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性技術開掘分子合成新路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科學時報記者 黃辛 張建成
    自然界是由各種各樣的物體構成的,手性是自然界的普遍特徵。構成自然界物質中的一些手性活性分子雖然從原子組成來看是一模一樣,但其空間結構完全不同,它們構成了實物和鏡像的關係,和人照鏡子一樣,也可以比作左右手的關係,所以叫手性分子。
    在生命的產生和演變過程中,自然界往往對一種手性有所偏愛,如自然界存在的糖為D-構型,胺基酸為L-構型,蛋白質和DNA的螺旋構象又都是右旋的。所以,當手性藥物、農藥等化合物作用於這個不對稱的生物界時,兩個異構體表現出來的生物活性往往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其中,「反應停事件」就是個突出的例子。反應停曾作為鎮定劑在歐洲應用。一些妊娠婦女服用此藥後,多例出現了海豹畸形胎兒。此事在全世界引起軒然大波。
    後來研究發現,反應停藥物包含的兩種不同構型的異構體中,只有一種異構體起到了治病的作用,而另外一種異構體則有致畸作用。為此,美國的食品醫藥管理部門(FDA)早在1992年就立法禁止手性藥物以兩種對映異構體的混合物形式出售。所以,合成單一的手性藥物、農藥等手性化合物是化學家面臨的挑戰。
    「反應停事件」引起了許多科學家的重視,於是,怎樣合成單一構型的手性分子就成了化學領域的熱門話題。在八十年代以前,許多人工合成的手性藥物都是以外消旋形式出售。一般來講,外消旋化合物中只有一半是有效的,而另外一半,也就是它的對映體是無用的,有時甚至是有害的。針對外消旋藥物的潛在危險性,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在1992年頒布新法案,嚴格限制外消旋藥物的使用。規定要求新藥上市要儘可能以單一的手性異構體形式出售。如以外消旋形式出售的應嚴格研究其另一手性異構體的藥理性質。其它西方發達國家也相繼提出了類似的法案。這些法案對精細化學工業提出了新挑戰。因為藥物製造商將不得不尋找合成單一手性異構體的有效途徑。
    合成化學家多年來一致為發展高選擇性反應而努力,這一需求也為合成化學提出了新的機會。因此,開展不對稱合成方法學的研究並以之對一些已知的或正在臨床研究的藥物進行手性合成和拆分的研究並探討工業化的可能性,不僅有利於改善人類的健康,也有巨大的經濟價值。目前,世界上手性藥物的銷售量已佔整個藥物銷售量的1/3,1999年銷售額達1150億美元,2000年上升為1230億美元,預計2001年將上升至2000億美元。
    最近10年來,國際上手性藥物研究開發已成為藥物發展趨勢,由於手性藥物的重要性和巨大的經濟價值,國際上許多研究機構和製藥公司都在致力於不對稱合成的研究和產品開發,在材料和農藥的研究中手性分子的合成也非常重要。
    作為他們的同行和朋友,戴立信院士說,在有機合成中,需要有高度選擇性的合成反應,對映面的選擇性又是一個最難的問題。三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成功地突破了這個難題,而且他們的方法又比較快地在工業生產中得到應用。因此,他們的工作不僅受到了學術界的關注,也受到產業界的重視。
    他進一步說明,美國人諾爾斯教授在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了不對稱的催化氫化反應,而野依良治對其工作又進行了發展。諾爾斯在孟山都公司利用不對稱合成的氫化技術而研製成功治療帕金森病的L-多巴這一手性藥物。野依良治教授使不對稱氫化反應提高到一個很高的程度。去年,在上海舉行的第19屆國際金屬有機化學會議上,他應邀作了一個大會報告,強調了不對稱合成的高效率和實用性。夏普萊斯教授發明的不對稱環氧化反應和雙羥化反應,已經成為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化學反應。生產部門在研製治療心臟病藥物過程中應用了這個發明,野依良治教授的方法也在消炎藥和抗菌素的合成中得到了應用。
    在這一領域頗有造詣的王東、範青華兩位學者認為,在三位獲獎科學家開創不對稱催化反應研究之前,合成手性分子是非常困難的。而這三位科學家的成就在於找到了高效的手性催化劑和立體選擇性合成的方法,可以高效、方便地製造手性分子的單一異構體。另外,他們發展的不對稱催化反應的方法同時也促進了化學工業和製藥工業的進展,以滿足人們的健康需求。不對稱催化合成作為合成手性物質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其在發展手性技術,滿足社會需求方面將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
    王東、範青華認為,今年獲諾貝爾化學獎的三名科學家「開闢了一個新的領域」,從事的是「原創性、奠基性的工作」,從中也可以看出諾貝爾科學獎的遴選標準。有資格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成果,幾乎都是開創性的基礎研究,而且要經過一定時間的檢驗,才能顯示出科研成果的意義所在。我國在手性研究中的起步較晚,但已有一定的研究規模。
    目前,中國科學家在這一領域已經取得了一些高水平的成果,受到了國際同行,包括這三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的讚賞。但是,同國際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主要在於我們創新的東西很少,幾乎沒有我們自己的新的高效的手性配體,以及具有特色的不對稱催化反應。在手性技術方面,我們的差距就更大。所以,我們既要充滿信心地投入到不對稱催化反應的研究中去,同時也要認識到不對稱催化研究是一個長期的艱苦奮鬥的過程,需要不懈的努力和持續的支持,避免浮躁情緒和「盲目不對稱」熱。
    戴院士深有感觸地說,已退休的年已84歲的諾爾斯教授能夠獲獎,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這說明世界科學界是非常重視科學的原始創新工作。諾爾斯在世界上第一個實現了不對稱催化反應,雖然他當時做出的結果並不是十分完美,工作的結果在英國化學學會的《化學通訊》上發表,也沒有投稿於《科學》和《自然》雜誌。最早獲得突破性的原創工作,有時不一定光芒四射,但卻開拓了新的方向。這次獲獎正說明了是對原始創新工作的尊重。
    戴院士說,他們工作決不是一、二年就能完善的,一些成果是在80年代初期發現的,在到90年代才被完善。要有長期的、持續的工作,才能做出一些好的結果,科學不能浮躁。
    談到幾個諾貝爾獎獲得者與上海有機所的合作和交流時,戴院士說,在他們過去的工作中,有機所的多位科學家和他們有非常友好融洽的交流關係。今年9月,野依良治教授接受有機所應聘擔任該所名譽教授。而夏普萊斯與有機所更有淵源,早在90年初他就已經擔任有機所國家金屬有機化學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曾多次訪問有機所。
    戴院士認為,目前國際上對手性技術的研究方興未艾,國家對於這項研究應該繼續給予重視和支持,鼓勵這些研究成果更好地與產業部門相結合。建立具有自己智慧財產權的不對稱合成技術,為研製開發手性化學品提供良好的科學與技術基礎。

相關焦點

  • 歷時20年,發現手性螺環催化劑,將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至新高度...
    新華網北京1月10日電 題:歷時20年,發現手性螺環催化劑,將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至新高度——訪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得者周其林 新華網 趙秋玥手性螺環催化劑是新世紀不對稱催化領域最重要的發現,已被廣泛應用於不對稱合成反應,成為合成手性分子的重要工具。
  • 確定分子手性有了新方法
    原標題:確定分子手性有了新方法  科技日報多倫多9月17日電 (記者馮衛東)分子就像手套一樣,也有所謂的左手和右手手性。但到目前為止,要確定某一分子具有左手還是右手手性是很困難的。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一隊來自加拿大、德國和瑞士的研究人員為這個具有150年歷史的古老難題提出了一個新的解決方案,這或將成為醫學研究的一項重大進展,為避免藥物的有害副作用帶來希望。  最為人熟知的分子手性現象體現在酸奶中,細菌培養物會產生左旋或右旋乳酸。在這兩種類型中,左旋乳酸要比右旋乳酸對腸道菌群產生更有益的影響。
  • 新型「分手」利器可高效分離手性分子
    南開大學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藥學院陳瑤研究員課題組與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張振傑教授、美國南佛羅利達大學馬勝前教授合作利用生物分子誘導的策略設計合成了一類手性共價有機框架材料並成功地應用於多種藥物、胺基酸等小分子的手性分離。該材料具有造價低、效率高、普適性強等特點,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作為新型「分手」利器,它將大幅降低手性藥物的生產成本。
  • 新方法確定分子「左右手」手性
    原標題:確定分子手性有了新方法   分子就像手套一樣,也有所謂的左手和右手手性。但到目前為止,要確定某一分子具有左手還是右手手性是很困難的。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一隊來自加拿大、德國和瑞士的研究人員為這個具有150年歷史的古老難題提出了一個新的解決方案,這或將成為醫學研究的一項重大進展,為避免藥物的有害副作用帶來希望。
  • 全新手性表徵光能準確區分鏡像分子
    德國非線性光學和短脈衝光譜研究所(MBI)、以色列理工學院以及柏林工業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創建和表徵了一種全新的光,這種合成的手性光使分子的螺旋清晰可見。相關研究發表在最近的《自然·光子學》雜誌上。就像人的左右手一樣,自然界中某些分子具有「鏡像孿生子」。儘管這些孿生分子看起來相似,但它們的某些特性可能有很大不同。
  • 新型「分手」利器可高效分離手性分子—新聞—科學網
    南開大學藥學院研究員陳瑤課題組與該校化學學院教授張振傑、美國南佛羅利達大學教授馬勝前合作,利用生物分子誘導的策略設計合成了一類手性共價有機框架材料,並將其成功應用於多種藥物、胺基酸等小分子的手性分離。該材料具有造價低、效率高、普適性強等特點,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作為新型「分手」利器,它將大幅降低手性藥物的生產成本。相關研究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
  • 科學網—左右大不同的手性分子
    手性現象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大到宇宙星雲,小到日常的螺殼。在微觀世界裡,有一大類分子存在手性異構體,它們互為映像,但不能重疊,這類分子被稱為手性分子。 大多數藥物的活性成分是手性分子,手性分子的兩個鏡像異構體可能具有明顯不同的生物活性,對人體的作用也截然不同。如何實現對手性分子的控制合成,成為擺在科學家面前的一道難題。
  • 城市快報:科學家發現手性分子拆分利器
    有望降低手性藥物生產成本  (本報訊)南開大學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藥學院陳瑤研究員課題組與化學學院張振傑教授、美國南佛羅裡達大學馬勝前教授攜手利用生物分子誘導的策略,設計合成了一類手性共價有機框架材料,並成功地應用於多種藥物、胺基酸等小分子的手性分離。
  • 中國科學報:左右大不同的手性分子
    手性現象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大到宇宙星雲,小到日常的螺殼。在微觀世界裡,有一大類分子存在手性異構體,它們互為映像,但不能重疊,這類分子被稱為手性分子。  大多數藥物的活性成分是手性分子,手性分子的兩個鏡像異構體可能具有明顯不同的生物活性,對人體的作用也截然不同。如何實現對手性分子的控制合成,成為擺在科學家面前的一道難題。
  • 胺脫氫酶合成手性胺醇化合物研究取得進展
    手性胺醇化合物是合成較多重要藥物的前體。目前,製備該類化合物主要通過傳統化學法和生物酶拆分法,前者依賴重金屬而後者轉化率有待提高。經胺基酸脫氫酶(AADHs)定向進化而來的胺脫氫酶(AmDHs)能夠以廉價的氨作為氨基供體,不對稱還原胺化潛手性羥酮生成手性胺醇化合物,理論轉化率可達100%,且副產物只有水,是理想的綠色合成途徑。
  • 發現手性含氮芳香雜環化合物合成新方法
    本報訊 日前,河南大學教授江智勇在可見光不對稱有機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發展光敏劑與手性膦酸協同催化體系,為手性含氮芳香雜環化合物提供新的合成方法
  • 天津工生所在胺脫氫酶合成手性胺醇化合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手性胺醇化合物是合成較多重要藥物的前體。目前,製備該類化合物主要通過傳統化學法和生物酶拆分法,前者依賴重金屬而後者轉化率有待提高。經胺基酸脫氫酶(AADHs)定向進化而來的胺脫氫酶(AmDHs)能夠以廉價的氨作為氨基供體,不對稱還原胺化潛手性羥酮生成手性胺醇化合物,理論轉化率可達100%,且副產物只有水,是理想的綠色合成途徑。如何快速挖掘獲得高性能AmDHs是綠色生物合成手性胺醇領域面臨的難題。
  • 手性物質化學發展趨勢
    合成化學是創造新物質最有力的工具和手段之一,化學家們已經運用這一工具巧妙地通過各種元素的組合創造出了數以千萬計的原本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質,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不同物質之間除了在構成成分上不同外,在立體空間,特別是分子層次或納米尺度的微觀立體空間上,也可能存在著差別。
  • 體手性分子成功合成:化學家創造生命的起點?
    在基於三維的手性分子合成出來之前,人們還沒有辦法真正合成類似於生命體本身組織或遺傳物質的分子。生命體中的遺傳物質,比如DNA,是一種由多層結構構成的體不對稱分子,對這一類分子的成功合成,意味著人們有機會開始介入生命體的模擬和創造過程。
  • 我國學者合成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
    原標題:我學者合成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 記者2月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與同行合作,首次通過在一維納米結構單元中定點選擇性複合磁性材料,利用局域磁場調製電偶極矩與磁偶極矩之間的相互作用,成功合成了一類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該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
  • 手性的顏色,利用光譜法區分手性分子
    四十年前,東安格利亞大學化學教授大衛安德魯斯認為,手性分子在散射光時會產生自己的「諧波」,這些「諧波」與色彩有關,而不是與聲音有關。安德魯斯認為,散射光中觀察到的顏色變化有助於區分分子扭曲的方式。雖然該理論具有邏輯基礎,但仍未得到證實。科學家們試圖用天然分子來證明這一理論,但是其手性結構的光學性質一直未被觀察到。
  • 我學者合成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合肥2月24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與同行合作,首次通過在一維納米結構單元中定點選擇性複合磁性材料,利用局域磁場調製電偶極矩與磁偶極矩之間的相互作用,成功合成了一類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該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
  • 新型MOF-聚合物MMMs膜,高效分離手性分子!
    如今,常見的藥品、食品添加劑等都含有純度較高的手性分子,所以快速、高效的分離手性分子的外消旋混合物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最近,金屬-有機骨架(MOFs)及其衍生物構成的薄膜是一類新興的微孔材料,被用作高效的分子分離膜。其中,部分純手性MOFs有望用於分離手性分子。
  • 上海有機所手性核磁共振「色譜」技術研究獲進展
    手性分子廣泛應用於醫藥、材料及生命等領域,快速確定手性樣品的組成對手性相關科學的發展十分重要。目前,常用的手性色譜分析技術基於分離,相對耗時,難於滿足高通量手性分析的需求。基於光譜方法(如圓二色光譜)可以避免分離,實現原位快速分析,但分析準確性易受微量雜質的幹擾。
  • 華中科大鄭炎松教授課題組在手性AIE分子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英國皇家化學會出版的頂級期刊《Materials Horizons》在線發表了華中科技大學鄭炎松課題組在用手性AIE分子開發圓偏振發光(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 CPL)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題目為「The Largest CPL Enhanc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