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生命引發倫理擔憂 美國國會舉行聽證會

2020-11-23 環球網

據新華社電 科學家在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成果本是件尋常事。

但極少有人像克雷格·文特爾這樣在發表研究後需要參加國會聽證會,回答議員對有關研究成果所抱有的疑問。文特爾等人造生命研究專家定於27日在國會就引發倫理擔憂的人造生命研究作證。

擔憂:流出實驗室怎麼辦?

文特爾率領的研究小組20日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首次培育出由人工合成基因組控制的細胞,從而向人造生命形式邁出關鍵一步。

研究人員希望更好地了解驅動所有生命的基礎機制並利用基因工程製造某些種類的細菌,用於生產燃油或消解毒性廢物等。

規範這方面研究屬於美國聯邦眾議院能源和商務委員會職責範圍。

一些環保和倫理組織呼籲國會和聯邦政府機構嚴格監管人造生命研究,確保用遺傳工程學方法製造的生物體不會流出實驗室對人類生存的環境造成無從預測的破壞。

文特爾認為不必擔心他們的研究成果會危害環境,理由是一方面研究人員在培育由人工合成基因組控制的細胞時把細胞設計成離開實驗室環境就無法存活的生命形式;另一方面,細胞本身無比脆弱,只要在遺傳密碼中出現一個極小錯誤,細胞就失去自我複製功能。

解釋:一直注重倫理評估

批評者反駁說,有證據表明,一些流感病毒的傳播源於實驗室。

批評者甚至擔心,人造生命技術可能用於製造生物武器。

文特爾說,考慮到人造生命研究可能引發的憂慮,研究人員一直在與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物倫理中心合作。「我們做第一個實驗前就要求做倫理評估,」他接受路透社電話採訪時說。

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福西將就研究所與文特爾利用生物工程學技術合作開發流感疫苗作證;伯克利勞倫斯國家實驗所的基斯林將介紹製造微生物用於吞噬汙染的研究;史丹福大學農業專家德魯·恩迪和生物倫理學專家克貝尼克也將出席聽證會。

人造生物學

前景廣闊

據新華社電 國會能源和商務委員會收到的聽證會內容簡介文件寫道:「人造生物學應用前景廣闊,涉及健康、能源和環境。」

而且,大部分研究仍處於最初級階段。

路透社報導,文特爾與埃克森美孚公司共同投資6億美元研究用海藻製造生物燃料,但這項研究眼下還無法帶來商業利潤。

文特爾,素以擅長將科學研究運用於商業領域而著稱。

他說:「這樣做有風險,但必須這樣做。」

他把這種經營模式比作拍電影。

「如果拍出一部獲奧斯卡獎的電影,就可能獲得拍下一部電影的資金,」他說。

路透社預計他在聽證會上還會談到人造生命研究以外的一些項目,包括利用研究船「魔法師二號」探索海洋中所有有機生物基因、研究人體內部和表面的微生物群系等。

「人造生命」令世界不安

「人類是否可以扮演上帝的角色?」美國科學家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創造生命」,再次激起了這個古老的爭論。對這一成果,有人看到未來解決食品短缺、能源危機的希望,但更多的人擔心這打開了「潘多拉盒子」。

有網民在《紐約時報》的報導後留言稱,「這是繼原子彈後人類又一個可以毀滅自己的發明。」

近年來,隨著克隆技術、幹細胞技術和基因工程等飛速發展,基因糧食和藥物與人類越來越近,「人造生命」引發的有關倫理道德和人類存在的危機爭論越來越激烈。類似於《生化危機》等描寫人類幾乎被自己製造的「非自然生物」滅種的影片在全球流行深深地反映出人類的恐懼。     (據新華社)

「人造生命狂人」文特爾

今年63歲的美國遺傳學家克雷格·文特爾被稱為基因研究急先鋒、「人造生命狂人」,他總是走在時代的前面。

1991年,文特爾就宣布開發出新的DNA測序技術。2000年,文特爾以及他創立的塞萊拉基因技術公司和人類基因組計劃相繼宣布完成人類基因組草圖。2001年,文特爾公布了繪製人類蛋白質組圖譜的計劃。

2007年9月初,基因研究先驅文特爾再有驚人舉動。他首次對外公布承載自己遺傳秘密的、最完整的個人基因組圖譜。

同年,文特爾入選《時代》雜誌「全球最有影響力百人」。 (如嘉)

責任編輯:賀超

相關焦點

  • 人造生命引發安全倫理擔憂
    美國科學家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誕生,並將它命名為「人造兒」。虛擬的弗蘭肯斯坦博士所言也許正是領導這項研究的克雷格·文特爾在面對新生命體時的心聲。  生命的起源一直是人類科學中最神秘且最令人嚮往的未定之謎。人類對生命的創造意味著什麼?如何控制這些能自我複製的人造生命?人類能製造出更高級的生物嗎?誰能擁有人造生命基本工具的專利權?
  • 美國國會被曝考慮舉行聽證會
    前英國國防部官員波普(Nick Pope)近日透露,美國國會正在考慮舉行關於不明飛行物現象的聽證會,對美軍遭遇UFO的案例進行進一步調查。1991至1994年間擔任英國國防部UFO計劃負責人的波普,14日投書英國《衛報》稱,雖然2家民間UFO研究組織的數據顯示,近年來UFO目擊報告的數量有所下降,但是美國國會正在保持對UFO的關注,甚至考慮進行聽證會。
  • 人造生命的得到與風險
    《科學》雜誌刊登了一篇驚動美國政府的文章。克萊格凡特研究所數十名科學家歷時十餘年,花費四千萬美金,終於成功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個能自我複製的人造生命,之後該成果在《科學》上發表。歐巴馬得知後第一時間要求美國國家生命倫理委員會在本周舉行聽證會,「評估此研究將給醫學、環境、安全等領域帶來的任何潛在影響、利益和風險……保證美國能夠在倫理道德的界限之內,以最小的風險獲得此研究成果帶來的利益」。
  • 科學家完成首例「人造生命」惹倫理風險爭議
    本月20日,美國科學家宣布,他們在創造人工合成生命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步,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即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誕生。他們將它命名為「人造兒」。該項實驗表明,新的生命體不一定要通過「進化」來完成,也可以在實驗室裡「被創造」。消息傳出,立即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許多科學家對這一成果給予了積極評價,但也不乏憂慮之聲。
  • 「人造生命」誕生引爭議 科學家被指「扮演上帝」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人造生命  一項實驗結果立即引起全球的關注。有人認為它預示著生命科學可能進入新紀元,也有一些嚴厲的批評者指責實驗的操縱者「想扮演上帝的角色」。  「辛西婭」來了  總有人試圖解答生命的起源。
  • 合成生物學:人造生命的起點?(圖)
    合成生物學:人造生命的起點?  5月20日,美國科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在《科學》上公布了創造出歷史上首個「人造單細胞生物」的消息。在他看來,道德、倫理方面的問題與科學技術發展不應該是互相排斥的。  對於公眾的恐慌和擔心,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凌焱副研究員說,這些技術被用於真正創造人造生命,其實還有很遠的路。畢竟,創造人工生命遠不像拼接電路、壘積木那樣簡單。曾有報導說,這也正是人類基因組破譯十年後,其研究成果不能直接應用於醫療的原因。
  • 馬斯克大腦晶片植入引發倫理擔憂
    打開APP 馬斯克大腦晶片植入引發倫理擔憂 智能製造網 發表於 2020-11-20 14:59:05 智造君:在領先了2G-4G多個時代之後,如今美國在5G上遭遇全面劣勢,不管是5G技術專利、基礎設施建設還是產業鏈各方面,美國與領先的韓國、中國等都差距明顯,正在逐漸喪失在移動通信領域的霸主地位。基於此,美國將希望寄託於下一代技術6G之上可以理解,當前其組建6G聯盟並瘋狂吸納眾多科技巨頭企業,都是在為未來做打算。
  • 「男人不再需要女人」 人造子宮引發倫理爭議(圖)
    新華網華盛頓2月23日電(記者毛磊)人造子宮研究最近熱了起來,一股「新技術恐懼症」隨之瀰漫。一些媒體甚至稱,美國華人科學家劉洪清教授在人造子宮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將有可能讓「男人也可傳宗接代」,更會促使「女人從這個星球上消失」。  科學界圍繞人造子宮的倫理爭論也更加激烈。
  • 「人造生命」是把「雙刃劍」
    (5月22日 新華網)然而,面對影響力不亞於世界第一次核爆炸的「人造生命」成果,相當部分科學家並沒有表現出喜悅,而是「心情複雜,態度審慎」。有媒體評論認為「人造生命」成功是把「雙刃劍」。對此,美國總統歐巴馬表現了相當敏感。
  • 人工設計生命引倫理爭論:生命意義將喪失?
    「人工設計生命」所引發的哲學和倫理問題 打造合成山羊支原體細胞的程序圖·文特爾於2010年5月20日宣布在人造生命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他的研究所已創造出首例由人造基因控制的細胞。文特爾表示,他們用「四瓶化學物質」為他們的「人造細胞」設計了染色體,然後把這個基因信息植入另一個修改過的細菌細胞中,這個由合成基因組控制的細胞具有自行複製的能力。用單純的科學眼光來看,這無疑是一項重大的科學進步,然而,這項研究所具有的社會意義卻需要進行哲學和倫理的考察和評判。下面刊發的這篇文章即是表達了一種哲學和倫理學的思考與擔憂。我們歡迎有興趣於此的學者朋友繼續發表看法。
  • 20年前的今天人類成功克隆猴,複製人引發倫理擔憂
    文丨張育(網絡配文)#克隆#2000年1月14日(農曆1999年12月8日),一隻克隆獼猴在美國呱呱墜地。這是全世界第一次成功地克隆靈長類動物———在基因上與人類最接近的動物。眼下的道德倫理問題美國人道對待動物協會(PETA)強烈譴責克隆猴的試驗。該協會資深副主席凱西·圭勒莫發表聲明說,『克隆是一種恐怖表演,是浪費生命和資金』,而且這種試驗造成的痛苦無法想像。」由於從培育的人類胚胎中提取幹細胞後,胚胎需要被銷毀,由此引發了道德方面的爭議,這也是研究人員遭遇的主要障礙之一。培育胚胎並提取幹細胞的效率非常低。
  • 美國科學家創造含人造鹼基的新生命體 向「人造生命」邁出重要一步
    數十億年來,所有天然生命的DNA都只有4個「字母」:ATCG。數年前,美國科學家創造了兩種「新字母」,並把它們引入了大腸桿菌中。 但當時還沒有生物體「認識」這兩種新字母,它們要麼排斥新的鹼基,要麼直接死去。 最近,美國研究者在這項「創造人工生命」的工作中邁出重要一步,他們培養出了一種包含人工鹼基的活生命體。這個新型生命體能合成全新的蛋白質。
  • Facebook國會聽證會結束 ,危機也隨風而去?
    剛剛,扎克伯格的兩場國會聽證會結束,為這場大型「道歉」畫上句號。不過,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件驚天醜聞被曝出之後,Facebook 公司上下都經歷了過上車一般的驚險體驗,先後受到輿論譴責、股價暴跌、股東集體訴訟和聯邦貿易委員會介入調查等一連串的打擊,直至最後 CEO 扎克伯格被要求參與國會聽證會。
  • 馬斯克大腦晶片引發倫理擔憂 在動物身上實驗被批
    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旗下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是眾多研發大腦晶片的公司之一,儘管其晶片植入可能即將開始,但專家警告說,植入可能會帶來倫理問題。此外,在動物身上進行實驗也不道德。
  • "人造生命"呼之欲出 面臨倫理危機 學者態度審慎
    美國一批科學家25日利用合成技術,成功為一種活生生的細菌製造出DNA,並組合出一套完整的基因組。科學界形容這是一項重大突破,為「人造生命」踏出重要的一步。科學界希望利用這種技術,能夠為人類不同的疾病尋找治療方法,也為人類現時面對的各種問題例如氣候暖化,找到解決方案。
  • 美誕生世界首個「人造生命」
    綜合外媒21日報導,美國生物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在實驗室中製造出世界首個具有自我繁殖能力的人造生命細胞,人類的能力已拓展到可以「操縱」自然界。不過這一科技突破也引來不少詬病。美國總統歐巴馬下令在下周舉行聽證會討論這一問題。
  • 「人造生命」是不是達克摩斯之劍?
    20日,美國科學家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誕生,並將它命名為「人造兒」。這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實驗表明,新的生命體可以在實驗室裡「被創造」,而不是一定要通過「進化」來完成。
  • 美最高大法官聽證會第二天:巴雷特做出不幹涉大選承諾
    當地時間2020年10月13日,美國華盛頓特區,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候選人艾米·科尼·巴雷特的提名聽證會進入第二天。人民視覺 圖當地時間13日,美國國會參議院司法委員會舉行了對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候選人艾米·科尼·巴雷特(Amy Coney Barrett)的第二輪提名聽證會。在長達11個小時的質詢中,國會參議員們對巴雷特就總統大選、歐巴馬醫改、墮胎權以及司法理念等議題進行提問。美媒分析稱,和第一天的聽證會一樣,此次聽證會也變成了民主與共和兩黨爭鬥的戰場。
  • 美國總統就職典禮安全引擔憂 首都華盛頓進入緊急狀態
    新華社華盛頓1月11日電(記者徐劍梅 鄧仙來)美國國會山騷亂事件發生後,定於1月20日舉行的美國當選總統就職典禮的安全問題引發聯邦和地方當局擔憂。美國總統川普11日宣布,首都華盛頓特區進入緊急狀態。這是1月11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透過隔離圍欄拍攝的國會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