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手性分子成功合成:化學家創造生命的起點?

2020-11-23 騰訊網

在基於三維的手性分子合成出來之前,人們還沒有辦法真正合成類似於生命體本身組織或遺傳物質的分子。生命體中的遺傳物質,比如DNA,是一種由多層結構構成的體不對稱分子,對這一類分子的成功合成,意味著人們有機會開始介入生命體的模擬和創造過程。

撰文 | 李存璞(重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

清晨我雙手合十,向鏡子中的我致以親切的問候。我總是在想,如果鏡子中那個長相酷似凡凡的帥氣小夥從鏡子中走出來,我和我的鏡像如何才能被分辨出來呢?

「手性(chirality)」是自然界的一種本質屬性。人類的雙手是人們最容易感知到的一種手性:左手和右手可以合十,左手照鏡子的像(鏡像)與右手一模一樣,但左手卻永遠無法與右手重合。「手性」即用來描述這些「自己與自己的鏡像」無法重合的物質。

手性無處不在。除了左右手之外,比如原子筆裡面的彈簧也具有手性:如果你拆出來的彈簧是符合右手螺旋定則的,那麼它的鏡像則符合左手螺旋定則,二者永遠無法重合在一起。當然彈簧無論左旋還是右旋都可以成就一桿質量過硬的原子筆,但在生命體內互為鏡像的兩個分子卻往往可以起到完全不同的效果:別忘了,構成生命體的核心分子,可能都是手性的。

手性可以按照其「手性來源的維度」進行分類,類似於空間本身的維度,手性可能來自於某個點(0維),或者某個軸(線,1維),或者某個面(2維),或者某個體(3維)。儘管本文不太執著於糾纏手性物質複雜的對稱性和立體化學概念,我們還是在下圖中展示了基於不同維度手性來源的分子及其結構特點。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仔細觀察,看看到底由於什麼原因造成了某個分子和它的鏡像分子無法重疊。

圖1 基於點、線(軸)、面和體的手性分子

手性分子十分常見,我們可以輕鬆獲得一對互為鏡像的分子(互相稱為「對映體」)。這種「一次實驗、雙倍快樂」的真實性卻讓化學家們陷入困擾:因為化學家們往往更執著於獲得某種單一的物質,而非這種物質和它的鏡像組成的一對物質。這種純粹可能有著巨大的潛在價值,而不純粹可能會導致極其嚴重的後果。在所有關於手性分子與其鏡像的案例中,最為著名的悲劇可能是1957年西德格蘭泰藥廠(Chemie Grünenthal)出品的、可以作為抑制妊娠反應的藥物沙利度胺(Thalidomide)的致畸事件。沙利度胺可以起到鎮靜作用,並緩解孕婦的嘔吐感,因此上市之後便在歐洲市場大獲成功。但不幸的是,1960年代歐洲新生兒的畸形率大幅上升,許多服用過沙利度胺的孕婦誕下了沒有臂與腿,或手和腳直接長在身體上的「海豹畸形兒」[1]。

圖2 因孕婦服用沙利度胺所誕生的「海豹畸形兒」[2]

導致「海豹畸形兒」的罪魁禍首並非是全部的沙利度胺。如圖3所繪製的那樣,分子結構幾乎完全相同的沙利度胺 (R)-thalidomide和(S)-thalidomide互為對映體,唯一的不同之處是打*號的碳原子所連的鄰苯二甲醯亞胺和H原子分別指向屏幕外側(粗箭頭)還是內側(斷續箭頭)。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樸素的裸眼3D技術嘗試,幫助學者們方便地標記和認知具有立體結構的分子。這兩種沙利度胺中的R型是安全的,而S型則有致畸型作用:儘管其具體的致畸機制在2010年才被破解[3]。

圖3 互為鏡像的兩種沙利度胺[4]

當人們認識到一對手性分子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時,科學家們就開始追求獲得手性專一的產物:比如只要R構型或者只要S構型的分子。許多分離手性分子的技術由此發展起來,而另一類研究——合成獲得手性專一的產物——也成了不少有機化學家的興趣所在。遺憾的是,如果不使用手性專一的原料或者使用具有手性的催化劑,就不可能獲得手性專一的產物,儘管在生命體內的遺傳物質、酶、組成細胞的分子等往往都是具有手性的。那麼既然不可能憑空產生手性專一的分子,化學家和生物學家就自然而然地提出兩個問題:一個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先有手性專一的分子,還是先有生命?另一個是人造雞蛋的問題,人類能憑藉自己的手段合成生命物質,乃至重新創造生命麼?

既然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已經爭議多年而陷入詭辯,擅長有機合成的化學家們開始逐步搭建人工生命物質體系。從低維度到高維度的手性專一分子被逐漸創造出來:注意是創造而非複製,因為絕大多數的這些有機分子並非自然界中已存在的。從前述圖1中可以看到,從0維到3維,這些分子的複雜程度逐漸提升。事實上,0維的基於點的手性分子、1維的基於線的手性分子和2維的基於面的手性分子早已被人類所合成。但一直以來,3維的基於體的不對稱手性分子的合成卻還未能實現,直到今年6月,南京大學/美國德州理工大學李桂根團隊在Research期刊上報導了一種全新的多面3D手性分子的合成[5]。李桂根老師等人的工作非常靈巧,利用了兩步偶聯反應就將萘環與苯環實現了三維連接,進而利用胺基與三氯氧磷高效的環化反應鎖定異構體,實現了三維體手性分子的構建。

為什麼一定要實現體手性分子的合成?人們合成的種種手性分子可以對生命體起到不同的作用,許多手性分子被應用於藥物、生物催化等領域。這些具有手性的分子或者可以高效地結合某個病原體的位點,或者可以催化某個生命體內的化學反應加速/減速進行,或者可以代替生命體內的某種分子發揮作用。但在基於三維的手性分子合成出來之前,人們還沒有辦法真正合成類似於生命體本身組織或遺傳物質的分子。生命體中的遺傳物質,比如DNA,是一種由多層結構構成的體不對稱分子,對這一類分子的成功合成,意味著人們有機會開始介入生命體的模擬和創造過程。

當人類掌握了體手性分子的合成技能,未來將有哪些發展呢?

如果你看過《三體》這本科幻小說,你應該知道高維度的生命體對低維度具有碾壓性的攻擊能力,維度越高,生命體越高級。儘管化學並非科幻小說,但如果需要真正的認識生命中的化學,或者用化學理解生命,人們必須要掌握與現有生命體系維度相匹配的手性分子合成技能。

此外,體手性分子可能帶來全新的藥物。不同於現階段的藥物設計思路,體手性分子或許可以模擬體內的遺傳物質、摺疊的蛋白質等大型手性分子,按照需求設計、合成體手性分子,將有可能開闢全新的藥物體系。

體手性分子可能幫助人們獲得全新的人造組織。現有人造組織多基於細胞培養,而一旦有機化學家用全合成的策略強勢介入人造組織的設計、合成,那麼更高級、無缺陷的人造組織將蓬勃發展。但在一切開始之前,我們需要進一步探討倫理學問題。

體手性分子可能幫助人們設計和創造生命體。如同前面所提及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一旦科學家們掌握了設計合成類似遺傳物質的技術,則從小分子開始重新搭建生命體將成為可能。當然,針對有機化學家的倫理學需要認真全面的重新討論。

未來會怎樣?清晨我雙手合十,向鏡子中的我致以親切的問候,鏡子中那個長相酷似凡凡的帥氣小夥可能正坐在我身邊。他是人造的我的鏡像,看起來一模一樣,但我們體內的每一根DNA的螺旋方向都完全不同,我還是我,鏡像還是鏡像,我和我的鏡像如何才能被分辨出來呢?

參考文獻

[1] 藥物致畸上萬嬰兒背後的手性,是宇宙、生命及一切的答案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109842.html

[2] The Thalidomide Catastrophe by Martin Johnson, Raymond G Stokes and Tobias Arndt – review. https://www.standard.co.uk/lifestyle/books/the-thalidomide-catastrophe-by-martin-johnson-raymond-g-stokes-and-tobias-arndt-review-a3880221.htm

[3] Enantiomer in Thalidomide Causes Birth Defects. http://meremisanthropicme.blogspot.com/2011/09/enantiomer-in-thalidomide-causes-birth.html

[4] Ito T, Ando H, Suzuki T,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primary target of thalidomide teratogenicity[J]. science, 2010, 327(5971): 1345-1350.

[5] Wu G, Liu Y, Yang Z, et al. Multilayer 3D Chirality and Its Synthetic Assembly[J]. Research, 2019, 2019: 6717104.

作者簡介

李存璞,重慶大學化工學院副教授,B站UP主(id李肚鍍),主要從事能源材料的研究。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任何形式的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和摘編。轉載授權請在「返樸」微信公眾號內聯繫後臺。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返樸》,科學家領航的好科普。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文小剛與生物學家顏寧共同出任總編輯,與數十位不同領域一流學者組成的編委會一起,與你共同求索。關注《返樸》(微信號:fanpu2019)參與更多討論。二次轉載或合作請聯繫fanpusci@163.com。

相關焦點

  • 小孩子才做選擇題,化學家什麼都想要!
    手有左右之分,手性也有「左手性」和「右手性」之別。一般我們認為鏡面對稱且無法重合的兩個物體具有不同的手性。 手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屬性,從宇宙星雲到海洋貝殼再到微觀分子,隨處可見都有手性的身影。
  • 荷蘭科學家用簡單方法制出單一手性分子
    原標題:荷蘭科學家用簡單方法制出單一手性分子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蓋倫)荷蘭內梅亨大學天體化學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制出了具有單一「手性」的類胺基酸分子。這可能揭示地球生命起源之謎,或者像彗星探測器正在做的那樣,解釋宇宙生命的起源。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化學家首次成功合成純碳環
    在大多數化學家放棄嘗試很久之後,終於有研究團隊合成出了第一個由18個原子組成的環狀純碳分子。由原子力顯微鏡拍攝的碳-18分子的三維圖像。化學家先合成了一個由碳和氧組成的三角形分子,然後通過施加電流進行操縱,得到了這個碳-18環。
  • 手性技術開掘分子合成新路
    構成自然界物質中的一些手性活性分子雖然從原子組成來看是一模一樣,但其空間結構完全不同,它們構成了實物和鏡像的關係,和人照鏡子一樣,也可以比作左右手的關係,所以叫手性分子。    在生命的產生和演變過程中,自然界往往對一種手性有所偏愛,如自然界存在的糖為D-構型,胺基酸為L-構型,蛋白質和DNA的螺旋構象又都是右旋的。
  • 合成生物學:人造生命的起點?(圖)
    合成生物學:人造生命的起點?  5月20日,美國科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在《科學》上公布了創造出歷史上首個「人造單細胞生物」的消息。文特爾的成功之處,在於用化學試劑合成了人工染色體,並在另一微生物中顯示出生物功能。DNA是決定生物性狀的遺傳密碼,卻不是生命的唯一組成部分。  從這個意義上講,文特爾只不過創造了部分生命。這項研究成果最為直接的意義,只是人造的支原體可以利用化學合成的染色體生存繁殖,並導致山羊的乳腺炎。「首次創造生命」之說言之過甚。
  • 化學家如何把小小的分子玩弄於股掌之上?
    我自己的研究領域是有機合成。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這兩個名詞,很多人都聽說過,但實際上這是一個很古老的、錯誤的劃分,只是現在保留了名字而已。 在幾百年前,大部分人信仰神學且錯誤地認為所謂的有機和無機是以生命的有無來劃分的,所以會把和生命有關的化學過程歸為有機;和生命無關的,比如金木水火土這些沒有生命的物質歸為無機化學。
  • 文特爾和他的「人工合成新生命體」
    如果JCVI-syn1.0不是新生命體,那麼JCVI-syn3.0是不是呢?首先,到底改變多少才算新生命體,本來就沒有嚴格的定義。如果改變少數幾個基因就是,那轉基因動植物,甚至實驗室裡用來克隆DNA的大腸桿菌都是,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更不用說了,而這些要比JCVI-syn1.0早好幾十年。
  • 生物狂人人工合成新生命體
    (原標題:文特爾:兩次成功合成新生命體的科學狂人)
  • 化學家合成史上最小芳香環
    在苯環的結構基礎上,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芳香環被化學家的巧手合成出來。你知道最小的芳香環是什麼嗎?事實上,這個最小芳香環的記錄是剛剛才創造的。最近,德國維爾茨堡大學Holger Braunschweig教授帶領的化學家團隊成功地合成出了穩定的基於硼原子的三元環(B3環),這是迄今為止最小最輕的芳香環。這種小芳香環除了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化學結構和化學鍵,還有不錯的實際應用前景。
  • 科學家發現弱核力導致生命體出現不對稱性—新聞—科學網
  • 化學家或揭開地球生命起源的化學與環境條件
    然後不知為何,就在這鍋史前大雜燴中,突然出現了生命的關鍵組件——蛋白質、糖類、胺基酸、細胞壁等。在接下來的幾十億年中,這些物質將不斷組合,最終形成第一批地球生命。許多化學家投入畢生精力,試圖弄清生命起源時的化學與環境條件。但地質記錄提供的線索寥寥,他們便親自合成幾十億年前也許存在的簡單分子,測試這些遠古時期的「酶」能否將史前原材料轉化為生命必備要素。
  • 2020年化學家造出哪些炫酷的分子?
    近日,美國化學會旗下的《化學與工程新聞》(C&EN)發布了「2020年度分子」(Molecules of the Year),共有7個分子登上明星榜單。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構造了一個16nm寬的分子輪,其中包含12個卟啉和162個π電子。
  • 創造新的生命形式
    但是合成生物學家可能還有其他議程。他們將「重新設計生命」稱為「生成支持達爾文進化的化學系統」。佛羅裡達大學的兩位化學家稱自己為合成生物學家,儘管如此,但他們揭示出他們打算創造「非生命與生命之間的橋梁」。[自然評論遺傳學,2005年7月]合成生物學家想證明什麼?
  • 2020剛剛到來,2019化學家造出的哪些化合物最炫酷?
    1、合成的最長、最扭曲的全苯取代並多苯結構2、甲烷被關在C60裡面大家對於C60或許並不陌生,這是其中一種碳的同素異形體,由60個C原子構成中空結構,形狀酷似足球。今年,研究人員用C60捕獲了甲烷。甲烷是第一種有機分子,也是目前為止最大的一種被這樣捕獲的分子。
  • 化學家們開發出生物啟發的控制合成多烯的策略
    多烯存在於自然界,具有反應性,並在許多生物過程中發揮作用,因此化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對高效構建這些化合物感興趣,尤其是為了能夠將它們用於未來的生物醫學應用。然而,這種設計目前既不簡單也不便宜,給有機化學家帶來了重大挑戰。
  • 矽碳在酶的作用下首次結合 能創造矽基生命嗎?
    生物體中的酶是串聯碳原子的行家裡手。但就我們所知,這些酶從來沒能將碳和矽連接到一起。考慮到矽在地球上的豐富度緊排在氧之後,碳和矽之間也沒有什麼大差別(同屬一族,均有有四個電子,活性類似),這個事實難免不讓人驚訝。矽基生命的想法長久以來一直吸引著科學家,在《星際迷航》電影中就出現了矽基生命的角色Horta。
  • MIT 研究團隊研發了自動化的化學合成系統,為化學家帶來福音
    眾所周知,設計一個新的化學合成耗時耗力,涉及大量單調冗長的工作,比如混合化學物質、測量溫度、分析結果等;如果沒有成功,則需要重新開始以上過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研發了一個自動化的化學合成系統,可承擔很多單調冗長的工作,為化學家空出時間,更多地去從事分析性和創造性的研究工作。
  • 機器人「化學家」,自主優化合成納米材料
    就算順利優化,找到了最佳方案,但還有可能面對另外一個大坑——可重複性!估計很多人都或多或少遇到過無法解釋的實驗不能重複問題。製備方法一樣,甚至原料批次都一樣,換一個實驗室或換一個人操作,可能就做不出來。這不但讓科學變成了玄學,而且還有更可怕的,就是別人用懷疑的語氣質問你,「你的實驗怎麼重複不出來?」「有沒有造假?」
  • 氣態下金屬甲烷分子合成獲成功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2月20日報導,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科學家首次成功地將金屬原子插進了甲烷氣體分子中,並精確地測定了所得到的「金屬-甲烷化合物」分子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