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環境倫理的思考

2020-12-04 搜狐網

  關於環境倫理的思考

  文/鄭 度

  20 世紀人類社會在科學技術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燦爛文明。然而,在新世紀人類社會仍然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一系列問題。貫穿其中的主線是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處理好環境與發展的協調。

  人與自然關係的發展

  人是地球自然歷史發展的產物,人既依賴自然而生存,又是改變自然的力量。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依存、適應、衝突與和諧。人與自然關係的內涵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生變化。

  在人類社會的初期,即狩獵和採集時期,人對自然的依賴性強,人類受自然環境的制約明顯。農業時代人類生產活動直接作用於自然客體,它的規模小、強度低,其作用較小。但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不斷加強,在區域尺度上也受到自然界的懲罰,如古代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等的衰落。

  在工業化時代,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力提高,人類對自然界的作用增強。人類以自然的主人自居,往往違背客觀規律,釀成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的苦果。如美國對中部大草原的開發,前蘇聯在中亞的大規模墾殖,中國農牧交錯帶的不合理利用等。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

  由於地球各圈層相互作用的複雜性、長期性和潛在性,許多全球環境問題在20世紀初還未能被人們所普遍認識和關注。20世紀下半葉,全球環境問題開始凸顯。針對氣候變化、臭氧層減薄、生物多樣性保護及荒漠化等問題,已制訂有關國際公約,開展合作。嚴酷的現實要求人們冷靜地審視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總結傳統發展模式的經驗與教訓,尋求發展的新模式,體現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協調及人類世代間的責任感。

  人對自然界的認識

  從宇宙進化的角度看,自從地球上出現人類,地球的歷史既是自然史,同時又是人類的歷史。人類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人類是有社會意識的存在物,具有高級的思維活動,與一般存在物有本質區別,因而在自然界佔有特殊的席位。

  人類是自然歷史演化的產物,人類屬於自然。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包括發生學關係、實踐價值關係、心理適應關係、情感道德關係、美學欣賞關係以及反映認識關係等。羅爾斯頓在《環境倫理學》中探討了大自然所承載的價值,如生命支撐價值、經濟價值、消遣價值、科學價值、審美價值、基因多樣性價值、歷史價值、文化象徵價值、塑造性格價值、辯證價值(多樣性與統一性、穩定性和自發性)、生命價值、宗教價值等。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都具有客觀存在的價值,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是系統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價值不僅存在於人類的心靈中,而是掌握在大自然手中。人們在評價大自然時應當遵循大自然的規律,大自然的價值確定了人對大自然的義務。

  環境倫理的不同觀點

  近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與自然的關係逐漸成為改造與被改造、徵服與被徵服的關係。強化的「人類中心論」,過分強調人類的價值主體地位,忽視生態系統生存發展的需要及其對人類的長遠價值。它漠視自然客體,有悖於可持續發展思想,已逐漸失去社會思維的主體地位。「生物中心論」淡化人類價值主體地位,過於激進而難以讓人接受。因此,構建適合當今時代的環境倫理體系是很必要的。

  弱化的「人類中心論」把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作為人類實踐的終極價值尺度,基本上是合理的,人們應當走出強化的「人類中心論」。人對自然界的有效維護,不是放棄人的主觀能動性。開放的環境倫理學應能包容人類中心論、生物中心論和生態中心論。人類是地球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以全球整體利益為出發點的環境保護,才有較大的安全性和包容性。應當以尊重自然及其內在價值為基礎來規範人類的實踐活動,構建新時代的文明發展模式。

  由於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差異,地區及國家利益的不同,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影響著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與協調發展。從全球角度出發,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發展離不開人與人關係的正確處理,需要加強國際合作。

  環境倫理的作用與規範

  倫理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相互關係規範的總和。倫理是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進步的,倫理對象的逐漸擴大,從人類圈擴展到環境和自然界,就是倫理進步發展的結果。社會倫理水平的提高、個人自身素質的完善、生活環境質量的良好,是人類社會倫理進步的重要標誌。

  ?環境倫理與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在形成和社會功能上有密切的聯繫。要實施科學發展觀,必須十分重視環境倫理的研究、教育和實踐。環境倫理的研究和宣傳具有認識和批判功能、教育和激勵功能、調節和規範功能,對於生態立法有重要的基礎作用。制度是倫理道德建設的社會基礎設施,運用利益機制對社會成員的行為選擇起著導向作用。

  環境倫理規範體系的基本點是:人應與自然保持和諧相處、協調進化的關係;人以外的其他生物及自然界的所有存在物,除了對人類的工具價值外,還具有其內在價值,生態系統和自然界還有其系統價值,有繼續存在下去的權利;人類是「自然權利」的代言人,對其他生命和生命支持系統負有倫理責任;環境倫理的核心,是建立真正平等、公正的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倡導和諧發展與共存共榮。

  環境倫理要求的人類平等原則,包括體現全球共同利益的代內平等和體現未來利益的代際平等。要實現人與自然平等,必須承認自然界的價值和利益,轉變以人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承認自然界的價值和權利。人類應當培養尊重自然、愛護生命、護育環境的道德情操,盡到管理好地球家園的倫理責任。

  科學家群體的社會責任

  科學家群體通過對自然的研究和認識,通常對人類家園應有更強的憂患意識。他們有責任做好宣傳、普及和教育工作,讓決策者和社會公眾認識自然、尊重自然。科學家群體的科學研究活動,包括評審、評估相關項目時,應當考慮環境的影響問題。

  地方領導決策部門對待環境與發展問題,往往存在功利主義, 而普通百姓有時認識不到其某些活動可能導致環境惡化。科學家應根據客觀規律,做到實事求是,講真話。政府管理、市場運作、道德規範可以互相協調補充。從人本主義角度,企業和地方政府的行為應注意社會代價,社會利益優於企業,勿濫用非再生資源,抵制「消費主義」的影響。從自然主義角度,應當尊重自然,慎對脆弱環境。涉及利用、改造自然的工程,更要有評審和評估。

  政府決策部門可能會受科學家的影響,重視科學家的意見。環境倫理涉及的領域很廣,如提出節制生育、節約資源、生態修復、環境整治、清潔生產、減少汙染、適度發展、合理消費、護育自然等具體的行為規範。當前我們應當評估已有相關項目對生態與環境的影響和存在的問題;加強對環境倫理的研究、教育和相應的制度建設工作;要重視宣傳普及,提高公民的環境倫理意識和道德觀念。……

  更多請見《文明》2006年07期

  鄭度,地理學家,籍貫廣東。1958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地理系。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長,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地理學報》英文版)主編。

(責任編輯:曾玉燕)

相關焦點

  • 關於胚胎幹細胞研究的倫理思考
    據報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收到13000封關於ES研究的公眾來信,只有300封表示支持(《維真學刊》2003年秋季號,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中國研究部主辦)。而在我國,情況大為不同。2003年,我們對上海、西安8家三級醫院的250名醫師進行問卷調查。
  • 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研究
    一、關於環境倫理思想  1.批判接受西方環境倫理思想。最早誕生在西方社會的環境倫理思想是倫理學的進步,是達致人與自然和諧的必要途徑。這一思想有著其合理性、深刻性,然而,當前發展中國家對它的創新性給予了過多的欣賞,而對它的局限性則缺少深入的反思和批判。
  • 「有能力做」與「應當做」 關於人工生命研究的哲學和倫理思考
    人民圖片 文特爾本人曾表示,人造生命的出現「改變了自己對生命和生命運作的科學和哲學思考。」而隨著20世紀70年代以來應用倫理學的興起,關於生命科學的倫理反思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此前關於人體試驗、克隆技術、試管嬰兒、胚胎幹細胞研究等現實問題都曾進行過廣泛而深入的討論。
  • 範春萍 環境為什麼可以是一個倫理問題
    自此以及此後見到的「一個州接著一個州地消滅了所有的狼」,看見許多失去了狼的山被鹿毀壞的樣子,看到了鹿由於繁殖過多又失去了天敵而滿山餓殍的情景……利奧波德開始了他的生態反思——關於人、山、鹿、狼……的生態反思,他要體悟那種「只有母狼自己和山才了解的東西」,他要「像山那樣思考」……利奧波德帶著家人來到一個荒棄的農場,去嘗試用鍬、鎬和斧頭恢復生態……,他希望能將那裡的生態「恢復到不需要恢復
  • 關於「安樂死」的倫理爭論
    近日來,美國社會關於「安樂死」的倫理爭論由於特麗?夏沃案例再度掀起高潮。  美國總統布希已於3月21日籤署了美國國會史無前例通過的緊急法案,要求延續佛羅裡達州腦部嚴重損傷、呈植物人狀態15年的婦女特麗?夏沃的生命。
  • 從技術、倫理、訴訟制度看環境司法學
    在全球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人們迫切需要新的環境觀、倫理觀和司法觀來指導環境主體行為與環境司法實踐。在日新月異的中國,環境問題逐漸成為繼續發展的「瓶頸」之一。在現實生活中,公眾參與環境訴訟仍然十分有限,環境糾紛的徹底解決與環保法律的嚴格適用仍然難以實現與達成。對於環境犯罪行為,環境刑事懲罰機制的價值與功用被認為是除了環境倫理以外的重要的正當性保證。
  • 環境倫理與和諧社會
    因此,我們要想建設和諧社會,就必須特別注意人與自然和諧的問題,建立資源節約型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保護好我們的生態環境。環境倫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精神保障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我們就必須選擇汙染少、能耗低的經濟發展模式;制定更加完善的環境保護法規,建立一支高效的環保執法隊伍;我們還應倡導對環境友好的生活方式。
  • CSC | 關於中國的胚胎和幹細胞研究的倫理與政策思考
    對近二十年的上千篇媒體報導進行統計後發現,絕大部分報導不涉及與hESCs相關的倫理問題,表明幹細胞研究的倫理問題在中國並未受到廣泛關注。除了道德倫理上的考量外,人類胚胎的法律地位如何?根據中國法律,人類胚胎不被視作一個人,也沒有任何法律原則規定必須將其視為一個人,但這並不意味著人類胚胎沒有受到法律保護。
  • 關於陰莖移植的倫理問題
    關於陰莖移植的倫理問題  期刊:2006年第3期 作者:張利朝①胡衛列    [概要]: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器官移植日趨成熟,不僅使患者延長了生命,更大大提高了生活質量。  我國腎移植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胚胎器官移植處於國際領先地位,這些優勢為我國大規模深入開展器官移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陰莖移植也是在這種大環境下培育出的新技術。
  • 基督教環境倫理的歷史演變與當下責任
    文 | 李道南今年開始,伴隨著環境危機而來的垃圾分類成為熱搜,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都是關於垃圾分類的新聞和知識,關於垃圾分類的段子更是鋪天蓋地,這一方面說明大家對垃圾分類的關注,另一方面也說明大家面對垃圾強制分類的不習慣,人們喜歡談論的只是新聞和新鮮事物。
  • 環境倫理研究的新視野
    曾建平撰著的《環境正義――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探究》(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是作者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最終成果,對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所面對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進行了深刻的倫理解析。作者從倫理學角度反思了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認為目前可持續發展戰略遭遇到某些障礙和制約。
  • 鄭度院士在武漢分院談環境倫理與區域可持續發展
    鄭度作報告10月23日上午,著名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學位委員會主任鄭度在中科院武漢分院作了題為「環境倫理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學術報告,來自湖北省環保廳相關部門職工、中科院院屬各單位的職工和研究生們參加了本次報告會,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副院長蘇陽主持報告會。
  • 腦控技術軍事化引發的倫理思考
    腦控技術軍事化引發的倫理思考 2020年06月08日 11:3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呂少德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環境倫理和環境關係·都市快報
    這就涉及環境關係問題。環境關係是環境倫理的重要內容。環境關係最直接的形態,就是汙染方和被汙染方的關係,但害人和被害的關係很隱蔽,不容易被發現。  當地處下遊的上海在江裡撈起幾千頭死豬的時候,網友戲稱「上海人真幸福,打開水龍頭就能喝肉湯」,還戲稱「沙逼北京」有了絕妙的下聯——「豬投上海」;死掉的小豬拋棄入江,變成了汙染物,這是一方對另一方的直接損害,亦即損害了兩者的環境關係。  處理好環境關係,是做好環保工作的重要內容。
  • 環境倫理學的過程哲學根源:懷特海、利奧波德與大地倫理
    Baird Callicott)稱其為環境倫理學之「父」和「創始天才」。然而,過程哲學對初期環境倫理學的興起作用常常被遺忘或省略,主流的環境倫理學家對懷特海的思想普遍不了解。本文第一部分將揭示環境倫理學中被遺忘的過程思想根源。關於懷特海在其中的重要性的第一條線索,是哈格羅夫提供的。
  • 尤金·C.哈格羅夫:中小學階段環境倫理教育的傳統和多元文化路徑
    由於存在這些困難,我認為最好不要集中關注如何將環境倫理的現有理論轉化為課程材料,而是應當將關注點放在普遍的環境價值觀之上,這些普遍價值觀在特定國家為人們所廣泛接受,與實際形成 這些國家的環境感知的觀念歷史相一致。這樣一種路徑,將以人們在價值觀和美德方面的品格發展為基礎,而不是建立 在教授特定倫理原則的基礎之上。
  • 關於工程倫理的幾個問題
    工程活動中內在地存在著許多深刻、重要的倫理問題。可是,在以往很長的時期中,工程界常常「忽視」了工程的倫理維度,造成了工程活動中的倫理「缺位」;另一方面,倫理學界也常常「忘記」了工程活動也是倫理學研究的對象,造成了倫理學對工程的「遺忘」。為此,《倫理學研究》2006年第6期發表了一組學者文章,就工程倫理學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專門探討。
  • 夥伴課程推薦丨自然教育網課:LNT無痕環境倫理
    填空題1 無痕倫理七原則包括關照________、關照_________和關照________三個方面。2 「關照環境」的五個方面內容分別是進入景區________________、同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離開景區時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
  • 工程視野下的腦計劃及其倫理問題思考
    神經科學家想理解發育過程中形成的神經迴路是如何使生物體可以感受外部的環境、形成記憶,以及相關經驗是如何來指導行為的;神經科學家還想理解情緒的生物學基礎,理解情緒怎樣豐富我們的日常生活;以及在憂鬱症、狂燥症、精神分裂和老年痴呆等病理條件下,個體如何失控。對於神經科學的研究,學者們採用兩個截然不同的思路:還原論和整體論。
  • 人工智慧「大火熱」,道德倫理卻要「冷思考」,4大場景敲響警鐘
    外出購物付款時,華為等手機的前置攝像頭善解人意,能夠智能識別用戶、感知外界環境,自動提供相應的服務。步入老年後,銀行工作人員將老年人抱起來進行人臉識別,只有這樣,才能完成相關業務的辦理!人臉識別等人工智慧技術「大火熱」以上的4大場景是真實存在的,已經發生或者正在發生,其均與人臉識別等人工智慧技術有關,而人工智慧是當今「大火熱」的科技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