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生命

2021-01-17 搜狐網

  人造生命

  是不是有可能給每個人背上都接種上葉綠素?這樣人類就可以自身進行光合作用,製造能量養活自己

  《瞭望東方周刊》特約撰稿李雍麗  上海報導

  「在極度的不安中,我把激活生命所需要的各種儀器放在我的周圍,準備給躺在我腳下的軀體注入生命。已經凌晨一點了,雨滴狂亂地打在窗上,蠟燭即將燃盡。突然,就在火苗臨近熄滅的微光裡,我看到那具軀體睜開了渾濁昏黃的眼珠,呼吸急促,四肢痙攣地抽搐起來。」1818年,「科幻小說之母」瑪利.雪萊筆下的生物學家,在一個雨夜終於組裝出了一個「人」,並激活了他的生命。

  今年7月8日,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納耶尼亞教授發表論文,宣布成功地將人胚胎幹細胞誘導為「人造精子」。一個多月後,美國生物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宣布,如果不出差池,「人造生命」年底就將誕生。

  人類對於生命起源、生命的秘密始終充滿好奇。繼克隆之後,「人造生命」已經成為人類最關注的話題。而與克隆不同的是,「人造生命」採用的是合成生物學的方法。

  真的會有人工組裝的「異類」生活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嗎?

  人造生命重在「改造」

  2001年,文特爾野心勃勃地宣布將利用人工合成的遺傳物質,在實驗室裡製造一種在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種。2003年,他的團隊合成了噬菌體基因組。4年後,他將絲狀支原體DNA移植到山羊支原體細胞中,首次實現了不同細菌種類的整個基因組的替換,將一種物種變成另一種物種。2007年10月8日,他表示已在實驗室成功地製造出一個合成的人造染色體。2009年8月21日,他再次向外界宣稱,年底或出現「人造生命」。

  面對或許即將誕生的人造生命形態,世界充滿好奇、疑惑和擔憂。

  「每個『生命』必須具備三個最基本要素,新陳代謝、遺傳,以及能夠承載起上述運行功能的實體,也就是細胞。能夠具備這些條件的就可以算作是生命體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國屏院士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他認為,文特爾所作的研究可能是將人們在試管裡合成的染色體,放在細胞膜內,並實現其運行、代謝、遺傳,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就可以宣稱現在有了一個「人造細胞」。而人造生命還可以由較低級的形態體現,譬如人造的病毒或類病毒,這些「生物」能夠借用現有的細胞去實現代謝和遺傳功能。而更長遠的「人造生命」目標,是要按照人的要求去改造和創造生命過程或生物體。在這方面人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合成生物學從技術層面而言,有很強的工程性。」趙國屏解釋說,「它以合成生命為目標,在系統生物學知識的指導下,以對生命過程進行設計為基礎,從認識、鑑定編碼生命最基本的基因和調控模塊開始,建立合成模塊等分子元件並加以準確而有效的組裝,最終創造出達到設計目的的新的生命系統。當然,它最實用的方向,並非強調從頭合成,而是強調在設計指導下的改造。」

  不是為了人造「人」

  「改造生命的目的是什麼?不是為了像科幻電影裡那樣,用機器造一個『人』出來。」趙國屏說,很多年後,當人類可以合成一個胚胎幹細胞的時候,基本上就有了合成動物的能力,當然,也包括「人」。但是,其目的應該是利用合成生物學研究認識胚胎幹細胞,使之為人類健康服務;而不是在「複製人」之後,再搞「人造人」。

  他認為,目前改造生命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帶動生物製造和生物轉化,其中一個重要的應用是生物質能源研究。

  地球上,除了陽光、風和水等能源,工業化以來的人類主要使用的能源是來自石油和煤炭的化學能。就其形成過程而言,石油和煤炭的本質都是太陽能經由生物(光合作用)作為媒介轉化、積聚而來。

  生物對太陽能轉換而來的生物質能量的利用效率很高,然而這個能量的利用過程是分步的、緩慢和分散的(個體化的)。

  「我吃一頓午飯所得到的能量就足以支持我一下午的工作,但如果用這碗飯來燒水,一杯水都燒不開,更不用說用於開車了。」趙國屏說,「反之,能量積聚方式的不同,決定了石油和煤具有了高度濃縮的特性,可以極快地大量集中釋放。所以,當人們直接從植物澱粉或秸稈生產出酒精等生物質能源時,也必須付出代價,消耗能量和時間將這些分散的物質集聚轉化成高度濃縮的狀態。使用合成生物學開發生物能源就是希望通過改造生物,降低這種集聚轉化的成本。」

  他說,即便如此,生物質能源在未來也不大可能成為最主要的能源使用方式,能佔據可替代能源10%左右的比例已經不錯了。

  除了對於生物能源的貢獻之外,人造生命在醫學、製藥、化工、材料、農業等多個領域之中。現今,合成生物學最為知名的服務於產業的實例是在酵母中產生青蒿酸。青蒿素,一種最有效的抗惡性瘧疾藥物,歷來是直接從植物青蒿中提取。2006年,美國科學家吉斯林成功地通過構建了表達青蒿酸合成基因的酵母菌,又通過合成生物學設計改造,使其發酵產量大幅增加,有可能進入產業生產。

  將帶來科學革命

  早在1965年,我國成功地人工合成胰島素,接著,又有人工全合成tRNA,兩者都在國際上引起轟動。

  這樣突破型的科學技術,雖然形成了一定的生物試劑技術平臺和相應的產業,但是其影響遠不如人工合成DNA技術。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人工合成DNA解決了合成生物學的關鍵問題——人工合成基因。

  「今天,我們既要看到合成生物學的科學意義,更要看到其工程技術意義,還要看到它的產業意義。舉例來說,過去,人們一般在體外改造抗生素,而有了合成生物學,我們就可以實現抗生素在微生物體內改造,甚至設計生產一些以前沒有的化合物,為人類服務。」

  合成生物學「改造」的特點,令人產生浪漫想像——是不是有可能給每個人背上都接種上葉綠素,自身進行光合作用製造能量養活自己呢?

  趙國屏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假如確有這樣一個人,到了火星上,發現食物不夠,必須靠身上的葉綠素,利用太陽光來獲得能量;他立即覺得能吸收太陽光的面積太少了,於是就長了很多手,以增大體表面積;之後又發現光合作用必須的水吸得不夠,於是就長了很多條腿去吸水——這時,他發現自己變成了一棵樹,再也不具備動物行動自如獲取食物的能力了。

  「任何改造都必須基於自然規律,不能超越自然規律。」這是他的結論。

  合成生物學的「改造」,或許將影響人們的健康生活。

  趙國屏對未來40年合成生物學進入中國百姓生活進行了一番想像:「它將逐步在工業上被成熟應用,由此影響能源、材料和化學品(包括藥物)的研究和開發;將有力影響對植物和動物生命過程規律的研究,特別是在幹細胞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影響人類的健康事業;還可能改變農業和生態環境工程的技術能力,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合成生物學還是人類攻克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等根本性難題的最有效武器之一。從這些意義上說,未來合成生物學帶給人類的,將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科學革命。」

相關焦點

  • 「人造生命」是把「雙刃劍」
    (5月22日 新華網)然而,面對影響力不亞於世界第一次核爆炸的「人造生命」成果,相當部分科學家並沒有表現出喜悅,而是「心情複雜,態度審慎」。有媒體評論認為「人造生命」成功是把「雙刃劍」。對此,美國總統歐巴馬表現了相當敏感。
  • 人造生命的哲學反思
    無論文特爾的構想能否完全實現,人造生命的雛形(人造細胞)的創造過程已經用實證的科學成就把生命目的論的哲學玄思轉化為實在經驗的可以重複操作的科學產品,使生命目的論在人造生命領域內獲得了實證科學的支撐。從這個意義講,人造生命通過了了,此實證科學的成就(人造細胞)在現象界確證自由意志的目的和創造性本質藉彌合現象和物自體之間的鴻溝,超越並推進了古典生命目的論。
  • 人造生命的雙刃劍效應不可忽視
    在權威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雜志評選出的年度十大科學進展中,美國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製造出第一個完全由人造基因指令控制的單細胞細菌一事位居前列。《科學》雜志認為,這項研究向人為創造簡單生命邁出關鍵一步。
  • 人造生命的得到與風險
    克萊格凡特研究所數十名科學家歷時十餘年,花費四千萬美金,終於成功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個能自我複製的人造生命,之後該成果在《科學》上發表。歐巴馬得知後第一時間要求美國國家生命倫理委員會在本周舉行聽證會,「評估此研究將給醫學、環境、安全等領域帶來的任何潛在影響、利益和風險……保證美國能夠在倫理道德的界限之內,以最小的風險獲得此研究成果帶來的利益」。
  • 「人造生命」是不是達克摩斯之劍?
    20日,美國科學家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誕生,並將它命名為「人造兒」。這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實驗表明,新的生命體可以在實驗室裡「被創造」,而不是一定要通過「進化」來完成。
  • 「人造生命」意味著多少可能性
    「未來的5-10年,我們可以化學合成任何生命。」「技術發展速度非常快,未來人工生命合成技術的發展可能比人工智慧還快。」最近,作為國內某知名生物技術公司董事長的汪建在一次訪談中語出驚人,預言「人造生命」將成為人類科技爆發的下一個風口。
  • 美誕生世界首個「人造生命」
    綜合外媒21日報導,美國生物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在實驗室中製造出世界首個具有自我繁殖能力的人造生命細胞,人類的能力已拓展到可以「操縱」自然界。不過這一科技突破也引來不少詬病。美國總統歐巴馬下令在下周舉行聽證會討論這一問題。
  • 《自然》邀專家評價「人造生命」誕生
    八位不同專業領域專家分別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美國生物學家Craig
  • 人造生命優於自然生命嗎
    提出「人工的好還是自然的好」這個問題是基於今天人類似乎認為,世間一切沒有什麼東西是人創造不出來的,尤其是在生命和自然的領域。比如,人造美女,商業廣告說27天就可以迅速打造;比如複製人類,醉心於創造人的人認為設計人類的時代已經到來,比如創造基因超人。   人類有「創造一切」的自信當然不是壞事,因為人類現有的一切都是人類創造和勞動的結果。
  • 部分科學家認為「人造生命」或會帶來巨大風險
    但許多科學家擔心,人造細菌內核(屬於人造生命科學研究的最初始階段的發展)可能會給人類的生存帶來巨大風險。  凡特聲稱,這種「人造生命」的人造細菌可以製造生物燃料,可以幫助人類從巖石和工業廢料中提取金屬,可以幫助人類將洩漏的石油轉化為無毒物質。科學家可以利用「人造生命」的人造細菌製造新藥物和疫苗,製造可以在火星或者其他星球上生存的有機聲明等。
  • 從人類基因組到人造生命:克雷格·文特爾領路生命科學
    這是地球上第一個由人類製造並能夠自我複製的新物種。Craig Venter的團隊將這一人造細胞稱作「Synthia」(意為:合成體)。 回顧Venter團隊製造人造細胞的研究歷程,這項工作早在1995年就開始了。在2007年,Venter團隊就已經掌握了在這兩種支原體中進行基因組轉移的技術,只不過當時的操作對象是蕈狀支原體內的天然DNA。
  • 世界首例人造生命體 顛覆人類生命本質
    2010年5月20日,美國私立科研機構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誕生
  • 郭繼衛:「人造生命」能否帶來軍事變革
    人造生命元年  2010年5月20日,美國基因研究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誕生,這是第一個人工合成的細胞,也是第一種以計算機為父母的可以自我複製的生物。它有一個富於魅力的名字:辛西婭(synthia,意為人造兒)。  一石激起千重浪。
  • 科學家完成首例「人造生命」惹倫理風險爭議
    本月20日,美國科學家宣布,他們在創造人工合成生命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步,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即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誕生。他們將它命名為「人造兒」。該項實驗表明,新的生命體不一定要通過「進化」來完成,也可以在實驗室裡「被創造」。消息傳出,立即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許多科學家對這一成果給予了積極評價,但也不乏憂慮之聲。
  • 人造生命引發安全倫理擔憂
    美國科學家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誕生,並將它命名為「人造兒」。虛擬的弗蘭肯斯坦博士所言也許正是領導這項研究的克雷格·文特爾在面對新生命體時的心聲。  生命的起源一直是人類科學中最神秘且最令人嚮往的未定之謎。人類對生命的創造意味著什麼?如何控制這些能自我複製的人造生命?人類能製造出更高級的生物嗎?誰能擁有人造生命基本工具的專利權?
  • 科學網—「人造生命之父」文特爾:生命是一臺圖靈機
    本報訊(記者甘曉)當地時間7月12日,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召開的歐洲科學開放論壇上,被譽為「人造生命之父」的美國生物學家克雷格
  • 英國「人造生命」實驗惹爭議,若創造另一種生命,人類會怎麼樣?
    或許在未來人類還可以擁有創造生命的能力。也許這不是無稽之談,也不是異想天開。畢竟一切皆有可能。而最原始最嚴格的人造生命的定義,大約應該是從零開始,從沒有生命的物質合成出有生命的物質,而我們知曉現成的這些所謂人造生命。大多數都是由現有的動物進行改造進化而來的。所謂的人造生命並不是可能繼續製造出來的,生命也不是復史死前動物完成對物種多樣性的重新補充。
  • 人造生命引發倫理擔憂 美國國會舉行聽證會
    文特爾等人造生命研究專家定於27日在國會就引發倫理擔憂的人造生命研究作證。擔憂:流出實驗室怎麼辦?文特爾率領的研究小組20日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首次培育出由人工合成基因組控制的細胞,從而向人造生命形式邁出關鍵一步。
  • 合成生物學:人造生命的起點?(圖)
    合成生物學:人造生命的起點?  5月20日,美國科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在《科學》上公布了創造出歷史上首個「人造單細胞生物」的消息。  但在學術沙龍上,多位專家指出,媒體中廣為使用的「首次合成人工生命」之說,並不準確。文特爾的成功之處,在於用化學試劑合成了人工染色體,並在另一微生物中顯示出生物功能。DNA是決定生物性狀的遺傳密碼,卻不是生命的唯一組成部分。  從這個意義上講,文特爾只不過創造了部分生命。這項研究成果最為直接的意義,只是人造的支原體可以利用化學合成的染色體生存繁殖,並導致山羊的乳腺炎。
  • 「人造生命」成生物武器溫床?專家:可能性極小
    合成生命是指從其它生命體中提取基因,建立新染色體。然後將其嵌入已經被剔除了遺傳密碼的細胞之中,最終由這些人工染色體控制這個細胞,發育變成新的生命體。該項技術是2010年美國《科學》雜誌、《時代》雜誌評選的十大科學突破之一。合成生命的誕生,為生命科學研究帶來了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