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明確!理工類課程要注重科學倫理和工程倫理教育

2021-01-13 科技日報

◎ 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近日,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

不過,課程思政怎樣與看起來和它距離遙遠的理工類課程結合,防止「貼標籤」「兩張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指出,高校教師的80%是專業教師,課程的80%是專業課程,學生學習時間的80%用於專業學習,專業課程教學是課程思政的最主要的依託。

《綱要》根據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結合學科專業建設特點,對課程思政教學體系進行有針對性地設計。

根據不同課程的學科專業特點和育人要求,按照公共基礎課、專業課、實踐類課程3種課程類型,分別明確了每類課程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

其中,又按照學科專業特點,分別提出文史哲類、經管法類、教育學類、理工類、農學類、醫學類、藝術類7大類專業課程的具體建設目標,使各個專業教學院系、各位專業課教師都能在課程思政建設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幹出自己的「特色」。高等職業學校根據高職專業分類和課程設置情況,分類推進。

具體來說,理學、工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教育與科學精神的培養結合起來,提高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理學類專業課程,要注重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和科學倫理的教育,培養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工學類專業課程,要注重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農學類專業課程,則要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大國三農」情懷,引導學生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樹立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意識和信念,增強學生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知農愛農創新人才。

醫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注重加強醫德醫風教育,著力培養學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注重加強醫者仁心教育,在培養精湛醫術的同時,教育引導學生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於溝通,提升綜合素養和人文修養,提升依法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做黨和人民信賴的好醫生。

復旦大學正在做這樣的結合。

復旦大學副校長徐雷介紹,他們結合不同專業課程的教學特點和育人要求,堅持問題導向和效果導向,積極探索適合各學科專業的課程思政內容和方法,增強課程思政針對性和親和力。

理工科類課程思政建設注重科學思維訓練和科學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科技強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蔣最敏教授在「力學」課講授變質量系統時,根據公式推導順勢介紹我國火箭技術發展歷程,既激發學生勇攀科學高峰的熱情,同時也加深學生對物理專業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

上海醫學院則以人文醫學教育為載體促課程思政落地生根,服務「健康中國」戰略,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

今年春季學期,醫學各門專業課第一時間將上醫及附屬醫院抗疫「國家隊」的硬核事跡結合到課堂教學中,用來自一線的最鮮活教材培養醫學生的愛國情懷和使命擔當意識。

對老師來說,不管是教哪門課,也得提升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

《綱要》指出,要對教師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法律職業倫理、工程倫理、醫學人文教育等專題培訓。鼓勵支持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合作教學教研,鼓勵支持院士、「長江學者」、「傑青」、國家級教學名師等帶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

人才培養效果是課程思政建設評價的首要標準。

《綱要》明確,把課程思政建設成效作為「雙一流」建設監測與成效評價、學科評估、本科教學評估、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專業認證、「雙高計劃」評價、高校或院系教學績效考核等的重要內容。把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情況和教學效果作為教師考核評價、崗位聘用、評優獎勵、選拔培訓的重要內容。在教學成果獎、教材獎等各類成果的表彰獎勵工作中,突出課程思政要求,加大對課程思政建設優秀成果的支持力度。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李俊霞

審核:管晶晶

終審:冷文生

相關焦點

  • 工程倫理教育與中國工程師國際競爭力
    當代社會對工程師的要求不僅是純技術效率上的,還要求他們對工程的生態環境、公眾健康、安全和人文等社會影響有足夠的認識,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正確的價值觀、利益觀和強烈的倫理道德意識,尤其是對專業工作進行道德價值判斷的能力。因此,工程倫理教育已經成為當今工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決定著工程師培養是否全面,對工程師的國際競爭力影響很大。
  • 工程倫理教育論壇暨新聞發布會在清華大學舉行
    發布會上,楊斌秘書長就加強工程倫理教育的現實背景、重要意義和建設進展等做了詳細介紹,他說:「截止目前,共有24個工程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試點單位。從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規模看,無論是招生規模,畢業生規模,還是培養單位規模,都佔全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規模的一半作用。」
  • 華東理工播下工程倫理教育「種子」
    工程倫理教育貫穿專業學習始終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如何將知識教學同價值觀教育結合起來,把思政教育的內涵融入工科學生的專業課程,這是華東理工大學一直在思考的難題。如今,工程倫理教育已經納入到這所學校多個工科專業的最新培養方案中。「工程倫理應該成為工程教育『開學第一課』。」華東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修光利告訴記者。
  • 工程教育中的性別問題和倫理問題
    無標題文檔工程教育中的性別問題和倫理問題——國際工程教育中的新熱點 新聞中心通訊員 郭歆   在第三屆國際工程教育大會上,除了大會擬定的三大主題之外,工程教育中的性別問題以及工程教育的倫理問題成為了本屆討論會的熱點。
  • 化工高等教育|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工程倫理教育的教學探究與實踐延伸
    現代工程科技人才不僅要夯實自身理論技術水平,而且要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與倫理素養,因此全面推進工程倫理教育並提升工程倫理教育質量勢在必行。本文在對工程倫理及其教育目標進行梳理的基礎上,基於新冠肺炎疫情對傳統線下教學的影響,對工程倫理課程的在線教學方法及實踐進行了總結和探討,並對其融合式教學進行了展望。
  • 化學工程倫理課程線上專題英文報告會成功舉辦
    報告會倡導師生應遵守科研誠信與科研倫理是科研工程者的終生信條,避免在自身科研工作中違反科研工作的倫理準則,並在科研實踐中做出增加社會福祉的紮實成果。此次報告會也是中國化工學會工程倫理教育工作委員會開展化學工程倫理教育普及和國際交流的組成部分,並為國際化學工程倫理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新聞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探析——以《媒介倫理與法規》課程為例
    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課程思政資源的挖掘和利用,有利於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 超星爾雅工程倫理答案-學習通工程倫理
    網絡選修課程學習通app工程倫理答案-工程倫理章節測驗答案1.11科學革命意味著下列哪一項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D、科學在於造物,技術在於發現,工程在於發明。這三者既相互依賴,又相互獨立。3工程當然要運用自然科學、數學、物理方面的知識,但是我們不能反過來說,運用了自然科學,數學和物理的知識就是工程。所以說運用自然科學、數學、物理知識是工程的()條件。
  • 科技倫理研究與教育的時代使命
    以必要的倫理原則、規範來約束不良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使科技過程的每個參與者都明了自己的責任,使倫理原則和規範能夠落實到工程技術和管理制度中,極其必要。歐洲哲學界在「預防倫理」和「責任倫理」基礎上提出「負責任的研究和創新」(RRI)原則,得到全球相關界別的響應,成為科技倫理研究新範式。
  • 工程師時代與工程倫理的興起
    現代意義的工程出現於17或18世紀,以現代技術和科學的應用為基礎,包括在19世紀下半葉才成為獨立知識領域的社會科學和社會技術——不過,社會工程和社會工程師在20世紀下半葉的出現卻在西方招致了大量的批評,因為很多人認為社會與自然有根本區別,不能以工程方式來對待。    與「工程」概念相應,工程師就是以工程為職業的人。
  • 倫理委員會建設與倫理審查專題論壇成功召開
    本次論壇是「中國抗疫精神暨醫學人文課程思政建設與公共衛生應急能力提升」系列公益活動的延續和發展。論壇的主題集中於倫理委員會建設與倫理審查,也是落實國家相關文件、推進工作的具體實踐。此次研討會以探討倫理委員會建設新模式與分享倫理審查工作經驗為主題,意義非凡!
  • 華東理工:工科倫理像空氣一樣存在於校園裡
    播下工程倫理的「種子」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如何將知識教學同價值觀教育結合起來,把思政教育的內涵融入工科學生的專業課程,這是華東理工大學一直在思考的難題。如今,工程倫理教育已經納入到這所學校多個工科專業的最新培養方案中。
  • 中國發布丨八部門:理工科課程培養學生工匠精神 農學類課程培養...
    來源:中國網中國網5月15日訊 日前,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關於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全面推進所有學科課程思政建設。統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建設,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重點建設一批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人文素質、科學精神和認知能力的公共基礎課程。《意見》明確,理學、工學類專業課程要注重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和科技倫理的教育,培養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
  • 好未來總裁:人工智慧助力教育更公平,應注重科技倫理研究
    在「人工智慧助力教育現代化」主題論壇上,好未來集團總裁白雲峰提出觀點:人工智慧有效助力「更加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更加公平」指的是:「通過信息化手段,儘量消弭地點、貧富等差異,讓孩子們能有機會接受到同等同質的教育,讓優質的教育服務和資源實現均衡配置。」不過,白雲峰也指出,要正確看待「AI+教育」。
  • 新科技革命時代教育技術倫理評議機制課題首次研討會召開
    出席本次會議的領導和專家有: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曹志祥主任,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朱旭東教授,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科研處劉強處長,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檀傳寶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馬健生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董豔教授,北京市朝陽區委教育工委王世元副書記,《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呂文妙常務副主編,中國人生科學學會聶延軍副會長,北京惠眾教育研究院石邦宏院長,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教師教育分社郭興舉社長
  • 全國第八屆教育倫理學術研討會召開
    中國倫理學會會長、清華大學教授萬俊人希望廣大專家關注目前我國師德建設實踐中的熱點和突出問題,為建構新時代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倫理學理論體系不斷努力,砥礪前行。「教育倫理價值是人類全部教育活動的價值基礎。」
  • 2020年8月全日制工程碩士《工程倫理》複習資料
    將倫理維度運用到其他要素就形成了工程倫理關注的四個方面的問題,即(ABCD)A工程倫理的責任倫理問題B工程倫理的環境倫理問題C工程倫理的技術倫理問題D工程倫理的利益倫理問題3. 根據倫理規範得到社會認可和被制度化的程度可以將倫理規範分為( AC)兩種情況。
  • 科學研究怎樣守好倫理之門
    重大科技倫理事件如何應對和防範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昌增益:科學成果的評價需要時間來驗證。當一項重要的科學發現公布後,我們不應該立刻下結論,而是要過一段時間再來評價。同時,科技倫理問題和科研誠信問題也不應該混為一談。因為科技倫理屬於共識問題,隨著人們對一項技術的認識逐步加深,觀點也會有所改變。
  • 講座回顧 | 工程倫理的責任向度
    2019年4月5日,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張恆力老師來到南京大學哲學系,以「工程倫理的責任向度」為題進行學術講座。講座由劉鵬副教授主持。我系周理乾老師、部分研究生,上海交通大學杜嚴勇教授,南京農業大學劉戰雄老師參加講座。
  • 工程倫理的生存論基礎
    張秀華在《哲學動態》2008年第7期撰文認為,工程倫理是工程活動共同體的角色行為規範,通常被認為由工程師的職業倫理和環境倫理組成,表明工程師在工程活動中不僅對具有互惠關係的人負責,還必須對自然和環境負責。對此,傳統二元論的主體性哲學不能為其提供合法性辯護,反而消解其存在的必要性與正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