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記憶哲學反思人類增強

2021-01-08 中國社會科學網

當前,記憶增強已成為反思人類增強的一個新興點。以往人們討論人類增強較為依賴身體與心靈以及技術與人類的二元論假設,而哲學對二元論長久的批判也說明了這一假設存在的問題。這一假設更容易為多數人所接受,但接受並不意味著合理。隨著記憶作為克服身心二元論的一種方法被柏格森提出,也隨著與記憶修改和增強有關的記憶科學的迅猛發展,記憶哲學成為一個較好的可以選擇的視域。通過對記憶增強的考察,能夠為看待人類增強及其技術提供一個新的路徑。而理清記憶增強在整體記憶哲學中的地位,能夠為理解記憶增強提供一個紮實的學理基礎。

 記憶現象的哲學研究

從哲學初始,記憶就與靈魂、知識問題同根而生。靈魂問題隨著形上學在哲學內部止步,知識成為記憶的一條隱藏起來的線索。回顧哲學史,柏拉圖的「知識回憶說」、亞里斯多德的「靈魂中的記憶與回憶」、奧古斯丁的「記憶與智能是靈魂構成的兩個部分」、康德的「記憶即注意力」等,是各個時期哲學家提出的記憶觀念。在當代哲學中,羅素、賴爾、塞爾等給予我們的是「記憶是心靈的狀態或者能力」;胡塞爾、海德格爾、利科等現象學家論證了記憶作為時間性、歷史性和人文性現象何以可能。從記憶觀念來看,哲學內部也有著不同的理解。從承載者來看,記憶曾被作為靈魂、心靈與意識等承載者的衍生現象;從規定性來看,記憶曾被看作靈魂的狀態、心理現象以及意識行為。這三種對記憶的理解在歷史演進的過程中,由於心理學的異軍突起而止於心理現象。

當記憶被看作心理現象時,哲學反思已站在一個分水嶺前:記憶最初是樸素的哲學對象,最終卻沒有成為真正的哲學對象,而是消散於心理學中。這一過程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布倫塔諾。他的經驗心理學建立起了一個基於意向性的理論框架,在這一框架內,他指出了表象、判斷與愛恨三類意識行為。更為重要的是,他還指出了哲學家思考記憶的時候面對的悖論:一方面,記憶是知覺之後的意識現象,與知覺是兩種不同的意識行為;另一方面,記憶又是已經逝去的意識對象呈現的條件。布倫塔諾之後,記憶附屬論以及內在的心理主義不斷發酵,最終使記憶的理論研究走上了三條異質路徑:實驗心理學、現象學與分析哲學。實驗心理學領域有赫伯(D. O. Hebb)、米勒(Brenda Milner)等學者,這一支走向了實驗路徑,當前開始與神經科學、人工智慧相融合。第二支是記憶現象學傳統,有坎德爾(Eric Kandel)等學者,從記憶的意識分析到記憶的歷史與宗教性,目前逐漸湧現出的是記憶與心性關係的討論。第三支是心靈哲學與認知科學傳統,從記憶的心靈構成再到對記憶的認知機制的挖掘。這三者共同形成了記憶的人文主義與科學主義研究的分野版圖。當代記憶哲學在異質縫隙中應運而生。

回顧對記憶的哲學研究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出,時間性、心理性、質料性和功能性是最主要的觀念遺產。記憶的時間性,強調我們通過記憶行為獲得過去之物,這意味著記憶是意識容器,過去的內容在回憶中被提取。記憶的心理性,意味著記憶是心理現象。記憶的質料性,意味著記憶是過去的意識內容的建構,是在回憶中被回憶起的過去的事件被建構。記憶的功能性,意味著記憶是心理實體的能力表現。由於哲學自身強大傳統的影響,使記憶分析始終在知識論框架下展開,哲學家主要投身于澄清記憶的確證性。這五個方面成為記憶的基本規定性。

 當代記憶哲學的狀況

嚴格來說,「當代記憶哲學」與記憶知識論同義,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主要指知識論和心靈哲學主導的對記憶的哲學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貝內克(Sven Bernecker)、米歇尼安(Kourken Michaelian)、米建國等學者。他們從羅素的記憶因果痕跡理論出發,在反思當前心理學、認知科學和神經科學的基礎上,討論記憶的內涵規定,相繼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觀念,如遺忘是一種美德、記憶是精神性的時間旅行(Mental time travel)等。此外,他們還觸及記憶倫理學等基本問題。總體來說,他們最重要的理論貢獻在於從記憶角度嘗試溝通現象學與心理學、分析哲學的鴻溝。

從本質上看,當代記憶哲學還是依賴於傳統的五個預設:時間性、質料性、心理性、功能性和確證性。這一預設如此牢固,以至於在大多數人的意識中,記憶研究理應屬於認知哲學或心靈哲學。但是,這樣一個成見遮蔽了記憶的五個規定性。

1.記憶的時間性不僅具有過去性,更是時間紐結,強調未來指向。在大多數記憶哲學家看來,記憶指向過去,比如對曾經感知過的對象的呈現,或者是過去知覺行為的滯留。過去之物也意味著與當下有時間間隔,通過當下之物的刺激,而被確立為對象。在這樣一個設定前提下,關於記憶與過去的多種關係,如再現、忠實、抵抗、迴避等得到了諸多討論。然而,這一設定忽略了時間是過去、當下和未來的紐結。事實上,記憶與回憶能夠對未來行為或事件進行意義奠基。

2.記憶的質料性並不意味著僅為過去之物的呈現,更是過去之物得以顯現的條件。在大多數哲學家那裡,記憶還是被作為過去內容的建構呈現。胡塞爾的貢獻在於有效區分了記憶行為與記憶對象,更多地將記憶行為的本質加以分析,給我們呈現了記憶的意向結構。但是,相比之下,他在此方面的貢獻還是略遜於布倫塔諾。布倫塔諾揭示的記憶是條件這一觀點不容忽視。前者是個體記憶得以可能的條件,後者是歷史記憶得以可能的條件。在這樣的意義上,記憶不僅將自身表現為過去的內容,還表現為對內容的整理。比如,神經科學關於記憶的研究,恰恰依據了這樣一個觀點:記憶是信息的編碼和再提取。在哲學史上,這一觀點也曾出現過,比如洛克的記憶痕跡。但是,這種觀點還是有一定的問題。如果我們從記憶是條件這樣的理解來看,將記憶僅看作內容呈現,就存在明顯的局限。

3.記憶的心理性很容易遮蔽記憶自身的具身性維度。在哲學史中,記憶被看作與意識、心靈相關現象的觀點非常牢固。柏格森扭轉了這一觀念傳統,將記憶看作破解精神與物質二元論的關鍵。這一觀點的提出,為記憶擺脫心靈附屬提供了可能。隨著身體哲學的崛起和具身認知等概念的發展,記憶自身的物質維度被越來越多地挖掘出來,這種擺脫才變成了現實。在當前的哲學討論中,比如記憶與技能的關聯被更多揭示出來。擺脫心理附屬,也是記憶研究擺脫自身心理主義努力的延續,只是擺脫的是一種心理主義的設定,而不是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4.記憶的功能性強調記憶是一種心靈能力的表達,但功能性並非其唯一的規定性。在哲學史上,我們可以看到兩種記憶觀念始終在「打架」。其一,記憶是一種能力,比如與注意有關的能力、與信息保持有關的能力、提取編碼信息的能力。其二,遺忘被看作能力的喪失或退化。比如,康德認為,遺忘是注意力的減弱。在這一背景下,記憶倫理的基礎通常為:記憶是一種美德,而遺忘是一種惡德。同時,大部分記憶實踐活動也建立在這樣一個基礎上。然而,這樣一個基礎往往忽略了遺忘的本源性,以及遺忘在個人記憶與社會記憶形成過程中的應有之義。

5.記憶的確證性是記憶附屬論的產物,忽略了回憶所蘊含的情感模糊性。知識問題是整個哲學的核心基石,而傳統知識論始終強調反思主體的地位,強調確證與真的首要價值。以胡塞爾為例,他曾探討過記憶的自明性,並指出,相比於知覺,記憶具有較少的自明性。但是,就記憶本身而言,回憶本身所產生的東西更多是具有激發情感與認同、引導未來行為的特點。在回憶過程中,回憶是點點滴滴地形成的。

當代記憶哲學主要還是來自知識論、認知科學哲學的支撐。在國外,一些知識論哲學家和心靈哲學家開始轉向對記憶的揭示。現象學也並沒有為當代記憶哲學提供更多支撐,一方面,記憶的現象學研究相對較緩;另一方面,當代記憶哲學家積極地試圖與現象學家尋求對話也表明了這一點。

 作為反思視域的記憶哲學

通過上述研究,我們基本上獲得了兩個認識:首先,記憶哲學成為一個視域,而不僅是作為對象;其次,記憶增強屬於認知增強的範疇是認知科學的偏見。在記憶哲學的視域中,構建起一種指向人類增強理論與增強實踐關聯的理論框架。

1.記憶有助於反思當代哲學與增強技術的關係。20世紀以來,哲學家一直都很重視對科學技術的思考。在記憶問題上,柏格森確立了一個基本框架,通過還不成熟的生物學和心理學闡述記憶在破解身心二元難題上的作用。不幸的是,因為科學技術自身的限制沒有成功。100多年後,隨著心理學、神經科學、人工智慧等領域的飛速發展,記憶研究的相關實驗和命題不斷被提出,修改、刪除、植入和增強等記憶實踐活動引發了極大爭議。這些理論與實踐方面的難題,為人類增強的理論構建提供了很好的可能性。更為重要的是,這同時也使身體與心靈的關係問題獲得了解決的可能性。

2.記憶哲學不僅是哲學在智能時代的出場方式,也可以作為人類增強時代有效出場的方式。面對自然科學(如心理學、神經科學、人工智慧等)以及人文社會科學(如歷史學、政治學等)在記憶實踐領域的飛速發展,傳統的心靈哲學、認識論好像已無力作為。在彌合記憶理論與實踐鴻溝的過程中,需要預先做的事情,是對記憶知識論進行更為嚴謹的梳理,對記憶心理主義進行批判。通過梳理,我們會發現,當代知識論自身的具身轉向、認知轉向如何為未來的人類增強研究提供一定卻不夠的可能性;我們會更進一步看到隱藏在知識論傳統中的記憶附屬論的前提;我們還會看到通過改變記憶與遺忘的傳統模式而確立起遺忘的特定地位。記憶哲學確立起哲學的出場方式,能夠讓我們獲得洞見,從而把握住當代增強技術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問題。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生命醫學倫理學研究中心)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楊慶峰

精彩推薦:

中國社會科學院2020年度暑期專題研討班圓滿結束

智能經濟開拓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境界

完善評價體系 推進期刊發展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科技世代與人類未來丨斯蒂格勒與技術哲學的未來
    [6]斯蒂格勒的這些思辨不僅延續了近70年來有關社會批判、文化工業批判以及多種晚近現代及後現代思想家對技術時代人類命運的反思,而且通過他展開的遞進式的系譜化構造,使得數字中斷所導致的人的認知短路等「網絡憂鬱」乃至對系統愚化的擔憂的急迫性得以充分彰顯。
  • 記憶哲學:解碼人工智慧及其發展的鑰匙
    在進入分析之前,需要說明的是,記憶哲學提出的三個原則是:(1)記憶是時間意識及其意識現象得以產生的條件;(2)記憶哲學涵蓋記憶與遺忘兩個維度,缺一不可。(3)記憶與回憶存在著根本區分。而這三個原則將成為本文反思AI發展的重要原則。
  • 泰勒對笛卡爾哲學的批判與反思
    儘管在當代哲學視界內,語言哲學與現象學在研究對象和內容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但對於泰勒而言,二者之間存在著某些共性:它們都將理論矛頭指向了由笛卡爾哲學所開啟的「分離式行動者」(A disengaged agent)主張,「這是一種無法思考的觀點,因為,沒有為參與式理解留下理論空間」。可以說,對笛卡爾哲學的反思與批判,是解讀泰勒哲學人類學思想的一個較為理想的切入點。
  • 西方歷史哲學研究在中國:70年回顧與反思
    歷史哲學,簡單說來,是一門關於歷史的哲學。由於「歷史」一詞一般有兩種含義,它既可指發生在人類身上的各種事件,也可指有關這些事件的敘述或知識,所以「歷史哲學」通常指向兩個不同的方向:一是對於歷史事件進程的概觀,二是對於歷史思維過程的反思。
  • 電刺激杏仁核可增強人類陳述性記憶
    既往研究認為,這是由杏仁核與記憶系統間的相互作用所致,杏仁核能夠調節海馬及其周圍皮質的記憶鞏固過程。事實上,對齧齒動物的研究,已經證明直接激活杏仁核可以增強非情緒性事件的記憶鞏固。然而,既往沒有直接測試過杏仁核能否增強人類的陳述性記憶。美國亞特蘭大埃默裡大學神經外科的Cory S.
  • 大腦晶片首次進行人類測試,增強記憶指日可待?
    記憶的喪失似乎不可避免,但是一位特立獨行的神經科學家正致力於電子療法。由DARPA資助的南加州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師Theodore Berger博士,正在測試一個增強記憶的植入設備,該設備能模仿形成新長時記憶時的信號處理過程。
  • 人造生命的哲學反思
    就是說,在把生命以還原為一個基礎性的單元的過程中,人類能夠以一種添加的方式建造成複雜有機體。據此觀點,運用一塊精良的生命之磚就可以從簡單的活體實體構建出為更加複雜一精密的有機體,或者至少開始了個類似進化的生命歷程,並使有機體最終進入由自然生命和人造生命共同構成的生命世界。
  • 先剛︱「建構」與「反思」——謝林和黑格爾藝術哲學的差異
    謝林把藝術本身看作哲學的另一種完整的呈現方式,進而依據「建構」原則闡述了哲學真理在藝術和藝術作品中的表現,而黑格爾則依據「反思」原則,把藝術看作通往哲學真理的一個必經的但卻較低的階段,並據此闡發藝術和藝術作品的意義。黑格爾的藝術哲學觀必然導致「藝術終結論」,謝林的藝術哲學則為藝術在當代及未來的發展展示了無盡的可能性。
  • 天機:哲學是什麼?帶給人類那些不可磨滅的記憶
    哲學給人類社會作出了什麼貢獻!太多太多,說不完。簡明扼要的說幾個。柏拉圖的「理念論」讓西方哲學指導出現了工業革命和古典主義哲學,海德格爾、尼採、羅格斯主義、必達哥斯拉,以及存在和虛無,理性主義、解構主義。以及製造原子彈的方程,E=mc2。馬克思主義哲學發現了實事求是,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和共產主義這個真理。
  • 人類的記憶能被提取出來嗎?科學家將通過機器揭開人類思維!
    對於記憶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過對他的研究,並且一直在尋找各種記憶方法。近年來很多國家的科學家開始在細胞甚至分子水平對記憶進行研究,試圖剖析記憶的奧秘。那麼記憶真的可以被人類提取嗎?而且有報導稱科學家將通過機械揭開人類思維!我們先了解下什麼是記憶?
  • 測試練習通過增強和區分內側前額皮質表徵來促進記憶更新
    用當前的新信息不停地去更新舊記憶對人類的生存至關重要,但人們對記憶更新的神經機制,尤其是測試練習的效果,知之甚少。大腦近日北京師範大學薛貴教授團隊發表在eLife的一項研究採用為期三天的A-B/A-C 記憶更新範式(即詞-圖匹配任務
  • 哲學思維的三大特點
    關鍵詞:哲學思維;哲學的抽象性;哲學的批判性;哲學的反思性一、哲學思維的抽象性哲學的抽象性首先通過哲學概念的高度抽象性表現出來。人們談到哲學,首先想到的是抽象概念。哲學往往因為抽象而顯得脫離實際、晦澀難懂。但在實際上,思維的抽象性不僅是哲學的特色之一,也是它的優勢所在。
  • ...對於哲學有一定理解,認為對於生活去反思對我自己而言是件很...
    我是一名高一的學生,讀過所羅門的《大問題》,對於哲學有一定理解,認為對於生活去反思對我自己而言是件很必要的事情。有一些問題想要問。1.國內大學哲學專業學習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對於我自己對生活的反思有多大的作用?是否在於能否明確表達和論證以及理解是否嚴謹的區別?自己閱讀著作並且自己業餘思考是否能達到差不多的效果?2.如果不能的話那麼選擇哲學專業並且讀研究生大概需要怎樣的條件?
  • 大數據主義的科學哲學反思
    這就有必要從科學哲學視角進行必要的反思,促進大數據時代的順利發展。但是,「事實上,真的不是每一個複雜的人類情況都能夠簡化為曲線圖上的線條、圖標上的百分點或者資產負債表上的數字」[1](P213)。正因為有些時候並不能完全實現量化與數據化,我們就不能完全依賴於數據分析,特別是數據有時還具有誤導性和迷惑性。這個時候我們首先更需要對事物有「質」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實現數據分析也許更能深化對事物本身的認識。
  • 劉永謀:關注法國技術哲學
    米切姆(Carl Mitcham,科羅拉多礦業大學教授):伯納德·斯蒂格勒《費爾巴哈提綱》式的一生(李尉博譯)段偉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直面數位技術與自動化技術突變的哲思閆宏秀(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技術與是時間的記憶線王程韡(清華大學副教授):「技術」哲學的人類學未來劉鵬(南京大學副教授):技術化的哲學:以斯蒂格勒、
  • 何為社會科學哲學?
    通過對已有定義的梳理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當代西方社會科學哲學就是對社會科學之理論和實踐進行的哲學反思。它實際上包含三種基本的理論定位:一是社會科學哲學隸屬於廣義科學哲學,是後者的亞領域。二是社會科學哲學是哲學學科的分支,跟傳統科學哲學具有同等的學科地位。
  • 什麼是文化哲學
    文化哲學在其理論運思中,通過對傳統哲學形態,尤其是近代以來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兩大哲學思潮的辯證揚棄,通過對人類現實文化世界的深層體認,用更貼近時代精神的哲學形態去建構表達人與人的世界關係的豐富內涵,並以綜合性、多維性、整體性的哲學視野去表徵現代人類理解的特徵。
  • 劉曉力做客新人文講座解析人類意識與機器意識的哲學爭論-清華大學...
    劉曉力做客新人文講座 解析人類意識與機器意識的哲學爭論清華新聞網3月28日電 (通訊員 曹翰林)3月22日,全國科學哲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傑出學者特聘教授劉曉力應邀做客新人文講座,以「人類意識與機器意識的哲學爭論」為題,為200餘名到場師生分享人工智慧技術前沿及其哲學與倫理反思。
  • 記憶增強肽連載三:國家「七五」重大研究項目—— 杜雨蒼課題組首次人工合成「記憶增強肽」!
    杜雨蒼課題組運用人工方法首次合成可增強記憶力的記憶增強肽,這是我國神經生物學研究在國際上取得的一項重大成果。杜雨蒼,男,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際神經肽學會中國負責人,國際多肽學會國際聯絡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蛋白質、多肽化及神經肽生物學研究,是我國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主要研究人員之一,獲得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兩次。
  • 哲學思考是人類的天性麼?
    我是做哲學的,也在上哲學課,哲學啟蒙跟思辨力的事情是一樣的事情,包括批判思維力是一種追根溯源的事情,更多是來自哲學的學習,因為哲學在思辨上有優勢,儘管有它私心的一面,浪漫的一面,但是哲學形而上的思辨的本性是不會改變的,哲學的理性思辨在現在公民教育的理性啟蒙中扮演特別重要的角色,通過人自由獨立意識的培養,尊重平等意識的培養,公共公益服務中博愛與互助意識的培養,我覺得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