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大綱 | 環境倫理學與生態文明
(二)課程簡介本課程主要立足於當前人類所面臨的全球環境危機,對反思環境問題之根源的各種環境倫理思潮和流派進行系統的梳理和評析。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的環境問題和我國目前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探尋未來的「生態人」所應具備的環境美德,以更好地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
環境倫理與和諧社會
1992年在巴西裡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不僅使可持續發展思想在全球範圍內得到了最廣泛和最高級別的政治承諾,而且使可持續發展思想由理論變成了各國人民的行動綱領和計劃,為生態文明社會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20世紀後半葉以來,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已經成為全人類的共識。
-
強化環境審判職能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人民法院要確保審判權充分體現黨和國家的意志,繼續發揮好審判權的職能作用,在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建設美麗中國中勇於擔當,不辜負人民的重託,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生態環境領域,明確提出了「十四五」期間的新要求、新任務:1.生態環境從「明顯改善」到「持續改善」,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2.從「城市」環境改善到「城鄉」環境改善,重點關注農村人居環境安全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作者:林娜 「資源環境是生態文明的承載體。正確認識和評價一個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力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張少農日前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生態文明建設學術研討會」的書面稿中提出,要加強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結果充分運用到國土空間開發和資源保護、國土規劃編制、國土綜合整治、地質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提高國土資源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
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現實意義
當前,建設生態文明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解決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帶來的突出問題,全面提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是實現中華民族可持續發展的治本之策。對此,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鑑。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裡,蘊涵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
-
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
中國園林網8月26日消息: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要求到2020年把我國建設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
-
關於環境倫理的思考
關於環境倫理的思考 文/鄭 度 20 世紀人類社會在科學技術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燦爛文明。然而,在新世紀人類社會仍然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一系列問題。貫穿其中的主線是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處理好環境與發展的協調。
-
建立網絡倫理規範 構建文明網絡生態環境
只有道德自律與法律管束雙管齊下,才能法安天下、德潤人心,為廣大網民營造一個健康綠色的網絡環境。3. 強化網民網絡素養教育,從根本上提升廣大網民用網的文明程度。通過媒體宣傳、舉辦活動、專項答疑、有獎競猜等多種形式,開展網民網絡素養培育,營造良好的用網氛圍。
-
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無論從自然界的存續還是人類社會的發展來說,促進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發展是人類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
生命共同體:中國環境倫理的新理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從生態文明建設的宏闊視野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論斷,強調「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用途管制和生態修復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對山水林田湖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是十分必要的」。
-
生態環境部氣候司司長: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發生歷史性變革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在聯合國氣候變化馬德裡大會上表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一系列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李高是在「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故事」邊會上作出上述表述的。該邊會由中國新聞社和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聯合主辦。
-
從技術、倫理、訴訟制度看環境司法學
人類在創造了無數文明的同時,也對自然環境和生態秩序產生了嚴重的損害與破壞。在全球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人們迫切需要新的環境觀、倫理觀和司法觀來指導環境主體行為與環境司法實踐。在日新月異的中國,環境問題逐漸成為繼續發展的「瓶頸」之一。在現實生活中,公眾參與環境訴訟仍然十分有限,環境糾紛的徹底解決與環保法律的嚴格適用仍然難以實現與達成。
-
周晉峰談生態文明時代的科學研究的倫理和審批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本文2400字,閱讀約5分鐘)我今天想和大家討論一下,生態文明時代的科學研究的倫理和審批。最近我看了一篇報導,關於一個「反轉」之後的「反轉」——一名科學家在研究中華白海豚的時候,他要取樣,活體野外取樣。取得它的樣品,然後進行研究。
-
「環境倫理之父」的中國情愫
國際社會的眼球常常喜歡聚焦在中國經濟的崛起上,而對於中國生態意識的覺醒,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風起雲湧,則往往選擇性盲視。其實從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公眾和學界環境意識「極度欠缺」到今天建設生態文明被寫進憲法,成為基本國策,一些地方政府不再唯GDP的馬首是瞻(如浙江麗水市都開始從人民的幸福感、生態環境的水平等角度評價幹部政績),中國的中小學普遍開始問津「自然課」,民間環保意識普遍高漲,中國正迎來全方位的生態覺醒。這一轉變的形成,固然離不開嚴峻的環境壓力,中國朝野上下的巨大努力,但國外生態運動的影響也是不容低估的。
-
立法禁止過馬路玩手機,正當其時
<br><br> 可以說,立法禁止過馬路玩手機,正當其時。走路不當「低頭族」,既是對他人生命安全和通行權益的尊重,也是對自己和家人負責。立法禁止過馬路玩手機,不但可以提高通行效率,還可以大大降低交通事故發生機率,營造更加文明安全的交通環境。(作者系天府評論新聞觀察員)
-
習近平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金句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了豐富的生態文化。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無論是外出調研,還是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集體學習,反覆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他所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深入人心。今天,黨建網微平臺邀大家一起來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說過的金句。
-
以系統思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生態環境的修復、治理和保護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系統思維,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確保生態文明建設與其他各項建設協同共進,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融入經濟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
生態文明建設踏上新徵程!「十三五」期間,一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3年前開始的新鳳河流域水環境治理,讓曾經的「臭水河」如今成了附近居民休閒的好去處。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三五」期間,經過各地區各部門共同努力、不懈奮鬥,一批影響群眾生活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得到解決,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顯著增強。「十四五」開局之際,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徵程。
-
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視建設生態文明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建設一起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國大力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持走文明發展之路,努力建設美麗中國。
-
北大經院季曦副教授受邀參加「2020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鄭州論壇...
》雜誌社聯合主辦的為期三天的「2020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鄭州論壇」,並在大會上做主題報告。她希望藉此機會分享自己對生態經濟學和生態文明的理解,並談談自己對生態經濟學為什麼可以為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基礎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