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期以來積累的豐富的循證醫學證據的基礎上,糖尿病治療指南不斷更新並保持與時俱進,指導著臨床治療愈來愈趨於規範化。
目前,糖尿病的治療已逐漸發展為糾正生活方式(飲食和鍛鍊)、降糖、控制體重、以及降壓、調脂、抗凝的綜合治療模式。
降糖手段以口服降糖藥與胰島素注射為主,但口服降糖藥所引起的併發症給患者的日常工作與生活帶來困擾,影響了其生活質量。
胰島素由於其為蛋白質多肽類藥物, 若不經過特殊包埋技術處理而直接口服, 其生物利用度只有0.1% ~ 2%,故臨床上應用以注射劑型為主。
但每日多次注射給藥, 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不便。因此, 研究出安全、方便、價廉有效的口服胰島素是廣大糖尿病病人和醫生所迫切需要的。
口服胰島素藥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模擬人體正常胰島素的分泌和吸收路線,即通過胃腸道吸收進入門靜脈,可以直接參與肝臟對葡萄糖的代謝。另外,口服胰島素可以減少高胰島素血症、防範與全身胰島素治療相關的體重異常增加現象和降低低血糖的風險。
建立有效的口服胰島素劑型除了降低醫療裝置的使用費用外,對加強患者的用藥依從性與便利性,體現口服給藥在生理方面的特點等都有重要意義。
胃腸道上皮是由單層柱狀上皮細胞組成,其下附有固有層和黏膜肌層,細胞之間的緊密連接可以組織蛋白質多肽這類大分子的吸收。
此外,小腸上皮細胞還被覆0.1~0.5μm多糖蛋白質複合物以及5~10μm的表面黏液,這二者也是蛋白質轉運的物理屏障。
相對於胃腸道上皮細胞的物理屏障而言,蛋白質多肽藥物的口服途徑面臨更大的障礙來自於消化道內蛋白酶的水解作用。
胃腸消化道內有多重蛋白質水解酶,1~2種蛋白水解酶就足以破壞口服的蛋白質多肽藥物,使之失去生物活性。這是蛋白質多肽口服藥物面臨的最大挑戰。
口服藥物在攝入吸收過程中會受到機體內周圍環境PH、溫度等因素的影響,同時,胃腸道的運動性可以造成個體間以及個體內藥物吸收的藥代動力學的差異。
而胃腸道的運動性又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例如:食物、各種藥物、甚至糖尿病本身(糖尿病性胃腸道併發症)。
選擇合適的載藥系統,提高蛋白質多肽藥物在胃腸道的吸收率(克服物理屏障),抑制消化道蛋白酶的(克服酶作用屏障),同時儘量克服其他各種影響因素。
(1)添加吸收促進劑和酶解抑制劑來提高蛋白質多肽類藥物消化道吸收率;
(2)多肽藥物可以和大分子(聚合物或蛋白質)或小分子(如鈷胺素等)結合,掩蓋其分子上的酶解位點,這種技術僅改變藥物的分子特性而不影響上皮細胞,可以避免服藥後不良反應;
(3)將胰島素包埋進載體中,通過口服進入人體,這種載體可以有效地在體內不被胃腸液分解,將胰島素高效的釋放出來進入血液,從而達到降血糖作用。
殼聚糖是甲殼素的脫乙醯化產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殼聚糖對胰島素的包裹以及微球的優良靶向性,可使殼聚糖胰島素微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消化道蛋白酶對胰島素的分解。
並通過小腸上皮細胞間隙Payer 氏區進入門脈系統的特性,小腸能夠吸收載有胰島素的殼聚糖微球入體內,並靶向分布於小腸、肝、脾等器官,逐漸釋出胰島素起到降血糖作用。
以高分子材料為載體並加入酶抑制劑、保護劑和促吸收劑的納米囊、納米粒、脂質體或復乳等口服製劑是目前胰島素類藥物的研究熱點。
納米粒作為藥物載體的一種, 體積小巧, 能夠在體內通過毛細血管, 與生物膜的粘著性提高,因此有利於增加藥物與腸壁的接觸面積, 延長接觸時間, 從而有利於吸收, 提高口服藥物的生物利用度。
脂質體是由脂質雙分子層組成,內部為水相的閉合囊泡。
大量實驗表明,脂質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可同時包載親水和疏水性藥物,在人體具有無毒、無免疫原性,可降解、緩釋等特點,並可提高藥物穩定性和生物利用率,降低毒副作用等優點。
主要有微球納米球、水凝膠和囊泡。
微球及納米球:將胰島素包埋在微球或納米球中,可以避免藥物在口服途徑中被消化道水解、酶降解以及胃酸環境對藥物的破壞,它具有提高藥物包封率,降低突釋效應,提高藥物穩定性等優點。
水凝膠:水凝膠是一種能在水中顯著溶脹但不溶解的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廣泛用於藥物的控釋系統。
囊泡:高分子囊泡的結構類似脂質體,具有親水性核和疏水性雙層殼,因此不僅可以輸送親水性藥物,也可以輸送疏水性藥物,並且比脂質體更為穩定。
關於口服胰島素研究進展的內容就先介紹到這裡了,希望大家都能有所了解。
另外還有小劇透,下期咱們將介紹【三子養親止咳喘】,感興趣的你一定要來看哦~
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異議,請聯繫刪除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讓更多人受益~
大家好,我是方朝暉醫生,希望我在這裡分享的所學所知可以為大家的健康提供幫助。請大家持續關注我的公眾號【方朝暉大夫】,我會每天為大家分享一些醫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