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吟
美國私立科研機構克萊格·文特爾研究所培育了世界第一個由人工合成基因組控制的細胞,從而向「人造生命」形成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成為時下世界頭號新聞。(5月22日 新華網)
然而,面對影響力不亞於世界第一次核爆炸的「人造生命」成果,相當部分科學家並沒有表現出喜悅,而是「心情複雜,態度審慎」。有媒體評論認為「人造生命」成功是把「雙刃劍」。
對此,美國總統歐巴馬表現了相當敏感。在這項科研成果公布的當天,他立即致信負責生物倫理問題研究的一個總統委員會的主席、賓夕法尼亞大學校長埃米·古特曼,要求委員會評估這類研究在醫學、環境、安全等領域的影響,保證美國能夠在倫理道德的界限之內、以最小的風險獲得此研究成果帶來的利益。
科學研究本來無禁區,只要有條件就應海闊天空進行探索。但是科學技術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比如,炸藥的發明可以為人類開山劈路鋪平道路,但是也可以投放戰爭,傷害無辜;比如,網際網路既可以造福人類,但也可以成為傳播黃色信息傳播謠言製造混亂的陣地等等。「人造生命」這項成果當然涉及倫理問題,與「克隆技術」問世一樣,倫理問題就擺在公眾面前。人類與動物的區別,講倫理是特徵之一。離開倫理或混淆倫理,世界就不成世界。事實上,近年來,克隆技術、幹細胞技術和基因工程等飛速發展,但它們引發的倫理和道德之爭從未止息。對待「人造生命」,人們在看到其巨大應用前景時,也要時刻警醒其可能帶來的危害。一個名為「人類基因學警告」的團體說,「人造生命」無異於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還有一些科學家認為,人造的有機體如果擴散到自然,會引發生物基因變化,有可能造成自然環境的災難,被用來製造生物武器。(5月22日 《新京報》)這些都不是危言聳聽,應引起人們的警惕。
因此,如何規避「人造生命」帶來的負面作用就成了世界共同性的話題。當務之急是需通過有一定約束力的公約來約束。世界進入21世紀,既要發展自身,也要規範自身。像限制核試驗一樣,需要限制「人造生命」的研究開發和傳播。美國就立法決不允許複製人。當然,限於技術因素,而今,「人造生命」只是美國的專利。但是,美國科學家能研究,別國科學家也能研究。這也不是什麼秘密。因此,「人造生命」研究先行的國家,也需要先行出臺「人造生命」利用推廣的嚴密規範。令人欣慰的是,美國總統在歐巴馬已把「人造生命」視作一件大事,並把研判倫理風險擱出來。當然,美國總統一封信的影響力有多大有待下回分解。因此,人們希望美國在探索「人造生命」方面也應有一個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法律規範,也不是沒有理由。當然,規範「人造生命」使用傳播不僅是美國的事情,也需要在全世界範圍內建立一個切實可行的公約,使科學技術真正造福人類。同時也要求科學家們不斷地總結經驗不斷地提高。在研究「人造生命」過程中,即使一些疾病看起來發生得很自然,對生物製品需求監控的努力還要增強和協調,千方百計消除邪念,最終阻止厄運發生。然而,實現此目標任重道遠,人們對此難以保持樂觀,除公眾文化信仰不同,科技基礎不同之外,各國體制不同也是重要原因。但是,不管何種體制,不管經濟發展處在何種程度,維護人類共同利益已不容置疑,對「人造生命」的研究發展進行規範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