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之後,中國科學家再次在人工生命合成領域取得...

2021-01-17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生物都擁有傳遞遺傳信息的「生命天書」——染色體,但不同物種的染色體數量各不相同。可以將一個細胞裡的所有染色體合併成一條嗎?合併之後又會發生什麼?這個腦洞大開的假設,最終由中國科學家實現了。

北京時間8月2日凌晨,英國《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的論文「創建有功能的單染色體酵母」。這是繼上世紀六十年代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之後,中國科學家再次利用合成科學的策略,去回答生命科學領域一個重大的基礎問題,為人類對生命本質的研究開闢了新方向。

去另一個「平行宇宙」探索生命本源

人類擁有23對染色體,但我們的猿類表親擁有24對,而雄性傑克跳蟻只有1條染色體。這些由千萬年進化而得來的染色體具有什麼優勢?物種對於染色體總數的變化有多大容忍度?這些看似無聊的問題,卻對人類認識生命的本質、起源和進化有著重要意義。

科學家沒有可能讓地球生命朝著與現在不同的方向再進化一遍,因此傳統生命科學研究手段很難回答這樣的科學問題。發端於本世紀初的合成生物學,卻給了科學家一種嘗試的可能——用人工方法,將天然真核細胞中的染色體合併成一條,再看看細胞會發生怎樣的改變。

這就仿佛去探尋另一個平行宇宙!這次,《自然》雜誌發表了覃重軍研究團隊的成果,他們率先將釀酒酵母的16條染色體合併為一條。同一期雜誌還發表了來自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傑夫·博伊克教授團隊的成果,他們只完成了將釀酒酵母的16條染色體合併成兩條,比中國科學家差了一口氣。

「這可能是在合併過程中,由於合併序列的不同所導致的。」《自然》雜誌在配發的「新聞和觀點」中表示,中美兩個研究團隊創造出來的新型酵母菌株,將使人類對染色體結構與功能有更深入的認識。

「破釜沉舟」轉型,終在國際前沿勝出

「在這次競爭中,我們可以說完勝了美國科學家!」覃重軍掩抑不住內心的興奮。美國科學院院士傑夫·博伊克是研究釀酒酵母的遺傳學大家,國際酵母基因組計劃的總負責人。2017年,美國《科學》雜誌發表的七篇有關釀酒酵母全基因組合成論文的工作,就是由他主導。當時,中國科學家參與其中,並發表了四篇論文。

「如果沒有七八年前從傳統的鏈黴菌分子操作研究向合成生物學的痛苦轉型,就無法獲得今天的成功。」覃重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過去五年中,他寫下了超過2000頁的科學思考和實驗設計,每一頁內容都見證了過程的曲折。

2011年,覃重軍加入中國科學院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從構建模塊化簡約化大腸桿菌和天藍色鏈黴菌底盤細胞入手,建立起了一支精幹的研究團隊,並與同事嘗試創新一系列高通量基因組操作體系。就在最困難的時候,他獲得了來自中科院、植生所的經費支持,「我是研究所裡有名的經費『負翁』,但終於成功了!」

伴隨「人工生命」發展,倫理研究亟需跟上

人類能否創造生命?2010年,美國科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和他的科研團隊透過《科學》雜誌報導了世界首個人造生命「辛西婭1.0」的誕生,引發了全世界轟動。如今,中國科學家成功將染色體「十六合一」,這表明天然複雜的生命體系是可以通過「人造」變簡約的,自然生命的界限也可以被人為打破,人們甚至可以創造出自然界本不存在的生命形式。

人造生命的出現,勢必在倫理上提出很大挑戰。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趙國屏說,合成生物學的倫理規範還有待建立,目前更多的依靠科研經費資助方的自覺審查。技術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哪些技術可以公開、哪些應該保密,才能最大程度發揮合成生物學的「正能量」,倫理學家應儘快介入研究。

近年來,歐美等發達國家在這一領域投入了大量研發經費和產業基金,全球合成生物學發展十分迅速,中國的合成生物學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就論文發表數量來看,中國合成生物學研究已處於世界第二。合成生物學是化學、工程學、信息學、物理學和生物學等多學科交叉的一個嶄新的生物學研究領域,涉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多項重點領域,其智慧財產權如何保護,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相關焦點

  • 人工合成胰島素登頂化學合成之巔
    此外,對於化學合成多肽來說,「51」在彼時是個天文數字。重重困難讓這個「遙遠」遙不可及,然而,中國用7年的堅持不懈,通過人工合成胰島素登頂化學合成之巔。這是一條被國外科學家從理論上證明不可能走通的路。「胰島素是一個蛋白質,不僅分子量大而且結構非常複雜,分子中含有三對雙硫(-S-S-)鍵。
  • 從「合成一個蛋白質」到「合成生命」,上海繼續「領跑」生命科學...
    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耿美玉課題組與上海綠谷製藥研究院聯合科研團隊共同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病的全新發病機制。同時他們研製的抗阿爾茨海默病糖類藥物GV-971正在申報新藥批文,一旦上市將打破世界上該領域16年未曾出新藥的沉寂。
  • 揭秘1965年中國人工合成胰島素險獲諾貝爾獎真相
    1965年9月17日,中國首次人工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許多人認為,這是中國科學家與諾貝爾獎距離最近的一次——不但證明了中國人是聰明的,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還證明了中國在科研領域可以和西方發達國家相競爭,甚至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
  • 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 打破生命與非生命界限
    本期周刊聚焦天津大學元英進教授團隊牽頭負責的「酵母長染色體的精準定製合成」項目和最新研究成果,進一步解讀合成生物學究竟是一門怎樣的學科,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有何科學價值。  「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這一合成生物學領域的「關鍵詞」隨著中國學者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問世,逐漸進入公眾視野。
  • 人工生命合成:意義重大亦需法規護航
    其中一篇來自美國科學院院士、紐約大學醫學院教授傑夫•博克團隊,另一篇則來自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  酵母染色體融合是人工合成生命的創新,也是中國科學家繼20世紀60年代人工合成胰島素和轉運核糖核酸(tRNA)之後的另一個突破性成果。
  • 打開人造生命的大門 這回中國人工合成領先一步
    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國屏的評價則流傳更廣:這項成果是繼上世紀60年代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和tRNA之後,中國學者再一次利用合成科學策略,去回答生命科學領域一個重大的基礎問題。  如今成果發布已經過去一段時間,隨之而來的思考和追問並沒有停止。
  • 為什麼人工牛胰島素沒獲得諾獎?並非是人員太多,它有一根本不足
    可能我們所了解的版本大多都是這個,但當時的條件下,中國的人工牛胰島素真的能夠獲得諾貝爾獎嗎?在當時的國際上,人工合成胰島素其實是一種潮流,不僅僅是中國,也有多個國家在當時有不少專注於此項研究。中國科學家在合成牛胰島素的方法上並沒有本質上的突破和創新,所以這也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國的工作是不可能被授予諾貝爾獎的!
  • 我國科學家人工合成完整活性染色體
    新華社發   生命可以設計和再造嗎?我國科學家利用化學物質合成了4條人工設計的釀酒酵母染色體,標誌著人類向「再造生命」又邁進一大步。研究結果10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我國也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具備真核基因組設計與構建能力的國家。   釀酒酵母是生物遺傳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模式生物。
  • 我科學家人工合成4條真核生物酵母染色體
    小】 語音播報   3月10日,《科學》雜誌在封面推介中國科學家的這意味著人類在設計併合成複雜人工生命的過程中取得重大進展。我國也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具備真核基因組設計與構建能力的國家。  繼「DNA雙螺旋發現」和「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之後,以基因組設計合成為標誌的合成生物學引發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如果說基因測序是「讀」基因,那麼合成生物學就是「寫」基因。
  • 人工合成4條酵母染色體 我國科學家開啟「再造生命」新紀元
    國內外同行指出,這是繼合成原核生物染色體之後的又一裡程碑式突破,開啟人類「設計生命、再造生命和重塑生命」的新紀元。記者趙永新攝 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意義何在? 曾參與「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的華大基因理事長楊煥明院士介紹說,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是繼「DNA雙螺旋發現」和「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之後,以基因組設計合成為標誌的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
  • 人工再造生命體?華大基因等成功合成染色體
    中國證券網訊 3月10日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以封面的形式同時刊發了中國科學家的4篇研究長文。4篇長文介紹了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面的系列重大突破: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此前國際同行奮鬥多年才發現了一條,這項研究或開啟「再造生命」新紀元。
  • 可愛的中國,奮進的上海 | 「三葉草」的詩篇:人工合成核糖核酸背後...
    本篇圍繞「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展開,生動記述了那個年代上海科學家勇攀科學高峰的頑強精神和聰明才智。我國科學工作者經歷了13年的曲折路程,終於得到了璀璨的玉帶,在核糖核酸的人工合成上,取得了國際領先地位。啊,記載著遺傳信息密碼的核酸,如今是否還記下了這樣的珍貴信息——中國科學工作者的頑強精神和聰明才智。 「三葉草」破土而出20世紀60年代,年輕的中國生化科學事業異峰突起,在世界上首先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力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
  • 中國科學家成功創建世界首例人工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中新社上海8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2010年美國科學家創建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之後,中國科學家又讓「人造生命」獲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這一合成生物學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科研成果,北京時間8月2日獲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新時代奮鬥者|合成人工生命 這項「上海科研成果」使人類對生命...
    ,其中最突出的標誌性成果是:在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在1981年,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tRNA),這兩項成果在生命起源研究上具有重大意義。2018年8月,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覃重軍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自然界不存在的簡約化生命——僅含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相關成果在《自然》雜誌發表。中國學者再一次利用合成科學策略,去回答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基礎問題,為人類對生命本質的研究開闢了新方向。
  • ...覃重軍 釀酒酵母 人工合成 單細胞真核生物 端粒-中國新聞-東方網
    原標題:打開人造生命的大門 這回中國人工合成領先一步  這回中國人工合成領先一步  人造單染色體酵母與天然酵母細胞對比圖  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國屏的評價則流傳更廣:這項成果是繼上世紀60年代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和tRNA之後,中國學者再一次利用合成科學策略,去回答生命科學領域一個重大的基礎問題。  如今成果發布已經過去一段時間,隨之而來的思考和追問並沒有停止。
  • 中國人工合成生命裡程碑:創建全球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其中一篇來自酵母染色體人工合成領域「老將」、美國科學院院士、紐約大學醫學院教授傑夫博克(Jef Boeke)團隊,另一篇則來自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
  • 生物狂人人工合成新生命體
    圖片來自wired.co.uk編者按:生物狂人克雷格·文特爾(Craig Venter)沉寂數年之後,最近又造出一個大新聞。3月24日,美國《科學》雜誌發表了的一項研究表示,文特爾及其團隊設計並製造出了最簡單的人工合成生命體。此次設計的人工生命僅有維持生命所需基因,這一數字僅為473個,是目前已知最小的生命體基因組,該研究可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細胞中每個必需基因的功能。
  • 打開人造生命大門 中國科學家人工合成單染色體酵母
    8月2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背靠背」同時在線發表了兩篇有關酵母染色體的成果,一篇來自覃重軍團隊,另一篇則來自酵母染色體人工合成領域的「老將」——美國科學院院士傑夫博伊克。不同的是,這一次覃重軍團隊領先一步,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自然界中本不存在的簡約生命——僅含單條染色體的酵母真核細胞。
  • 離人工合成生命又近了一步!我國科學家完成4條釀酒酵母染色體的...
    突破生物合成多項核心技術 合成生物學是繼「DNA雙螺旋發現」和「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之後的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美國科學院院士傑夫·伯克發起了釀酒酵母基因組合成計劃,試圖重新設計併合成釀酒酵母的全部16條染色體。
  • 不可思議:科學家人工合成DNA創造新生命
    美國加州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近日用一段延伸的遺傳密碼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生命形式。科學家向大腸桿菌中引入了一些該細菌中本不存在的DNA分子。雖然修改後的大腸桿菌遺傳密碼中多了兩個片段,但仍能像正常細菌一樣生長和複製,這為科學家創造全新的人造生命奠定了一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