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利用常規化學方法首次實現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

2021-01-09 網易新聞

新華網上海7月4日電(仇逸、顧偉民)7月4日,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張萬斌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歷時七年,經過無數次實驗,終於研發出一種常規的化學合成方法,首次實現了抗瘧藥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使青蒿素可以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造福數億患者。

上世紀70年代,我國科學家首先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令全球醫學界歡欣鼓舞。但高興之餘,人們發現如何進行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形成規模化生產卻成了世界性的難題。幾十年過去了,各國科學家都努力破解難題卻見效甚微。由於天然植物中青蒿素含量很低,使得該藥生產成本很高,藥價昂貴。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感染瘧疾患者多達3至5億人,將近100萬人因缺乏有效藥物救治而死亡。

張萬斌教授介紹,目前青蒿素的來源全部從中藥材黃花蒿中提取。全球80%的原料青蒿來自中國重慶酉陽,而且青蒿的產量受環境及天氣的影響較大。同時,種植黃花蒿需要大片的種植面積,消耗大量的有機溶劑,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從而造成嚴重的土地和材料資源的浪費。

能不能用化學合成方法來大量製造青蒿素?國內外科學家也進行了大量嘗試,但至今未見工業化生產報導。自從上世紀80年代初周維善院士和瑞士諾華公司的研究人員分別用化學方法合成青蒿素以來,國內外許多著名化學家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化學合成研究,但收率低,難以產業化。張萬斌教授列了一串數字:1噸的黃花蒿,可以提取6到8公斤青蒿素,每公斤青蒿素達4000到6000元;而且還要產生大量廢料,既浪費原料,又嚴重汙染環境。因此,青蒿素作為重要戰略物資,其工業化生產一直是國際醫藥產業界所面臨的挑戰。因為不能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和高昂的提取成本,青蒿素的價格不菲。

為了破解這個世界難題,張萬斌教授領銜的團隊,從2005年就開始著手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工作。經過七年的探索和努力,終於在近期取得了重大進展。科研人員使用他們所發現的一種特定催化劑,將青蒿酸還原後所得到的二氫青蒿素經過一個無需光照的常規合成途徑,即可方便高效地得到過氧化二氫青蒿酸。然後,經氧化重排可高收率地得到青蒿素。該方法合成路線短,收率高。因為無需光照等特殊化學反應條件,適合於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

張萬斌教授成果的重大突破之點在於:原料可由提取青蒿素的廢料或單糖生物發酵所得,採用關鍵的催化劑得以實現常規化學合成,便於規模化、工業化生產。同時,以接近60%的高收率得到青蒿素,合成效率高。成果有望解決困擾世界醫藥產業界三十多年的青蒿素高效人工合成重大難題,使青蒿素類藥物更加便宜、易得。

目前,這一成果準備申請國際專利。團隊成員將儘快增加實驗場地,擴大研發人員隊伍,策劃中試放大及產業化方案,加速推進產業化進程。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我國利用常規化學方法首次高效人工合成青蒿素
    7月4日,據上海交通大學消息,張萬斌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歷時七年,經過無數次實驗,終於研發出一種常規的化學合成方法,首次實現了抗瘧藥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使青蒿素可以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降低製藥成本,造福數億患者。
  • 我國科學家利用常規化學方法實現青蒿素高效人工合成 - 經濟參考網
    記者日前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張萬斌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歷時七年,經過無數次實驗,終於研發出一種常規的化學合成方法,首次實現了抗瘧藥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使青蒿素可以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造福數億患者。  上世紀70年代,我國科學家首先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令全球醫學界歡欣鼓舞。
  • 科學網—青蒿素實現常規化學方法高效合成
  • 青蒿素首次人工高效合成 昆明製藥接洽新技術
    不過,青蒿素首次實現常規人工化學高效合成的消息,像是一枚重磅炸彈,在這個沉寂多時的行業掀起了不小的波瀾。《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上海交大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張萬斌領銜的科研團隊歷時7年,經過無數次實驗,首次以常規化學方法實現瘧疾治療藥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可使青蒿素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其生產成本將大幅降低,預計兩到三年後將投放市場。
  • 複雜天然產物全合成: 化學合成與生物合成結合的策略
    天然產物全合成主要包括化學合成與生物合成。化學合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28 年Wöhler 實現尿素的合成,隨後的一個多世紀時間裡,天然產物全合成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化學家們不斷挑戰結構複雜的天然產物,完成了包括維生素B12、海葵毒素等一系列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全合成工作。
  • 我國科學家人工合成完整活性染色體
    我國科學家利用化學物質合成了4條人工設計的釀酒酵母染色體,標誌著人類向「再造生命」又邁進一大步。研究結果10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我國也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具備真核基因組設計與構建能力的國家。   釀酒酵母是生物遺傳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模式生物。
  • 人工合成4條酵母染色體 我國科學家開啟「再造生命」新紀元
    化學合成酵母,一方面可以幫助人類更深刻地理解一些基礎生物學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基因組重排系統,使酵母實現快速進化,得到在醫藥、能源、環境、農業、工業等領域有重要應用潛力的菌株。」 我國科學家在合成酵母中發現了什麼? 2014年,Sc2.0已創建了一個單一的人工酵母染色體。
  • 周維善院士等講述青蒿素結構的測定與全合成經過
    19世紀初從植物金雞納樹皮上提取出的奎寧,二是我國科學家20世紀70年代從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青蒿素項目誕生於「文革」時期,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周維善院士主持並參與了青蒿素結構測定和人工全合成。
  • Ang Chem Int Ed:科學家首次實現利用連結化學技術合成DNA分子
    2014年2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南安普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首次揭示,連結化學或許可以用於對人類活細胞內的DNA進行裝配,連結化學(Click Chemistry)是繼組合化學之後又一給傳統有機合成化學帶來重大革新的合成技術,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該項研究為利用純粹的化學方法進行基因合成提供了一條新的道路。
  • 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合成生物學將開啟基因新時代
    2000年,美國波士頓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教授James Collins創建了典型的基因迴路(gene circuit)——基因雙穩態迴路;2002年,美國Wimmer 實驗室,使用已知基因組序列,利用化學合成的方法,製造了歷史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實現了人工合成感染性病毒
  • 新方法可高效合成苯並呋喃衍生物
    ,首次報導了合成苯並呋喃衍生物的新方法。  雲南大學自然資源藥物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羊曉東、張洪彬教授團隊與賓夕法尼亞大學派屈克·沃爾什教授課題組合作,以原料易得的2-氮雜烯丙基和碘代芳基丙二烯基醚為反應物,首次實現了自由基環化串聯分子間偶聯反應,應用於苯並呋喃乙胺類化合物的合成。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作者:何曉東 袁一雪由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研究院研究員詹明生、副研究員何曉東等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光阱中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此前雖有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組演示了在光阱中利用光締合技術將一對異核原子合成單個雙原子分子,但由於受限於光締合過程中伴隨的自發輻射所引起的強的退相干效應,使得無法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 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 打破生命與非生命界限
    研究團隊在合成染色體的過程中發現合成後的酵母出現眾多的生長缺陷,這讓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合成生物學副教授吳毅陷入焦慮。通過深入研究,他們從大量的候選菌株基因型的表徵中發現缺陷基因靶點,開發出一種利用混菌策略和PCR標籤高效定位生長缺陷靶點的方法。這也為國際項目團隊完成合成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撐,提高了合成效率。
  •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合成石墨炔
    隨著富勒烯、碳管及石墨烯等碳材料陸續通過物理方法成功製備,如何製備石墨炔一直是科學研究的焦點。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玉良帶領團隊從表面化學反應結合固態生長合成化學的新視角出發,首次在銅表面上合成了具有本徵帶隙sp雜化的二維碳的新同素異形體石墨炔,開闢了人工化學合成碳同素異形體的先例。
  • 北京大學雷曉光教授:推動人類文明的合成化學
    比如說中國科學家所完成的牛胰島素的人工合成,以及近期Danishefsky教授首次實現了生物大分子藥物,紅細胞聲稱素EPO的人工合成,從而推進了抗貧血症的藥物研發的過程。這是近期在2010年授予的諾貝爾化學獎,有三位科學家分享了這個獎項,包括Heck偶聯、Negishi偶聯以及Suzuki偶聯。這個合成化學的工作,其實是極大的推動了製藥工業的發展,目前有很多小分子藥物的發現,以及工業化的生產都是通過這一類偶聯的合成化學方法來實現的。
  • 人類首次人工合成真核生物染色體
    在我們通常的意識裡,人工合成的物質總是不如天然的,比如人造皮革、人造色素、人造雞蛋等。在吃貨們看來,也是野生的比人工飼養的來得美味。但是在科學界,人工合成還是有不少擁躉的,更有不少科研人員致力於此。而前不久,一項科研成果就掀起了波瀾。
  • 首次發現青蒿素(新中國的「第一」)
    屠呦呦發現的全新抗瘧疾藥物青蒿素,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抗瘧新藥。青蒿素目前仍然是人類治癒瘧疾的唯一選擇。以青蒿素類藥物為基礎的聯合療法,至今仍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瘧疾治療方法,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親歷者說屠呦呦: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青蒿素發現者,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青蒿素是我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批新藥,也是由原衛生部頒發的第一張一類新藥證書,授予中國中醫研究院(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前身)中藥研究所:「你單位研製的新藥青蒿素,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經審查,符合我部頒發的《新藥審批辦法》的規定,特發此證。」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新聞—科學網
    由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研究院研究員詹明生、副研究員何曉東等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光阱中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單個超冷分子,
  • 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
    該校陳弓、何剛團隊首次實現了對具有高「環張力」的苯並氮雜環丁烷類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填補了含氮雜環分子研究的一項重要空白。   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破解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通訊員吳軍輝 記者馮國梧)日前,困擾有機化學界多年的一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被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
  • 我科學家人工合成4條真核生物酵母染色體
    多國合作的「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組計劃」是人類首次嘗試改造並從頭合成真核生物,旨在重新設計併合成釀酒酵母的全部16條染色體。我國科學家此次合成的染色體包括16條中最長的1條。  華大基因理事長楊煥明院士指出,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不同,「原核生物基因組相對簡單,真核生物基因(DNA)豐富且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