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總局官員:中國資源和環境承載力已近極限

2020-12-05 華夏經緯網

    中新網11月16日電 據科技日報報導,昨天,國家環保總局在北京組織召開全國環境科技工作會議。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王玉慶指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但萬元GDP能耗水平超過發達國家3-11倍,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已近極限。

  王玉慶介紹說,中國的粗放式發展還導致汙染加劇,目前,COD排放總量達1400-1500萬噸,接近排放最大允許量的兩倍。大氣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為1900-2000萬噸,遠遠超出大氣達標的1200萬噸。城市垃圾每年接近1.4億噸,處理率僅54.2%,無害處理率更低等。

  王玉慶表示,除了工業化和城市化帶來的煙塵、二氧化硫、水黑臭汙染外,機動車和有毒有害化學品汙染,城市化學煙霧,外來物種入侵等新環境問題在我國也不斷顯現。中國環境汙染已從陸地蔓延到近海水域,從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從一般汙染物擴展到有毒有害汙染物,已形成點源與面源汙染共存、生活汙染和工業排放疊加、各種新舊汙染與二次汙染相互複合態勢,大氣、水體、土壤汙染相互作用格局,對生態系統、食品安全、人體健康構成了日益嚴重的威脅。解決這些難題需要包括科技在內的全方位綜合措施,對環境科技工作提出非常高的要求。(李禾)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環保總局指出我國資源和環境承載力已近極限
    本報北京11月15日電 今天,國家環保總局在北京組織召開全國環境科技工作會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重點城市環保局(廳)主管科技領導和國務院有關部門等參加了會議。 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王玉慶指出: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但萬元GDP能耗水平超過發達國家3-11倍,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已近極限。
  • 我國資源和環境承載力已近極限
    據中新網16日電國家環保總局昨天在北京組織召開全國環境科技工作會議。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王玉慶指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但萬元GDP能耗水平超過發達國家3—11倍,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已近極限。  王玉慶說,中國的粗放式發展還導致汙染加劇。目前,COD排放總量達1400—1500萬噸,接近排放最大允許量的2倍。
  •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張少農日前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生態文明建設學術研討會」的書面稿中提出,要加強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結果充分運用到國土空間開發和資源保護、國土規劃編制、國土綜合整治、地質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提高國土資源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 發揮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作用
    中國土地學會發揮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作用為紀念第二十七個全國土地日,中國土地學會、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和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重點實驗室日前在京聯合舉辦「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綠色發展」專家座談會,與會專家圍繞「土地與生態文明建設」主題集思廣益,積極建言。
  • 談談環境承載力
    但環境承載力真的像」地基承載力、橋梁承載力「一樣,有一個最大承載量麼?本文給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承載力客觀存在。最簡單明了的事實就是我們中國,超過94%的人口分布在黑河騰衝線的東南一側。廣大的西北半壁,佔全國土地面積57%土地只承載了約6%的人口。即便如此,還有所謂「孔雀東南飛」的人口流失問題。
  • 打造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平臺 讓數據「開口說話」
    內容提要:為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區域資源環境安全,觀山湖區搭建了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平臺,助力實現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精細化、標準化及智能化管理。該平臺於去年12月開始投入使用。據了解,編制單位自2017年開始收集獲取觀山湖區土地資源、水資源、生態資源、水環境質量、大氣環境質量等多方面的基礎數據,通過對各項數據的核算分析,使平臺具備資源環境承載力格局辯識、動態評估和分級預警等功能。
  • 提升環境承載力 實現可持續發展
    7月29日,關於 《太原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環境影響報告書的討論展開。「一流的報告書」、「全國重點城市規劃環評的典範」、「全國為數不多的優秀規劃環評報告書」……當日,參加報告會的環保部官員和專家這樣評價該報告書。通過後,我市成為繼深圳、南京等城市之後通過國家總體規劃環評的全國重點城市。
  • 國土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重點實驗室揭牌
    2016年11月26日,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組織有關專家對「國土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重點實驗室」進行了驗收。該實驗室的正式掛牌,標誌著國土資源領域承載力研究平臺建立。依託單位領導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院長張新安致歡迎詞建設期間,該實驗室通過承擔國家及省部級項目,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主題功能區建設與空間開發優化、自然資源產權與管理制度及政策法規研究領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促進了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監測預警等相關制度的制定
  • 專家:資源環境承載力評估應突出政策價值
    專家:資源環境承載力評估應突出政策價值 王珏 包存寬/中國環境報 2018-03-27 10:46
  • 趙章元:垃圾焚燒務必考慮環境承載力
    選址應考慮環境承載力 所謂環境承載力,是指能夠消納所排放的汙染物並使該地區保持環境質量達標的能力,與通常所說的「環境容量」概念大致相同。環境承載力是規劃建設的環境基礎和基本立足點,垃圾焚燒廠的選址首先應檢查該地區的環境承載力。 在建設垃圾焚燒廠的地區,當焚燒設備運行後如能始終保證該地區環境質量達標,則證明這裡具備相應的環境承載力。
  • 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綠色發展座談會召開
    本報訊(記者高文)為紀念第27個全國土地日,日前,中國土地學會、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和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重點實驗室聯合在北京舉辦「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綠色發展」專家座談會,召集業內資深專家圍繞「土地與生態文明建設」主題集思廣議、積極貢獻真知灼見。
  • 天津日報:發揮資源環境承載力基礎作用 把「綠色決定生死」貫穿...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在發展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關鍵資源要素和生態環境的制約,區域發展頂層設計未能從全局和長遠的戰略角度進行合理規劃,違背了資源環境承載能力。  資源環境承載力是處理「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關係的重要切入點。
  • 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項目在京啟動
    「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技術集成與應用」隸屬2016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典型脆弱生態修復與保護研究」專項,是區域生態資源資產統計核算業務化技術方向的重要研究項目之一。該項目旨在面向國家資源環境統計核算的業務化需求,發展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方法與技術體系。  會議由項目牽頭單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於貴瑞主持。
  • 全國資源環境承載力調查評價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
    近日,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部署、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承擔實施的全國資源環境承載力調查評價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研究提出的《國土資源優化配置對策與建議》,為編制《全國國土規劃綱要》提供了重要基礎支撐和依據。
  •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必須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採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確立的指標必須是能夠通過觀察、測試、評議等方式得出明確結論的定性或定量指標。系統性原則。指標體系要綜合地反映區域資源環境系統中各子系統、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強度和方向等方面的內容。綜合性原則。
  • 環保部:正開展全國範圍內環境承載力研究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公開信息披露,目前除國家層面外,全國各省市、各科研單位正逐步開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研究與實踐。這項研究與實踐根據中央高層的要求進行部署。《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對水土資源、環境容量和海洋資源超載區域實行限制性措施」。
  • 安徽省啟動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
    據安徽日報報導,記者日前從省發改委獲悉,按照國家發改委等下發通知要求,我省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工作全面啟動。安徽省經濟研究院承擔相關研究和技術支撐,有望於今年6月底形成我省首份以縣(市、區)為基本單元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報告。
  • 服務於國土規劃編制的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
    我國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理論與方法還存在很多不足,評價指標層面與國土資源及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管理之間存在空檔。因此,有必要根據國家「十二五」戰略部署及國土規劃要求,對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內涵、對象、內容等進行完善。  一、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新內涵  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分為資源承載力和環境承載力兩個方面。
  • 中國的城市環境保護
    中國城市化水平的高速發展給城市環境帶來了巨大的資源與環境壓力,中國政府一貫將城市環境管理作為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以籤訂責任書的形式,具體規定市長、縣長在任期內的環境目標和任務。 (2)城市環境綜合整治與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於1989年開始在全國重點城市實施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簡稱「城考」)。到目前為止,全國參與「城考」的城市已達500個,佔全國城市總數的76%。由國家環保總局直接考核的有113個國家環境保護重點城市。
  • 「村鎮建設資源環境承載力測算系統開發」項目啟動會召開
    項目針對實施新型城鎮化及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資源環境承載力面臨的新形勢,解決我國當前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緊迫任務,緊扣鄉村振興的美好生活建設需求與村鎮資源環境承載供給能力之間的統一目標,重點解決不同區域不同類型村鎮建設與資源環境的協調關係及分異規律、村鎮建設的水土資源環境與生態要素約束機理及承載力測算原理、村鎮建設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綜合測算與優化提升技術等三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豐富區域可持續發展與綠色宜居村鎮建設理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