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成為了現實! 人造生命引發安全倫理擔憂

2020-11-23 浙江在線

  浙江日報杭州5月22日訊 在被譽為科幻小說之母的《弗蘭肯斯坦》中,當主人公弗蘭肯斯坦博士創造出新型生命時,掩飾不住自己的驚喜,說:「在經過日日夜夜令人筋疲力盡的試驗之後,我終於成功地發現了繁衍和生命的秘密;不僅如此,我還擁有了賦予毫無生機的物質以生命氣息的能力。」

  科幻成為了現實!美國科學家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誕生,並將它命名為「人造兒」。虛擬的弗蘭肯斯坦博士所言也許正是領導這項研究的克雷格·文特爾在面對新生命體時的心聲。

  生命的起源一直是人類科學中最神秘且最令人嚮往的未定之謎。人類對生命的創造意味著什麼?如何控制這些能自我複製的人造生命?人類能製造出更高級的生物嗎?誰能擁有人造生命基本工具的專利權?「人造兒」的誕生帶來了科學界的驚異,也同樣帶來了安全倫理層面的擔憂和惶恐。

  第一個人造生命的誕生讓人遐想:如果科學家創造新生命體的工作從微生物,發展到其他生物,甚至是最高級的人類,是否會導致我們在科幻片中經常看到的怪物橫空出世?

  浙江省生殖醫學中心副主任金帆教授說,這是有可能的,因為兩者有相通的地方,生命就是這樣從低級到高級一步一步發展而來的,科學研究繼續進行下去,也許科學家有一天會製造出更高等的生物。支原體生物是最簡單的生物,只有1條染色體和517個基因,同時也沒有細胞核,所以更容易注入DNA分子,而人類的每個細胞都有23對染色體和約3萬個基因,並且人類染色體的組織成份也比細菌的複雜得多,要想把人工合成基因組技術應用到複雜的生物身上是非常困難的。並且從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的發展,並不是一條染色體、一條染色體的簡單疊加,而要複雜得多,人工合成創造高等生命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還是很遙遠的事情。

  「能做的未必都是應該做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醫學倫理與衛生法教研室專家施衛星把人造生命比作一把「雙刃劍」,與複製人、克隆羊、基因拼接生命等曾經掀起過的倫理討論一樣,他認為人造生命必須要解決安全倫理危機。

  「在試管嬰兒剛誕生的時候,也有很熱鬧的倫理討論,經過倫理學評估後,才被運用。」施衛星覺得如果讓人造生命進入社會,可能就如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因為人造生命在倫理上面臨著太多問題,必須要有人類學、社會學上的全面考慮,對人造生命的倫理評估迫在眉睫。美國總統歐巴馬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已下令下周舉行聽證會,評估倫理風險。

  創造生命一直是許多科學家的夢想,施衛星覺得科學家在人造生命這一科研中的探索精神很值得肯定,但他更多的還是擔憂,不僅有關乎倫理的擔憂,還有如何控制風險的問題。

  如果僅僅是倫理道德問題,可以仁智各見。但人造生命,已不僅僅是關乎倫理道德的爭論,還是關乎人類未來的命題。這種技術可以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奇蹟,也可能會演化成恐怖的災難,並可能足以毀滅它的創造者。施衛星透露,目前還沒有任何的國際公約或監管機制,來評估這種合成生物體的安全性。

  施衛星認為一切醫學科研都應該以促進人類健康、完善生命發展為最終目的。人造生命是否真的會成為「雙刃劍」,關鍵不在技術本身,而在於使用者之心,就如核技術一樣,它可以提供人類清潔的能源,也可成為恐怖的殺人利器。一旦科學家的實驗室中走出來的不是天使,而是魔鬼,人類的明天又會怎樣?

  作為一名從事基因研究20多年的科研工作者,金帆對人造生命也有些擔憂。他說,不知道科學家到時會製造出什麼樣的生物,是為我所用的,還是危害社會的?「希望科學家製造出能為人類治療提供組織供體和藥物的生物體,就像胰島素等基因產品一樣,那就是一件造福人類的事情。」

  想起了霍金不久前的告誡:「不要和外星人說話!」同樣是一種面對未知新生命的惶恐。

  對人造生命而言,人類又該如何去控制這些可自我複製的機體,使其能夠造福人類而不是遺患萬年。如果「潘多拉的魔盒」真的被打開了,人們必須面對其可能會引發的巨大震動,誰也不知道會有什麼東西從裡面跑出來,誰也不知道怎樣才能把它關閉。

  歡呼之餘,讓我們一起來思考這些問題吧。

相關焦點

  • 人造生命引發倫理擔憂 美國國會舉行聽證會
    文特爾等人造生命研究專家定於27日在國會就引發倫理擔憂的人造生命研究作證。擔憂:流出實驗室怎麼辦?文特爾率領的研究小組20日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首次培育出由人工合成基因組控制的細胞,從而向人造生命形式邁出關鍵一步。
  • 科學家完成首例「人造生命」惹倫理風險爭議
    現在,它帶領我們跨越邊界,進入一個新的世界,這預示著人類探索人造生命邁出了重要一步。  據報導,文特爾的團隊首先選取一種名為絲狀支原體的細菌,對其基因組進行解碼並複製,產生人造的合成基因組。然後,將人造基因組移植入另一種稱為山羊支原體的細菌,通過分裂和增生,細菌內部的細胞逐漸為人造基因所控制,最終成為一種全新的生命。在培養皿中,合成細菌的分裂等行為就像天然細菌一樣。
  • 馬斯克大腦晶片植入引發倫理擔憂
    打開APP 馬斯克大腦晶片植入引發倫理擔憂 智能製造網 發表於 2020-11-20 14:59:05 2020年11月16日—20日,屬於智能製造行業的精彩一周即將過去,5G、半導體、增強現實、自動駕駛等領域都展現出了哪些有趣動態和精彩故事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 "人造生命"呼之欲出 面臨倫理危機 學者態度審慎
    科學界形容這是一項重大突破,為「人造生命」踏出重要的一步。科學界希望利用這種技術,能夠為人類不同的疾病尋找治療方法,也為人類現時面對的各種問題例如氣候暖化,找到解決方案。據香港《大公報》報導,美國非牟利機構克雷格研究所轄下一支科研小組花了5年時間進行研究,對人類現時知道的最細小的有機體 「mycoplasma genitalium」進行實驗。
  • 人工設計生命引倫理爭論:生命意義將喪失?
    文特爾表示,他們用「四瓶化學物質」為他們的「人造細胞」設計了染色體,然後把這個基因信息植入另一個修改過的細菌細胞中,這個由合成基因組控制的細胞具有自行複製的能力。用單純的科學眼光來看,這無疑是一項重大的科學進步,然而,這項研究所具有的社會意義卻需要進行哲學和倫理的考察和評判。下面刊發的這篇文章即是表達了一種哲學和倫理學的思考與擔憂。我們歡迎有興趣於此的學者朋友繼續發表看法。
  • 20年前的今天人類成功克隆猴,複製人引發倫理擔憂
    研究小組領頭人沙烏科萊特·米塔利波夫稱成功打破這項障礙,將使複製人類胚胎成為可能。眼下的道德倫理問題美國人道對待動物協會(PETA)強烈譴責克隆猴的試驗。該協會資深副主席凱西·圭勒莫發表聲明說,『克隆是一種恐怖表演,是浪費生命和資金』,而且這種試驗造成的痛苦無法想像。」
  • 「人造生命」是把「雙刃劍」
    作者:一吟美國私立科研機構克萊格·文特爾研究所培育了世界第一個由人工合成基因組控制的細胞,從而向「人造生命」形成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成為時下世界頭號新聞。在這項科研成果公布的當天,他立即致信負責生物倫理問題研究的一個總統委員會的主席、賓夕法尼亞大學校長埃米·古特曼,要求委員會評估這類研究在醫學、環境、安全等領域的影響,保證美國能夠在倫理道德的界限之內、以最小的風險獲得此研究成果帶來的利益。科學研究本來無禁區,只要有條件就應海闊天空進行探索。但是科學技術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
  • 人造血:踩在科幻與現實的門檻上
    不過,人類研製人造血的歷程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而且,人造血也引起了倫理上的關注。  研究人造血勢在必行  據英國《獨立報》8月2日報導,幾個世紀以來,科學家一直試圖找到能夠替代血液的物質,他們的嘗試不一而足,包括牛奶、紅酒甚至尿液等,都曾被用來代替血,但是,這些嘗試都以失敗告終。
  • 解決生育難題面臨倫理困境 人造子宮有望成現實
    關於人造子宮的話題日前引起了世人關注。以色列本·古裡安大學的弗裡達·西蒙斯坦最近在巴塞羅納舉行的一次關於倫理道德與醫療技術的會議上說,人們希望早產兒有一個更好的結果,又要求提高試管受精的效率,這些要求最終會導致人造子宮研究的開展。但這一技術面臨著巨大的倫理挑戰,在未進行全面的倫理辯論之前不應該推廣這項技術。
  • 人造生命的得到與風險
    克萊格凡特研究所數十名科學家歷時十餘年,花費四千萬美金,終於成功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個能自我複製的人造生命,之後該成果在《科學》上發表。歐巴馬得知後第一時間要求美國國家生命倫理委員會在本周舉行聽證會,「評估此研究將給醫學、環境、安全等領域帶來的任何潛在影響、利益和風險……保證美國能夠在倫理道德的界限之內,以最小的風險獲得此研究成果帶來的利益」。
  • 「男人不再需要女人」 人造子宮引發倫理爭議(圖)
    新華網華盛頓2月23日電(記者毛磊)人造子宮研究最近熱了起來,一股「新技術恐懼症」隨之瀰漫。一些媒體甚至稱,美國華人科學家劉洪清教授在人造子宮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將有可能讓「男人也可傳宗接代」,更會促使「女人從這個星球上消失」。  科學界圍繞人造子宮的倫理爭論也更加激烈。
  • 美國科學家創造含人造鹼基的新生命體 向「人造生命」邁出重要一步
    數十億年來,所有天然生命的DNA都只有4個「字母」:ATCG。數年前,美國科學家創造了兩種「新字母」,並把它們引入了大腸桿菌中。 但當時還沒有生物體「認識」這兩種新字母,它們要麼排斥新的鹼基,要麼直接死去。 最近,美國研究者在這項「創造人工生命」的工作中邁出重要一步,他們培養出了一種包含人工鹼基的活生命體。這個新型生命體能合成全新的蛋白質。
  • 「人造魚翅」背後的商業倫理拷問
    然而,花幾百元甚至上千元,你吃到的根本就不是魚翅,而是幾十元一斤的人造合成翅,或者是用「魚翅精」調成!調查發現,我國魚翅市場存在重金屬超標、三無產品、人造合成、真假混合、價格欺詐、虛假宣傳等「六大亂象」(1月9日《新快報》)。          食品安全已經成為困擾國民生活的一大難題。
  • 科幻電影《星際迷航》的諸多技術正在成為現實
    據說它引發許多爭議,因為它打破了物理定律。可是如果這種引擎真的試驗成功,它可能大大減少我們前往月球、火星乃至更遙遠宇宙的時間。這種引擎還不屬於曲速引擎(warp drive),但它可能成為我們開發超光速旅行方式的踏腳石。這個概念實際上已經出現了很多年,儘管還沒有徹底顛覆太空旅行方式,但可能很快就能改變這個領域。
  • 合成生物學:人造生命的起點?(圖)
    近日,中國科協第40期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以「合成生物學的倫理問題與生物安全」為題,探討了這一新興學科的進展及其在我國的發展前景。在他看來,道德、倫理方面的問題與科學技術發展不應該是互相排斥的。  對於公眾的恐慌和擔心,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凌焱副研究員說,這些技術被用於真正創造人造生命,其實還有很遠的路。畢竟,創造人工生命遠不像拼接電路、壘積木那樣簡單。曾有報導說,這也正是人類基因組破譯十年後,其研究成果不能直接應用於醫療的原因。
  • 倫理尷尬面對科技挑戰(圖)
    從倫理道德角度看,複製人將對現有的家庭、婚姻、情感等社會基本準則帶來根本性的衝擊。即便複製人發育正常,他們與被複製者能否算是父母與子女的關係?還是擁有相同的身份定位,分享生活、榮譽、財產或共同承擔犯罪過錯?複製人在現實生活中是否會被看作異類而遭受歧視?由於克隆導致人的非唯一性,生命的神聖感是否會消失?人類的倫理是否回陷入「感情的黑洞」?
  • 馬斯克大腦晶片引發倫理擔憂 在動物身上實驗被批
    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旗下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是眾多研發大腦晶片的公司之一,儘管其晶片植入可能即將開始,但專家警告說,植入可能會帶來倫理問題。此外,在動物身上進行實驗也不道德。
  • 「人造生命」是不是達克摩斯之劍?
    20日,美國科學家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誕生,並將它命名為「人造兒」。這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實驗表明,新的生命體可以在實驗室裡「被創造」,而不是一定要通過「進化」來完成。
  • 「人造生命」誕生引爭議 科學家被指「扮演上帝」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人造生命  一項實驗結果立即引起全球的關注。有人認為它預示著生命科學可能進入新紀元,也有一些嚴厲的批評者指責實驗的操縱者「想扮演上帝的角色」。  「辛西婭」來了  總有人試圖解答生命的起源。
  • 「人造生命」意味著多少可能性
    「未來的5-10年,我們可以化學合成任何生命。」「技術發展速度非常快,未來人工生命合成技術的發展可能比人工智慧還快。」最近,作為國內某知名生物技術公司董事長的汪建在一次訪談中語出驚人,預言「人造生命」將成為人類科技爆發的下一個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