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科技倫理底線(學術隨筆)

2021-01-09 人民網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突飛猛進,釋放出巨大生產力,極大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此同時,科技發展也衍生出複雜多樣的倫理風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組建方案》。會議指出:「科技倫理是科技活動必須遵守的價值準則」,並強調:「推動構建覆蓋全面、導向明確、規範有序、協調一致的科技倫理治理體系」。這明確了倫理道德在科技活動中的重要地位,為加強科技倫理治理指明了具體路徑。

科學求真,倫理求善。從形式上看,科學技術本身並無善惡之分。然而,一項科研成果或一種技術手段可用於改造社會、造福人類,也可能淪為作惡工具,損害他人和社會的利益,危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無論實驗室裡的科學研究,還是現實生活中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都與人類生存發展息息相關,都會對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產生影響,因而具有道德內涵。如果說科技創新活動更多是從探索發現角度關注科技工作者「能不能做什麼」,那麼,科技倫理治理則旨在從倫理準則層面關注科技工作者「該不該做什麼」。通過科技活動探索未知領域、取得創新成果固然重要,加強相應的倫理準則建構同樣不可或缺、不容忽視。科技活動如果沒有倫理的規範約束和價值引導,就難以真正造福人類社會,甚至可能導致災難性後果。因此,強化科技倫理治理是確保科技創新風險可控、健康有序的內在要求。

新興技術一般具有高度專業化的特點,非專業人士往往難以對技術應用後果作出準確判斷。因此,在應用初始階段容易出現監管真空和法治缺失。如果科技工作者缺乏應有的科技倫理操守,就容易被資本力量、商業行為所裹挾。比如,一些網上商家濫用個人信息數據,進行差異定價的「大數據殺熟」,使市場倫理、商業倫理受到衝擊。再如,濫用信息傳播中的「算法」推薦,基於用戶的行為數據判定其喜好,「投其所好」推送特定種類信息,製造「信息繭房」效應。又如,基於人工智慧的「AI換臉」「深度偽造」等技術應用,可能威脅公民人身安全和金融安全。諸如此類的新興技術濫用,突破了倫理邊界、道德底線,甚至遊走在違法犯罪的邊緣。加強科技倫理治理,需要將價值權衡與倫理考量納入科技活動全過程,進一步明晰科技創新活動的倫理邊界,引導科技工作者增強倫理意識、提升自律能力、堅守道德底線,警惕和防範技術濫用可能引發的倫理風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利用大數據平臺,綜合分析風險因素,提高對風險因素的感知、預測、防範能力。」面對未知風險,科技工作者必須秉持負責任的審慎態度,著眼於全局,從社會安全、倫理道德等層面深入分析研判,拿出切實可行、風險可控的意見方案,真正做到對後果負責、對公眾負責、對人類社會負責。面對日益複雜的科技倫理問題,在道德層面對其進行約束的同時,需要將科技倫理規範納入制度和法律之中,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倫理規範和政策體系,形成安全評估和管控能力。有關部門亟須加強科技倫理監管,構建新技術從基礎研發到產業應用的全鏈條監管體系,完善相應的責任追究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正奮進在實現偉大復興的徵途上。開展科學研究,探索知識真理,掌握前沿技術,歸根結底是為了加快經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增進人類福祉。在這一建功立業的大好時代,廣大科技工作者必須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任務,堅守正道、胸懷大局、心有大我,涵養愛國愛民、為國為民的崇高情懷,主動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大局。始終心繫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心繫人民群眾的利益福祉,就能錨定科技活動的倫理坐標,充分激發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推動形成攻堅克難的強大戰鬥力,保障科技創新工作行穩致遠。

(作者為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13日 09 版)

相關焦點

  • 如何治理科技發展中的倫理問題?
    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江暢認為,當前亟須健全科技倫理治理體制,包括完善科技倫理治理學術研究機制,健全科技倫理監管制度,建立科技人員自律機制。  完善科技倫理治理學術研究機制 完善科技倫理治理學術研究機制,是健全科技倫理治理體制的重要基礎。
  • 拷問學術「臥底」的…… 倫理與政治問題
    一份社會學研究的學位論文因其資料來源於在基層政權掛職的經歷而受到學術倫理上的質疑,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學術性事件。 雖然類似的學術個案並不少見,但是由於該項研究的實質性意義和所包含信息的重要性,以及研究結果與社會發生關係等問題,它成為被關注的對象是合理的。恐怕在所有社會學教科書上都有關於在研究中發生的倫理問題的討論,可以假定在這個領域中的研究者都思考過這個問題,但是這並不等於大家都願意或都必須遵守那些倫理原則,即便是在教科書上都會存在自我矛盾的說法和難以回答的疑慮。
  • 華中科大教授薛宇:科學研究的倫理底線不容突破
    華中科大教授薛宇:科學研究的倫理底線不容突破 2018-11-28 07:53:00來源:長江日報
  • 科技倫理研究與教育的時代使命
    歐洲哲學界在「預防倫理」和「責任倫理」基礎上提出「負責任的研究和創新」(RRI)原則,得到全球相關界別的響應,成為科技倫理研究新範式。   2019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組建方案》,指出:「科技倫理是科技活動必須遵守的價值準則。
  • 強化科研倫理道德監管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懲戒學術不端,力戒浮躁之風。如今,科技的發展給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進行科學研究推動科技創新的同時,必須謹守科研倫理道德規範,科研倫理的底線不容觸碰和挑戰。    研究人員當敬畏生命、遵守規則,守護好前沿科技領域的一方淨土,讓創新成果更好地造福人類。
  • 「基因編輯嬰兒」涉嫌嚴重違背醫學倫理、學術倫理
    深圳市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已啟動對該事件涉及倫理問題的調查。據了解,原國家衛生計生委於2016年公布的《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明確規定「從事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的醫療衛生機構是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工作的管理責任主體,應當設立倫理委員會,並採取有效措施保障倫理委員會獨立開展倫理審查工作。醫療衛生機構未設立倫理委員會的,不得開展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工作。
  • 提升處置能力,守好安全底線
    提升處置能力,守好安全底線 2020-06-29 03: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研究怎樣守好倫理之門
    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科技領域倫理爭議和倫理事件時有發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在日前舉行的中國科學院學部2019年科技倫理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裴鋼指出,科學道德和科技倫理已經成為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領域和方面。
  • 全國第八屆教育倫理學術研討會召開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 近日,由中國倫理學會教育倫理學專業委員會主辦,遵義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師德研究與評價中心承辦的全國第八屆教育倫理學術研討會在遵義召開,來自全國50多所高校與教育機構的專家、學者、教育工作者120餘人參會。
  • 學術規範與學術倫理
    學術規範與學術倫理 蕭延中答案學術規範與學術倫理1【單選題】中國大陸()是滋生學術不端現象的因素之一。答案:正確6【判斷題】中國學術界的學術失範現象直接折射出當代中國價值和倫理的嚴重危機。 答案:√人文研究中的規範與倫理1【單選題】在()學術研究中,一方面是做學問,另一方面是做人。
  • ...堅決反對有違科學精神和倫理道德的所謂科學研究與生物技術應用
    中國政府分別於2003年和2015年出臺了《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幹細胞臨床研究管理辦法(試行)》,為基因編輯技術等的應用明確了基本準則,為開展相關生物技術研究與應用提供了根本遵循,這得到了中國科技界一致共識。
  • 科技日報 方新:恪守科學倫理道德 踐行科技行為準則
    中國科學院一直高度重視科研道德建設,早在1996年就成立了中科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10多年來,先後制定實施了16個有關倡導科研道德、規範科研行為的制度和文件,如2001年以來先後發布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科學道德準則》、《中國科學院科技工作者行為準則》、《關於科學理念的宣言》和《中國科學院關於加強科研行為規範建設的意見》等,使科研道德建設呈現不斷加強和深入發展的良好態勢。
  • 生命科學技術應用必須在倫理紅線前止步
    這項實驗涉及的一家醫院的當事人對外表示,其實驗的醫學倫理審查申請有變造嫌疑,醫院對此項實驗「不知情」。深圳市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已啟動對該事件涉及倫理問題的調查。賀建奎所在的南方科技大學則發表聲明稱其目前處於「停薪留職」狀態,「嚴重違背了學術倫理和學術規範」。百餘名科學家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堅決反對、強烈譴責」,認為這項所謂研究的生物醫學倫理審查「形同虛設」。
  • 12位院士專家發出耕耘科技期刊事業倡議
    為建立科技期刊工作者誠信體系,築牢學術誠信和出版倫理底線,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我們向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發出如下倡議:,恪守學術良知,堅守學術出版倫理,強化職業榮譽感和學術責任感;科技期刊工作者應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遵循客觀公正的原則,嚴格執行期刊管理法律、法規和內部管理流程;
  • 中科院倡議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恪守「科學守門人」
    ,會上發布題為《不忘職業初心 耕耘科技期刊事業》的倡議書,中科院副院長高鴻鈞院士等12位院士專家聯合向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發出恪守「科學守門人」職業初心等倡議。  倡議書指出,科技期刊是學術交流的平臺,擔負著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引領科技發展的重要使命。科技期刊工作者是學術論文質量的守護者,是高水平科技期刊的建設者,是學風道德的捍衛者。為建立科技期刊工作者誠信體系,築牢學術誠信和出版倫理底線,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特向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發出如下倡議:  一是牢記使命,恪守「科學守門人」職業初心。
  • 上海交通大學成立科技倫理委員會
    2020年6月1日,上海交通大學科技倫理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科技倫理委員會2020年度第一次全體會議在閔行校區舉行。會上,黨委常委、副校長毛軍發院士宣讀了《上海交通大學關於組建科技倫理委員會的通知》和《上海交通大學關於印發科技倫理委員會章程(試行)的通知》,並宣布上海交通大學科技倫理委員會成立。
  • 好女人的叢林生存法則:若想出氣順暢,要時刻守好這三條底線
    所以再好的人也要睜大雙眼走路,看路,看人,看景,看前方。你可以不開車,但你不可以不看路。一個人,在前行的路上,我想最好的方式不是活成圓球體或者海綿狀。而是心有稜角,表面沉穩。我們聽慣了外圓內方,說著容易,做起來不容易。
  • 基因技術研究:倫理和法律底線不容突破
    據11月27日澎湃新聞報導,上述消息宣布後,上百名中國學者聯合署名發表聲明譴責;南方科大表示對基因編輯嬰兒不知情;深圳醫學倫理委已啟動對此事的倫理問題調查,國家衛健委要求依法依規處理,及時公開結果。28日《新京報》報導,賀建奎現身表示,由於實驗的保密性不強,所以數據被洩露,但研究已經提交,由倫理委員會監管,並表示自己的大學對研究項目不知情,目前露露娜娜已經健康出生,他們檢測之後發現結果符合預期,兩個基因序列得到預期效果的改善。  一條高冷的科技新聞成為社會熱點,甚至引發一次特殊的社會大討論。
  • 12位院士專家發出耕耘科技期刊事業倡議 _ 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
    科技期刊工作者是學術論文質量的守護者,是高水平科技期刊的建設者,是學風道德的捍衛者。為建立科技期刊工作者誠信體系,築牢學術誠信和出版倫理底線,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我們向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發出如下倡議:一、牢記使命,恪守「科學守門人」職業初心科技期刊工作者應堅持職業操守,恪守學術良知,堅守學術出版倫理,強化職業榮譽感和學術責任感;科技期刊工作者應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遵循客觀公正的原則,嚴格執行期刊管理法律、法規和內部管理流程;科技期刊工作者應堅決抵制學術不端行為
  •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成立生物與醫學倫理委員會
    對於此類挑戰學術道德倫理底線,嚴重違反中國相關法規的事件,也引起了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以下簡稱「學校」)領導的密切關注和高度重視,因學校開設有醫學、生物醫學類專業,擁有人數眾多的醫學生和醫學專業教師,學校領導在2019年春季開學初,即開始部署設立倫理委員會、加強師生倫理教育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