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近日,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
不過,課程思政怎樣與看起來和它距離遙遠的理工類課程結合,防止「貼標籤」「兩張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指出,高校教師的80%是專業教師,課程的80%是專業課程,學生學習時間的80%用於專業學習,專業課程教學是課程思政的最主要的依託。
《綱要》根據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結合學科專業建設特點,對課程思政教學體系進行有針對性地設計。
根據不同課程的學科專業特點和育人要求,按照公共基礎課、專業課、實踐類課程3種課程類型,分別明確了每類課程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
其中,又按照學科專業特點,分別提出文史哲類、經管法類、教育學類、理工類、農學類、醫學類、藝術類7大類專業課程的具體建設目標,使各個專業教學院系、各位專業課教師都能在課程思政建設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幹出自己的「特色」。高等職業學校根據高職專業分類和課程設置情況,分類推進。
具體來說,理學、工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教育與科學精神的培養結合起來,提高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理學類專業課程,要注重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和科學倫理的教育,培養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工學類專業課程,要注重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農學類專業課程,則要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大國三農」情懷,引導學生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樹立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意識和信念,增強學生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知農愛農創新人才。
醫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注重加強醫德醫風教育,著力培養學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注重加強醫者仁心教育,在培養精湛醫術的同時,教育引導學生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於溝通,提升綜合素養和人文修養,提升依法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做黨和人民信賴的好醫生。
復旦大學正在做這樣的結合。
復旦大學副校長徐雷介紹,他們結合不同專業課程的教學特點和育人要求,堅持問題導向和效果導向,積極探索適合各學科專業的課程思政內容和方法,增強課程思政針對性和親和力。
理工科類課程思政建設注重科學思維訓練和科學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科技強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蔣最敏教授在「力學」課講授變質量系統時,根據公式推導順勢介紹我國火箭技術發展歷程,既激發學生勇攀科學高峰的熱情,同時也加深學生對物理專業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
上海醫學院則以人文醫學教育為載體促課程思政落地生根,服務「健康中國」戰略,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
今年春季學期,醫學各門專業課第一時間將上醫及附屬醫院抗疫「國家隊」的硬核事跡結合到課堂教學中,用來自一線的最鮮活教材培養醫學生的愛國情懷和使命擔當意識。
對老師來說,不管是教哪門課,也得提升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
《綱要》指出,要對教師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法律職業倫理、工程倫理、醫學人文教育等專題培訓。鼓勵支持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合作教學教研,鼓勵支持院士、「長江學者」、「傑青」、國家級教學名師等帶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
人才培養效果是課程思政建設評價的首要標準。
《綱要》明確,把課程思政建設成效作為「雙一流」建設監測與成效評價、學科評估、本科教學評估、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專業認證、「雙高計劃」評價、高校或院系教學績效考核等的重要內容。把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情況和教學效果作為教師考核評價、崗位聘用、評優獎勵、選拔培訓的重要內容。在教學成果獎、教材獎等各類成果的表彰獎勵工作中,突出課程思政要求,加大對課程思政建設優秀成果的支持力度。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李俊霞
審核:管晶晶
終審:冷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