代,社會民主黨陷入內外困境。
但民主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和哲學理論仍被西方社會奉為圭臬。其議會鬥爭方式,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的民主化,還在不斷發展與完善,仍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到2005年年底,17個西歐主要國家中還有七個是社會民主黨人執政。
(三)科學社會主義
民粹社會主義、無政府共產主義、工團社會主義等社會主義流派的理論成果,都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產生了影響。十月革命的成功,為剛剛進入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發展中國家樹立了成功的榜樣,使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現實,並從一個國家擴展到多個國家,形成了強大的社會主義陣營。這主要得歸功於列寧。他提出的帝國主義理論、社會主義革命理論、無產階級政黨理論、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和民族殖民地理論,構成了列寧主義,成為科學社會主義思潮的主流。
俄國模式並沒有在西歐取得成功,西歐共產黨的一些領導人因此懷疑列寧主義,認為十月革命的道路在西方走不通,布爾什維克黨的策略和共產國際的「機械唯物主義」值得深刻反思。他們還認為俄國革命雖然實現了所有制改造,但並不全面,社會主義應當使人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得以全面發展。
列寧主義內部也出現了分歧。託洛茨基提出了託派社會主義,在有關階級鬥爭和世界革命問題上表現得更為激進,推出「不斷革命論」。如一階段革命論、農民支持的無產階級專政論、俄國革命先行論,等等。二次大戰期間託派社會主義者積極推行極左路線,從而大大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幾乎瀕臨滅亡。
史達林執政以後,建立了其絕對主導下的社會主義東方陣營。以中共為代表的各社會主義政黨以蘇聯為樣板開展了本國革命。因此這一時期各國社會主義制度都非常相似,惟一不同的,是中國等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大都具有強烈的獨立解放的民族主義色彩。這種本土化社會主義最終也與蘇聯發生了衝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又開始分裂。
這時,歐洲發達國家的一部分共產黨人一方面認為蘇聯科學社會主義模式不適合歐洲,一方面又不同意民主社會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修正。他們開始了第三條路,這便是歐洲共產主義,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產生很大影響。
上世紀70年代以來,以義大利、法國、西班牙共產黨為代表,提出了一系列關於資本主義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和策略,並付諸於實踐。他們認為資本主義除了國家鎮壓機器外,其民主政體和意識形態更起著維護統治的重要作用。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同本國實際相結合,和平走向社會主義。從思想上看,他們與社會民主黨人差不多,所以蘇東劇變後,他們大多投靠了社民黨。
西方馬克思主義是西方國家中主張對馬克思主義重新闡釋的各種思潮的通稱,對科學社會主義有重大發展。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法蘭克福學派。他們將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經濟政治制度的批判轉變為對資本主義社會文化價值的批判。在他們看來,飛速而過度擴張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使人類成為機器,使人們喪失文化價值,使人們降低了實際生活質量,這才是資本主義面臨的最新困境。他們認為過去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過分重視經濟政治因素而忽視了人和意識的因素,為了使馬克思主義更加完善,就應把存在主義、分析哲學、實用主義、結構主義等理論補充進去。他們認為今後的社會主義革命應該以人的徹底解放和全面發展為中心。在經濟方面,一些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圍繞「社會主義中央計劃經濟能否有效運行」這一主題開展了大論戰。這個論戰產生了市場社會主義。強調把市場效率和社會主義公平價值結合起來,認為市場和計劃僅僅是資源配置的一種手段,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不相矛盾,正如資本主義與宏觀調控也不矛盾。這些理論為蘇聯東歐的經濟改革提供了思想藍圖。可惜,蘇東還沒來得及試就崩潰了。
(四)社會主義的明天
蘇東劇變是一個背離實際的社會主義帝國夢想的破滅。但遠不像西方自由主義宣揚的那樣,是資本主義的不戰而勝和社會主義的歷史終結,那只是一種社會主義模式試驗的結束。社會主義無論作為一種制度還是理念,依然是資本主義的替代性選擇。蘇東劇變給社會主義提供了告別教條主義的契機,反而得到了創新的空間,以中國為代表的國家選擇了以改革開放漸進政策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也因為西方生態運動而再次得到發展的舞臺。有意思的是,中國不僅是上世紀末社會主義制度危機中的倖存者,也是本世紀社會主義運動的推動者。社會主義理論與制度的未來,取決於中國的成敗。
世界上的科學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各種形態的本土化的社會主義,都認可一種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政治理論或分析方法,都力圖創建一套高效平等與民主和諧的社會制度,都致力於建設一個代表大多數人根本利益的政權結構,都力爭成為一個長期合法執政的政黨。他們進行了不同的理論實踐,他們之間的分歧很多。但社會主義向來不是一種封閉自守的運動,完全可以不斷借鑑各種理論成果來完善自身。誰對誰錯不能急於作出判斷。任何論點的形成都有著不同的經濟社會條件,我們最需要的是如何充分融合各種社會主義理論的優點,不失時機地進行歷史性轉型。
全球化挑戰是總體性而非局部性的。全球社會主義國家或政黨一方面面臨著許多內部難題,如政治經濟制度設計、市場效率與社會公平、所有制實現形式、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經濟增長、保持社會穩定,等等。另一方面,針對資本主義全球化,全球社會主義運動的國際合作應對機制遠未形成。這不僅需要各國社會主義在基本理論上作出創新性回應,而且還應就這種回應達成共識而不是分歧。
例如對生態危機的回應。傳統社會主義雖然致力於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和超越,但是他們的發展模式和資本主義一樣都是建立在西方工業文明的基礎上,其生產生活方式都是與西方工業文明相適應的社會主義。他們不可能從價值觀與實踐上回應生態危機。誰能對資本主義作出實質性的超越,誰就會為全球社會主義取得基本共識創造新的平臺。生態社會主義應運而生。
二、生態社會主義
生態社會主義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是西方生態運動和社會主義思潮相結合的產物,是當今世界十大馬克思主義流派之一。
西方的環境危機觸發了綠色生態運動。20世紀80年代,人們對環境問題的思索超越了生態學範圍,生態運動成為集環保、和平、女權為一體的全球性政治運動。生態運動所提倡的基層性民主、生產資料的共同所有、生產是為社會需要而不僅是為了市場利潤、結果的平等、社會與環境公平、人與自然和諧等主張,給一些左冀學者以重要啟發,他們把生態危機的根源歸結於資本主義制度本身,試圖用馬克思主義來引導生態運動,為社會主義尋找新的出路。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綠色運動變成左翼政治流派中的主力。蘇東解體後許多共產黨員都加入了綠色組織。西方一些主要政黨也紛紛通過綠化或與綠黨聯合以增加執政砝碼。經濟增長、社會公正、環境保護本是世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而生態社會主義正是這核心中的核心。
(一)生態社會主義的主要思想觀點
生態社會主義的思想基礎是生態馬克思主義。
生態馬克思主義屬於政治生態學,認為生態問題實際上是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只有廢除資本主義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危機;它致力於生態原則和社會主義的結合,力圖超越資本主義與傳統社會主義模式,構建一種新型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主義模式。第一,自然是客觀自然與歷史自然的統一。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自然界對人的優先存在地位,認為自然界制約和規定著人的生存和發展,隨著實踐水平的提高,人必將走向與自然的和諧。第二,人是自然存在屬性與社會存在屬性的統一。馬克思認為人的解放只能是在對自然規律認識的基礎上,通過調整人的社會存在屬性與積極順應自然才能實現。第三,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是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協調的重要基礎,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結果。
在此思想基礎上,生態社會主義形成了如下觀點:
首先,資本主義制度是造成全球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因為它無限追求利潤的生產方式內在地包含著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內在地決定它不可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經濟增長,各項環境經濟政策不可能實際操作到位。全球化加快了生態危機的轉移和擴散。生態殖民主義愈演愈烈。發達國家由於自己的資源無法維繫現有的經濟規模與生活水準,就通過資本全球化進行悄悄的剝削,讓全世界發展中國家為他們的資源環境買單。發達國家制定的環保高標準,促使本國高能耗工業向不發達國家轉移,甚至還把第三世界當作傾倒各種廢物的垃圾場。環境問題一再讓位於資本主義主導下一輪又一輪新的經濟增長。所謂的可持續首腦會議只能在一些細微問題上達成象徵性協議。在現有的資本主義國際秩序下,資金技術援助、貿易義務、保健、教育、債務削減和可再生能源生產等關鍵議題,不可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第二,生態危機成為轉移經濟危機的新手段。生態社會主義認為,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對資本主義控制危機的能力估計不足。今天的危機已經從生產領域轉移到了消費領域,這正是資本主義轉移危機的最佳途徑。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一是靠經濟技術上的優勢;二是靠不斷製造公眾消費的新需求來達到自我維持。製造並操縱消費,實際上就是在「轉移目標」,把經濟危機轉移到生態危機上去。
第三,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社會公平問題。受環境災害影響的群體,是一種更大範圍的社會公平問題。資本主義的本質使它不可能會停止剝削而實現公平,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真正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從而在根本上解決環境公平問題。如今的環境問題,早已超過一國一區而成為全人類共同面對的難題。要解決,就必須取得共識;要取得共識,就必須公平;要公平,就必須改變現有不公平的、由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操縱的國際秩序;要改變現有國際秩序,就只能發展社會主義,因為社會主義的本質正是公平。
第四,必須用生態理性取代經濟理性。生態社會主義認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就是對經濟理性的批判。經濟理性只會使勞動者失去人性變成機器;只會使人與人的關係變成金錢關係;只會使人與自然的關係變成工具關係。而生態理性則力圖適度動用勞動、資本、資源,多生產耐用高質量的產品,滿足人們適可而止的需求。這是兩種截然對立的動機,即利潤動機和可持續發展動機。
第五,對未來社會的解釋。未來社會應該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場質的變革,應是一個經濟效率、社會公正、生態和諧相統一的新型社會。這個社會必將是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必將採用生態經濟的模式,生態經濟模式就是可持續法則對所有人都有制約的經濟活動,而社會主義制度正是實現生態經濟的根本保證。表面看來,發達國家顯然比發展中國家更有物質條件建立一個綠色社會,但在主要發達國家,綠色變革的要求與動力並不是社會政治的主流。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正在拼命向發達國家學習,正在沿襲西方傳統生產消費模式,這樣一個世界幾乎註定不可能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需要一場社會變革。
第六,變革力量的選擇。傳統社會主義一直強調變革的力量是工人階級。但如今西方工人階級不僅在規模上比其他階級縮小得快,而且因日益依賴於資本主義經濟而變得十分保守。生態社會主義者認為社會變革的主體力量,首先應是以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為主體的「中間階層」,然後才是工會。工人階級雖然缺乏足夠的「生態意識」,但他們畢竟是遭受環境汙染最直接的階級,仍蘊藏著最終革命性,是未來社會變革的主體力量。如果再把生態運動、女權運動、民權運動與工人運動結合起來,就可以形成建設可持續新型社會的政治合力。
(二)生態社會主義與傳統社會主義
生態社會主義運用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學說,把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提升到「資本主義生產與整個生態系統之間的基本矛盾」,認為生態惡化是資本主義固有的邏輯,因而解決問題的惟一出路就在於粉碎這種邏輯本身。生態社會主義把生態問題的原因追溯到根本制度,這與傳統社會主義的基本觀點一致。
生態社會主義與傳統社會主義有何不同?
第一,對時代矛盾的解釋不同。科學社會主義更多解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如何進行現代化的問題。民主社會主義更多解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如何提高民主化的問題。而生態社會主義要解釋的是所有發達與發展中國家所共同面對的人與自然的矛盾問題。科學社會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可以在國家層面上一定程度地實現自己的目標,而生態社會主義目標必須在一個超國家的全球層面上才能實現。
第二,追求的制度目標不同。科學社會主義的目標是設計一種更優越於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民主社會主義的目標是推進一種儘可能改良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而生態社會主義則是要構建一種超越各種主義的、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的政治經濟制度。
第三,所依靠的政治力量不同。科學社會主義的政治變革是靠一個始終保持先進性與戰鬥力的政黨。民主社會主義的政治改良靠固定選民的支持。而生態社會主義把綠色組織、新政治運動、傳統工人運動、各政黨合作都作為社會變革動力,即依賴一種不同群體、不同黨派、不同國家之間的民主協商精神和多元文化價值原則下的對話。
(三)生態社會主義的今天
生態社會主義在實踐中無法解決經濟如何增長、政治制度如何構建、人民生活水平如何提高、民族國家利益如何保證等等問題。有人認為,生態社會主義以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為社會變革的主體力量,反對暴力革命,主張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和平過渡,這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相左。因此生態社會主義只是一種西方國家富裕之後出現的理論,它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其道德意義遠大於現實意義,是一種「富人哲學」。但有人說,也許正是在這一點上,更符合馬克思關於共產主義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物質文明極大豐富基礎上的邏輯。
生態社會主義的核心有三個,第一是可持續發展,第二是對資本主義本質的批判,第三是對社會主義本質新的闡述。這大大印證了中國共產黨三年前提出科學發展觀的偉大意義。有不少人都把科學發展觀等同於一種單純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甚至把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構建也降低到一個技術層面。這是非常片面的。科學發展觀追求的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個領域可持續發展的整體變革,包括思想與制度。科學發展觀可挖掘的社會主義內涵與意義遠未窮盡,科學發展觀可補充的社會主義思想與文化也遠未完成。
在全球化背景下,北部國家和南部國家都出現了不同的生態運動。北部國家的主題是防止汙染,南部國家的主題是防止資源衰竭。要解決全球環境資源困境,就要全球協商,就要全球共識,就必須在全球範圍內有計劃地放棄西方傳統工業文明模式。社會主義制度相對於資本主義制度來說更能達到生態平衡,因為社會主義的出發點不是以利潤為生產目的,其現實環境問題並非是社會主義的內在本質造成的,恰恰是對這種內在本質違反的結果。世界資源環境矛盾為社會主義重新崛起創造了條件。
今天的生態社會主義正在探索中不斷克服自身局限,在與其他左翼力量聯合的基礎上,未來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的極大補充。生態社會主義期待生態運動與工人運動結合起來,共同開展對現行資本主義的鬥爭。這不太容易。因為西方產業資本大量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致使發展中國家的剩餘勞動力不能全球流動而導致絕對過剩,在生態與就業上,大多數工人選擇後者。生態社會主義今天給我們的最大啟示主要在思想文化方面,即社會主義的內在本質要求它必須領導全世界從工業文明向新型文明的偉大轉型。我們正處於一個新型文明的前夜。這就是生態文明。
三、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誌。
《周易》裡說:「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穎達註疏《尚書》時將「文明」解釋為:「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經天緯地」意為改造自然,屬物質文明;「照臨四方」意為驅走愚昧,屬精神文明。在西方語言體系中,「文明」一詞來源於古希臘「城邦」的代稱。
人類文明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原始文明。約在石器時代,人們必須依賴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質生產活動主要靠簡單的採集漁獵,為時上百萬年。第二階段是農業文明。鐵器的出現使人改變自然的能力產生了質的飛躍,為時一萬年。第三階段是工業文明。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現代化生活,為時三百年。從要素上分,文明的主體是人,體現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從時間上分,文明具有階段性,如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從空間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與印度文明。
(一)什麼是生態文明
三百年的工業文明以人類徵服自然為主要特徵。世界工業化的發展使徵服自然的文化達到極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態危機說明地球再沒能力支持工業文明的繼續發展。需要開創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來延續人類的生存,這就是生態文明。如果說農業文明是「黃色文明」,工業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態文明就是「綠色文明」。
生態,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與存在狀態,亦即自然生態。自然生態有著自在自為的發展規律。人類社會改變了這種規律,把自然生態納入到人類可以改造的範圍之內,這就形成了文明。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它將使人類社會形態發生根本轉變。
首先是倫理價值觀的轉變。西方傳統哲學認為,只有人是主體,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對象;因而只有人有價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沒有價值;因此只能對人講道德,無須對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講道德。這是工業文明人統治自然的哲學基礎。生態文明認為,不僅人是主體,自然也是主體;不僅人有價值,自然也有價值;不僅人有主動性,自然也有主動性;不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類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與其他生命共享一個地球。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還是西方的可持續發展,都說明生態文明是一個人性與生態性全面統一的社會形態。這種統一不是人性服從於生態性,也不是生態性服從於人性。用今天的話說,以人為本的生態和諧原則即是每個人全面發展的前提。
其次是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工業文明的生產方式,從原料到產品到廢棄物,是一個非循環的生產;生活方式以物質主義為原則,以高消費為特徵,認為更多地消費資源就是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生態文明卻致力於構造一個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社會經濟文化政策為手段的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共贏,關鍵在於人的主動性。人的生活方式就應主動以實用節約為原則,以適度消費為特徵,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滿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生態文明既然是世界新潮流,按理應在發達國家首先興起,因為在那裡首先爆發生態危機。但一是因為西方強大的技術資金使本國生態危機得以緩解;二是因為西方工業文明的巨大慣性還要持續相當一段時間;三是因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斷向不發達地區轉移生態成本。西方失去了發展生態文明的機會。西方失去機會,就為中華民族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機會。
(二)生態文明與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是工業文明的遲到者,絕不能再成為生態文明的遲到者。中華文明的基本精神與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基本一致,從政治社會制度到文化哲學藝術,無不閃爍著生態智慧的光芒。生態倫理思想本來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涵之一。
中國儒家主張「天人合一」,其本質是「主客合一」,肯定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所謂「天地變化,聖人效之」,「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儒家肯定天地萬物的內在價值,主張以仁愛之心對待自然,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裡說:「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中國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皈依。強調人必須順應自然,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莊子把一種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稱為「物化」,也是主客體的相融。這與現代環境友好意識相通,與現代生態倫理學相合。
中國佛家認為萬物是佛性的統一,眾生平等,萬物皆有生存的權利。《涅?經》中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異。」佛教正是從善待萬物的立場出發,把「勿殺生」奉為「五戒」之首,生態倫理成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煉內容。
中國曆朝歷代都有生態保護的相關律令。如《逸周書》上說:「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因為春天樹木剛剛復甦。什麼時候砍伐呢?《周禮》上說:「草木零落,然後入山林。」除保護生態外,還要避免汙染。比如「殷之法,棄灰於公道者,斷其手。」把灰塵廢物拋棄在街上就要斬手,雖然殘酷,但重視環境決不含糊。
常有人用《周易》中「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來表述中華文明精神,這與生態文明的內涵一致。中華文明精神是解決生態危機、超越工業文明、建設生態文明的文化基礎。一些西方生態學家提出生態倫理應該進行「東方轉向」。198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集會巴黎,會後得出的結論是:「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兩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三)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
文明的轉型決定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變革。農業文明帶動了封建主義的產生,工業文明推動了資本主義的興起,而生態文明將促進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主義是對資本主義的超越,包含著對工業文明的反思,從而使生態文明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和社會主義的根本屬性。恩格斯說:「人們會重新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種把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對立起來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但是要實行這種調節,單是依靠認識是不夠的,這還需要對我們現有的生產方式,以及和這種生產方式連在一起的我們今天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
對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完全變革的必然結果就是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是實現了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兩大和解」的生態文明社會。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於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於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鬥爭的真正解決。」
生態文明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首先強調以人為本原則,同時反對極端人類中心主義與極端生態中心主義。極端人類中心主義製造了嚴重的人類生存危機;極端生態中心主義卻過分強調人類社會必須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動。生態文明則認為人是價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發展必須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另外,在可持續發展與公平公正方面,生態文明也與當代社會主義原則基本一致。
生態文明為社會主義理論的融合提供了平臺。生態文明作為對工業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種更為高級的人類文明形態;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對資本主義的超越,代表了一種更為美好的社會和諧理想。兩者內在的一致性使得它們能夠互為基礎,互為發展。生態文明為各派社會主義理論在更高層次的融合提供了發展空間,社會主義為生態文明的實現提供了制度保障。
生態文明也只能是社會主義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本質只能使本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而不會承擔全球的環境責任。生態社會主義由於將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相結合,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重大發現。生態問題必將成為社會主義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思想武器。發展中國家終將在社會主義旗幟下重新團結起來向發達國家討還生態成本。
生態文明應成為社會主義文明體系的基礎。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離不開生態文明,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沒有生態安全,人類自身就會陷入不可逆轉的生存危機。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資本主義使人們擺脫封建枷鎖和宗教禁錮的同時,卻帶來新的剝削和壓迫,這使社會主義應運而生。社會主義自產生之日起就存在著改良與革命兩種選擇。無論是科學社會主義還是民主社會主義,都要研究資本主義自我發展的豐富活力,都要思考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給全人類帶來的諸多利弊。由於傳統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經濟現代化模式的一致性,使傳統社會主義不能有效應對資本主義全球化所帶來的全新挑戰。因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制度孰優孰劣,比的不是誰最能鬥爭,比的也不僅僅是生產力,還要比誰最公平公正,誰最共同富裕,誰最有道德文化,誰最能可持續發展,誰最能帶來人的全面發展,誰最能使社會更加和諧。
針對全球化所帶來的一系列難題,例如生態問題,生態社會主義等新型社會主義流派的探索,不僅在學術上對社會主義進行了理論創新,也在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與當代全球問題具體結合起來,給未來人類社會指出了新的方向。雖然生態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仍然單薄無力,仍具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但確為社會主義回應全球性問題提供了想像空間,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進一步完善。因為當代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使得社會主義不能只研究工業文明基礎上的階級關係,還必須研究人與自然的文化倫理。生態文明的重要意義正在於此。
對中國而言,中國傳統文化中固有的生態和諧觀,為實現生態文明提供了堅實的哲學基礎與思想源泉。今天,中國共產黨提出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完全可以與生態社會主義、世界可持續發展理念、中國傳統文化相互借鑑。它們之間的融合,必促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必促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促成全世界可持續發展的新潮流,必促成社會主義真正代替資本主義,必促成人的全面發展和人類社會的和諧。對此,中國責無旁貸。(潘嶽於2006年6月下旬)
責編: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