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生命的哲學反思

2021-01-19 麗澤哲學苑


人造生命對生命目的論的超越


如何彌補現象(身體)和物自體(自由意志)之間的鴻溝,是生命目的論遺留的個重大問題也是人造生命所要承擔的歷史使命。


柏林洪堡大學的韋博和弗瑞拉等人認為,康德的有機體論在新康德主義,尤其在盎格魯薩克遜傳統中,轉化為種強勁的還原目的論,它允許討論有機體似乎擁有目的,同時又以嚴格的機械論實際地看待有機體。在當今生物科學界,現代生物學家秉承康德生命概念的精義,把生命存在和有機體等同起來。可以說,有機體論預製了合成生物學家的科研致思方向。


在合成生物學領域,文特爾以及批正在成長的年輕學者如奈特、安蒂、科斯林和徹爾契等致力於設計和建構人造生物系統的研究,試圖把生命目的論在科學實驗中轉化為實證的科研成就人造生命。


文特爾稱辛西婭是第一個以計算機為父母的生命。就是說,在把生命以還原為一個基礎性的單元的過程中,人類能夠以一種添加的方式建造成複雜有機體。據此觀點,運用一塊精良的生命之磚就可以從簡單的活體實體構建出為更加複雜一精密的有機體,或者至少開始了個類似進化的生命歷程,並使有機體最終進入由自然生命和人造生命共同構成的生命世界。


無論文特爾的構想能否完全實現,人造生命的雛形(人造細胞)的創造過程已經用實證的科學成就把生命目的論的哲學玄思轉化為實在經驗的可以重複操作的科學產品,使生命目的論在人造生命領域內獲得了實證科學的支撐。從這個意義講,人造生命通過了了,此實證科學的成就(人造細胞)在現象界確證自由意志的目的和創造性本質藉彌合現象和物自體之間的鴻溝,超越並推進了古典生命目的論。這同時也意味著對(否定生命目的論的)科學生命論的超越。


人造生命對科學生命論的超越


科學生命論囿於實證科學的自然生命的事實性描述,卻遮蔽了生命目的論的價值追求,致使人造生命這種具有鮮明目的性的生命形式在科學生命論視閾內完全喪失了存在的合法性。


人類往往通過學習各種技術和科目使自己認識生命的能力日益精密並不斷提升拓展。因此,人是自然科學的的這正是生命目的論的立足點,也是人造生命思想的價值基礎。


合成生物學家如同軟體設計者作,他們可以通過寫出以四個核苷酸組成編碼的程序設計出新的生命形式。合成生物學家致力於依靠此種技術路徑乃至生產出適合人的目的的生命機器或完全人造的有機體,即設計或創造出新的生命形式,完成一種人的建築,試圖通過實證科學途徑把生命目的轉變為可以在實驗室實驗操作的科學程序和生命形式。


新生命觀以及相應問題的實質


人造生命打破了兩大生命理論之間的壁壘:生命目的論應當通過科學生命論所推崇的實證科學實目現自身的,科學生命論應當秉承生命目的論所追求的價值的獲得存在的價值根據。


自然經過無生命到自然生命、無意識的自然命到有意識至有理性的自然生命(人)的演化進程,為人造生命奠定了基礎。或者說,自然具有通過自然生命創造出人造生命的潛質。在自然生命中,也許人是唯一有理性的、體現自然的創造性本質的生命。作為人類,我們活在一種雙重存在之中:我們一部分地以身體為中心(如同其他動物樣),同時,我們又詭異地寓居於我們之外,我們本身是一種不可逃逸的創造者,我們直處在創造的途中。因此,人造生命不僅僅是人的創造本質的體現,而且是自然的創造本質的彰顯。它表明,創造性不但是自然生命和人造生命的本質,而且是自然的內在本質。


至此,人造生命引發的哲學問題的本質就很清楚了:它是自然生命和人造生命相互否定所出現的矛盾衝突帶來的存在問題。其全面深刻的含義具有五個基本層面:


1.自然生命觀獲得了新的意義:人造生命作為一種不同於自然生命的人工生命,既為以往的科學生命論注入了目的論要素,又為生命目的論注人了實證性要素。自然生命被人造生命賦予新的元素而獲得了新的意義,因而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自然生命。


2.人造生命的根據:自然生命觀囿於自然生命的視閾,沒有也不可能從人造生命因和自然生命並存的新生命觀的視閾詮釋出人造生命的創造性本質,人造生命而在自然生命觀視閾中不能獲得存在的合法根據。


3.自然生命和人造生命的矛盾衝突,內在地潛藏著新生命觀的浴火重生、自然生命目的論與科學生命論,生命與人造生命之間並非水火不容;相反,它們都是新生命觀不可或缺的要素。


4.人造生命引發的哲學問題其實是存在的創造性問題:自然生命和人造生命的相互否定遮蔽了生命存在的本真內蘊創造,現出生命虛無的表象。新生命觀過人造生命對生命虛無的去蔽,彰顯出生命的創造性潛質:所謂的生命虛無其實既是人造生命和自然生命的互相否定,更是生命自我提升為新生命觀的環節。創造在否定虛無環節的基礎確證了(自然生命和人造生命並存的)新生命觀的存在。就是說,哲學並沒有失去生命的依託,反而獲得了新生命觀的根據。


5.由是觀之,人造生命引發的哲學問題(存在即無)並非哲學之困境,而是哲學擺脫傳統桎梏、煥發創造活力之契機,即哲學轉向存在即創造的契機。


哲學是探究自然和生命的創造性本質的自由學科。哲學家在直面人造生命之時,應當把人造生命看作一種研究哲學的全新途徑,而不能把它僅僅作為運用當下哲學方法予以關注的新的研究對象。


相關焦點

  • 通過記憶哲學反思人類增強
    當前,記憶增強已成為反思人類增強的一個新興點。以往人們討論人類增強較為依賴身體與心靈以及技術與人類的二元論假設,而哲學對二元論長久的批判也說明了這一假設存在的問題。這一假設更容易為多數人所接受,但接受並不意味著合理。隨著記憶作為克服身心二元論的一種方法被柏格森提出,也隨著與記憶修改和增強有關的記憶科學的迅猛發展,記憶哲學成為一個較好的可以選擇的視域。
  • 「有能力做」與「應當做」 關於人工生命研究的哲學和倫理思考
    人民圖片 文特爾本人曾表示,人造生命的出現「改變了自己對生命和生命運作的科學和哲學思考。」而隨著20世紀70年代以來應用倫理學的興起,關於生命科學的倫理反思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此前關於人體試驗、克隆技術、試管嬰兒、胚胎幹細胞研究等現實問題都曾進行過廣泛而深入的討論。
  • 泰勒對笛卡爾哲學的批判與反思
    儘管在當代哲學視界內,語言哲學與現象學在研究對象和內容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但對於泰勒而言,二者之間存在著某些共性:它們都將理論矛頭指向了由笛卡爾哲學所開啟的「分離式行動者」(A disengaged agent)主張,「這是一種無法思考的觀點,因為,沒有為參與式理解留下理論空間」。可以說,對笛卡爾哲學的反思與批判,是解讀泰勒哲學人類學思想的一個較為理想的切入點。
  • 郭繼衛:「人造生命」能否帶來軍事變革
    人造生命元年  2010年5月20日,美國基因研究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誕生,這是第一個人工合成的細胞,也是第一種以計算機為父母的可以自我複製的生物。它有一個富於魅力的名字:辛西婭(synthia,意為人造兒)。  一石激起千重浪。
  • 西方歷史哲學研究在中國:70年回顧與反思
    本文試就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的我國西方歷史哲學研究狀況做一梳理,勾勒其大致的發展脈絡,最後進行簡單的盤點和反思。作為一種個性化概述,文章走馬觀花,掛一漏萬,粗疏不當之處,尚祈學界同仁鑑諒。李大釗則在講義《史學思想史》中強調了歷史觀的重要性,在他看來,與「過去的陳編」不同,像康德、維柯這類思想家所表達的歷史觀是對活潑潑的、有生命的歷史的解釋,是「有關史實的知識和解喻」,「實為人生的準據」。
  • 《自然》邀專家評價「人造生命」誕生
  • 人造生命
    1818年,「科幻小說之母」瑪利.雪萊筆下的生物學家,在一個雨夜終於組裝出了一個「人」,並激活了他的生命。  今年7月8日,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納耶尼亞教授發表論文,宣布成功地將人胚胎幹細胞誘導為「人造精子」。一個多月後,美國生物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宣布,如果不出差池,「人造生命」年底就將誕生。  人類對於生命起源、生命的秘密始終充滿好奇。
  • 「人造生命」是把「雙刃劍」
    (5月22日 新華網)然而,面對影響力不亞於世界第一次核爆炸的「人造生命」成果,相當部分科學家並沒有表現出喜悅,而是「心情複雜,態度審慎」。有媒體評論認為「人造生命」成功是把「雙刃劍」。對此,美國總統歐巴馬表現了相當敏感。
  • 先剛︱「建構」與「反思」——謝林和黑格爾藝術哲學的差異
    謝林把藝術本身看作哲學的另一種完整的呈現方式,進而依據「建構」原則闡述了哲學真理在藝術和藝術作品中的表現,而黑格爾則依據「反思」原則,把藝術看作通往哲學真理的一個必經的但卻較低的階段,並據此闡發藝術和藝術作品的意義。黑格爾的藝術哲學觀必然導致「藝術終結論」,謝林的藝術哲學則為藝術在當代及未來的發展展示了無盡的可能性。
  • 【生命科學哲學專欄】人工生命對哲學的挑戰
    生命與認知哲學探究 Weixin ID Phil-life-cognition
  • 從生命哲學到生命倫理學
    現在的問題是,從生命哲學到生命倫理學的轉向,又表明了現代哲學的什麼傾向?釐清這個問題,或許對我們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一    我們知道,生命哲學的興起這件事本身就表達了現代西方哲學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舊形上學的不滿,同時也是對哲學面臨著科學技術挑戰的一種擔憂。
  • ...對於哲學有一定理解,認為對於生活去反思對我自己而言是件很...
    我是一名高一的學生,讀過所羅門的《大問題》,對於哲學有一定理解,認為對於生活去反思對我自己而言是件很必要的事情。有一些問題想要問。1.國內大學哲學專業學習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對於我自己對生活的反思有多大的作用?是否在於能否明確表達和論證以及理解是否嚴謹的區別?自己閱讀著作並且自己業餘思考是否能達到差不多的效果?2.如果不能的話那麼選擇哲學專業並且讀研究生大概需要怎樣的條件?
  • 哲學思維的三大特點
    關鍵詞:哲學思維;哲學的抽象性;哲學的批判性;哲學的反思性一、哲學思維的抽象性哲學的抽象性首先通過哲學概念的高度抽象性表現出來。人們談到哲學,首先想到的是抽象概念。哲學往往因為抽象而顯得脫離實際、晦澀難懂。但在實際上,思維的抽象性不僅是哲學的特色之一,也是它的優勢所在。
  • 什麼是文化哲學
    德國哲學家狄爾泰作為新康德主義的代表人物,將「總體的人」作為研究的中心,強調文化哲學(精神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區別,強調現實文化創造主體有血有肉的知情意生活與無生命的死的「主體」的區別。他將本體論層次上的「悟」作為目標,追問人的體驗和理解——「悟」如何可能?他要透過邏輯層面,直觀邏輯背後的「事情本身」,即把握人的生命中那「先於邏輯的東西」。狄爾泰明確強調:「人是什麼,只有他的歷史才會講清楚。」
  • 大數據主義的科學哲學反思
    這就有必要從科學哲學視角進行必要的反思,促進大數據時代的順利發展。而在科技哲學看來,在科學研究中,對事物及其運動狀態的「質」的分析就是定性分析,而對事物及其運動狀態的「量」的分析則是定量分析。總體而言,定性分析是前提與基礎,沒有必要的定量分析肯定就無法進行必要定性分析,或者說定性分析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 人造生命的雙刃劍效應不可忽視
    在權威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雜志評選出的年度十大科學進展中,美國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製造出第一個完全由人造基因指令控制的單細胞細菌一事位居前列。《科學》雜志認為,這項研究向人為創造簡單生命邁出關鍵一步。
  • 人造生命的得到與風險
    克萊格凡特研究所數十名科學家歷時十餘年,花費四千萬美金,終於成功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個能自我複製的人造生命,之後該成果在《科學》上發表。歐巴馬得知後第一時間要求美國國家生命倫理委員會在本周舉行聽證會,「評估此研究將給醫學、環境、安全等領域帶來的任何潛在影響、利益和風險……保證美國能夠在倫理道德的界限之內,以最小的風險獲得此研究成果帶來的利益」。
  • 「人造生命」是不是達克摩斯之劍?
    20日,美國科學家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誕生,並將它命名為「人造兒」。這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實驗表明,新的生命體可以在實驗室裡「被創造」,而不是一定要通過「進化」來完成。
  • 哲學的「個性」與「個性」的哲學
    「哲學」一詞源自古希臘文「philosophy」,其詞根意為「愛智慧」,由日本「哲學之父」西周翻譯成中文並傳入中國。哲學的「個性」,是指作為智慧之學的哲學,隸屬特定的認知主體,從產生伊始便具有特定的民族性和時代性。「個性」的哲學,則是指不同的認知主體基於自身的學思體悟和生命情趣,構思出的具有差異性的哲學流派。
  • 論中國生命哲學思想的內涵與意義
    作者楊文彬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的國家,生命哲學一直佔有主流地位。中國的生命哲學認為,生命是一切存在的源泉。關注生命哲學,用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體會哲學思想的魅力,追求思想和精神的提升,這在當下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