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廣泛流傳的幾種解釋都站不住腳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錯失諾貝爾獎的原因,一直流傳著多種解釋。歸納起來有這麼幾種:
1、特殊時期,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歧視。
2、申報時間太晚。
3、我們推薦的獲獎者名單超出諾貝爾獎的名額限制。
第一種解釋屬於臆測,很難證實或者證偽,姑且不論;第二種解釋屬於不了解諾貝爾科學獎的篩選過程——成果的完成與獲獎大多要間隔12年左右。中國的申報時間上並不算晚。第三種解釋則是不了解歷史——最後我們只推薦了鈕經義一人代表中國參加人工全合成研究工作的全體人員去申請諾貝爾獎。
B、與同類諾獎項目相比,我們是遜色的
為什麼最終沒有能夠獲獎?我們不妨考察一下與牛胰島素合成工作相關的那些獲得了諾貝爾獎的項目:
1923年,班丁(F.G.Banting)和麥克勞德(J.J.R.Mac.1eod)因為發現胰島素和使用胰島素治療糖尿病而榮獲了醫學和生理學諾貝爾獎;
1955年,維格納奧德因為合成多肽激素催產素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58年,桑格因為分離和確定胰島素的胺基酸組分的構成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1972年,安芬森(C.B.Anfinsen)等人因為發現氧化被還原的核糖核酸酶肽鏈能恢復活力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84年,梅裡菲爾德(R.B.Merrifleld)因為發明固相合成方法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科學獎所針對的,主要是理論和實踐上的那些重大突破。班丁和麥克勞德的研究導致了糖尿病治療的革命性進步,它的實用價值是如此之大,以至於在完成後只經過一年就榮獲了諾貝爾獎,成為特例。在實用價值上我們的牛胰島素合成工作無法與班丁、麥克勞德的工作相提並論:我們成本太貴,在當時根本不具實用性,當時國際上給予的評價是:「中國人的成就沒有經濟上的重要意義。」70年代我們的方法曾短暫地在基因科學裡被採用,但又迅速被其他更廉價和便利的方法取代。
維格納奧德毫無爭議地在世界上第一次合成了多肽激素,他所採用的多肽合成方法一度成為多肽合成的傳統方法;而我們「第一次合成蛋白質」本身是存在爭議的,合成時主要也是沿用了維格納奧德的方法,雖有創新,卻並不關鍵。
桑格的蛋白質測序方法是整個蛋白質結構研究的基礎,想知道蛋白質的結構,就必須用上它。其理論價值之大,是我們所望塵莫及的。
梅裡菲爾德在1963年首創的固相合成法,是化學合成史上的一個裡程碑,用他的方法,「我們……(只需在)合成儀中加進所需的胺基酸和其他試劑,按下按鈕,機器就自動工作,幾天之後我們就能收到所要的肽段。」我們在多肽合成方法方面的貢獻顯然沒法與之相比。
唯有相對於安芬森的工作,我們似乎有超出之處。安芬森的貢獻主要在於發現氧化被還原的肽鏈可能使其活力恢復,而我們通過對胰島素的拆、合,早已從實踐上得到了那個結論。而且我們的工作比安芬森的要困難,所得到的效果比他的要好。但問題是,我們前期對成果嚴格保密,最後發表成果時,自己又沒有能夠充分意識到在這方面發現的重要意義。
但是,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畢竟是新中國在極端困難的情形下,獨立完成的一項世界級難度的科學項目,仍然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