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化學合成任何生命 人工生命的進展可能比人工智慧還快

2020-11-23 電子發燒友

可以用化學合成任何生命 人工生命的進展可能比人工智慧還快

發表於 2018-01-17 09:56:03

2016年以來,以AlphaGo為標誌的人工智慧技術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成為了民眾熱議的話題。2017年12月27日,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在深商大會上表示,未來的5-10年,我們可以化學合成任何生命,人工生命(合成生命)的進展可能比人工智慧還快。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汪建先生的話,源於2017年3月15日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和華大基因的科學家同時在科技界頂級雜誌《科學》(Science)發表的四篇文章,這四篇文章分別描述了如何用化學的方法合成酵母基因組的4條染色體。這是構建人工生命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進展。這項工作,入選了我國十大科技新聞和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DNA與染色體

1、基因組和染色體都是什麼?

地球上的不同生命或者不同物種,都是由其細胞內的遺傳物質,即脫氧核糖核酸分子(DNA)決定的。DNA分子很特別,是一種雙鏈的結構,含兩條由四種不同核苷酸單體串起來的單鏈,以反向的雙螺旋互相糾纏延伸。這四種核苷酸單體結構很相似,分為三個部分,其中二個部分的結構都是相同的,只有一個部分的結構不同,這部分結構叫「鹼基」,根據鹼基的不同,四種核苷酸單體分別叫 A、T、G、C。非常奇妙的是,A與T、G與C可以通過其鹼基配對。DNA分子就是通過這些單體的配對而形成雙鏈。一條單鏈上某個位置如果是單體A,對應的另外一條單鏈上必然是單體T。DNA雙鏈分子結構,是1953年由美國科學家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與英國科學家弗蘭西斯·克裡克(Francis Crick)發現的。他們後來得到了1962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四種A、T、G、C單體的不同排列組合,就構成了每種生命的密碼本。DNA雙鏈分子上有不同的區域,有的代表基因,有的和基因調控相關,但是也有一些區域(比如細菌的DNA)甚至很多區域(比如人的DNA),我們其實還不知道有什麼作用。奇怪嗎?不奇怪。科學上還有太多太多未知。因為DNA雙鏈分子上分布著基因,所以科學上通常又把一個物種的DNA統稱為「基因組」。不同物種的基因組大小不同,通常以「百萬鹼基對」為單位。嚴格意義上,其實這是「百萬核苷酸單體對」。但是生物學很特別,跟其他理工科不同,存在很多說法上的約定俗成,行外人可能哭笑不得,行內人倒習以為常。這裡按下不表。

2、我們什麼時候破譯了各種生命的基因組序列或者密碼本?

1970年代之前,我們其實不知道任何基因組的具體ATGC序列。其後,美國科學家沃特·吉爾伯特(Walter Gilbert) 和英國科學家弗雷德裡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發明了DNA測序方法,並因此獲得了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祖籍福州的美籍華人、美國康內爾大學吳瑞教授,對此方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當時這項方法的效率和速度都比較低,只能用來測DNA片段、某個基因或者一些特別小的基因組。1977年,第一個完整的基因組,一種叫phi X 174的細菌病毒測序完成,只有5,386個鹼基。為何這裡的單位是「鹼基」而不是前文的「鹼基對」呢?因為這個病毒和很多病毒一樣,比較特殊,其基因組是單鏈的DNA。嚴格意義上,病毒也不是完整的生命,只能算是生命的「寄生蟲」。

進入1980年代,測序方法的不斷改進和自動化,使得基因組測序工作得於迅速推進。1995美國科學家克雷格·文特爾(Craig Venter)領導的小組發布了第一個完整的能夠獨立生存的生命、流感嗜血桿菌的基因組序列,共 1,830,137 鹼基對(或1.8百萬鹼基對),估計有1500個基因。流感嗜血桿菌是一種細菌,屬於原核生物。1996年,科學家公布了第一個真核生物、酵母的基因組序列,大約有6千多個基因。上文提到的大腸桿菌,其基因組測序是1997年完成的,大約有4千多個基因。那大家肯定會想到,人類的基因組呢?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是在1990年啟動的,2000年第一份草圖完成,2004年正式完成,經歷了15年,一共發現大約有2萬多個的基因。如果我們把人類基因組的序列印刷成書的話,大約要262,000頁,或者175本厚書。其它與人比較相近的哺乳動物基因組測序也先後相續完成。有意思的是,人們發現大猩猩的基因組與人基因組96%相似。

3、有基因組測序,就必有基因組合成,必有人工生命

人類很早就知道通過化學的方法合成短片段的DNA。通過這些短片段DNA的組裝,科學家們開始探索化學合成基因組。很自然地,第一個合成的就是病毒基因組。2003年,同樣是美國科學家文特爾小組,利用化學方法合成了上文提到的phi X 174的細菌病毒基因組。2005年,科學家們重新設計合成了另外一個叫T7的細菌病毒基因組。2008年,文特爾小組化學合成了一種叫生殖道支原體(Mycoplasma genitalium)的細菌基因組,長度約0.58百萬鹼基對,但是此時他們還沒能把這個合成基因組移植到受體細胞中並證明其有生命的功能。2010年,這個小組人工合成了相近的絲狀支原體(Mycoplasma mycoides)基因組,共1.08 百萬鹼基對,並移植到受體細胞中。一段時間後,該移植細胞完全由合成基因組控制。就這樣,他們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的人工生命。當然,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文特爾小組是用了10多年的時間,才走到這一步的。根據時間推算,這項工作大約起始於本世紀初,即人類基因組測序的草圖完成之時。

第一個人工生命 「辛西婭」

文特爾小組將這個人工生命命名為」辛西婭」(synthia)。這個人工合基因組,絕對大部分序列與該絲狀支原體天然的基因組是一致的。但是該小組也加入了一些原先不存在的DNA序列(他們稱之為「水印」)。其中蘊含了一些名言,比如「去生活、去犯錯、去跌倒,去勝利、去從生命中重造生命」、「我無法建造的東西,我也不能理解」。後者出自加州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

此後,人們又相繼合成了其它細菌的人工生命。很自然,科學家們的下一個目標會是真核生物,顯然,酵母是最好的選擇。這項工作始於2005年,並逐步形成了一個中國科學家參與在內的國際「合成酵母計劃」。科學家們首先選擇了第3號染色體,這項工作主要由美國科學家傑夫·伯德(Jeff Bode)小組完成。天然的3號染色體原有316,667鹼基對,他們對此進行了小心但是大量的工程設計或者說「重新編寫」,最終人工的3號染色體含有272,871鹼基對,比天然的少了13.8%。該染色體被導入酵母細胞,取代了原來的3號染色體,得到了第一個人工的酵母細胞。這項工作發表在2014年的《科學》雜誌上。

4、人工生命與合成人

現在回到我們的題目:「人工生命離我們多遠?」,答案其實是人工生命早就在我們的身邊。這些合成生命,比如合成酵母,有重要的科學和經濟價值。比如,合成酵母有助於人類更深刻地理解一些基礎的生物學的問題;另一方面合成酵母有很多巧妙的工程設計,可以實現定向的人工進化,在醫藥、能源、環境、農業、工業等領域有非常重要的應用潛力。

現在問題是,下一步會不會是合成人的基因組、合成人?這個工作其實已經開始。2016年,國際上相關科學家已經開會討論啟動這個項目,有些觀點已經發表在當年的《科學》雜誌上。目前,一些基礎性技術性工作已經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實驗室開展。當然,從合成酵母的基因組到合成人的基因組,存在巨大的技術屏障。首先是規模上的難度,人的基因組是酵母的270多倍;其次是技術上的難度,比如染色體移植在酵母中比較容易實現,但是對於人體細胞,就非常困難。這些技術屏障,是否能夠在5-10年得到解決,我們拭目以待。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未來人工智慧將與人工生命融合
    仿生獸 我們的學術領域很自然地與生物學和化學重疊,但還包括計算機科學、天體生物學、物理學、複雜系統、網絡科學、地質學、進化科學、生命起源研究,當然還有人工智慧和動物行為研究。我們的標語是,「生命本該如此。」
  • 人工生命全景圖:如何創造出超越人工智慧的生命系統
    總的來說,正如人工智慧研究者開發一些程序,用各種方式模擬已知的人類智能,而不一定就什麼是「智能」達成一致,人工生命研究者試圖創建動態系統來模擬已知生物的生命,而不一定就什麼是「生命」達成一致。換句話說,人工生命追求的是一組功能,可以將生命定義為一個進程,並允許你在特定條件下在合適的平臺上「運行」它,就像你可以在許多不同的硬體平臺上運行一個軟體一樣。
  • 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 打破生命與非生命界限
    2017年3月,天津大學、清華大學、華大基因的中國科學家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研究成果形成的4篇論文以封面的形式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  2018年3月,天津大學合成生物學元英進教授牽頭負責的「酵母長染色體的精準定製合成」研究成果入選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 你喜歡人工智慧嗎?快來了解一下人工生命吧
    我們的學術領域很自然地與生物學和化學重疊,但還包括計算機科學、天體生物學、物理學、複雜系統、網絡科學、地質學、進化科學、生命起源研究,當然還有人工智慧和動物行為研究。我們的標語是,「生命本該如此。」要開始解釋這個領域,很自然就要先解釋我們所說的「生命」究竟是什麼意思。你可能認為這個問題在很久以前就已經解決了:生命是指某種生長和繁殖的東西是活的。
  • 生物狂人人工合成新生命體
    3月24日,美國《科學》雜誌發表了的一項研究表示,文特爾及其團隊設計並製造出了最簡單的人工合成生命體。此次設計的人工生命僅有維持生命所需基因,這一數字僅為473個,是目前已知最小的生命體基因組,該研究可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細胞中每個必需基因的功能。儘管該生命體只有473個基因,但約有31%的基因的生物學功能仍未被發現。連文特爾也不得不驚嘆生命的複雜,遠超出我們想像。
  • 人工生命:模擬智能的社會互動
    人工生命基於創造式的方法,使用多主體模擬生命過程,洞察日常世界中的現象。在這個虛擬世界中,主體與一組確定的人工化學物質相互作用,以維持自己的「生命」。人工生命可以為智能的出現提供社會背景。人工生命的另一個領域是合成生物學,目的是創造生物生命形式,通常也被稱為「軟人工生命」(Soft AL),即通過計算機媒介創造的新的生命形式,是具有自然生命特徵或行為的人工系統。
  • 合成生物學:生命科學的「利器」
    1828年,德國化學家弗裡德裡希·維勒無意在無機實驗中合成了尿素,揭開了人工合成有機物的「合成化學」序幕。這樣,進化過程中「猜測」的祖先物種或分子體系,將可能被合成,並加以定向的詮釋;而被各種「假說」「對照」分割研究的複雜生命現象,也可以實現整合的定量研究,解析因果機制。
  • 人工合成4條酵母染色體 我國科學家開啟「再造生命」新紀元
    在合成染色體的過程中,他們還突破了生物合成方面的多項關鍵核心技術,比如:突破合成型基因組導致細胞失活的難題,設計構建染色體成環疾病模型,開發長染色體分級組裝策略,證明人工設計合成的基因組具有可增加、可刪減的靈活性,等等。這些技術將幫助在全世界的生命科學研究和相關實際應用中大顯身手,其價值不可估量。
  • 什麼是人工生命 | 集智百科
    認為它們並不構成任何生態系統進化過程的一部分。然而對於人工生命的潛力,依然有很多不同觀點:強人工生命模擬立場認為(參見強AI),「生命是可以從任何特定的介質抽離的過程」(約翰·馮·諾依曼 John von Neumann)。值得注意的是,湯姆·雷 Tom Ray宣布,他的程序Tierra不是在計算機中模擬的生命,而是在其中成合成生命。
  • 禁地——人工合成生命:複製生命需要什麼條件?
    如果不是那場爆炸,那塊被我們稱為地球的大石頭,生命恐怕還沒這麼容易誕生出來。生命的共通性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生命的誕生是一個很不容易的過程。它不僅需要誕生前十足的幸運,還需要努力去獲取生存所必須的能量,甚至還要自我繁殖以維持生命的延續。
  • 繼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之後,中國科學家再次在人工生命合成領域取得...
    北京時間8月2日凌晨,英國《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的論文「創建有功能的單染色體酵母」。這是繼上世紀六十年代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之後,中國科學家再次利用合成科學的策略,去回答生命科學領域一個重大的基礎問題,為人類對生命本質的研究開闢了新方向。
  • 2010十大科學突破:人工合成生命上榜
    從這些發現中,《連線》雜誌評選出2010年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從人工合成生命到三親胚胎,再從可能發現新的人類祖先到適於居住的系外行星,科學界在這一年可謂碩果纍纍。這種恐龍頭上的羽毛可能呈 亮黃色,喉部有斑點,身體呈灰色,翅膀上還有白色羽毛。同樣的技術隨後被用於確定一種巨型企鵝的顏色。合成DNA培育自複製生命2.合成DNA培育自複製生命5月,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的生物工程師培育出可以自行複製的合成生命。在他們手上,遺傳密碼就像是軟體,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修改。
  • 人工智慧的下一步是什麼?我們應如何定義生命?
    他們正在對人工智慧進行改進,力圖創造出能夠實時讀取人類情緒的下一代個性化機器人。那麼,人工智慧機器人的下一步是什麼呢?如果它們能夠模擬生物,我們能否授予它們作為生物的資格?甚至能否授予它們人格呢?近年來一系列令人激動的技術進展,如能夠利用核酸鏈開展快速平行計算的生物計算機、以及索菲亞等具有人工智慧的類人機器人等,都需要科學家好好定義「生命」這一概念。
  • 從「合成一個蛋白質」到「合成生命」,上海繼續「領跑」生命科學...
  • 「人造生命」意味著多少可能性
    「未來的5-10年,我們可以化學合成任何生命。」「技術發展速度非常快,未來人工生命合成技術的發展可能比人工智慧還快。」最近,作為國內某知名生物技術公司董事長的汪建在一次訪談中語出驚人,預言「人造生命」將成為人類科技爆發的下一個風口。
  • 新時代奮鬥者|合成人工生命 這項「上海科研成果」使人類對生命...
    ,其中最突出的標誌性成果是:在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在1981年,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tRNA),這兩項成果在生命起源研究上具有重大意義。2018年8月,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覃重軍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自然界不存在的簡約化生命——僅含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相關成果在《自然》雜誌發表。中國學者再一次利用合成科學策略,去回答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基礎問題,為人類對生命本質的研究開闢了新方向。
  • 合成生物學:人造生命的起點?(圖)
    5月20日,《科學》雜誌上公布了文特爾的最新成果:他在實驗室中通過化學合成「絲狀支原體絲狀亞種」的DNA,並將其植入去除了遺傳物質的山羊支原體體內,創造出世界上首個「人造單細胞生物」。這個被命名為「辛西婭」(Synthia)的生物立即給公眾帶來了驚嘆、爭議和恐慌。  但在學術沙龍上,多位專家指出,媒體中廣為使用的「首次合成人工生命」之說,並不準確。
  • 當人工生命來到我們身邊
    互動 | 人工生命 | 合成基因你還記得你第一次知道人工生命時,是什麼反應嗎?是期待,還是厭惡?
  • 合成生物學:生命科學的「利器」(開卷知新)
    1828年,德國化學家弗裡德裡希·維勒無意在無機實驗中合成了尿素,揭開了人工合成有機物的「合成化學」序幕。這樣,進化過程中「猜測」的祖先物種或分子體系,將可能被合成,並加以定向的詮釋;而被各種「假說」「對照」分割研究的複雜生命現象,也可以實現整合的定量研究,解析因果機制。
  • 《未來簡史》作者:人工智慧崛起後無機生命逐步替代有機生命
    我們的生命將根據計算機智能設計,脫離原先有機化合物的限制,脫離原先有機化學的限制,突破原先的限制而進入一個無機的世界。在我們有生之年,有可能看到有機生命會逐步被無機生命所替代。我們會逐步看到有機化學規律和無機智慧性的生命形式並存。原先我們是碳基的,未來生命形式當中,矽基會成為主要的生命形式。這是我們有生命以來的40億年當中第一次出現的一個重大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