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科學家利用常規化學方法首次實現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
,首次實現了抗瘧藥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使青蒿素可以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造福數億患者。上世紀70年代,我國科學家首先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令全球醫學界歡欣鼓舞。但高興之餘,人們發現如何進行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形成規模化生產卻成了世界性的難題。幾十年過去了,各國科學家都努力破解難題卻見效甚微。由於天然植物中青蒿素含量很低,使得該藥生產成本很高,藥價昂貴。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感染瘧疾患者多達3至5億人,將近100萬人因缺乏有效藥物救治而死亡。
-
我國利用常規化學方法首次高效人工合成青蒿素
7月4日,據上海交通大學消息,張萬斌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歷時七年,經過無數次實驗,終於研發出一種常規的化學合成方法,首次實現了抗瘧藥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使青蒿素可以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降低製藥成本,造福數億患者。
-
科學網—青蒿素實現常規化學方法高效合成
-
青蒿素首次人工高效合成 昆明製藥接洽新技術
不過,青蒿素首次實現常規人工化學高效合成的消息,像是一枚重磅炸彈,在這個沉寂多時的行業掀起了不小的波瀾。《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上海交大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張萬斌領銜的科研團隊歷時7年,經過無數次實驗,首次以常規化學方法實現瘧疾治療藥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可使青蒿素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其生產成本將大幅降低,預計兩到三年後將投放市場。
-
複雜天然產物全合成: 化學合成與生物合成結合的策略
天然產物全合成主要包括化學合成與生物合成。化學合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28 年Wöhler 實現尿素的合成,隨後的一個多世紀時間裡,天然產物全合成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化學家們不斷挑戰結構複雜的天然產物,完成了包括維生素B12、海葵毒素等一系列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全合成工作。
-
人工合成4條酵母染色體 我國科學家開啟「再造生命」新紀元
化學合成酵母,一方面可以幫助人類更深刻地理解一些基礎生物學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基因組重排系統,使酵母實現快速進化,得到在醫藥、能源、環境、農業、工業等領域有重要應用潛力的菌株。」 我國科學家在合成酵母中發現了什麼? 2014年,Sc2.0已創建了一個單一的人工酵母染色體。
-
我國科學家人工合成完整活性染色體
我國科學家利用化學物質合成了4條人工設計的釀酒酵母染色體,標誌著人類向「再造生命」又邁進一大步。研究結果10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我國也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具備真核基因組設計與構建能力的國家。 釀酒酵母是生物遺傳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模式生物。
-
周維善院士等講述青蒿素結構的測定與全合成經過
19世紀初從植物金雞納樹皮上提取出的奎寧,二是我國科學家20世紀70年代從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青蒿素項目誕生於「文革」時期,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周維善院士主持並參與了青蒿素結構測定和人工全合成。
-
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合成生物學將開啟基因新時代
2000年,美國波士頓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教授James Collins創建了典型的基因迴路(gene circuit)——基因雙穩態迴路;2002年,美國Wimmer 實驗室,使用已知基因組序列,利用化學合成的方法,製造了歷史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實現了人工合成感染性病毒
-
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 打破生命與非生命界限
研究團隊在合成染色體的過程中發現合成後的酵母出現眾多的生長缺陷,這讓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合成生物學副教授吳毅陷入焦慮。通過深入研究,他們從大量的候選菌株基因型的表徵中發現缺陷基因靶點,開發出一種利用混菌策略和PCR標籤高效定位生長缺陷靶點的方法。這也為國際項目團隊完成合成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撐,提高了合成效率。
-
利用自然生物系統實現生物質高效轉化
近年來,研究和利用以白蟻為代表的各類自然生物高效轉化系統,為攻克生物質高效經濟轉化的難題開闢了一條可能的新途徑。出席日前在北京召開的以「高效降解生物質的自然生物系統資源利用與仿生」為主題的第395次香山科學會議的專家指出,選擇新的研究戰略,開闢新的技術路線來解決利用自然生物系統資源,解決生物質高效轉化利用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對我國在該領域實現基礎理論研究和技術創新的重大突破、推進我國生物質能源的產業化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
可以用化學合成任何生命 人工生命的進展可能比人工智慧還快
2017年12月27日,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在深商大會上表示,未來的5-10年,我們可以化學合成任何生命,人工生命(合成生命)的進展可能比人工智慧還快。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汪建先生的話,源於2017年3月15日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和華大基因的科學家同時在科技界頂級雜誌《科學》(Science)發表的四篇文章,這四篇文章分別描述了如何用化學的方法合成酵母基因組的4條染色體。這是構建人工生命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進展。這項工作,入選了我國十大科技新聞和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
人工再造生命體?華大基因等成功合成染色體
中國證券網訊 3月10日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以封面的形式同時刊發了中國科學家的4篇研究長文。4篇長文介紹了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面的系列重大突破: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此前國際同行奮鬥多年才發現了一條,這項研究或開啟「再造生命」新紀元。
-
北京大學雷曉光教授:推動人類文明的合成化學
比如說中國科學家所完成的牛胰島素的人工合成,以及近期Danishefsky教授首次實現了生物大分子藥物,紅細胞聲稱素EPO的人工合成,從而推進了抗貧血症的藥物研發的過程。這是近期在2010年授予的諾貝爾化學獎,有三位科學家分享了這個獎項,包括Heck偶聯、Negishi偶聯以及Suzuki偶聯。這個合成化學的工作,其實是極大的推動了製藥工業的發展,目前有很多小分子藥物的發現,以及工業化的生產都是通過這一類偶聯的合成化學方法來實現的。
-
新方法可高效合成苯並呋喃衍生物
苯並呋喃乙胺類化合物是苯並呋喃衍生物中的重要一類化合物,是α2-腎上腺素受體拮抗劑的合成前體,並對血清素5-HT2和5-HT1A受體具有高親和力,引起了合成化學家的高度重視。但此前報導的合成路線冗長、產率低且高溫,需使用過渡金屬催化劑等,發展一種合成苯並呋喃基乙胺高效便捷的新方法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
湖北大學李愛濤團隊實現尼龍單體高效綠色生物合成
,它的合成是纖維合成工業的重大突破,更是高分子化學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己二酸作為合成尼龍66的重要單體,其工業合成主要依賴高能耗、高汙染兩步化學氧化,從而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為此,數十年來很多科研工作者一直在探索該化合物新的合成方法與工藝(圖2a)。
-
Ang Chem Int Ed:科學家首次實現利用連結化學技術合成DNA分子
2014年2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南安普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首次揭示,連結化學或許可以用於對人類活細胞內的DNA進行裝配,連結化學(Click Chemistry)是繼組合化學之後又一給傳統有機合成化學帶來重大革新的合成技術,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該項研究為利用純粹的化學方法進行基因合成提供了一條新的道路。
-
Science:合成化學對於製藥工業有多重要?
除了上文提到的人工轉氨酶外,利用特定功能的酶催化進行藥物合成也卓有成效,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更是頒發給發明「酶的定向進化」的弗朗西斯•阿諾德(諾獎弟子跟你聊聊「定向進化」那些事)。因此,生物催化作為藥物發現的一種工具、藥物代謝產物合成的一種有價值的方法以及實現結構功能快速模擬合成的工具變得越來越普遍。加大對生物催化的投入,可為合成化學提供創新解決方案。
-
我國鹽鹼地的治理與農業高效利用
開展全國鹽鹼地的治理與農業高效利用對推動我國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與協調發展、解決耕地佔補平衡難題、保障和改善鹽鹼區民生、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等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有助於全面提升我國鹽鹼地治理及其農業高效利用的技術水平,為我國鹽鹼區農業建設帶來直接的增地、增糧、增收成效。
-
Nat Comm亮點丨乙醯輔酶A實現人工合成,江會鋒/劉永軍/李寅合作...
在自然生物中,從葡萄糖合成乙醯輔酶A,需要經過10步以上反應;從一氧化碳合成乙醯輔酶A,也需要經過6步以上反應。如何能更高效地合成乙醯輔酶A,是合成生物學家關注的焦點問題。創建自然界不存在的人工生物合成途徑,是合成生物學顛覆性技術特徵的重要體現,其核心挑戰是如何設計創建具有特定功能的新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