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初,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上海生化所、上海生理所、上海腦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所、中國科技大學、中國醫科院基礎醫學所和北京醫科大學等8個單位共同承擔的「七五」重大研究項目——「阿片肽及其它一些神經肽研究」,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終於完成。杜雨蒼課題組運用人工方法首次合成可增強記憶力的記憶增強肽,這是我國神經生物學研究在國際上取得的一項重大成果。
杜雨蒼,男,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際神經肽學會中國負責人,國際多肽學會國際聯絡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蛋白質、多肽化及神經肽生物學研究,是我國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主要研究人員之一,獲得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兩次。1978年又因合成胰高血糖素而獲得了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80年代從事神經肽的合成和結構與功能的關係研究,1988年,蛋白質功能基因的修飾與其生物活性之間的定量關係的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在1994年國際性中國多肽會上獲國泰大獎(Cathayaward),1997 年獲我國「求是基金會」授予的人工合成胰島素集體成就獎。在記憶增強肽的結構與功能研究中做出了重大突破。著有《神經肽與腦功能》,發表論文有《從A及B鏈重合成胰島素》、《蛋白質功能團的修飾和其生物活力的關係》、《蛇毒細胞毒素的合成》、《記憶增強肽ZNC(C)PR類似物的結構-活性關係(英文)》等80餘篇。記憶增強肽是存在於高等動物腦內的一種神經肽,在上百種不同功能的神經肽當中,這種神經肽物質控制著人的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杜雨蒼課題組經過10多年的深入研究,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並命名為「記憶增強肽」英文縮寫MEP,從此揭開了人類大腦記憶之謎。研究組從分子結構和神經功能的關係上,以及核團-細胞-分子水平上,揭示了記憶增強肽在大腦中的作用部位和分子反應途徑。指出記憶增強肽能增強大腦記憶功能的原理在於:它一方面可調節神經突觸可塑性,使神經突觸數量增多,接觸面積增大,傳遞的長時程增強,從而增加大腦的短期性記憶功能;另一方面,它還能使一些維持神經細胞正常活動的關鍵蛋白質的基因(如神經生長因子、鈣調蛋白和膽鹼能神經分化因子等)表達增強,從而產生新的突觸 ,延長了大腦的長期性記憶。大腦的長期記憶功能和短期記憶功能均得到有效修復,老年痴呆自然遠離。我們尊重原創。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
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
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