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特爾和他的「人工合成新生命體」

2021-02-15 科學公園

如果JCVI-syn1.0不是新生命體,那麼JCVI-syn3.0是不是呢?首先,到底改變多少才算新生命體,本來就沒有嚴格的定義。如果改變少數幾個基因就是,那轉基因動植物,甚至實驗室裡用來克隆DNA的大腸桿菌都是,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更不用說了,而這些要比JCVI-syn1.0早好幾十年。好吧,syn3.0比syn1.0精簡一半,把接受了這個合成基因組的M. capricolum 叫新的生命體應該沒有問題。可是這個新的生命體只有基因組是人工合成的,細胞的其它成分都是原來就有的,跟生命的從頭合成 (de novo synthesis)完全兩碼事,難度相差千萬倍。因為即便我們能夠精確測定細胞全部組成成分,也能全部合成它們,把它們組裝成一個生命體還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細胞不是一碗珍珠翡翠白玉湯,把這些成分隨便攪和攪和就能表現出生命的特徵,它要求裡面的分子必須在適當的地方、適當的時間以適當的量存在並形成合適的濃度梯度。大分子要在特定空間裡以特定的方式摺疊組裝成多維結構以及跟其它特定的分子發生相互作用。這些特定的空間(細胞器或者整個細胞)必須與外界隔離但又要在需要的時候以特定的方式跟外界發生一定程度的交流。如果只是合成基因組,沒有其它細胞成分的幫助把它轉錄成RNA,繼而翻譯成蛋白質,那它只是一堆由四個字母串成的密碼。裡面的信息如果缺乏破譯機制,得不到傳遞,那它只是一堆垃圾。可以相當肯定地說,不依賴於已有生命體和它們的產物的新生命體的從頭合成,在我們這輩子都不會發生,在人類這個物種滅絕之前能否發生都很難說。 

JCVI-syn1.0和3. 0無疑都代表了人類技術的進步。文特爾小組的主要成就是在原有基礎上發展了長鏈DNA的合成、拼接和測序技術;發明了合成的全基因組的移植技術(不同於細胞核移植技術)。就象我已經說過的,JCVI-syn3. 0的主要意義在於幫助我們了解到底最少需要多少基因才能支撐最基本的生命形態。生命的從頭合成,在能預見的將來既不可能也沒必要出現。

有意思的是,文特爾和柯林斯,這兩個曾經的競爭對手,一個是公開的無神論者,一個是公開的基督徒。我無法理解作為基督徒的柯林斯是如何做到在人類對生命以及整個自然界的認識日新月異的今天仍然保持對神的信仰的,但是作為無神論者的文特爾,應該無意充當上帝去創造新的生命,媒體最好不要把這樣的角色強加於他。

相關焦點

  • 生物狂人人工合成新生命體
    (原標題:文特爾:兩次成功合成新生命體的科學狂人)
  • 人工生命合成:意義重大亦需法規護航
    其中一篇來自美國科學院院士、紐約大學醫學院教授傑夫•博克團隊,另一篇則來自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  酵母染色體融合是人工合成生命的創新,也是中國科學家繼20世紀60年代人工合成胰島素和轉運核糖核酸(tRNA)之後的另一個突破性成果。
  • 科學網—「人造生命之父」文特爾:生命是一臺圖靈機
    ·文特爾發表題為《2012:生命是什麼?》今年恰逢「計算機科學之父」圖靈誕辰100周年,文特爾提出:「生命是一臺圖靈機。」 克雷格·文特爾是一位試圖回答生命本質的生物學家。他發現,DNA鹼基配對和圖靈機二進位的工作原理非常類似。「如果人體是一臺機器,DNA便是軟體。」他說,「『軟體』寫好後,RNA轉錄和蛋白質表達便按照預定程序進行。」
  • 合成生物學:人造生命的起點?(圖)
    5月20日,《科學》雜誌上公布了文特爾的最新成果:他在實驗室中通過化學合成「絲狀支原體絲狀亞種」的DNA,並將其植入去除了遺傳物質的山羊支原體體內,創造出世界上首個「人造單細胞生物」。這個被命名為「辛西婭」(Synthia)的生物立即給公眾帶來了驚嘆、爭議和恐慌。  但在學術沙龍上,多位專家指出,媒體中廣為使用的「首次合成人工生命」之說,並不準確。
  • 美國造出最簡單的人工合成細胞:473個基因
    美國科學家24日宣布設計並製造出最簡單的人造合成細胞,其基因組是迄今已知最小的基因組,僅包含維持生命必需的基因。這被認為是生命科學領域的突破性進展,將有助推進對生命奧秘的認知。這項由美國基因組研究先驅克雷格·文特爾領導的研究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他們的人工合成細胞中僅僅包含473個基因,是生命世界中基因數量最少的有機體,但依然具有自我複製能力。相比之下,人類的基因數量超過2萬個。
  • 可以用化學合成任何生命 人工生命的進展可能比人工智慧還快
    2017年12月27日,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在深商大會上表示,未來的5-10年,我們可以化學合成任何生命,人工生命(合成生命)的進展可能比人工智慧還快。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汪建先生的話,源於2017年3月15日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和華大基因的科學家同時在科技界頂級雜誌《科學》(Science)發表的四篇文章,這四篇文章分別描述了如何用化學的方法合成酵母基因組的4條染色體。這是構建人工生命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進展。這項工作,入選了我國十大科技新聞和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 「人造生命」誕生引爭議 科學家被指「扮演上帝」
    有人認為它預示著生命科學可能進入新紀元,但一些嚴厲的批評者則指責文特爾「想扮演上帝的角色」。  美國總統歐巴馬很快致信總統生物倫理問題委員會主席古特曼,要求在一周內評估這項研究在醫學、環境和安全等領域的影響。  15年「製造」出最簡單生命體  聽證會是一次正面交鋒。
  • 人工設計生命引倫理爭論:生命意義將喪失?
    文特爾表示,他們用「四瓶化學物質」為他們的「人造細胞」設計了染色體,然後把這個基因信息植入另一個修改過的細菌細胞中,這個由合成基因組控制的細胞具有自行複製的能力。用單純的科學眼光來看,這無疑是一項重大的科學進步,然而,這項研究所具有的社會意義卻需要進行哲學和倫理的考察和評判。下面刊發的這篇文章即是表達了一種哲學和倫理學的思考與擔憂。我們歡迎有興趣於此的學者朋友繼續發表看法。
  • 2010十大科學突破:人工合成生命上榜
    從這些發現中,《連線》雜誌評選出2010年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從人工合成生命到三親胚胎,再從可能發現新的人類祖先到適於居住的系外行星,科學界在這一年可謂碩果纍纍。合成DNA培育自複製生命2.合成DNA培育自複製生命5月,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的生物工程師培育出可以自行複製的合成生命。在他們手上,遺傳密碼就像是軟體,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修改。首先,他們利用 電腦繪製出基因組,而後列印出DNA片段。隨後,DNA片段被植入酵母細胞並自行拼接在一起。
  • 世界首例人造生命體 顛覆人類生命本質
    儘管有種種爭議,文特爾的研究仍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美國賓州大學生物倫理學家亞瑟·卡普蘭說:「研究成果可以徹底平息有關生命到底需不需要特殊力量才能被創造和生存下來的爭論,甚至可以顛覆人類長久以來對於生命本質的看法,讓人們重新審視自身和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其深遠意義堪比伽利略、哥倫布、達爾文和愛因斯坦等先賢對人類發展做出的貢獻。」
  • 美國科學家造出最簡單人造合成細胞:只含473個基因
    美國科學家24日宣布設計並製造出最簡單的人造合成細胞,其基因組是迄今已知最小的基因組,僅包含維持生命必需的基因。這被認為是生命科學領域的突破性進展,將有助推進對生命奧秘的認知。 這項由美國基因組研究先驅克雷格·文特爾領導的研究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他們的人工合成細胞中僅僅包含473個基因,是生命世界中基因數量最少的有機體,但依然具有自我複製能力。
  • 我國科學家人工合成完整活性染色體
    2010年,美國科學家首次將人工合成的基因組植入一個原核細菌,開啟了化學合成生命的研究大門。不過,包括動物、植物和真菌在內的真核生物,其染色體更加複雜,設計與合成的難度也更高。   元英進說,此次研究解決了合成單細胞真核生物的基本科學問題,為未來設計、構建複雜的真核生物細胞提供了更多知識儲備。
  • 科學家完成首例「人造生命」惹倫理風險爭議
    文特爾的團隊為這個項目奮鬥了15年,耗資超過 4000萬美元。2008年,他率先宣布製造出合成細菌基因,但它未能操控細胞。他當時說,這是第一個合成細胞,是地球上首個自我複製的物種,它的母親是一部計算機。現在,它帶領我們跨越邊界,進入一個新的世界,這預示著人類探索人造生命邁出了重要一步。
  • 「人造生命」意味著多少可能性
    來自美國加州Scripps研究所的化學教授弗洛伊德·羅穆斯伯格宣布,他所帶領的實驗小組成功打破了ATCG的束縛。首次用自己在實驗室合成的、自然界中不存在的X-Y鹼基對和相應的胺基酸,成功在實驗室創造了包含ATGCXY六種鹼基的全新生命體。2017年11月29日在線出版的《自然》雜誌刊登了這一重大發現。  這一發現被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 美誕生世界首個「人造生命」
    人類有了「造物主」的能力  項目的負責人克雷格·文特爾將「人造生命」起名為「辛西婭」。他表示:「『辛西婭』其實是一個人工合成的基因組,是第一個人工合成的細胞,也是第一種以計算機為父母的可以自我複製的生物。」文特爾先將「山羊支原體」的內部挖空,再向其中注入「絲狀支原體」,最後新的支原體終於開始自我複製,成為世界首個「人造生命」。
  • 人造生命
    1818年,「科幻小說之母」瑪利.雪萊筆下的生物學家,在一個雨夜終於組裝出了一個「人」,並激活了他的生命。  今年7月8日,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納耶尼亞教授發表論文,宣布成功地將人胚胎幹細胞誘導為「人造精子」。一個多月後,美國生物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宣布,如果不出差池,「人造生命」年底就將誕生。  人類對於生命起源、生命的秘密始終充滿好奇。
  • 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 打破生命與非生命界限
    基因組重排:人工合成染色體走向應用  「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有什麼用?」這是元英進經常被問及的問題。  雖然合成酵母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科研價值,但作為基礎研究,想要在應用領域出成果,著實不易。但元英進團隊給出了合成酵母「應用研究」的一條新路。
  • 美制出世界首例人造生命 將來可造特殊功能生物
    由美國生物學家文特爾領導的研究團隊,重塑「絲狀支原體絲狀亞種」(Mycoplasma mycoides)這種微生物的DNA,並將新DNA片段「黏」在一起,植入另一種山羊支原體中。新生命1個月前誕生,暱稱「Synthia」(合成體),這種微生物由藍色細胞組成,能夠生長、繁殖,細胞分裂了逾10億次,產生一代又一代的人造生命。
  • 人造生命引發倫理擔憂 美國國會舉行聽證會
    文特爾等人造生命研究專家定於27日在國會就引發倫理擔憂的人造生命研究作證。擔憂:流出實驗室怎麼辦?文特爾率領的研究小組20日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首次培育出由人工合成基因組控制的細胞,從而向人造生命形式邁出關鍵一步。
  • 人工創造一個生命體,並讓它活下來,最少需要幾個基因?
    六年前,克雷格·文特爾(Craig Venter)和他的團隊以絲狀支原體(Mycoplasma mycoides)的基因組作為模板,化學合成出一整套支原體的基因組,並將它移植到除去了DNA的山羊支原體(Mycoplasma capricolum)細胞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