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80個糖尿病藥物在研,口服型胰島素將是大贏家?

2020-12-01 生物谷

我國有超過1億人患有

糖尿病

,該病是僅次於癌症的第二大慢性疾病。治療

糖尿病

最常見用的藥物就是胰島素及其類似物,但單純的胰島素治療已不能符合患者的需求了。隨著製藥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

糖尿病

患病機制了解的深入,新型

糖尿病

藥物越來越受重視。據統計,目前全球共有超過180個處於臨床研究階段的糖尿病藥物,而其中哪些是最具市場潛力的呢?接下來,新康界將為您一一盤點……



口服型糖尿病藥物


索馬魯肽(Semaglutide)是諾和諾德正處於III期臨床研究的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受體激動劑。諾和諾德的諾和力(Victoza)和

禮來

的Trulicity都是目前國際上最暢銷的糖尿病藥物(見未來5年最暢銷的糖尿病藥物Top10),也都屬於GLP-1受體激動劑。那麼,諾和諾德的索馬魯肽有什麼值得說道的地方呢?那就是除了傳統注射型的藥劑外,諾和諾德也正在研發口服型的索馬魯肽—OG217SC。要知道多肽和蛋白類的藥物是不能口服的:一方面他們會被腸道內的蛋白酶分解而失效,另一方面多肽大分子也無法通過腸道膜。那麼OG217SC是怎麼實現口服的呢?其應用了Emisphere公司授權的Eligen技術,通過Eligen? Carrier Concept可以保護多肽不被分解,同時其中含有的賦形劑SNAC可以幫助多肽大分子腸道膜進入血液從而實現吸收。


說到口服,能口服胰島素不是更好嗎,畢竟當下治療糖尿病最常用的藥物還是胰島素,服用胰島素最大的不便顯然是需要注射,這本身已經成為讓許多糖尿病患者頭痛的問題。以色列的Oramed 製藥公司正在讓口服型的胰島素變為現實,他們的ORMD 0801已經做到了II期臨床研究,Oramed成功地找到一種可以裝載胰島素的化合物,能夠幫轉胰島素完好無損地穿過腸壁,並傳輸合適的治療劑量。Oramed透露

載體

的原材料都是已知的化學實體,不需要

FDA

作為新化學實體另行審批。更令廣大中國糖尿病患者感到高興的是,這種口服型的胰島素可以最快地在中國上市:2015年11月Oramed製藥公司已經與合肥生命科技就ORMD 0801在中國的開發和營銷達成了協議;2016年5月ORMD-0801在IIb期臨床研究中成功到達主要終點,可以顯著降低夜間血糖水平,且安全性良好,未觀察到與服用藥物相關的嚴重副作用,看來口服型的胰島素已經離上市不遠了。


反義藥物治療糖尿病


另外一類比較新型的糖尿病藥物就是反義藥物,所謂反義藥物就是靶向於mRNA降低目標蛋白表達的藥物,反義藥物可以是RNA,DNA及它們的類似物。IONIS Pharmaceuticals開發了3種治療2型糖尿病的寡聚RNA型反義藥物:IONIS-GCGRRx、IONIS-GCCRRx、IONIS-PTP1BRx,從名字就可以看出它們分別靶向於GCGR(胰高血糖素受體),GCCR(糖皮質激素受體),PTP1B(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目前這三種藥物都處於II期臨床研究中。在研究中發現IONIS-GCGRRx除了可以將胰高血糖素受體表達水平降低外,還可以提高血液中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的表達,GLP1具有促進胰島素分泌的功能,這就可以起到一石二鳥的功能。糖皮質激素及其受體在糖尿病中也異常活躍,抑制GCCR的表達可以幫助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IONIS-GCCRRx的設計思路是靶向於肝臟及脂肪組織中的GCCR,這樣既可以降低血糖又不會引起副作用,IONIS-GCCRRx目前在II期臨床中遇到了問題:沒有觀察到預測中的果糖胺的表達顯著降低,IONIS Pharmaceuticals正在評估其繼續開發的價值。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對胰島素受體信號通路起到負調控的作用,因此降低PTP-1B的表達就可以增強胰島素降血糖的功能,由於激酶的結構的相似性,很難找到某種小分子可以專一性地抑制PTP-1B,因此反義藥物IONIS-PTP1BRx不失為一種新的嘗試,而在研究中還發現IONIS-PTP1BRx除了具有控制血糖的作用外,還可以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水平,也就是說此藥可能還同時具有將血脂的功能,目前IONIS-PTP1BRx正處於II期臨床研究中。


新靶點/多糖尿病藥物


G蛋白偶聯受體40(GPCR40)是治療糖尿病的新靶點,目前還有沒靶向於GPCR40的藥物上市,GPCR40以體內中長鏈自由脂肪素為配體,它們結合後可以促進胰島β細胞Ca2+內流,分泌胰島素,也可促進腸道L和K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和抑胃肽(GIP),從而抑制餐後血糖升高。GPCR40激動劑通過激活GPCR40受體及上述通路,促進胰島素分泌,降低餐後血糖濃度。目前Akros Pharma公司的JTT-851已經走在了GPCR40激動劑研究的最前端,他們目前正在美國和日本進行大規模的II期臨床研究。


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SGLT2)抑制劑也是治療糖尿病的新藥,通過抑制SGLT2 參與對葡萄糖重吸收來抑制血糖,強生和

阿斯利康

已經走在了前面,他們的藥物卡格列淨和達格列淨已經上市,糖尿病領域的巨頭賽諾菲怎能落後?2015年賽諾菲與lexicon製藥達成協議獲得了Stoagliflozin的開發和商業化權利,從名字可以出這也是一種列淨類藥物,但是與前二者相比它的新穎之處就在於:它可以同時抑制SGLT-1和SGLT-2,雖然研究表明SGLT-2負責大部分的葡萄糖重吸收,但是能同時抑制二者顯然理論上藥效會更好,目前此藥的兩項治療1型糖尿病的III期臨床研究都已經達到主要終點,而2型糖尿病的III期臨床研究也即將啟動,此藥距離上市也不遠了,其治療效果和銷售表現都值得關注。(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會議推薦


2016(第三屆)健康管理產業峰會:慢病管理趨勢新探討

會議時間:2016.11.24-2016.11.25     會議地點:上海

會議詳情: http://www.bioon.com/z/2016health/

相關焦點

  • 口服胰島素真的來了?!不用天天打針了,造福億萬糖尿病患者
    對1型糖尿病患者來說,自身無法分泌胰島素或無法產生足夠多的胰島素,在嬰兒或青少年時期就已經發病,非常依賴胰島素;對2型糖尿病患者來說,其體內胰島素要麼是相對缺乏(生物作用受損,比如胰島素抵抗),要麼是分泌障礙,要麼兼而有之。
  • 口服胰島素開啟中國臨床試驗,加快推動上市步伐,將造福億萬糖尿病...
    2型糖尿病約佔糖尿病患者90%左右,1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約佔10%。不過無論是1型還是2型,胰島素治療均是重要治療方案。1型糖尿病患者由於體內胰島素絕對不足,因此需要終身使用外來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則需要在後期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
  • 口服胰島素真的要來了!有望改善1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質量
    口服胰島素真的要來了!有望改善1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質量市場信息網   2018-07-03 17:11:56   來源: 醫藥資訊    評論:   近日,美國研究人員最新研發出一種胰島素口服膠囊,有望改善全球1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質量,使患者擺脫胰島素注射的痛苦,提高治療依從性。
  • ...六大熱點(4):口服胰島素或GAD疫苗能預防1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嗎?
    未經授權不能轉載,微信轉載請通過醫脈通內分泌科公眾號申請白名單。目前針對病因的治療多使用免疫抑制藥物(包括環孢素A、抗CD20單克隆抗體、抗CD20單克隆抗體、抗CD3單克隆抗體及抗胸腺細胞球蛋白等),以及抗原特異性疫苗(包括GAD65-alum及DiaPep277等),前文提到的各項研究將為1型糖尿病預防提供重要信息,研究結果將於6月12日下午揭曉。小編收集了一些相關的研究信息分享給大家。
  • 口服胰島素開啟中國臨床試驗,加快推動上市步伐,將造福億萬糖尿病患者
    口服胰島素技術門檻高,其中,開發已進入較成熟階段的是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以色列Oramed醫藥公司研發的胰島素口服膠囊。 Oramed公司研發的口服胰島素膠囊是基於耶路撒冷哈達薩醫學中心科學家30多年的研究,技術關鍵在於將胰島素分子包封在固狀膠態粒子中,避免藥物在口服給藥時被消化道水解酶降解以及胃酸環境對藥物的破壞,同時成功找到一種在消化過程中抗失活的化合物,能使胰島素穿過腸壁,並傳輸合適的治療劑量。
  • 醫藥研發動態|口服胰島素為糖尿病患者帶來福音
    文|界面醫藥本周醫藥研發資訊如下:君實生物宣布全球首個BTLA單抗在美國申請臨床試驗獲受理;Avanir公司阿茲海默病新藥Ⅲ期結果積極;Jazz製藥公司針對白天嗜睡成人患者的新藥已獲美FDA批准;合肥天麥生物的口服胰島素膠囊獲中國藥監局批准,即將在國內展開臨床試驗。
  • GLP-1類藥物有望替代胰島素成為2型糖尿病的一線治療的最佳選擇
    指南建議不將胰島素作為2型糖尿病的一線治療,並將GLP-1受體激動劑在大多數情況下作為糖尿病的首選注射療法。其依據概括為如下三方面:1) GLP-1具有與胰島素類似降糖功效,但低血糖風險非常低;2) GLP-1不僅沒有胰島素治療伴隨的增加體重的副作用,還有減肥功效;3) GLP-1具有心血管保護功能(表1)。
  • 這一次,口服胰島素真的要來了!
    口服胰島素膠囊在FDA監測下的Ⅱb期臨床試驗已獲成功,進入臨床指日可待——胰島素治療將不再疼痛!
  • 口服胰島素真的來了!
    我國糖尿病患者中以2型糖尿病為主,約佔糖尿病患者90.0%以上。因此,研發口服胰島素成為全球糖尿病領域的一項前沿攻堅技術。現在這項技術首次實現了!而且是由中國首發!口服胰島素現正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三期臨床試驗,口服胰島素對於患者來說更易適應,而且增加舒適感和服藥依從性,降低感染風險。
  • 口服胰島素新進展!天麥生物重組人胰島素腸溶膠囊(ORMD-0801)啟動 III 期臨床
    次要目的是在口服降糖藥療效不佳的 2 型糖尿病受試者中,評估聯合 ORMD-0801 治療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計劃入組人數 470 人。主要研究者是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的寧光院士, 39 家醫院來自上海、江蘇、廣東、北京、河南、黑龍江等 18 個省市。
  • 2018全球研發:糖尿病複方/多靶點藥物
    本期則主要對2型糖尿病複方製劑和多靶點單分子治療藥作一介紹。目前上市的T2D藥物在給藥前期都是有效的,有的可降低併發症發生率,但β細胞的進展性功能障礙使這些藥物無法長期控制血糖,即無法實現在大多數患者中逆轉疾病。對飲食行為、能量消耗、血脂異常和胰島素抵抗的分子機理的研究表明疾病逆轉很可能依賴於多種信號通路的協調靶向作用,複方和多靶點藥物便符合這一思路。
  • 那些將要上市的口服胰島素
    對於很多1型糖友來說通過口服而非注射胰島素就能控制好血糖,那會是極大的便利啊!
  • 4000萬糖尿病患者福音!哈佛大學研發口服胰島素 再也不用每天挨針了
    但是對於數百萬患有1型糖尿病的人來說,每天一次或兩次痛苦的針刺卻是唯一的選擇,只因為他們的身體不能自己生產胰島素。現在,哈佛大學約翰·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口服給藥方法,可以顯著改變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的方式。
  • 即將帶來口服胰島素的,不僅僅是一家公司
    會長公眾號之前轉發的文章,提到的是每天晚上吃一次,既往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每天一次使用的試驗證明這種製劑是安全有效的,但ORMD-0801,也可以在餐前90-10分鐘服用,1型糖尿病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請注意,1型糖友可以用哦!),每日3次餐前使用ORMD-0801,能夠改善整體血糖控制。
  • 口服胰島素即將成為現實!
    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每天注射胰島素簡直是噩夢。如果口服胰島素片能在小白鼠身上試驗成功,那麼這種噩夢也很快就會結束。 現在全世界有3.5億人患有糖尿病,到2030年這個暑假還會增加到5億。糖尿病基本可以分為兩種類型,2型糖尿病患者基本不需要胰島素治療。在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中大概有四分之一的人需要注射胰島素。口服胰島素每年的銷售額大概在8億至17億美元。 口服胰島素的好處不止可以緩解病情,還可以使患者在患病早期就能開始接受治療,減輕一些併發症如失明和因癒合受損導致的截肢。 開發口服胰島素片的想法從1930年就開始了,但實現這個想法似乎太困難了。
  • 口服胰島素研究進展
    因此, 研究出安全、方便、價廉有效的口服胰島素是廣大糖尿病病人和醫生所迫切需要的。口服胰島素藥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模擬人體正常胰島素的分泌和吸收路線,即通過胃腸道吸收進入門靜脈,可以直接參與肝臟對葡萄糖的代謝。
  • 口服胰島素真的只是空中樓閣嗎?
    據介紹,膽鹼-葉酸離子液體能顯著增強胰島素的細胞外轉運,這種膠囊在小腸鹼性環境中才會溶解,可防止胰島素被胃腸道中的酶降解,幫助胰島素滲入腸道,而且不會引發機體排斥,易於生產且能在室溫下保存2個月,保質期優於市面上常用的胰島素注射液,研究人員下一步計劃開展動物實驗。口服胰島素給藥方式一直是糖尿病患者的渴望和研究者的追求。
  • 口服胰島素百年探索,眾多醫藥巨頭折戟,天麥生物為何有信心讓其...
    時至今日,胰島素依然是治療糖尿病不可或缺的藥物,對於某些糖尿病患者來說甚至是唯一可以應用的藥物。  據國金證券(600109,股吧)研報,從實際用藥角度來說,糖尿病前期以生活方式幹預(飲食控制和鍛鍊)為主,初期用以二甲雙胍為代表的口服降糖藥控制血糖,當口服降糖藥大劑量使用後患者糖化血紅蛋白仍超過控制目標(一般要求在7%)後,需使用胰島素治療。
  • 1型糖尿病口服新藥!阿斯利康SGLT2抑制劑類降糖藥Forxiga(達格列淨...
    2019年3月28日訊 /生物谷BIOON/ --英國製藥巨頭阿斯利康(AstraZeneca)近日宣布,日本衛生勞動福利部(MHLW)已批准降糖藥Farxiga(中文品牌名:安達唐,通用名:dapagliflozin,達格列淨),作為胰島素的口服輔助治療藥物,用於1型糖尿病(T1D)成人患者的治療。
  • 2030年我國糖尿病藥物或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
    業內表示,由於糖尿病具有不可逆性,且近年來發病率逐年升高,預計到2030年左右,我國的糖尿病藥物就會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   筆者了解到,市場上的糖尿病藥物種類多,每種藥的服用都有不同的說明書。其中,2型糖尿病藥物治療的頭種選用藥是二甲雙胍,單藥治療或是聯合用藥都有很好的功效,如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減少肝糖輸出、降低心血管病發病率、輔助減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