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堅持不懈!人工合成胰島素登頂化學合成之巔

2021-01-21 科技日報


1958年,胰島素化學結構的解析工作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自然》發表評論文章說:合成胰島素將是遙遠的事情。


可能是在同時,遙遠的中國卻正式開啟了這個「遙遠」的事情——人工合成胰島素。


幾年後,由中國科學院生化所、有機所以及北京大學精幹技術力量組成的中國團隊成功將「遙遠」鎖定為7年。後來的《科學》雜誌登載了題為《紅色中國的胰島素全人工合成》的數頁長評。


國際學界認為的遙遠究竟有多遠?一個完整的胰島素分子由51個胺基酸組成,可以理解為51塊「拼圖」,但與實體拼圖不同的是,每一塊和另一塊都可能由於化學鍵的「相互吸引」而結合,進而產生無限可能。研究者一面要「攔」著錯的結合,同時還要探索促成對的結合的最佳條件。此外,對於化學合成多肽來說,「51」在彼時是個天文數字。


重重困難讓這個「遙遠」遙不可及,然而,中國用7年的堅持不懈,通過人工合成胰島素登頂化學合成之巔。



這是一條被國外科學家從理論上證明不可能走通的路。「胰島素是一個蛋白質,不僅分子量大而且結構非常複雜,分子中含有三對雙硫(-S-S-)鍵。胰島素合成涉及有機合成、化學與生物分析、生物活性等方面。其工作量之大、難度之高是生物化學與有機化學領域中前所未有的。」參與人工合成胰島素研究工作的北京大學教授葉蘊華說。


胰島素的一級結構分子式看起來像個兩層的「衣架」,最上面的提手是一個雙硫鍵,上層鏈(A鏈)和下層鏈(B鏈)由兩個雙硫鍵連接。


美國化學家考斯曼曾從相對概率的角度計算過,如果以A、B鏈為元件進行合成,A鏈與B鏈不僅可以A1B1的方式結合,而且可以AnBm等各種可能的方式結合,這使得A鏈與B鏈「隨機碰撞」後有無限多種可能,相應地其中正確胰島素結構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這樣的證明以及其他嘗試者的失敗使得西方學界對於合成胰島素持悲觀的態度。


悲觀者往往正確,樂觀者卻往往成功。


中國團隊的樂觀不是無源之水。葉蘊華回憶:1959年初上海生化所鄒承魯課題組的杜雨蒼、張友尚等開始探索天然胰島素的拆分與重組合。他們的拆、合研究經歷了多次失敗後,於1959年3月出現了好的苗頭:重新氧化拆開後的胰島素A、B鏈的混合物能表現出天然胰島素0.7%—1%的活力。


事實勝於雄辯。混合物的活力佔比遠比概率分析的高很多。通過在適當條件下氧化被還原的A鏈和B鏈,生物活力的恢復可達50%。在1961年發表的相關論文中,研究人員明確指出,「充分苄基化了的胰島素衍生物能恢復活力這一事實,說明可以通過人工合成的A鏈與B鏈最後合成胰島素」。


「從當時的國際學術環境看,雖然由於上世紀50年代的代表性工作使蛋白質合成成為當時世界生物化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但有關探索性工作還僅限於少數人在開展。人工合成蛋白質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劉小龍表示,胰島素的合成不僅是開創性工作,還是逆勢而為的開創性工作。



1965年9月17日,上海市嶽陽路320號牽動著參與這一研發工作的所有人的心,但能進入現場的卻只有少數幾人。


「施溥濤代表北大,張偉君代表有機所與生化所杜雨蒼等少數人進行實驗,其他人只能在實驗室外面等待結果。」葉蘊華仍然記得不能進入現場時的焦急心情。


終於,杜雨蒼走出了實驗室,手中捧著晶瑩透明的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結晶。一張經典的照片記錄了合成成功的情景,小白鼠在注射天然胰島素和人工合成胰島素後均發生驚厥,研究人員記錄它們的驚厥時間和狀態,小鼠的驚厥證明了人工合成胰島素擁有天然胰島素的活性。


經過一系列的檢測,最終證明,中國團隊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全合成了與天然胰島素分子化學結構相同並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質,且生物活性達到天然胰島素的80%。


「胰島素合成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它是由51個胺基酸通過200多步化學反應而合成的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質。合成中每一個步驟都會影響最後的成敗,因此對每一步反應都必須嚴格把關。每一步的產物均經過嚴格鑑定合格後才能開啟下一步。」葉蘊華說。


活性取決於每個分子基團的狀態和位置,因此人工合成的每一步都是在對分子基團進行操作,其對精準度的要求可想而知,外界條件、溶液濃度等都不能差池半分,任何一步都決定之後的「活性」。


在沒有高精度儀器輔助的情況下,在沒有質譜、核磁共振等現代光譜分析手段作為「敏銳的眼睛」判斷正誤的情況下,一切都依靠科研人員的大國工匠精神。「玻璃滴管頭拉得比髮絲還細,以便精細調節溶液的pH值。」葉蘊華對一次合成A鏈時的實驗操作記憶猶新,「粗調」後的「細調」是根據精細pH試紙的顏色,現場討論是否要再多加一滴鹼或一滴酸,項目組帶頭人汪猷親臨現場指導。


「在合成過程中,製備的大多數肽段均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路線或方法,得到小肽後的分析數據的理論值雖然事先都經過仔細的計算,但是結果出來後,汪猷先生還要親自再用計算尺(當時尚無計算器)覆審。」葉蘊華說。


「一步出錯即滿盤皆輸。」劉小龍用最精當的話語總結出這一研究的艱難險阻。


這絕非單純的研究興趣使然,也非一味追逐科學發展的前沿熱點所致。1961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聶榮臻到生化所視察時表態:「你們做,再大的責任我們承擔,人工合成胰島素100年也要搞下去。」


「強烈的民族責任心、高度的國家使命感無疑是驅使科研人員敢於作為、勇於創新、不懼困難,立志為國爭光的強大精神動力。」劉小龍說,「正是將國家利益置於首位,勇於為國擔當,才使科研人員能夠以超乎尋常的膽識做大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格局。」


提到人工合成胰島素,國人總是糾結於它未曾得到諾獎認可。「不搞上海的胰島素,不搞北京的胰島素,一心一意搞出中國的胰島素」,這句擲地有聲的話語及其被強有力的執行說明了一切。可以說,人工合成胰島素是一個諾獎難以詮釋的協作成果。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李俊霞(實習)

審核:王小龍


相關焦點

  • 新技術可簡便地化學合成胰島素
    新華社東京5月8日電(記者 華義)日本東北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最新發明了一種簡便的胰島素化學合成法,有望在此基礎上研發新的生產胰島素製劑的方法,為糖尿病患者提供所需的胰島素。  胰島素是胰臟內的胰島β細胞分泌的一種物質,能夠控制血糖,現在許多糖尿病患者都需要注射胰島素。
  • 繼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之後,中國科學家再次在人工生命合成領域取得...
    北京時間8月2日凌晨,英國《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的論文「創建有功能的單染色體酵母」。這是繼上世紀六十年代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之後,中國科學家再次利用合成科學的策略,去回答生命科學領域一個重大的基礎問題,為人類對生命本質的研究開闢了新方向。
  • 合成「胰島素」 - 共和國辭典06期:胰島素_歷史頻道_騰訊新聞_騰訊網
    A、廣泛流傳的幾種解釋都站不住腳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錯失諾貝爾獎的原因,一直流傳著多種解釋。歸納起來有這麼幾種:1、特殊時期,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歧視。2、申報時間太晚。3、我們推薦的獲獎者名單超出諾貝爾獎的名額限制。
  • 我國科學家利用常規化學方法首次實現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
    ,經過無數次實驗,終於研發出一種常規的化學合成方法,首次實現了抗瘧藥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使青蒿素可以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造福數億患者。但高興之餘,人們發現如何進行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形成規模化生產卻成了世界性的難題。幾十年過去了,各國科學家都努力破解難題卻見效甚微。由於天然植物中青蒿素含量很低,使得該藥生產成本很高,藥價昂貴。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感染瘧疾患者多達3至5億人,將近100萬人因缺乏有效藥物救治而死亡。張萬斌教授介紹,目前青蒿素的來源全部從中藥材黃花蒿中提取。
  • 我國科學家利用常規化學方法實現青蒿素高效人工合成 - 經濟參考網
    記者日前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張萬斌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歷時七年,經過無數次實驗,終於研發出一種常規的化學合成方法,首次實現了抗瘧藥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使青蒿素可以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造福數億患者。  上世紀70年代,我國科學家首先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令全球醫學界歡欣鼓舞。
  • 我國利用常規化學方法首次高效人工合成青蒿素
    7月4日,據上海交通大學消息,張萬斌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歷時七年,經過無數次實驗,終於研發出一種常規的化學合成方法,首次實現了抗瘧藥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使青蒿素可以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降低製藥成本,造福數億患者。
  • 從「合成一個蛋白質」到「合成生命」,上海繼續「領跑」生命科學...
    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耿美玉課題組與上海綠谷製藥研究院聯合科研團隊共同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病的全新發病機制。同時他們研製的抗阿爾茨海默病糖類藥物GV-971正在申報新藥批文,一旦上市將打破世界上該領域16年未曾出新藥的沉寂。
  • 揭秘1965年中國人工合成胰島素險獲諾貝爾獎真相
    1965年9月17日,中國首次人工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許多人認為,這是中國科學家與諾貝爾獎距離最近的一次——不但證明了中國人是聰明的,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還證明了中國在科研領域可以和西方發達國家相競爭,甚至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
  • 可愛的中國,奮進的上海 | 「三葉草」的詩篇:人工合成核糖核酸背後...
    我國科學工作者經歷了13年的曲折路程,終於得到了璀璨的玉帶,在核糖核酸的人工合成上,取得了國際領先地位。啊,記載著遺傳信息密碼的核酸,如今是否還記下了這樣的珍貴信息——中國科學工作者的頑強精神和聰明才智。 「三葉草」破土而出20世紀60年代,年輕的中國生化科學事業異峰突起,在世界上首先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力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
  • 人工合成一定比不上天然化合物嗎?
    人工合成一定比不上天然化合物嗎?「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一定比不上天然化合物」這一說法源自化學科學剛剛誕生之初的邏輯謬論:自然主義謬論,即「自然的就是好的」以及「好的就是自然的」。如今,自然主義謬誤更是和各種廣告詞一起,造成了人們對人工合成化合物的誤會。「人工合成」「有機」和「無機」等詞只是科學家用來對化合物進行描述而已,並沒有其他多餘的評價意思。人類甚至可以自己合成跟天然存在的化合物一模一樣的化合物,例如蔗糖,而大自然也會自己合成人類工廠裡經常製作(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同樣也是蔗糖)。
  • 可以用化學合成任何生命 人工生命的進展可能比人工智慧還快
    2017年12月27日,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在深商大會上表示,未來的5-10年,我們可以化學合成任何生命,人工生命(合成生命)的進展可能比人工智慧還快。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汪建先生的話,源於2017年3月15日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和華大基因的科學家同時在科技界頂級雜誌《科學》(Science)發表的四篇文章,這四篇文章分別描述了如何用化學的方法合成酵母基因組的4條染色體。這是構建人工生命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進展。這項工作,入選了我國十大科技新聞和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 DNA「變身」合成化學物質平臺
    ,將DNA變成合成新型化學物質的平臺。去年,他的實驗室曾在《自然·化學》雜誌發表一項重要研究成果:研發出一種人工DNA聚合酶(SFM4-3),能像天然DNA聚合酶幫助DNA複製一樣,讓用氟或甲氧基修飾過的DNA進行複製。
  • 我國科學家人工合成完整活性染色體
    2012年開始,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與美國等國家的科研機構共同推動了酵母基因組合成國際計劃(Sc2.0),旨在對釀酒酵母基因組進行人工重新設計和化學再造。我國科學家此次成功合成的4條釀酒酵母染色體,佔Sc2.0計劃已經合成染色體的三分之二。
  • 萬能的化學合成機器?| 彼岸
    德裡克.洛博士在上一期文章中指出,新合成技術的發明有可能導致化學合成的終結,一石激起千層浪,他的博文引起讀者的激烈反響,並推動了學術界和工業界同行們的討論。2015年8月, 時隔小半年以後,他又發表了第二篇博文來分享他對化學合成機器的更深入的思考。
  • 人工合成並徹底改變了首個全基因組生物
    此後經過 2 年的時間,研究人員重新設計併合成了大腸桿菌所需的所有的基因,再使用這些重組的基因合成了首個「人造」大腸桿菌。全新設計併合成的人工基因組大約包含 400 萬個鹼基對。如果用標準 A4 紙列印這些基因組,大約需要 970 頁,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合成那麼長且複雜的基因組。
  • 金剛石的化學合成
    Angus 等[]採用CVD技術以CH4或CH2等為原料在高溫下氣相外延成膜,開創了另- -種化學合成技術,該技術仍為高溫條件,但壓力很低,目前該技術也實現了產業化。CVD化學反應制金剛石膜的成功,使得人們明白在較低壓力和較低溫度下化學製備金剛石是可能的。
  • 人工再造生命體?華大基因等成功合成染色體
    4篇長文介紹了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面的系列重大突破: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此前國際同行奮鬥多年才發現了一條,這項研究或開啟「再造生命」新紀元。  據人民日報3月10日消息,在合成染色體的過程中,他們還突破了生物合成方面的多項關鍵核心技術,比如:突破合成型基因組導致細胞失活的難題,設計構建染色體成環疾病模型,開發長染色體分級組裝策略,證明人工設計合成的基因組具有可增加、可刪減的靈活性,等等。這些技術將幫助在全世界的生命科學研究和相關實際應用中大顯身手,其價值不可估量。
  • 人工生命合成:意義重大亦需法規護航
    其中一篇來自美國科學院院士、紐約大學醫學院教授傑夫•博克團隊,另一篇則來自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  酵母染色體融合是人工合成生命的創新,也是中國科學家繼20世紀60年代人工合成胰島素和轉運核糖核酸(tRNA)之後的另一個突破性成果。
  • 北京大學雷曉光教授:推動人類文明的合成化學
    目前學術界公認的合成化學的標誌就是1828年W hler人工合成的尿素,這個工作不但打開了合成化學的大門,而且在科學史上也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Corey開闢了合成化學最偉大的時代,而且確立了合成化學不光是一門科學,同樣也是一門藝術。 如果說合成化學是整個學科的皇冠,那全合成就是這個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
  • AlphaGo給化學合成帶來新啟示
    德國一個研究團隊近期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說,與「阿爾法圍棋」採用同樣技術的人工智慧軟體能以前所未有的速率進行逆向合成分析,這將大幅提升人類合成新藥及研發其他所需化合物的效率。逆向合成的基本原則是「逆向思維」,將目標化合物分子分解成基本的、可獲得的組分,然後分析可以用哪些容易得到的試劑、通過哪些已知的化學反應步驟來合成。提出這一方法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E.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