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技術應用必須在倫理紅線前止步

2020-11-29 新華社

26日,來自深圳的研究人員賀建奎宣布,一對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消息一經公布,旋即引起質疑。

這項實驗涉及的一家醫院的當事人對外表示,其實驗的醫學倫理審查申請有變造嫌疑,醫院對此項實驗「不知情」。深圳市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已啟動對該事件涉及倫理問題的調查。賀建奎所在的南方科技大學則發表聲明稱其目前處於「停薪留職」狀態,「嚴重違背了學術倫理和學術規範」。百餘名科學家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堅決反對、強烈譴責」,認為這項所謂研究的生物醫學倫理審查「形同虛設」。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6日對此作出回應稱,已要求廣東省衛生健康委認真調查核實,本著對人民健康高度負責和科學原則,依法依規處理,並及時向社會公開結果。

藉助先進的技術讓人類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這是一個充滿善意的邏輯。科學構想可以天馬行空,然而一旦牽涉到生命安全和社會倫理,具體的操作和執行過程就必須嚴格遵循學術倫理和學術規範,不可越雷池半步。基因編輯實驗因其不可逆性而存在巨大潛在未知風險,如果缺乏嚴謹規範的醫學倫理審查保障,實驗結果將帶來難以預料的風險。

生命科學以其美好前景帶給人們無限遐想,基因編輯技術加速發展讓人們看到了規避疾病、擁有健康、益壽延年的曙光。然而,科學技術的應用應當在科學倫理面前止步。為此,人們制定並完善了科學倫理規範,約束任何可能超越底線的行為。

這一現象在暴露出試驗方違背學術倫理和學術規範的同時,也暴露出生命科學領域對學術倫理的監管盲區。顯然,只有相應法律制度的完善,才能讓監管不會「慢半拍」。有關部門只有加強對前沿科技的深入研究,完善法規,加強監管,才能讓新技術應用在生命倫理與規範紅線內造福人類。

(記者肖思思、高健鈞)

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

相關焦點

  • ...堅決反對有違科學精神和倫理道德的所謂科學研究與生物技術應用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是中國科協所屬的22個生命科學領域全國學會的聯合組織。  聲明稱,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實屬違反倫理道德和有關規定,已嚴重擾亂科研秩序,對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國際聲譽造成嚴重損害。  聲明指出,基因編輯技術作為一項革命性技術正在推動著生命科學研究發展,但其應用安全性尚有待於進一步全面評價,如何審慎使用該新興技術關係到人類健康和長遠福祉。
  • 人類基因編輯倫理"紅線":禁止生殖目的實驗
    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3日在華盛頓發表聲明,明確劃出了一道不得逾越的「紅線」:禁止出於生殖目的而使用基因編輯技術改變人類胚胎或生殖細胞。人類基因編輯技術熱潮的主要動力是被業界譽為「基因剪刀」的CRISPR技術,這種強大的技術可快速而且高效地對包括精子、卵子在內的活體細胞中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序列進行修剪、切斷、替換或添加。
  • 人文學院與生命科學學院聯合舉辦生命科學與醫學倫理論壇
    面對21世紀生命科學和醫學蓬勃發展的新形勢,值此中國科大60周年校慶及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成立之際,1月28日,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和生命科學學院聯合邀請國內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多學科領域的專家來到中國科大,就生命科學與醫學倫理相關問題進行學術交流。
  • 人文學者關注生命倫理新課題
    生物技術對人類的影響不僅是廣泛的,還直接涉及到對生命的定義及生存的涵義。中國社科院宗教所研究員何光滬將生物基因工程的驚人進展稱為「地球有史以來的第三個轉折點」,前兩個是生命的誕生和人類的出現;而現在,人類已經可以自己來製造人類,人類的發展已可以由自己來掌握。因此基因工程帶來的生命倫理難題特別受到關注。
  • 改得了基因 繞不過倫理
    來自生命倫理學家的辯護 對於人類的基因改造,學術界的分歧一直很大,關鍵問題就在於倫理道德。 目前,有近20個國家立法禁止改造生殖細胞的基因,儘管美國國會沒有頒布法律明令禁止這項研究,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院長也正式聲明這是不可逾越的紅線。
  • 人造生命引發安全倫理擔憂
    支原體生物是最簡單的生物,只有1條染色體和517個基因,同時也沒有細胞核,所以更容易注入DNA分子,而人類的每個細胞都有23對染色體和約3萬個基因,並且人類染色體的組織成份也比細菌的複雜得多,要想把人工合成基因組技術應用到複雜的生物身上是非常困難的。並且從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的發展,並不是一條染色體、一條染色體的簡單疊加,而要複雜得多,人工合成創造高等生命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還是很遙遠的事情。
  • 合成生物學的倫理和治理問題
    然而,本文擬一反這些排斥的言論,在為發展合成生物學進行倫理辯護的同時,也根據倫理學的探討,對其的監管和治理提出若干建議。科學技術的研究沒有止境,然而科學技術畢竟是一把雙刃劍,對其創新、研發和應用中倫理問題的探討,以及探索對其監管和治理的方案,有利於發揮其積極效應,避免、限制和縮小其消極效應,並在其中體現對人的尊重以及對人的尊嚴和權利以及人的內在價值的認可。
  • 用「騎單車」方式研究倫理問題
    1978年,邱仁宗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從此正式走上生命倫理學研究之路。當時,試管嬰兒、腦死亡、安樂死、器官移植等涉及生命倫理的事件層出不窮,更加激發了他對這個領域的研究熱情。他撰寫了我國第一本生命倫理學著作,使國內很多人第一次認識到這門學科的重要性。此外,他還為政府相關部門提供政策諮詢,促成了一系列醫學倫理法規在中國的誕生。「放風箏」還是「騎單車」?
  • 人工設計生命引倫理爭論:生命意義將喪失?
    用單純的科學眼光來看,這無疑是一項重大的科學進步,然而,這項研究所具有的社會意義卻需要進行哲學和倫理的考察和評判。下面刊發的這篇文章即是表達了一種哲學和倫理學的思考與擔憂。我們歡迎有興趣於此的學者朋友繼續發表看法。  隨著20世紀70年來以來應用倫理學的興起,人們關於生命科學研究中的人體試驗、克隆技術、試管嬰兒、胚胎幹細胞等問題都進行過廣泛而深入的討論。
  • 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必須進行倫理審查
    衛生部日前發布的《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試行)》對此作出了明確的取捨:對受試者的安全、健康和權益的考慮必須高於對科學和社會利益的考慮,力求使受試者最大程度受益和儘可能避免傷害。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原則還包括:尊重和保障受試者自主決定同意或者不同意受試的權利,嚴格履行知情同意程序,不得使用欺騙、利誘、脅迫等不正當手段使受試者同意受試,允許受試者在任何階段退出受試;減輕或者免除受試者在受試過程中因受益而承擔的經濟負擔;尊重和保護受試者的隱私,如實將涉及受試者隱私的資料儲存和使用情況及保密措施告知受試者,不得將涉及受試者隱私的資料和情況向無關的第三者或者媒體透露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譴責「基因編輯嬰兒」:違反倫理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29日在官網發表公開信稱,如果該情況被核實,對其做法給人類可能造成的後果表示極度擔憂,對其嚴重違反中國現行法律法規和科學倫理的不負責任行為予以嚴厲譴責。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表示,與基因編輯相關的科學研究工作必須嚴格在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框架下進行,必須接受科學倫理的監管和約束;反對任何人、任何單位、任何組織以任何形式在技術不完善、風險不可控、違反科學倫理規範的情況下將基因編輯技術用於人類胚胎操作及臨床應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還稱,科學倫理永遠是科學研究不容觸碰和挑戰的底線。
  • 當代西方休閒倫理研究:歷史、焦點與問題
    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使人成為生產機器中的一個部件。結果破壞了人的工作與休閒的平衡關係。但這種關係卻得到了人們的容忍,人們追求通過自身的勞動獲得物質的成功。在這個時期缺乏一種休閒哲學與休閒美學,休閒僅僅因為「工作」和「創造剩餘價值」而存在。休閒倫理到了現代社會又重新被正視與重視。人們重新審視自身和休閒。馬克思把休閒與人的全面發展、社會進步聯繫起來。
  • 人造生命引發倫理擔憂 美國國會舉行聽證會
    文特爾等人造生命研究專家定於27日在國會就引發倫理擔憂的人造生命研究作證。擔憂:流出實驗室怎麼辦?文特爾率領的研究小組20日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首次培育出由人工合成基因組控制的細胞,從而向人造生命形式邁出關鍵一步。
  • 科學研究和應用中的倫理問題引世界青年科學家關注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溫州10月2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劍平)10月26日至27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溫州市舉行2019年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102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科學家、國際科技組織、青年科學家參加。
  • 科學研究怎樣守好倫理之門
    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科技領域倫理爭議和倫理事件時有發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在日前舉行的中國科學院學部2019年科技倫理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裴鋼指出,科學道德和科技倫理已經成為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領域和方面。
  • 基因編輯的道德紅線
    圖片來源:華大基因官方微博該傳聞沒有引起大的風浪,但在兩年前,「基因編輯嬰兒」卻著實引起了軒然大波。它牽扯的倫理道德又有哪些?巧的是,就在大約兩周前,在騰訊新聞主辦的Contech大會上,就有幾位學者專家參與了一場關於「基因編輯和腦機接口」話題的討論,似乎他們的一些觀點可以回答這一問題一二。
  • 關於環境倫理的思考
    關於環境倫理的思考  文/鄭 度  20 世紀人類社會在科學技術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燦爛文明。然而,在新世紀人類社會仍然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一系列問題。貫穿其中的主線是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處理好環境與發展的協調。
  • 科學技術不能被黑箱化 | 社會科學報
    應對技術的倫理意義進行評價和研究回顧迄今為止全球各界對賀建奎事件的反應,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我們不能再把科學技術當作一種與倫理無關的價值中立的自由事業。過去,即便科學技術發展引起了某些倫理問題,人們認為那也只是技術應用方面產生的問題,與科學技術本身無關。
  • 強化科研倫理道德監管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懲戒學術不端,力戒浮躁之風。如今,科技的發展給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進行科學研究推動科技創新的同時,必須謹守科研倫理道德規範,科研倫理的底線不容觸碰和挑戰。    研究人員當敬畏生命、遵守規則,守護好前沿科技領域的一方淨土,讓創新成果更好地造福人類。
  • 關於陰莖移植的倫理問題
    但目前異體陰莖移植剛剛起步,技術尚不成熟,且陰莖是一特殊器官,涉及到的倫理道德問題很多,我們試圖從受者、供者、醫生和法律等方面討論陰莖移植所面臨的倫理道德問題,希望陰莖移植能真正造福於人類。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人類對自身認識不斷深入,對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人們對疾病治療的要求不僅局限於消除病痛、延長生命,而且渴望生活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