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生命」是把「雙刃劍」

2020-11-23 中國網

作者:一吟

美國私立科研機構克萊格·文特爾研究所培育了世界第一個由人工合成基因組控制的細胞,從而向「人造生命」形成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成為時下世界頭號新聞。(5月22日 新華網)

然而,面對影響力不亞於世界第一次核爆炸的「人造生命」成果,相當部分科學家並沒有表現出喜悅,而是「心情複雜,態度審慎」。有媒體評論認為「人造生命」成功是把「雙刃劍」。

對此,美國總統歐巴馬表現了相當敏感。在這項科研成果公布的當天,他立即致信負責生物倫理問題研究的一個總統委員會的主席、賓夕法尼亞大學校長埃米·古特曼,要求委員會評估這類研究在醫學、環境、安全等領域的影響,保證美國能夠在倫理道德的界限之內、以最小的風險獲得此研究成果帶來的利益。

科學研究本來無禁區,只要有條件就應海闊天空進行探索。但是科學技術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比如,炸藥的發明可以為人類開山劈路鋪平道路,但是也可以投放戰爭,傷害無辜;比如,網際網路既可以造福人類,但也可以成為傳播黃色信息傳播謠言製造混亂的陣地等等。「人造生命」這項成果當然涉及倫理問題,與「克隆技術」問世一樣,倫理問題就擺在公眾面前。人類與動物的區別,講倫理是特徵之一。離開倫理或混淆倫理,世界就不成世界。事實上,近年來,克隆技術、幹細胞技術和基因工程等飛速發展,但它們引發的倫理和道德之爭從未止息。對待「人造生命」,人們在看到其巨大應用前景時,也要時刻警醒其可能帶來的危害。一個名為「人類基因學警告」的團體說,「人造生命」無異於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還有一些科學家認為,人造的有機體如果擴散到自然,會引發生物基因變化,有可能造成自然環境的災難,被用來製造生物武器。(5月22日 《新京報》)這些都不是危言聳聽,應引起人們的警惕。

因此,如何規避「人造生命」帶來的負面作用就成了世界共同性的話題。當務之急是需通過有一定約束力的公約來約束。世界進入21世紀,既要發展自身,也要規範自身。像限制核試驗一樣,需要限制「人造生命」的研究開發和傳播。美國就立法決不允許複製人。當然,限於技術因素,而今,「人造生命」只是美國的專利。但是,美國科學家能研究,別國科學家也能研究。這也不是什麼秘密。因此,「人造生命」研究先行的國家,也需要先行出臺「人造生命」利用推廣的嚴密規範。令人欣慰的是,美國總統在歐巴馬已把「人造生命」視作一件大事,並把研判倫理風險擱出來。當然,美國總統一封信的影響力有多大有待下回分解。因此,人們希望美國在探索「人造生命」方面也應有一個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法律規範,也不是沒有理由。當然,規範「人造生命」使用傳播不僅是美國的事情,也需要在全世界範圍內建立一個切實可行的公約,使科學技術真正造福人類。同時也要求科學家們不斷地總結經驗不斷地提高。在研究「人造生命」過程中,即使一些疾病看起來發生得很自然,對生物製品需求監控的努力還要增強和協調,千方百計消除邪念,最終阻止厄運發生。然而,實現此目標任重道遠,人們對此難以保持樂觀,除公眾文化信仰不同,科技基礎不同之外,各國體制不同也是重要原因。但是,不管何種體制,不管經濟發展處在何種程度,維護人類共同利益已不容置疑,對「人造生命」的研究發展進行規範勢在必行。

相關焦點

  • 人造生命引發安全倫理擔憂
    美國科學家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誕生,並將它命名為「人造兒」。虛擬的弗蘭肯斯坦博士所言也許正是領導這項研究的克雷格·文特爾在面對新生命體時的心聲。  生命的起源一直是人類科學中最神秘且最令人嚮往的未定之謎。人類對生命的創造意味著什麼?如何控制這些能自我複製的人造生命?人類能製造出更高級的生物嗎?誰能擁有人造生命基本工具的專利權?
  • 美國科學家創造含人造鹼基的新生命體 向「人造生命」邁出重要一步
    數十億年來,所有天然生命的DNA都只有4個「字母」:ATCG。數年前,美國科學家創造了兩種「新字母」,並把它們引入了大腸桿菌中。 但當時還沒有生物體「認識」這兩種新字母,它們要麼排斥新的鹼基,要麼直接死去。 最近,美國研究者在這項「創造人工生命」的工作中邁出重要一步,他們培養出了一種包含人工鹼基的活生命體。這個新型生命體能合成全新的蛋白質。
  • 科學家實驗「人造生命」,未來他們能替代地球文明嗎?
    目前科學家們仍然在為尋找生命起源而不斷努力,然而並沒有發現太多有力的線索。在此基礎上,我們的科技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尤其是前段時間,「基因編輯嬰兒」的出生,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利用科技改造甚至創造生命,在很多人看來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然而卻有可能已經成為現實。
  • 學界擔憂首個人造單細胞生物產生雙刃劍效應
    資料圖片:美國生物學家克雷格·文特爾製造生命的過程(圖片來源:國際在線)新華網華盛頓5月21日電 (記者任海軍) 美國私立科研機構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研究人員20日報告說,他們培育出第一個由人工合成基因組控制的細胞,從而向人造生命形式邁出了關鍵一步。
  • 破解人類基因組,搞出人造生命
    在推動了人類基因組測序工作以後,文特爾藉助於自己的理論知識,創造出世界首例人工合成的生命結構,同樣在當時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文特爾利用特殊技術,在細胞繁殖的過程中篩選出了人造生命,並且為其命名為「人造兒」。在後者的基因中,還有一小部分可以用來追蹤,隨後將會進行更多的優化。
  • 人造生命
    1818年,「科幻小說之母」瑪利.雪萊筆下的生物學家,在一個雨夜終於組裝出了一個「人」,並激活了他的生命。  今年7月8日,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納耶尼亞教授發表論文,宣布成功地將人胚胎幹細胞誘導為「人造精子」。一個多月後,美國生物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宣布,如果不出差池,「人造生命」年底就將誕生。  人類對於生命起源、生命的秘密始終充滿好奇。
  • 人造生命的哲學反思
    無論文特爾的構想能否完全實現,人造生命的雛形(人造細胞)的創造過程已經用實證的科學成就把生命目的論的哲學玄思轉化為實在經驗的可以重複操作的科學產品,使生命目的論在人造生命領域內獲得了實證科學的支撐。從這個意義講,人造生命通過了了,此實證科學的成就(人造細胞)在現象界確證自由意志的目的和創造性本質藉彌合現象和物自體之間的鴻溝,超越並推進了古典生命目的論。
  • 從人類基因組到人造生命:克雷格·文特爾領路生命科學
    這是地球上第一個由人類製造並能夠自我複製的新物種。Craig Venter的團隊將這一人造細胞稱作「Synthia」(意為:合成體)。 回顧Venter團隊製造人造細胞的研究歷程,這項工作早在1995年就開始了。在2007年,Venter團隊就已經掌握了在這兩種支原體中進行基因組轉移的技術,只不過當時的操作對象是蕈狀支原體內的天然DNA。
  • 人造生命的雙刃劍效應不可忽視
    在權威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雜志評選出的年度十大科學進展中,美國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製造出第一個完全由人造基因指令控制的單細胞細菌一事位居前列。《科學》雜志認為,這項研究向人為創造簡單生命邁出關鍵一步。
  • 人造生命的得到與風險
    克萊格凡特研究所數十名科學家歷時十餘年,花費四千萬美金,終於成功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個能自我複製的人造生命,之後該成果在《科學》上發表。歐巴馬得知後第一時間要求美國國家生命倫理委員會在本周舉行聽證會,「評估此研究將給醫學、環境、安全等領域帶來的任何潛在影響、利益和風險……保證美國能夠在倫理道德的界限之內,以最小的風險獲得此研究成果帶來的利益」。
  • 「人造生命」是不是達克摩斯之劍?
    20日,美國科學家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誕生,並將它命名為「人造兒」。這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實驗表明,新的生命體可以在實驗室裡「被創造」,而不是一定要通過「進化」來完成。
  • 「人造生命」意味著多少可能性
    「未來的5-10年,我們可以化學合成任何生命。」「技術發展速度非常快,未來人工生命合成技術的發展可能比人工智慧還快。」最近,作為國內某知名生物技術公司董事長的汪建在一次訪談中語出驚人,預言「人造生命」將成為人類科技爆發的下一個風口。
  • 人造精子是誰的「福音」—新聞—科學網
    這也正應了這句話:科學技術始終是一把雙刃劍。技術如何發揮作用,在於人類如何使用它們。 在美國,不孕不育影響10%到15%的夫婦。而在英國,六分之一的夫婦有生育困難問題,其中,40%的「責任」在男方。三分之一的不孕夫婦經過一系列複雜檢查後仍然無法確定不孕的原因。
  • 美誕生世界首個「人造生命」
    綜合外媒21日報導,美國生物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在實驗室中製造出世界首個具有自我繁殖能力的人造生命細胞,人類的能力已拓展到可以「操縱」自然界。不過這一科技突破也引來不少詬病。美國總統歐巴馬下令在下周舉行聽證會討論這一問題。
  • 《自然》邀專家評價「人造生命」誕生
    八位不同專業領域專家分別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美國生物學家Craig
  • 人造生命優於自然生命嗎
    提出「人工的好還是自然的好」這個問題是基於今天人類似乎認為,世間一切沒有什麼東西是人創造不出來的,尤其是在生命和自然的領域。比如,人造美女,商業廣告說27天就可以迅速打造;比如複製人類,醉心於創造人的人認為設計人類的時代已經到來,比如創造基因超人。   人類有「創造一切」的自信當然不是壞事,因為人類現有的一切都是人類創造和勞動的結果。
  • 部分科學家認為「人造生命」或會帶來巨大風險
    但許多科學家擔心,人造細菌內核(屬於人造生命科學研究的最初始階段的發展)可能會給人類的生存帶來巨大風險。  凡特聲稱,這種「人造生命」的人造細菌可以製造生物燃料,可以幫助人類從巖石和工業廢料中提取金屬,可以幫助人類將洩漏的石油轉化為無毒物質。科學家可以利用「人造生命」的人造細菌製造新藥物和疫苗,製造可以在火星或者其他星球上生存的有機聲明等。
  • 世界首例人造生命體 顛覆人類生命本質
    2010年5月20日,美國私立科研機構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誕生
  • 郭繼衛:「人造生命」能否帶來軍事變革
    人造生命元年  2010年5月20日,美國基因研究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誕生,這是第一個人工合成的細胞,也是第一種以計算機為父母的可以自我複製的生物。它有一個富於魅力的名字:辛西婭(synthia,意為人造兒)。  一石激起千重浪。
  • 科學家完成首例「人造生命」惹倫理風險爭議
    本月20日,美國科學家宣布,他們在創造人工合成生命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步,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即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誕生。他們將它命名為「人造兒」。該項實驗表明,新的生命體不一定要通過「進化」來完成,也可以在實驗室裡「被創造」。消息傳出,立即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許多科學家對這一成果給予了積極評價,但也不乏憂慮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