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怎樣守好倫理之門

2020-12-04 新華網客戶端

  愛因斯坦曾說:「科學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怎樣用它,究竟是給人帶來幸福還是帶來災難,全取決於人自己,而不取決於工具。」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科技領域倫理爭議和倫理事件時有發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在日前舉行的中國科學院學部2019年科技倫理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裴鋼指出,科學道德和科技倫理已經成為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領域和方面。在這場以「國際背景下中國科技倫理問題的挑戰和應對」為主題的研討會上,來自國內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科技管理等不同領域專家學者各抒己見,直指當前科技發展帶來的全新倫理問題並探討應對之策。

  新科技帶來新問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鍾燦:從20世紀50年代起,國際上開始廣泛地探討現代科學技術及其應用的倫理問題。近些年,隨著基因編輯、人工智慧等新興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科學技術深刻地改變了甚至顛覆了自然進化法則、人類的生存方式、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擴展了人類對未來的想像和擔憂。倫理問題越來越凸顯,倫理的規制也越來越不可或缺。

  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近幾年,基因編輯技術在快速發展和優化的同時,其所帶來的倫理、安全、監管等問題也引發了廣泛討論。由於編輯過的基因組難以逆轉並可以遺傳至下一代,基因編輯技術人體上進行試驗之後倫理問題和安全問題更加凸顯。

  2015年4月,中山大學研究團隊成功修改了人類三原核胚胎基因組,為治療一種在中國南方兒童中常見的遺傳病——地中海貧血症提供了可能。這是CRISPR-Cas9技術首次應用於人類胚胎編輯,由此引發基因組編輯技術倫理和監管問題的巨大爭議。2018年11月26日,中國學者賀建奎通過媒體宣布,首次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對人體胚胎進行了基因敲除試驗用以免疫愛滋病,兩名接受了試驗的雙胞胎女孩已經出生。我國相關管理部門已就這一事件表達了明確的立場和態度,並進行嚴肅調查和處理。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張兆翔:人工智慧作為引領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很強的「頭雁」效應。與此同時,這項顛覆性技術所引發的倫理風險與挑戰已經日益浮出水面。例如,人工智慧其實也會表現出偏見和歧視。如果人們在進行數據標註的時候,總是將「女性」和「做家務」聯繫在一起,那麼人工智慧就容易把一張男性在做家務的圖像識別為女性在做飯,這其實就是一種性別歧視。

  此外,人工智慧技術還創造出了一個「虛擬情感」世界。人工智慧通過不斷學習使得自身更加符合青年人的需求,使人們覺得和機器人在一起更加舒適和自由,長此以往將會影響人的正常社交。科學不僅僅是實驗室裡的探索,更承載著人類未來發展的方向。如何應對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帶來的倫理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和探討。

  重大科技倫理事件如何應對和防範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昌增益:科學成果的評價需要時間來驗證。當一項重要的科學發現公布後,我們不應該立刻下結論,而是要過一段時間再來評價。同時,科技倫理問題和科研誠信問題也不應該混為一談。因為科技倫理屬於共識問題,隨著人們對一項技術的認識逐步加深,觀點也會有所改變。而科研誠信則屬於科技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問題,應該有明確的規範和行業準則來約束。

  此外,科學研究和科學應用的標準也應該分開制定。因為科學研究的目的是了解自然規律,探索應該是無止境的,但是科學應用則需要倫理和法律來規範和約束。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東風:科技倫理建設應該起到「打預防針」的作用,而不應是「事後諸葛亮」。重大科技倫理事件如何防範,我認為至少有兩方面。第一,應該從小培養學生們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的意識和觀念。在30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在做動物實驗時,缺乏對生命的基本敬畏,實驗室成了屠宰場。如果這樣的年輕人今後走上了科研的道路,很難保證其在科學倫理問題上不犯錯誤。第二,各級倫理委員會應當為科學研究和科學應用制定規範。明確科技倫理問題應該由誰來監管,如何監管,以及出現問題後如何處理。將相關工作儘量做在前面,是防範倫理問題發生的重要措施。

  北京協和醫學院人文和社會科學學院教授翟曉梅:一項新技術剛出來時,經常會面臨來自倫理學界的質疑聲。從倫理學視角對新技術進行討論時,通常有兩個緯度,一是技術的安全性問題,二是根本性的道德立場問題。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技術的進步,技術的安全性問題將會逐漸得到解決,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人類輔助生殖技術。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第一例試管嬰兒在英國出生。但是直到2010年,「試管嬰兒之父」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羅伯特·愛德華茲才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當時有媒體說這是「遲到」的諾貝爾獎,但這項技術之所以在30多年後才獲獎,正是因為一項技術的安全性是需要時間來考量的。現在,輔助生殖技術經過30多年的實踐考驗,最終掃清了倫理障礙,得到公眾的認可。

  另一個緯度則是根本性的道德分歧。實際上,現在生物醫學界在討論一項新技術在道德層面存在的問題時,都會關注一個重要方面,即這項技術在投入實際應用時的社會價值。科學家在推動科學發展的過程中,要思考這項研究是否真的對患者有幫助,是否對科學知識的增長具有價值。創新不僅是科學層面的事情,更是價值層面的事情。因此,在做相關決策的第一時間,就要將創新和倫理統籌考慮,鼓勵真正具有社會價值的創新。

  科技倫理問題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治理

  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科技倫理不只是科學家個人的責任,需要突破學科界限,需要不同學科領域專家學者以及政府、媒體和公眾共同參與科技倫理問題的防範與治理。

  政府應從宏觀層面加強約束,建立明確的懲罰制度,從國家層面成立具有法律職能的權威部門,組織跨部門的倫理委員會。要對科學家強化教育培訓,了解並確認其個人和專業的道德責任,並運用到實際的科學研究中。此外,還要加強科學家與公眾的溝通對話,以及媒體的科普能力建設。

  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雷瑞鵬:倫理先行既有科學意義,也是必要的。新興技術的應用導向性強、複雜性高,諸多風險不僅是科學判斷,更是價值判斷。因而其中涉及的倫理需要跨學科專家來共同參與、不斷完善,並且要在研究一開始就將倫理問題考慮進去。

  荷蘭代爾夫特科技大學教授傑若恩·霍溫:在歐盟相關科技創新政策中,「負責任的創新」是重要理念之一。「負責任的創新」是評估科研和創新所具有的潛在意義及所承載的社會期望的一種新理念,旨在培育和設計具有可持續性、安全性的科研和創新。同時,「負責任的創新」意味著所有社會參與者,包括科研人員、政策制定者、社會組織等在整個科研和創新過程中保持密切合作,從而更好地滿足社會期望。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樊春良:當前思考如何推進科研倫理體系建設,應該從國家治理體系建設和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層面來考慮。我們看到,現代科學技術的一個突出特徵就是它不僅涉及從事科技活動的科學家,還涉及科技成果的使用者、科技活動的管理者,更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科學技術的發展離不開倫理環境的建設,這個環境包括了適宜的價值觀、倫理指導原則、政策體系、法律法規、公眾教育和科學傳播等,因此需要管理部門、科學界和社會公眾共同參與治理。

  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法律與智慧財產權系副教授劉朝:出現倫理事件時,過去往往總是由法律來事後懲罰。但是這種處理方式早已不適應現在新技術帶來的新情況。面對新技術帶來的新問題,法律和倫理應當融為一體、共同發力。比如在應對特斯拉無人駕駛致人死亡事件中,美國通過完備的法律和完善的倫理制度,表現出了對新科技的充分寬容。

  同時我們也要明確,加強從業人員的倫理教育和制定相關倫理規範都是為了保護科學家,保障科研活動的順利展開,而非規制科學家。只有充分的信任與必要的監督,才真正有利於科學技術的健康發展。(記者 方曲韻)

相關焦點

  • 「基因編輯嬰兒」案一審宣判,用法律守好倫理之門
    「有悖倫理」是最大的質疑點。一則,項目使用的基因編輯技術本身並不難,但充滿不確定性,修改基因對人體是否有副作用謎團重重。而「脫靶」問題一直沒能解決,如此情況下,貿然試驗風險極大。而法院也審理查明,賀建奎等人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韙,主要是為了獲取商業利益。二則,只能用即將銷毀的人類胚胎做短期試驗是學界公約,賀建奎的做法相當於打破了「禁區」、踐踏了規則。「基因編輯嬰兒」事發後,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迅速成立調查組開展調查,並於2019年1月公布調查結果。
  • 醫學倫理基礎知識:什麼是醫學倫理?
    醫學倫理是每一位醫學生在步入神聖的醫學殿堂時的一門必修課。那什麼叫做醫學倫理呢?這到底是一門怎樣的學科?在事業單位考試中醫療單位注重的考點又是什麼呢?今天吉林衛生人才網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從緒論開始了解醫學倫理道德的概念。
  • 科技倫理研究與教育的時代使命
    前沿科學研究深入底層物質結構及規律、新技術湧現,在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便利、給未來福祉以美好預期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如何在獲得科技福祉的同時最大限度地規避風險,在危機發生時降低其烈度、減少災難性後果,成為嚴峻挑戰。科技風險、科技倫理漸成社會核心關切話題。
  • 守好科技倫理底線(學術隨筆)
    與此同時,科技發展也衍生出複雜多樣的倫理風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組建方案》。會議指出:「科技倫理是科技活動必須遵守的價值準則」,並強調:「推動構建覆蓋全面、導向明確、規範有序、協調一致的科技倫理治理體系」。這明確了倫理道德在科技活動中的重要地位,為加強科技倫理治理指明了具體路徑。科學求真,倫理求善。從形式上看,科學技術本身並無善惡之分。
  • 理工類課程要注重科學倫理和工程倫理教育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不過,課程思政怎樣與看起來和它距離遙遠的理工類課程結合,防止「貼標籤」「兩張皮」?
  • 崑崙山上的「地獄之門」,常年被把守著,究竟藏著什麼樣的秘密
    崑崙山上的「地獄之門」,常年被把守著,究竟藏著什麼樣的秘密我們國家的面積還算是非常大的,因此很多的大自然奇觀也都能夠在我們國家被看到,奇特的山脈,悠長的泉水,不知道你喜歡哪一個呢?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崑崙山,據說山上有一座地獄之門,常年都有人進行嚴格的把守,究竟裡面蘊藏著什麼樣的秘密?這座山脈位於我國的西部地區。在古代的時候,當地就流傳著很多傳說,大家都覺得山谷裡面居住的神靈,是西王母的住所。任何人都不能夠去到裡面打擾,暫不遵守規矩的話,很多的災害都會降臨在居民們的頭上。
  • 用「騎單車」方式研究倫理問題
    ,它與生命科學、生物技術、臨床醫學和公共衛生領域都密不可分。」1978年,邱仁宗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從此正式走上生命倫理學研究之路。當時,試管嬰兒、腦死亡、安樂死、器官移植等涉及生命倫理的事件層出不窮,更加激發了他對這個領域的研究熱情。他撰寫了我國第一本生命倫理學著作,使國內很多人第一次認識到這門學科的重要性。此外,他還為政府相關部門提供政策諮詢,促成了一系列醫學倫理法規在中國的誕生。「放風箏」還是「騎單車」?
  • 科學傳播也需要倫理的指引
    而如果從學術研究的視角來考察與科學傳播有關的倫理問題的話再比如,蘇珊娜·霍妮閣·普瑞斯特(SusannaPriest)等人編著了名為《科學傳播的倫理與實踐》(Ethics and Practice inScience Communication)的著作,概述的作者們從倫理為何重要,專業實踐以及案例研究三大部分論述了科學傳播的倫理問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們注意到,科學傳播面臨的挑戰恰恰在於傳播者隊伍的壯大,受眾的多元,科學內容的豐富等,而這也是需要提出倫理問題的首要動因
  • 科學研究關注倫理道德
    2001年12月14日,環境保護局已經向美國國家科學研究院(NAS)提出要求,希望能夠幫助他們判決是否可以採納這些備受爭議的數據資料。    一項在1996年通過的法律對於殺蟲劑在農產品中的使用設定了新的安全規範。因此,一些企業的研究人員愈加毫無遮掩的向服用殺蟲劑的志願者們支付報酬,從而對由最微量水平的一種化學有毒物質導致的像頭疼、噁心,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血液中酶活性的改變進行研究。
  • 科技倫理是科學造福人類的導航儀
    這表明中央將科技倫理建設作為推進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組建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的要旨在於,抓緊完善制度規範,健全治理機制,強化倫理監管,細化相關法律法規和倫理審查規則,規範各類科學研究活動。
  • 生命科學神奇之門漸漸開啟
    「腦科學、蛋白質科學、基因組科學……」生命科學的新興及前沿領域發展日新月異,正在給「健康、農業、環境」等帶來嶄新的天地。今天,生命科學的神奇之門正在被科學家們一點點開啟,他們看到了怎樣的風景?又收穫了什麼樣的成果?讓《經濟日報》記者帶您一起站在生命科學的前沿瞭望。
  • 「女作家冷凍大腦」的科學和倫理意義
    「冷凍大腦」,50年後,人的死亡的生命再獲新生,在50年後人類醫療是否能達到這樣的技術和條件,冷凍手術未來是否能將人「復活」,這些究竟存在著怎樣巨大的技術障礙?這的確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醫療疑難問題。   對於50 年後醫療技術、科學技術發展到怎樣的地步和程度,今世我們的知識的確是有限。
  • 科技哲學未來焦點在科技倫理與科學文化
    這門科學,我們暫定名為『自然辯證法』,因為它是直接繼承著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曾進行過的研究。」 在這一時期,劉大椿認為,「不論是自然哲學研究,還是馬克思主義研究,均需要把科學及其發展作為哲學思考的一個基礎。一批自然科學家在其中擔當了重要角色,大大推進了科學技術哲學的發展和科學觀的普及,擴大了其社會影響力。」
  • 關於胚胎幹細胞研究的倫理思考
    但同時,ES研究也引發了當前最為激烈而敏感的倫理之爭。主要圍繞兩個問題而展開:一是如何看待胚胎。ES主要有三個來源:(1)(自然和人工)流產的胚胎;(2)輔助生殖剩餘的胚胎;(3)通過體細胞核轉移術得到的胚胎。不管哪一個來源,提取ES必定會損毀胚胎。於是,胚胎是不是生命,是不是人,研究ES是不是「毀滅生命」、「殺人」,很自然地成為爭論的焦點。
  • 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研究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成果選介 >> 學科成果 >> 哲學 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研究 ——《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環境倫理問題研究》
  • 李學勇:中國生命科學研究重視生物安全與倫理道德
    中新社北京十月十六日電(記者 翁陽)轉基因和幹細胞研究同屬當今生命科學前沿領域,對於可能涉及的生物安全和倫理道德問題,中國政府表示高度重視,將採取積極穩妥的方式推進其產業化。  科技部副部長李學勇今天在十七大首場記者招待會上稱,中國有關部門現已制定了一個生物安全和倫理道德方面的導則,用來指導規範上述領域研究。
  • 倫理學也應該講究倫理
    摘要:本文提出「倫理倫理學」這一新的研究方向。首先說明為什麼要研究倫理倫理學,分析高科技時代倫理困境產生的根源。就此提出為擺脫困境倫理學家應注意的行為準則,並用成功與失敗的實例說明這些準則的有效性。  高科技時代是個日新月異的時代。
  • 中國擬規定涉及人體醫學科學研究須經過倫理審查
    中國擬規定涉及人體醫學科學研究須經過倫理審查 《辦法》要求,所有涉及人體的醫學科學技術研究項目開展前,須先通過科研團隊所在的機構(或)組織審查立項。審查的核心,除了風險性評估,還包括倫理審查。  近年來,部分涉及人體的醫學科學技術研究如手術技術、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等不規範、缺乏有效管理,給受試者帶來健康風險,甚至以收費服務方式侵犯受試者權益。
  • 湖南成立醫學倫理中心,規範和促進醫學研究創新
    當天,湖南省衛健委2020年醫學倫理與管理培訓會議舉行,來自省內各醫療機構及相關單位的500餘名參會代表,與國內相關領域專家圍繞醫學倫理、醫學人文和醫學科技倫理等主題進行了探討。我國生物醫學研究日益增多,民眾倫理意識逐步增強。如何加強醫學倫理管理工作,健全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體系及制度建設,讓生物醫學研究的創新和探索朝著科學和理性相結合,是當前「健康中國」發展戰略下的重大時代課題。
  • 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報告全球發布 提出科學、倫理與監管基本原則
    美國華盛頓時間2月14日11點(北京時間2月15日0點),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正式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向全世界發布研究報告。報告將人類基因編輯分為基礎研究、體細胞、生殖細胞/胚胎基因編輯三大部分,分別就這三方面的科學問題、倫理問題以及監管問題進行了討論並提出相關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