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工牛胰島素沒獲得諾獎?並非是人員太多,它有一根本不足

2020-12-27 歷史有料

諾貝爾獎自1901年首次頒發以來,一直被視為各領域備受矚目的焦點,當然,除了因為是世界公認的頂級獎項之一,還有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豐厚的獎金。當然就諾貝爾本人來說,也沒有想過他設置的這一個獎金會在今天有這樣大的影響力。

1896年,諾貝爾去世後,留下的遺產約有3100萬瑞典克朗,但這3100萬瑞典克朗本身並不是諾貝爾獎獎金本身,這筆錢由諾貝爾基金會來負責管理,諾貝爾基金會是一家成立於1900年的私人機構,其對履行諾貝爾的遺願負有最終責任,而其主要的責任便是管理諾貝爾的遺產,以保證其資產的穩定性。同時,基金又用這筆錢進行投資,確保一定的回報。這些年,基金會通過投資獲得的回報比有16%,而因獎項支出以及基金會運營也只佔有2.1%,這也是諾貝爾獎頒了這麼多年,卻始終沒有用盡的重要原因,而且其本身還會受到瑞典政府以及其他人士的捐贈,也就讓它一直堅持下來,成為了每年的一場盛會。

中國人自然也對諾貝爾獎充滿了期許,畢竟這從一方面代表了國際上的認可。但直到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還未有以中國人的身份獲得此項獎項,而直到今天,也只有莫言以及屠呦呦兩人獲得了此殊榮。雖然說其中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但對於中國人來說,這又何嘗不是遺憾。

其實中國人很早就有衝擊諾貝爾獎的心願,也有衝擊諾貝爾獎的實力。此前兩彈一星功勳王淦昌本有獲得諾貝爾獎的機會,但最終哥還是與之錯失。早在王淦昌留學德國時期,就已經取得了足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成就。1931年,王淦昌提出了可能發現中子的實驗設想,這在世界範圍內屬於首次,但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以及王淦昌在國際影響力的不足,所以他沒有多想就將該研究的設想公開了出來。不料第二年,一個英國科學家按照這個實驗思路進行了研究,最終發現中子獲得了諾貝爾獎。只能說是很大一個遺憾。

但除此之外,一個研究團隊此前也有獲得諾貝爾獎的實力,很多人也認為他們也應該獲得諾貝爾獎,但最終還是錯失了。而這個團隊便是上世紀60年代研究出人工牛胰島素的科學家們。

關於此項研究沒有拿到諾獎的原因,有諸多說法,其中頗有影響力的是:每次諾獎最多只能授予3人,但中國一下子報了 10幾個,平衡了半天至少也得上4人,所以就沒有得上獎。於是多少年來國人對 此「痛心疾首」。可能我們所了解的版本大多都是這個,但當時的條件下,中國的人工牛胰島素真的能夠獲得諾貝爾獎嗎?

首先,從有機合成的角度上來講,牛胰島素是一種由58個胺基酸殘基組成的 多肽。在中國化學家把它人工合成出來之前,美籍化學家vincent du vigneaud 已經在世界上第一個合成出了一種由8個殘基組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催產素。正是由於這項成果,vincent du vigneaud獲得了195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在當時的國際上,人工合成胰島素其實是一種潮流,不僅僅是中國,也有多個國家在當時有不少專注於此項研究。中國科學家在合成牛胰島素的方法上並沒有本質上的突破和創新,所以這也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國的工作是不可能被授予諾貝爾獎的!

而美國化學家robert bruce merrifield由於發明了多肽的固相合成方法,這在方法學上是一個重大的突破,所以他獲得了198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因此,可以看出,諾貝爾獎更看重的是具有重大突破的方面,尤其是方法上的革新或者內容上的突出成就。

其次,從生理學的角度上來講,牛胰島素也不是第一個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或者蛋白。在它之前,介於牛胰島素和催產素分子量大小之間的其它,多肽也已被合成出來;在它之後,分子量更大的多肽也陸續被人工合成出來了。最小的多肽催產素已被授予了諾獎,而分子量更大的記錄還在不斷革新,尤其是在此項成就上不斷突破,而從整體上看來,當時中國的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其實處於一種居中的地步,並沒有什麼巨大的革新,如果每次刷新都被授予諾貝爾獎,那可能這個獎項就會變得一文不值。如果按照刷新記錄就被授予諾貝爾獎的話,那物理學領域每次發現新的元素,是不是也要頒一次獎。因而這才是中國的牛胰島素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的根本原因。

據媒體報導,1955-1965年間,在世界範圍內共有10個研究小組在進行胰島素的人工合成。在這樣的條件下,中國的人工牛胰島素並沒有什麼突出的優勢,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是一次巨大的革新,尤其是科學技術領域的巨大突破,但從世界的整體水平來看,這並非是一項巨大的發展成就。

雖然說目前中國各方面的科學技術正不斷取得突破,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中國始終未能在物理學獎、化學獎等方面有所建樹,但這並不代表我國在這方面的落後,我們正在用一個又一個的奇蹟讓世界折服,感嘆於中國的創造力。

希望未來的中國能夠真正影響於世界,在科學技術領域有更多突出的成就,也不再受制於人,真正展現自己的科學智慧。

相關焦點

  • 中國結晶牛胰島素項目緣何未獲諾獎,或許與這位科學大咖存在有關
    經過嚴格鑑定,它的結構、生物活力、物理化學性質、結晶形狀都和天然的牛胰島素完全一樣。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質。這項成果也獲1982年中國自然科學一等獎。那麼為什麼中國的這一重大成果沒有獲得諾獎評獎委員會青睞呢?
  • 這個在上海提出的項目,曾兩度與諾獎擦肩……
    1965年11月,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這一重要科學研究成果首先以簡報形式發表在《科學通報》雜誌上;1966年3月30日,全文發表。該研究被譽為「前沿研究的典範」,並於1982年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略有遺憾的是,這項研究曾兩次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 人工合成胰島素登頂化學合成之巔
    1958年,胰島素化學結構的解析工作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自然》發表評論文章說:合成胰島素將是遙遠的事情。可能是在同時,遙遠的中國卻正式開啟了這個「遙遠」的事情——人工合成胰島素。幾年後,由中國科學院生化所、有機所以及北京大學精幹技術力量組成的中國團隊成功將「遙遠」鎖定為7年。
  • 合成「胰島素」 - 共和國辭典06期:胰島素_歷史頻道_騰訊新聞_騰訊網
    A、廣泛流傳的幾種解釋都站不住腳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錯失諾貝爾獎的原因,一直流傳著多種解釋。歸納起來有這麼幾種:1、特殊時期,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歧視。2、申報時間太晚。3、我們推薦的獲獎者名單超出諾貝爾獎的名額限制。
  • 諾獎回顧 | 他發現宮頸癌元兇時沒人相信,最後卻因此獲得諾獎
    2008年,豪森獲得的諾獎證書,圖片來自nobelprize.org當時豪森獲得諾獎還引發了一些爭議,以至於瑞典警方開展了一項反腐敗調查,以確定參與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寫信給該研究所,詢問是否可以有一位年輕的德國人願意去美國工作。研究所主任想也沒想就把信扔了,但後來向豪森提到了這封信。豪森毫不猶豫地把信從垃圾桶裡翻出來,去了美國費城。
  • 生物鐘都獲得諾獎了,為啥我還是不推薦你吃褪黑素?
    原標題:生物鐘都獲得諾獎了,為什麼我們還是不推薦大家吃褪黑素?201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這個節律在根本上控制了所有生物的晝夜生理周期,使之和太陽得以同步,並調節了包括體溫激素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生理過程————別說這些有的沒的,你就告訴我這是不是說我失眠有救了?
  • 他們竟然兩次獲得諾獎,有些人還差點獲得三次諾獎?
    他們竟然兩次獲得諾獎,有些人還差點獲得三次諾獎?(《智慧財產權簡史》人物篇)作者:獨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科技、智慧財產權。弗蘭克在書中解答了以下問題:達·文西有多幅作品傳世,為什麼《蒙娜麗莎》比別的更出名?為什麼當初名不見經傳的配角演員布萊恩·克蘭斯頓能夠憑《絕命毒師》一炮而紅?在經濟學領域,為什麼名字是A開頭的助理教授,比名字是Z開頭的更容易獲得終身教職?
  • 這4位中國科學家做出巨大貢獻,本應獲得諾貝爾獎,卻留下遺憾
    對於無數優秀的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等人才,都希望能獲得含金量高的獎項,這不僅可以帶來經濟上的效益,而且還是一項榮譽,是對自己成就的認可。提到世界上含金量高的獎項,就一定會想到諾貝爾獎。我國目前獲得諾獎的人並不多,其實還有一些優秀的人才因為種種原因錯失獲了獎項。
  • 曾經連續獲得諾獎的日本,為什麼總在談研究能力下滑問題?
    截止到2019年12月,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共有1755人,尚未有人獲得諾獎(屠呦呦在2015年獲得了生理學醫學獎,但屠本人並非院士),也不知道其中有多少人是諾獎的候選人,中國媒體還不太關注中國學者獲獎的可能性,相關報導非常之少。日本沒有院士制度,但到了諾獎頒布前後,媒體總會集中報導其研發方面的各種大家。
  • 這些諾獎成果太牛了!
    這幾乎是 20 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畢竟,能憑一己之力就顯著提升了全人類平均壽命的發現,實在是世上罕有。據統計,幾十年來,它使人類平均壽命從40歲提高到了65歲,整整25周歲。埃利恩和希青斯也因為一系列人工合成的藥物,獲得了 1988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毫無疑問,器官移植是 20 世紀醫學技術發展的最高成就之一,也是目前治療各種器官功能衰竭的最有效手段。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 30 萬患者等待器官移植,但僅有 1 萬多人能夠獲得移植機會。
  • 五問諾貝爾獎為什麼,拒領諾獎的大咖都有誰?
    拒領諾獎的大咖是真清高還是假清高,是真君子還是偽君子?諾貝爾獎是世界範圍內非常權威的一個獎項,如果獲得諾貝爾獎,可謂名利雙收。這一根本性的問題始終左右著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們,像今年這麼一個特殊的年份,中國在抗擊新冠所做的偉大成就,中國以終南山為核心的團隊就應該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這在世界範圍內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今年還是沒能獲得,這讓人不得不對諾貝爾人文社會獎產生質疑。
  • 為什麼得諾貝爾獎的人很多,但是得兩次諾貝爾獎的人有多少呢?
    得過二次諾獎的人:首先是著名的居裡夫人,1903居裡夫人和丈夫共同獲得物理獎,發現放射性。1911年再獲化學獎,發現鐳元素。不過同在1911年,居裡夫人獲得諾獎之前,她和去世丈夫學生,另一位大名鼎鼎的物理學家郎之萬的所謂不倫之戀,居然登上了1911年11月4日的《巴黎新聞報》「愛情故事:居裡夫人與郎之萬教授」的文章,一時間鬧的風風雨雨。而就在這一年的12月10日,居裡夫人領取了人生中的第二次諾貝爾獎。似乎正應了情場失意,什麼場得意。
  • 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總人口不到4000萬(還沒有上海和北京2個城市總人數多),可從諾獎頒布以來,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胰島素的發明拯救了無數糖尿病人,這是人類醫學在20世紀取得的巨大進步!加拿大生理學家、外科醫師Frederick Grant Banting(弗雷德裡克·格蘭特·班廷)因發現了胰島素在1923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是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而他文章的共同執筆者,也是他的學生幾乎是和他一起完成了這些ps的工作,甚至他幫助他獲得了諾貝爾獎的HIF上都有作假的痕跡。,會提交給頒獎機構,由機構內部人員進行投票評選的方式,選出各個獎的獲獎者。
  • 特稿|追問諾獎:張鋒因何錯失化學獎?
    諾獎組委會將 CRISPR/Cas9 稱作基因技術中最銳利的工具之一,它可以精確改變動植物和微生物的 DNA。相對於此前的基因技術,CRISPR/Cas9 更便捷、更便宜。基因編輯光環背後懸疑一地:明星科學家張鋒為何與諾獎擦肩而過?他究竟有沒有資格獲獎?基因編輯距離我們的生活還有多遠?
  • 數學家獲得了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沒想到諾獎也能蟬聯
    他們就是——天體物理學家(該領域連續兩年獲得諾獎)物理學獎得主羅格·彭羅斯爵士(Roger penrose),英國數學家、物理學家、科學哲學家他因「發現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預言」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饒毅、魯白爭議,創新與轉化是否都應該獲得諾獎?
    對此,《知識分子》兩位有生物醫學背景的主編(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清華大學教授魯白)意見大相逕庭。兩位都認同張鋒年輕有為、聰明勤奮,且在兩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CRISPR-Cas9基因修飾技術和光遺傳學。這兩項重要工作被公認值得獲諾獎。
  • 中國在80年前就應該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已經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英國人羅傑·彭羅斯,另外一半授予德國人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每當這個時候,國人就會有個普遍的疑問,諾貝爾物理學獎什麼時候能夠花落中國呢?
  • 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事實上,這不是有關「細胞質量控制」研究的第一次獲得諾獎,大隅良典也並非發現「細胞自噬」現象的第一人。 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科學家就已經「看到」了「細胞自噬」這種現象。當時,科研人員觀察到,在一種新型的細胞器裡面,裝有可以降解、消化蛋白質的酶,這個酶被稱作「溶酶體」,是細胞內生化成分降解的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