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類似物的基礎胰島素實踐之道

2020-11-22 騰訊網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童南偉教授

糖尿病是一類臨床常見慢性代謝性疾病,患病率逐年升高,患者血糖如果長期不達標還會出現與慢性高血糖相關的波及全身多器官的微血管或大血管病變,患者生活質量下降,嚴重者還會危及生命,糖尿病治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治療的過程中,全面控制靶器官損傷風險最困難的問題之一仍是血糖,其中主要包括血糖控制是否達標,低血糖風險是否增加以及超重肥胖者體重是否增長,這三個問題已然成為血糖長期管理中的共性話題,本文就將圍繞這三方面內容展開。

童南偉教授

博士研究生導師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代謝研究中心共同主任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常委,中國醫師學會內分泌代謝醫師分會常委,《中華內分泌代謝雜誌》副總編,中華醫學會醫療事故鑑定專家庫專家,國家衛計委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內分泌代謝病組專家,四川省衛計委內分泌代謝病首席專家,四川省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醫師分會會長。

有效控制血糖,減少低血糖

和超重肥胖者體重增加具有重要意義

UKPDS研究對新診斷2型糖尿病(T2D)、血管無明顯臨床疾病(一級預防)的患者10年隨訪結果顯示,強化治療組與常規治療組相比,早期的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降低,使得該人群微血管病變、截肢、心肌梗死及卒中在內的發生及死亡的相對風險均降低[1]。

除了血糖是否達標,低血糖和超重肥胖者體重增加也是糖尿病治療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問題。有研究表明嚴重的低血糖與多種不良臨床結局顯著相關(雖然不知道是否為因果關係),包括主要大血管事件、主要微血管事件、全因死亡、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CVD)死亡以及非CVD死亡[2]。而中國3B研究[3]結果提示,超重肥胖會明顯增加T2D患者的管理難度,各代謝指標的達標率明顯降低。同時肥胖的 T2D患者的靶器官損傷風險明顯增加,包括心血管疾病、心衰、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和神經病變等。

因此,在T2D的臨床治療中,合理控制血糖、減少低血糖和超重肥胖者體重增加事件的發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臨床現狀不容樂觀,

《指南》明確治療目標

中國一項為期6個月、前瞻性、觀察性登記研究(ORBIT研究)[4]顯示,入組患者的基礎胰島素平均起始劑量偏低,為0.18 U·kg-1·d-1,而且在起始基礎胰島素治療後,約40%患者在3個月內未進行胰島素劑量調整,在第6個月隨訪時,基礎胰島素平均劑量僅0.21 U·kg-1·d-1,6個月內僅上調0.03 U·kg-1·d-1;治療6個月空腹血糖(FPG)<7.0mmol/L的患者比例僅為42.7%,表明基礎胰島素治療的優化方案存在不足,調整劑量不及時。

全球多中心HAT研究[5]則通過患者日記和調查問卷回顧性和前瞻性地評估了來自 24 個國家接受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患者自我報告的低血糖發生率,前瞻期與回顧期相比,總體或嚴重低血糖事件的發生率均較高[總體低血糖事件:73.3(1型糖尿病,T1D)和19.3(T2D)比51.5(T1D)和16.5(T2D)次/患者年;嚴重低血糖事件:4.9(T1D)和2.5(T2D)比2.1(T1D)和0.9(T2D)次/患者年]。

而UKPDS研究[6]、ACCORD研究[7]和VADT研究[8]相關結果則提示使用過去的經典降糖藥控制血糖,糖尿病的治療往往伴隨患者體重增加。

血糖控制指標中,證據最多的還是HbA1c,因此,包括《中國 T2D 防治指南(2017 年版)》[9]和 2020 年版《美國糖尿病學會(ADA)糖尿病診療標準》[10]在內的權威指南中都將HbA1c的降低作為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首要目標,並且強調在有效降糖的同時應最小化低血糖風險,同時關注患者的體重管理。

基礎胰島素治療能否「三全其美」?

胰島素治療是糖尿病治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糖尿病治療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胰島素控制血糖的效果毋庸置疑,然而使用胰島素也難以避免出現低血糖和體重增加的情況。隨著研究者們的深入探索,胰島素尤其是基礎胰島素也在不斷發展。理想的基礎胰島素製劑能模擬正常人體日內生理性的基礎胰島素分泌,提供一日內持續、平穩的基礎胰島素濃度[11,12]。

目前臨床常用的基礎胰島素主要包括中效胰島素(如NPH),長效人胰島素類似物(如甘精胰島素、地特胰島素、德谷胰島素)等。指南[13,14]指出,相較人胰島素,胰島素類似物在減少低血糖發生風險方面表現更優,同時體重增加情況更少[15]。

NPH是在人胰島素製劑中添加了魚精蛋白和鋅離子,皮下注射後形成結晶,從而延長了作用時間,但作用時會出現明顯峰值,低血糖發生風險相對較高。甘精胰島素是將人胰島素A鏈第21位天冬氨酸置換為甘氨酸,在B鏈第30位的蘇氨酸上添加2個精氨酸而成,皮下注射後形成微沉澱物,相對來說,作用更加平穩,低血糖風險小。而地特胰島素是首個將脂肪酸與胰島素分子結合而獲得的基礎胰島素類似物,其在人胰島素分子上只去掉了B鏈第30位蘇氨酸,通過醯化作用在B29位賴氨酸上連接了1個14碳脂肪二酸側鏈,皮下注射後保持可溶性,形成雙六聚體,同時添加的脂肪酸側鏈也可與白蛋白可逆結合,可延長藥物的吸收和作用時間,每天1次注射即可有效控制基礎血糖,低血糖事件發生風險低,與治療相關的體重增加少。而德谷胰島素在注射後於注射部位形成多六聚體長鏈的胰島素儲庫,隨後六聚體逐漸解離釋放出德谷胰島素單體,進入血液循環後與白蛋白可逆性結合,進一步延緩德谷胰島素到達靶組織的時間,使血糖控制更平穩。[16,17]

胰島素類似物中的基礎胰島素

在臨床實踐中的多面表現

臨床中對超重肥胖者體重增加和低血糖的擔心是糖尿病患者啟動胰島素治療的兩個嚴重障礙,大多數糖尿病患者因恐懼這兩者的發生而不願使用胰島素,導致胰島素啟用延遲[18]。那麼胰島素類似物中的基礎胰島素的表現究竟如何呢?

基於全國209家醫院,入組人數達18995例的ORBIT研究[4]顯示地特胰島素改善HbA1c及FPG水平與甘精胰島素相似,均顯著優於NPH;地特胰島素、甘精胰島素和NPH三種基礎胰島素治療嚴重低血糖發生率無顯著差異,其中地特胰島素治療的患者體重增加最少。

一項薈萃分析探討了甘精胰島素和地特胰島素在我國T2D患者中療效和安全性[18],該薈萃分析共納入14項研究共946例患者,結果顯示,甘精胰島素和地特胰島素HbA1c、FPG和低血糖發生率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地特胰島素體重增加較甘精胰島素更少(均數差:-0.84,95%置信區間:-0.98,-0.70)。而在真實世界的表現方面,一項基於全國4家三級甲等醫院真實數據,旨在探索採用基礎胰島素類似物治療的T2D患者低血糖發生率的研究結果[19]顯示,使用地特胰島素者無論是從低血糖事件發生人數比例,還是低血糖事件發生率分析,總體上均低於使用甘精胰島素和重組甘精胰島素者。因為Meta分析及真實世界研究存在缺陷,但可以看到一些現象,我們需要更多更科學證據來支持這個說法。目前多數權威指南認為胰島素類似物中的長效基礎胰島素總體優於NPH。

綜上來看,目前糖尿病的治療仍面臨多方面挑戰,比如血糖控制不達標,低血糖發生率高於預期以及體重增加等,而權威指南也強調臨床醫生在制定降糖策略時要兼顧療效,低血糖和體重增加風險三者之間的關係,以實現糖尿病患者血糖的達標。在基礎胰島素的選擇上,人胰島素類似物中的長效基礎胰島素具有有效降糖、低血糖風險小且體重增加少的特點,較 NPH 可更好地滿足糖尿病管理的多面需求,在有支付能力及可及性不是問題的條件下,長效人胰島素類似物可以作為需要使用的 T2D 患者基礎胰島素的首選。

參考文獻:

[1]Holman RR, et al. N Engl J Med. 2008; 359 (15): 1577-89.

[2]Zoungas S, et al. N Engl J Med. 2010;363(15):1410-8.

[3]Zhou X, et al. PLoS One.2016;11(1):e0144179.

[4]Linong Ji,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7 Aug;19(8):1116-1126.

[5]Khunti,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6;18(9):907-15.

[6]UKPDS Group. Lancet. 1998 ;352(9131):837-53.

[7]ACCORD Study Group. N Engl J Med. 2008 ;358(24):2545-59.

[8]Duckworth W, et al. N Engl J Med.2009 ;360(2):129-39.

[9]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華糖尿病雜誌.2018;10(1):4-67.

[10]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20;43(Suppl. 1):S98–S110.

[11]Evans M,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1 Aug;13(8):677-84.

[12]Lajara R et al. Curr Med Res Opin. 2017 Jun;33(6)1045-1055.

[13]中國T2DM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華糖尿病雜誌.2018;10(1):4-67.

[14]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20;43(Suppl. 1):S98–S110.

[15]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華糖尿病雜誌.2018;10(1):4-67.

[16]Heise T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7 Jan;19(1)3-12.

[17]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神經病變學組.中華糖尿病雜誌.2020;12(5):289-296.

[18]張映,柯正華.中國糖尿病雜誌.2016;24(6):517-523

[19]吳靄琳.中國糖尿病雜誌.2019;27(5):331-336

相關焦點

  • 人胰島素和胰島素類似物,到底有什麼區別?
    ;從動物胰島素到了人胰島素,再到胰島素類似物。如今,人胰島素與胰島素類似物被廣泛使用,那他們之間到底有什麼差別呢?預混胰島素(即將短效與中效預先混合 ,一般0.5小時起效,持續時間長達10-24小時),為餐時+基礎胰島素。
  • 胰島素在健美運動上的應用:胰島素的好與壞
    胰島素如何工作當你吃一頓飯,為提升β細胞血糖信號的水平,你的胰腺會使胰島素釋放到血液中。一旦進入血液,胰島素就會與脂肪和肌肉等組織細胞表面的胰島素受體結合。胰島素與胰島素受體的結合然後允許葡萄糖轉運蛋白起作用並將葡萄糖帶入細胞。一旦進入細胞,葡萄糖就可以用作燃料或儲存。當血糖水平下降時,胰島素分泌就會停止。重要的是要注意,大腦和肝臟可以通過不依賴胰島素的受體攝取葡萄糖。
  • 合成「胰島素」 - 共和國辭典06期:胰島素_歷史頻道_騰訊新聞_騰訊網
    我們不妨考察一下與牛胰島素合成工作相關的那些獲得了諾貝爾獎的項目:1923年,班丁(F.G.Banting)和麥克勞德(J.J.R.Mac.1eod)因為發現胰島素和使用胰島素治療糖尿病而榮獲了醫學和生理學諾貝爾獎;1955年,維格納奧德因為合成多肽激素催產素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58年,桑格因為分離和確定胰島素的胺基酸組分的構成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 JBC:顯著改善化學修飾的胰島素的可利用性
    2017年1月5日/生物谷BIOON/---通過讓一個碘原子替換胰島素中的一個氫原子,這種激素衍生物不僅能夠保持它的功效,而且能夠更快地被有機體利用。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巴塞爾大學的研究人員能夠基於計算機模擬預測這種效果,隨後利用實驗加以證實。
  • 口服胰島素研究進展
    在長期以來積累的豐富的循證醫學證據的基礎上,糖尿病治療指南不斷更新並保持與時俱進,指導著臨床治療愈來愈趨於規範化。目前,糖尿病的治療已逐漸發展為糾正生活方式(飲食和鍛鍊)、降糖、控制體重、以及降壓、調脂、抗凝的綜合治療模式。
  • 即將帶來口服胰島素的,不僅僅是一家公司
    昨天,會長發了一篇文章:「這一次,口服胰島素真的要來了」從飆漲的瀏覽量,就能知道這個消息是多麼令人期待。),每日3次餐前使用ORMD-0801,能夠改善整體血糖控制。2016年的美國糖尿病學會年會(ADA)上,有ORMD-0801相關的一篇摘要發表。從研究數據中可以看到,口服胰島素起效時間稍晚,峰濃度時間與作用持續時間與既往我們了解的速效胰島素類似。不過,遺憾的是這篇摘要屬於臨床前研究,並非人體試驗。
  • 如何降低胰島素水平?不同食物對胰島素的影響
    真正的原因,是高胰島素血症。如果你覺得,人的胰島素只是來降血糖的,那你就低估它了。其實,胰島素作為一個信號激素,它能力超群,胰島素抵抗,幾乎是所有代謝問題的根源。能把胰島素水平控制好,就能預防或改善大多數的代謝問題。我們都知道,高糖飲食,會刺激血糖和胰島素,但是,可以刺激胰島素分泌的食物,可不只是高碳水食物。
  • 胰島素泵解決方案
    胰島素泵用於精確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注射量,病情比較嚴重的患者每天可能需要多次注射胰島素以維持合理的血糖值。胰島素泵能夠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通過合理控制血糖降低患者由於長期患病出現併發症的隱患。固件設計允許調節藥物劑量和注射器的注射速率,允許患者根據(或預估的)進食、睡眠和鍛鍊情況調節胰島素的注射量。
  • 為基因重組人胰島素標上「中國製造」
    從業至今,他為中國生物基因高科技自主品牌躋身世界之林,為中國民族工業在國際競爭中佔領制高點作出了貢獻。今年45歲的冷春生出生於通化集安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97年,23歲的他從吉林化工學院精細化工專業畢業,受聘於通化安泰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走上了研發基因重組人胰島素的道路。
  • 人工合成胰島素登頂化學合成之巔
    重重困難讓這個「遙遠」遙不可及,然而,中國用7年的堅持不懈,通過人工合成胰島素登頂化學合成之巔。這是一條被國外科學家從理論上證明不可能走通的路。「胰島素是一個蛋白質,不僅分子量大而且結構非常複雜,分子中含有三對雙硫(-S-S-)鍵。胰島素合成涉及有機合成、化學與生物分析、生物活性等方面。
  • 胰島素發現100周年之際,科學家終於找到了胰島素抑制受體
    直到1921年,加拿大科學家Frederick Banting進行了一系列動物實驗,發現並成功提取到了胰島素,並於1922年應用於臨床。胰島素的發現和應用挽救了大量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至今,胰島素注射仍然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一百年後的今天,仍然沒有任何藥物治療可以阻止或逆轉糖尿病的進展。
  • 老糖友頻發低血糖 竟因選錯胰島素
    無常見併發症,但有致命併發症從確診之初,黃叔的胰島功能就幾近於無,一直通過注射胰島素治療。起初效果還不錯,但前段時間,黃叔開始出現反覆低血糖的情況,時不時有出冷汗、心慌等不適,甚至會出現瀕死感,這讓黃叔感到非常恐慌。
  • 口服胰島素百年探索,眾多醫藥巨頭折戟,天麥生物為何有信心讓其...
    Oramed公司成立於2006年,並於次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代碼:ORMP),其基於蛋白質口服給藥技術,研發了兩款產品——口服胰島素(ORMD-0801)和GLP-1類似物(ORMD-0901)。  目前,其口服胰島素產品臨床表現良好,已經完成包括IIb臨床研究,正在向FDA申請批准進入臨床三期研究。
  • 那些將要上市的口服胰島素
    胰島素的口服途徑被認為是更方便,更安全,無痛的血糖控制方式,可以大大提高糖尿病友的生活質量。但是胰島素作為蛋白質多肽類藥物直接口服,不但不易通過胃腸道黏膜,並且會因胃酸及胃腸道消化酶降解而失活(有點像雞蛋煮熟以後變成另外一種形態的感覺)目前世界範圍還沒有投入臨床正式上市的口服胰島素產品。
  • 甘李藥業門冬胰島素獲印尼原料藥註冊批件 國際化戰略再進一步
    無獨有偶,甘李藥業的甘精胰島素預填充筆在去年12月順利出口印度尼西亞,這是公司該產品自2020年5月獲得印尼公共衛生局下發註冊批件以來的首次海運商業發貨,為甘李藥業與印尼客戶長期以來的合作注入了新的動力。  甘李藥業作為中國第一家掌握產業化生產重組胰島素類似物技術的高科技生物製藥企業,具備完整胰島素研發管線。
  • 甘李藥業(603087.SH):門冬胰島素獲得印度尼西亞原料藥註冊批件
    格隆匯1月7日丨甘李藥業(603087.SH)公布,近日,公司收到印度尼西亞藥監局(BPOM)核准籤發的門冬胰島素原料藥註冊批件(批件號:RG.01.01.32.322.12.20.01214/H)。門冬胰島素原料藥可用於灌裝生產門冬胰島素注射液,門冬胰島素注射液屬於速效胰島素類似物產品,又稱餐時胰島素,注射後能快速被吸收,可在餐前或餐後即刻注射,給患者使用帶來便利。與可溶性人胰島素相比,門冬胰島素經皮下注射後起效更快,作用持續時間更短,更符合人體進餐後生理性胰島素分泌模式,緊鄰餐時注射,應用更加便捷,可明顯改善餐後血糖,因此門冬胰島素注射液成為糖尿病治療中尤為重要的餐時胰島素。
  • 基礎胰島素治療血糖控制欠佳的T2DM患者方案調整探討——4200研究...
    真實世界研究[3-4]結果顯示,基礎胰島素治療3個月後血糖達標率(HbA1c<7%)不足40%,且延長治療時間HbA1c降幅趨緩而低血糖發生率增加。4-T研究[5]結果,81.6%的患者起始基礎胰島素治療3年後需要加用餐時胰島素以維持血糖達標。CREDIT研究[6]提示,真實世界中,>80%起始基礎胰島素治療方案轉換的患者增加了餐時胰島素。
  • 甘李藥業:門冬胰島素獲得印度尼西亞原料藥註冊批件
    甘李藥業:門冬胰島素獲得印度尼西亞原料藥註冊批件 時間:2021年01月07日 16:36:43&nbsp中財網 原標題:甘李藥業:關於門冬胰島素獲得印度尼西亞原料藥註冊批件的公告現將相關情況公告如下: 一、註冊文件的基本情況 1、原料藥品名稱:門冬胰島素 2、批件號:RG.01.01.32.322.12.20.01214/H 3、生產企業名稱:甘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4、生產地址:北京市通州區漷縣鎮南鳳西一路8號 二、門冬胰島素的其他相關情況 門冬胰島素原料藥可用於灌裝生產門冬胰島素注射液
  • 胰島素藥物的發現
    當他看到德國醫生的狗胰切除實驗和其他人的研究論文時,突然對胰島素的純化產生了濃厚興趣。當時很多人試圖從胰島細胞分泌物中純化胰島素,但是都沒有成功,這是因為胰島素容易被胰分泌的另一種酶——胰蛋白酶分解。憑藉其外科醫生的直覺,班廷認為如果破壞分泌胰蛋白酶的胰組織,將有希望保持胰島細胞的完整,為純化胰島素創造條件。
  • 甘李藥業門冬胰島素獲印尼原料藥註冊批件 諾和諾德迎來新對手
    新京報訊(記者 王卡拉)1月7日,甘李藥業發布公告,其門冬胰島素獲印度尼西亞藥監局核准籤發的原料藥註冊批件,意味著公司獲得向印度尼西亞銷售門冬胰島素原料藥的許可。門冬胰島素原料藥可用於灌裝生產門冬胰島素注射液。門冬胰島素注射液屬於速效胰島素類似物產品,又稱餐時胰島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