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倫理研究的新視野

2021-01-09 光明網

曾建平撰著的《環境正義――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探究》(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是作者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最終成果,對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所面對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進行了深刻的倫理解析。

作者從倫理學角度反思了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認為目前可持續發展戰略遭遇到某些障礙和

制約。在實踐層面,可持續發展的矛盾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在當代人和後代人之間出現了價值清理和優先排序的雙重難題;在理論層面,可持續發展至少在認識論、方法論上受到挑戰。這些分析很有見地。

作者分析了貧困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問題,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惡化主要是由貧困造成的,環境的惡化又加劇了貧困。發展中國家反貧困與環境保護應當在制度公正、倫理勵新和經濟正義等非經濟方面做出變革。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看,探討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是一個重大課題,如何認識並建構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模式就成為發展中國家學者的重要任務。作者正是本著這樣的認識開始對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倫理問題及其實現形式做出了自己富有特色的研究,打開了環境倫理學研究的新視野。

相關焦點

  • 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研究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成果選介 >> 學科成果 >> 哲學 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研究 ——《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環境倫理問題研究》
  • 關於環境倫理的思考
    環境倫理的作用與規範  倫理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相互關係規範的總和。倫理是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進步的,倫理對象的逐漸擴大,從人類圈擴展到環境和自然界,就是倫理進步發展的結果。社會倫理水平的提高、個人自身素質的完善、生活環境質量的良好,是人類社會倫理進步的重要標誌。  ?
  • 建設生態文明環境倫理正當其時
    主持人的話 建設生態文明環境倫理正當其時   ■劉湘溶  工業文明在經歷了幾百年的狂飆突進以後已經日益暴露出其自身難以化解的深層矛盾樹立生態文明觀念需要引導,而推進我國環境倫理學的研究,則是在全社會引導人們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的重要步驟。
  • 從技術、倫理、訴訟制度看環境司法學
    在全球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人們迫切需要新的環境觀、倫理觀和司法觀來指導環境主體行為與環境司法實踐。在日新月異的中國,環境問題逐漸成為繼續發展的「瓶頸」之一。在現實生活中,公眾參與環境訴訟仍然十分有限,環境糾紛的徹底解決與環保法律的嚴格適用仍然難以實現與達成。對於環境犯罪行為,環境刑事懲罰機制的價值與功用被認為是除了環境倫理以外的重要的正當性保證。
  • 環境倫理與和諧社會
    因此,我們要想建設和諧社會,就必須特別注意人與自然和諧的問題,建立資源節約型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保護好我們的生態環境。環境倫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精神保障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我們就必須選擇汙染少、能耗低的經濟發展模式;制定更加完善的環境保護法規,建立一支高效的環保執法隊伍;我們還應倡導對環境友好的生活方式。
  • 生命共同體:中國環境倫理的新理念
    這一重要論述,喚醒了人類尊重自然、關愛生命的意識和情感,喻示了人與自然關係的倫理考量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開啟了新一輪在環境倫理語境中對自然價值觀、理想人格、美德倫理、公平正義的探討,為推進綠色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
  • 環境倫理和環境關係·都市快報
    這就涉及環境關係問題。環境關係是環境倫理的重要內容。環境關係最直接的形態,就是汙染方和被汙染方的關係,但害人和被害的關係很隱蔽,不容易被發現。  當地處下遊的上海在江裡撈起幾千頭死豬的時候,網友戲稱「上海人真幸福,打開水龍頭就能喝肉湯」,還戲稱「沙逼北京」有了絕妙的下聯——「豬投上海」;死掉的小豬拋棄入江,變成了汙染物,這是一方對另一方的直接損害,亦即損害了兩者的環境關係。  處理好環境關係,是做好環保工作的重要內容。
  • 細細琢磨五項研究,用「新視野」看冥王星
    冥王星何異之有——五大新研究揭開廬山真面目圖解:冥王星剪影。通過這架「新視野」號的眼睛,我們第一次看到了冥王星,為我們看到的一切大吃一驚。然而,隨著幾個月的時間過去,幾篇充滿乾貨的科學論文發表出來,很顯而易見的是,我們僅僅觸及了這個微小世界複雜性的表面。圖解:新視野號拍攝冥王星與冥衛一。
  • 環境倫理學的過程哲學根源:懷特海、利奧波德與大地倫理
    其次,根據以上的發生學研究,作者提請過程哲學學者重新考慮其普遍不願接受利奧波德思想及其大地倫理的態度,認為某種以過程哲學特別是過程價值論為基礎的大地倫理可以對當今的環境倫理學作出重大貢獻。作者簡介:布萊恩·何寧 ( Brain G.
  • 科技倫理研究與教育的時代使命
    以必要的倫理原則、規範來約束不良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使科技過程的每個參與者都明了自己的責任,使倫理原則和規範能夠落實到工程技術和管理制度中,極其必要。歐洲哲學界在「預防倫理」和「責任倫理」基礎上提出「負責任的研究和創新」(RRI)原則,得到全球相關界別的響應,成為科技倫理研究新範式。
  • 範春萍 環境為什麼可以是一個倫理問題
    人類的慈悲,人類的倫理要延及只有低等意識的動物嗎?要延及其他沒有意識的自然物嗎?這就是倫理意識隨人與自然關係的發展而擴展的邏輯思路,它的基本思想是動物及其他自然物都是自然造物,與人類一樣有生存的權利。此前,土地及土地上的自然物是人類的財富,可以由人類依經濟理由而處置;此後,它們成為某種倫理的承載體,擁有內在價值,擁有倫理身份,人類在處置它們時要受到環境倫理的約束,要講道德。
  • 當代西方休閒倫理研究:歷史、焦點與問題
    《全球休閒倫理規範》的制定就是要「為休閒目的地、政府、休閒經營商、開發商、旅行社、休閒工作者和休閒者制定一個『遊戲規則』框架」。正是在此基礎上,休閒倫理規範的研究自然成了休閒倫理研究的直接對象之一。由於休閒倫理主體的複雜性,休閒倫理規範的研究既有宏觀整體研究,也有關於具體休閒行為規範的研究,更多的則是行業規範或具體休閒活動形式的規範的研究。
  • 以文學的方式闡釋環境倫理
    【文藝觀潮】以文學的方式闡釋環境倫理——麥家「回去」系列小說評析胡燕春(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  以倫理視角審視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道德關係,是麥家近年持續創作的「回去」系列小說的主題。其中,基於倫理維度解讀人作為環境道德主體在萬物交融共生的生態系統中的境遇,是這些作品的共同價值指向。  捍衛個體的自然生存環境  鄉人未必懂得「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無從「詩意地棲居」,抑或不解自然的天、地、山、水和人世的禮、樂、仁、智的關係,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對自然充滿敬畏與熱愛。
  • 網絡倫理道德及其對策研究
    一、網絡倫理道德問題的表現形式   網絡倫理道德是人們通過 電子 信息網絡進行社會交往時而表現出來的道德關係。在網際網路這個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各個地區的交往頻繁,在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價值觀念和道德意識上發生了相互的交流、碰撞,由於地域性、民族性及意識形態的差異和對立,對同一倫理道德行為會有各種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評判和選擇標準。3. 網絡 法律 和道德建設的相對滯後使網絡倫理道德問題的出現有了可乘之機。
  • 「中國當代話語研究新視野」首屆學術論壇召開
    11月18至19日,「中國當代話語研究新視野」首屆學術論壇在福建師範大學召開。活動由福建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文學》期刊主辦,福建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話語傳播與國別區域研究團隊」承辦,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話語研究專業委員會提供學術支持。
  • 鄭度院士在武漢分院談環境倫理與區域可持續發展
    鄭度作報告10月23日上午,著名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學位委員會主任鄭度在中科院武漢分院作了題為「環境倫理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學術報告,來自湖北省環保廳相關部門職工、中科院院屬各單位的職工和研究生們參加了本次報告會,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副院長蘇陽主持報告會。
  • 科學研究怎樣守好倫理之門
    2015年4月,中山大學研究團隊成功修改了人類三原核胚胎基因組,為治療一種在中國南方兒童中常見的遺傳病——地中海貧血症提供了可能。這是CRISPR-Cas9技術首次應用於人類胚胎編輯,由此引發基因組編輯技術倫理和監管問題的巨大爭議。
  • 《貝爾蒙報告》研究倫理探討
    醫學研究通常都具有很大的社會價值,但是也不得不注意其中的道德倫理。比如在二戰期間,法西斯國家在生物醫學實驗中虐待人體實驗對象事情的披露,引起了很多思考。醜聞爆發後,1974年7美國成立了國家保護生物醫藥和行為研究受試者委員會,它的職責是鑑定涉及人類作為受試者的生物醫學和行為研究的基本倫理原則,並且制定在從事這些研究時應遵循的準則。經過4年的努力,委員會在1978年4月18日發表了倫理研究的經典文件——《貝爾蒙報告》。之所以被稱為《貝爾蒙報告》,因為它是在貝爾蒙特會議中心起草的。
  • 「環境倫理之父」的中國情愫
    其實從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公眾和學界環境意識「極度欠缺」到今天建設生態文明被寫進憲法,成為基本國策,一些地方政府不再唯GDP的馬首是瞻(如浙江麗水市都開始從人民的幸福感、生態環境的水平等角度評價幹部政績),中國的中小學普遍開始問津「自然課」,民間環保意識普遍高漲,中國正迎來全方位的生態覺醒。這一轉變的形成,固然離不開嚴峻的環境壓力,中國朝野上下的巨大努力,但國外生態運動的影響也是不容低估的。
  • 在太陽系邊緣遊蕩的「雪人」:新視野號揭開「天涯海角」真面目
    上周三,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了新視野號傳回的第一批照片。這個天體編號 2014 MU69,在太陽系的邊緣附近運行,比冥王星還要遙遠很多,它是 NASA 目前近距離研究過的最遙遠的天體。由於所處的環境十分荒涼,它從太陽系形成以來幾乎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就在不到五年前,天文學家們甚至還不知道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