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首次人工高效合成 昆明製藥接洽新技術

2020-12-04 騰訊大楚網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張冬晴

  從2004年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列為政府首選指導用藥,到隨之而來的「青蒿熱」,再到國內青蒿素產業泡沫破裂,青蒿素產業從巔峰迅速跌至谷底,至今仍在苦苦掙扎。蹚這趟「渾水」的華立藥業(現名華智控股)、昆明製藥(600422,收盤價17.17元),也嘗盡了苦頭。值得注意的是,華立藥業和昆明製藥同是華立集團旗下公司。

  不過,青蒿素首次實現常規人工化學高效合成的消息,像是一枚重磅炸彈,在這個沉寂多時的行業掀起了不小的波瀾。《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上海交大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張萬斌領銜的科研團隊歷時7年,經過無數次實驗,首次以常規化學方法實現瘧疾治療藥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可使青蒿素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其生產成本將大幅降低,預計兩到三年後將投放市場。

  上述成果產業化進程可能比預期的要快,包括昆明製藥在內的多家涉足青蒿素產業的藥企均在與張萬斌教授接洽技術成果轉讓事宜。

  不過,昆明製藥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青蒿素產品不是公司的主要產品,並非公司主要的盈利增長點,但就華立集團青蒿素產業鏈布局來看,未來集團內部的整合無疑將是最大的看點。

  新技術或將大幅降低成本

  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青蒿素類抗瘧藥品列為政府首選指導用藥。隨後,由於全球市場需求量急劇上升,青蒿素頓時供不應求,並由此在國內掀起了一股「青蒿熱」,不少地區開始大量種植青蒿。2006年全國青蒿種植面積從10萬畝擴大到80萬畝,生產企業從3家擴展到100多家,青蒿素價格也迅速飆升到8000元/公斤左右。

  然而,一哄而上導致國內青蒿素產業產生巨大泡沫,盲目擴產很快使得市場由供不應求轉為嚴重供大於求,價格急轉直下。

  到了2007年底,國內市場蒿草價格才5元/公斤,青蒿素價格也大幅跌落至1500元/公斤到2000元/公斤之間,我國最主要的青蒿種植基地重慶市青蒿種植面積急劇下滑,從2006年的30多萬畝下降到不足5萬畝。

  數年來,青蒿素產業一直在沉寂,但近期的一則重大利好再次讓整個青蒿素產業鏈沸騰起來。上海交通大學7月4日正式對外宣布,張萬斌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抗瘧藥物青蒿素的常規人工高效化學合成。這是一個突破性成果,使得青蒿素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成為可能。

  較之於傳統的青蒿素合成工藝,張萬斌所在團隊利用特定催化劑將青蒿酸還原後所得到的二氫青蒿素,再經過一個無需光照的常規合成途徑,即可方便高效地得到過氧化二氫青蒿酸,經氧化重排可高收率地得到青蒿素。

  這一科研成果的突破點在於,原料可由提取青蒿素的廢料或單糖生物發酵所得,採用關鍵的催化劑得以實現常規化學合成,便於規模化、工業化生產。

  同時,這一技術以接近60%的高收率得到青蒿素,合成效率高。按照之前用傳統的方法,1噸的黃花蒿,可以提取約6~8公斤的青蒿素,每公斤青蒿素成本高達4000~6000元。而此次用化學合成方法破解後,青蒿素的製造成本將降低50%以上。

  針對未來的產業化、工業化推廣,張萬斌教授介紹,目前該成果已完成專利布局,準備申請國際專利,團隊成員將儘快增加實驗場地,擴大研發人員隊伍,策劃中試放大及產業化方案,加速推進產業化進程。

  張萬斌教授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如果實現產業化,青蒿素價格肯定會大幅下降。

  同時,張萬斌教授還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產業化進程可能比預期的要快,可能要不了兩三年時間。目前包括昆明製藥在內,國內多家青蒿素產業鏈上的藥企均已經接洽技術成果轉讓事宜。

  昆明製藥:青蒿素非主要盈利點

  據了解,在滬、深A股上市公司中,昆明製藥從事青蒿素原料藥的生產,主要向瑞士諾華公司的複方蒿甲醚提供原料供應,公司年產40噸蒿甲醚項目和30噸青蒿素技改項目均已投產,2011年度天然植物藥系列佔主營收入的39.65%。

  那麼,這場即將掀起的青蒿素產業革命,將會對昆明製藥等相關企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公開資料顯示,世界上以青蒿素為基礎的高端複方藥物只有兩個,一個是諾華的Coartem,一個是華立集團旗下的Artekin。諾華的Coartem已向WHO及其合作組織供應,昆明製藥生產的蒿甲醚正是Coartem的原料之一。

  根據2011年報,昆明製藥的天然植物藥系列實現營業收入95999.61萬元,同比增長28.89%。主要經營的植物藥產品有蒿甲醚系列、三七系列、天麻素系列、秋水仙鹼系列和燈盞花系列等名、特、優、新天然藥物產品。

  其中,昆明製藥生產的國家一類抗瘧疾新藥蒿甲醚系列產品,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推薦,已列入世界衛生組織的基本藥物目錄。

  對於青蒿素人工化學合成的重大突破,昆明製藥一位工作人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本身這個產品一直都是有競爭的,然後它在我們公司不算是主要的產品,不是主要的盈利增長點。」

  上述工作人員透露,目前公司主要是向瑞士諾華的複方蒿甲醚提供原料供應,但是青蒿素方面的業務收入沒有單獨統計過,影響不好估計。

  對於2011年天然植物藥系列佔主營收入的39.65%,該工作人員強調,除青蒿素以外,公司天然植物藥實際上還包括三七、天麻等其他植物藥,對應產品為天玄清和血塞通兩個大的系列,這兩個系列的產品主要在國內銷售,也是主要的盈利增長點。

  考慮到用化學合成方法破解後,青蒿素的製造成本將降低50%以上,這是否意味著昆明製藥的青蒿素產品將受到衝擊?

  上述工作人員表示,「這個我還沒有了解清楚,沒辦法給你解釋,但我現在能回答你的就是,這個東西目前對我們公司還不會產生大的影響。」

  集團整合方向成最大看點

  早在上一輪青蒿素產業熱潮中,華立集團就提出了一個宏偉的目標:2005年,青蒿素產業銷售收入達到2.5億元,2006年達到5億元,到2007年突破8億元,並以青蒿素產業為核心帶動整個植物藥產業的發展。

  據規劃,2005年華立集團青蒿素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青蒿素原料藥提取產能達到80噸,除滿足集團內部下遊產品生產所需外,其餘原料藥對外銷售。同時,繼續在非洲、東南亞等主要需求地拓展青蒿素製劑銷售。

  然而,國內青蒿素產業隨之而來的泡沫破裂,讓華立集團的青蒿素產業同樣受到不小的衝擊,並最終導致華立藥業被迫於2010年將其青蒿素業務從上市公司剝離出去。

  當時,華立藥業對外解釋稱,「公司青蒿素產業,在經歷了青蒿素原料藥價格暴跌和世界衛生組織禁止單方抗瘧製劑的雙重打擊後,一直面臨虧損局面,雖經多方努力,仍未能走出困境……截至2010年9月30日,公司青蒿素產業今年已經發生超過6000萬元的虧損,為了避免給公司及全體股東帶來更大的損失,有必要儘快出售華立科泰公司,完成對公司青蒿素產業的剝離。」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國內最

  大的青蒿素產業平臺,目前華立

  集團的化學藥、生物製藥平臺以

  華方醫藥科技有限公司 (以下簡

  稱華方醫藥)作為載體建設,而華

  立集團的植物藥平臺建設則以華

  方醫藥旗下的昆明製藥為載體。

  與此同時,華方醫藥還依託

  旗下與青蒿素產業相關的7家子

  公司共同組成的專業化醫藥公

  司北京華立科泰醫藥有限

  公司(現名北京華方科泰醫藥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華方科泰)整合了青蒿素產業鏈,形成了以抗瘧疾藥物、抗生素為主導的產品系列。

  3月16日,華方科泰子公司南湖製藥「科泰復」青蒿素口服製劑生產線通過世界衛生組織的GMP現場考查,南湖製藥成為中國第二家製劑生產車間通過世界衛生組織GMP認證的工廠。

  隨後不久,北京華方科泰副總裁劉永源5月29日應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的邀請,參加了由比爾·蓋茨親自主持召開的青蒿素行業座談會。

  那麼,在上海交大常規人工化學合成青蒿素引致的產業革命浪潮再次來襲之時,雄踞國內產業高地的華立集團將如何應對?是率先引進最新科研成果,還是再次進行內部資源整合?但無論哪種方式,其未來動作都值得關注。

相關焦點

  • 我國利用常規化學方法首次高效人工合成青蒿素
    7月4日,據上海交通大學消息,張萬斌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歷時七年,經過無數次實驗,終於研發出一種常規的化學合成方法,首次實現了抗瘧藥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使青蒿素可以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降低製藥成本,造福數億患者。
  • 我國科學家利用常規化學方法首次實現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
    ,首次實現了抗瘧藥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使青蒿素可以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造福數億患者。上世紀70年代,我國科學家首先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令全球醫學界歡欣鼓舞。但高興之餘,人們發現如何進行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形成規模化生產卻成了世界性的難題。幾十年過去了,各國科學家都努力破解難題卻見效甚微。由於天然植物中青蒿素含量很低,使得該藥生產成本很高,藥價昂貴。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感染瘧疾患者多達3至5億人,將近100萬人因缺乏有效藥物救治而死亡。
  • 我國科學家利用常規化學方法實現青蒿素高效人工合成 - 經濟參考網
    記者日前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張萬斌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歷時七年,經過無數次實驗,終於研發出一種常規的化學合成方法,首次實現了抗瘧藥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使青蒿素可以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造福數億患者。  上世紀70年代,我國科學家首先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令全球醫學界歡欣鼓舞。
  • 周維善院士等講述青蒿素結構的測定與全合成經過
    青蒿素項目誕生於「文革」時期,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周維善院士主持並參與了青蒿素結構測定和人工全合成。 1907年,德國化學家P·拉比推導出奎寧的化學結構式;1945年,美國化學家羅伯特·伍德沃德和其學生威廉姆·馮·多恩合作,首次人工合成了奎寧,雖然他們的合成方法因昂貴而無法實現工業化,但這是有機化合合成歷史上一個裡程碑式的進步。
  • 人類首次人工合成真核生物染色體
    在我們通常的意識裡,人工合成的物質總是不如天然的,比如人造皮革、人造色素、人造雞蛋等。在吃貨們看來,也是野生的比人工飼養的來得美味。但是在科學界,人工合成還是有不少擁躉的,更有不少科研人員致力於此。而前不久,一項科研成果就掀起了波瀾。
  • 科學網—青蒿素實現常規化學方法高效合成
    青蒿素實現常規化學方法高效合成
  • 新方法可高效合成苯並呋喃衍生物
    ,首次報導了合成苯並呋喃衍生物的新方法。2015年,有34種臨床批准的藥物是苯並呋喃衍生物,包括達非那新、維拉唑酮、雷美替胺等。苯並呋喃乙胺類化合物是苯並呋喃衍生物中的重要一類化合物,是α2-腎上腺素受體拮抗劑的合成前體,並對血清素5-HT2和5-HT1A受體具有高親和力,引起了合成化學家的高度重視。但此前報導的合成路線冗長、產率低且高溫,需使用過渡金屬催化劑等,發展一種合成苯並呋喃基乙胺高效便捷的新方法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 從「合成一個蛋白質」到「合成生命」,上海繼續「領跑」生命科學...
    從「合成一個蛋白質」到「合成生命」,上海繼續「領跑」生命科學發展
  • 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合成生物學將開啟基因新時代
    Craig Venter 實驗室合成了5.8×105 鹼基對的生殖道支原體全基因組,首次實現了人工合成微生物基因組;2006年,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技術(Induced Pluripotent Stemcells, iPS)產生;2010年5月,J.
  • 新時代奮鬥者|合成人工生命 這項「上海科研成果」使人類對生命...
    5月13日報導:在上海,歷史上曾出過不少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成果,其中最突出的標誌性成果是:在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在1981年,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tRNA),這兩項成果在生命起源研究上具有重大意義。
  • 複雜天然產物全合成: 化學合成與生物合成結合的策略
    1992 年Kishi 課題組首次完成了軟海 (Halichondrin B)的全合成,隨後的藥物化學研究中,通過對合成中間體進行結構改造成功研發出用於治療乳腺癌的藥物艾瑞布林。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天然產物生物合成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 原創 | 合成化學在製藥工業中的重要性
    說起來也是巧,染料工業開始於另一類抗生素的合成嘗試。威廉·珀金在合成化學非常落後時試圖合成奎寧,結果用力過猛得到了苯胺紫,開闢了人工合成染料領域。後來人們從這些染料中篩出第一類抗生素,所謂山不轉水轉。有機合成經20世紀幾位大師的協力推動迅速成熟,到了20世紀末所有人都認為任何複雜化合物只要有足夠人力物力都能人工合成。
  • Science:合成化學對於製藥工業有多重要?
    ‍合成化學與其他旨在觀察和理解自然的學科最大的不同在於——自誕生之日(1828年維勒人工合成尿素)起就不斷的創造著新物質
  • 麻省理工發明快速合成蛋白質的自動化方法,加速生物製藥行業發展
    蛋白質在生物製藥領域有著重要的作用,其中許多蛋白質可被用於研發治療糖尿病、癌症和關節炎等疾病的藥物。但是,人工合成蛋白質是一個十分複雜、耗時的過程,在生物學上,多個胺基酸通過肽鍵連接形成多肽,多肽經過多級摺疊後形成蛋白質。如何快速合成蛋白質?這一問題是近年來科學家一直試圖解決的問題。
  • 揭示板藍靛藍生物合成遺傳基礎
    本報訊 近期,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植物所)民族植物學團隊研究員王雨華課題組和木本資源發掘與農林複合系統構建團隊研究員劉愛忠課題組合作,開展了板藍的精細基因組測序研究並揭示靛藍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植物學報》。
  • 青蒿素概念股有哪些 2019青蒿素概念股一覽表
    據報導,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發的青蒿素綠色規模化生產工藝目前已經能夠應用,成功解決了制約相關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那麼,青蒿素概念股有哪些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2019青蒿素概念股一覽表吧。
  • 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 打破生命與非生命界限
    研究團隊在合成染色體的過程中發現合成後的酵母出現眾多的生長缺陷,這讓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合成生物學副教授吳毅陷入焦慮。通過深入研究,他們從大量的候選菌株基因型的表徵中發現缺陷基因靶點,開發出一種利用混菌策略和PCR標籤高效定位生長缺陷靶點的方法。這也為國際項目團隊完成合成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撐,提高了合成效率。
  • 首次發現青蒿素(新中國的「第一」)
    屠呦呦發現的全新抗瘧疾藥物青蒿素,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抗瘧新藥。青蒿素目前仍然是人類治癒瘧疾的唯一選擇。以青蒿素類藥物為基礎的聯合療法,至今仍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瘧疾治療方法,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親歷者說屠呦呦: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青蒿素發現者,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青蒿素是我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批新藥,也是由原衛生部頒發的第一張一類新藥證書,授予中國中醫研究院(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前身)中藥研究所:「你單位研製的新藥青蒿素,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經審查,符合我部頒發的《新藥審批辦法》的規定,特發此證。」
  • 手性技術開掘分子合成新路
    所以,合成單一的手性藥物、農藥等手性化合物是化學家面臨的挑戰。    「反應停事件」引起了許多科學家的重視,於是,怎樣合成單一構型的手性分子就成了化學領域的熱門話題。在八十年代以前,許多人工合成的手性藥物都是以外消旋形式出售。一般來講,外消旋化合物中只有一半是有效的,而另外一半,也就是它的對映體是無用的,有時甚至是有害的。
  • 合成第一個人工酵母染色體
    這就意味著,他們成功合成了第一條能正常工作的酵母染色體,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合成完整的真核生物染色體。這一成果被譽為攀上了合成生物學的新高峰,也是向合成人造微生物等生命體邁出的一大步。  這個研究團隊由來自美、英、法等多個國家的教師和學生組成,他們的領導人是傑夫·伯克(Jef Boeke)教授,他是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系統遺傳學研究所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