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在金沙洲附近的糖尿病日義診現場,臨近結束,大家都忙著合影、領餐,一位阿叔拿著一袋檢查報告在義診臺附近徘徊。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陳小燕看到後,主動詢問他是否有問題要問,阿叔這才說起自己的困擾。
62歲1型糖尿病,身體良好
這位阿叔姓黃,今年62歲,是一位1型糖尿病患者,從確診至今已有二十多年。黃叔一直很奇怪,1型糖尿病不是小孩子得的嗎?為什麼自己一把年紀還得1型糖尿病?但追究原因也無濟於事,黃叔只能接受現實,積極治療。
據黃叔介紹,雖然患糖尿病已有二十餘年,但是他的身體狀況一直很好,工作時就非常熱愛運動,體力不輸年輕人。自退休後,每天堅持打桌球2小時,打敗一眾年輕人。
除體力很好外,黃叔的檢查報告也非常「漂亮」。今年10月,黃叔在佛山市中醫院做完體檢,眼底、腎功能、神經等均無問題,僅血管有少量斑塊。
既然身體狀況如此好,黃叔為什麼還煩惱呢?
無常見併發症,但有致命併發症
從確診之初,黃叔的胰島功能就幾近於無,一直通過注射胰島素治療。起初效果還不錯,但前段時間,黃叔開始出現反覆低血糖的情況,時不時有出冷汗、心慌等不適,甚至會出現瀕死感,這讓黃叔感到非常恐慌。
隨後,黃叔就低血糖問題就醫,醫生通過一系列檢查後,為他更換了胰島素。「換了胰島素後,低血糖發生的次數少了很多,但是仍然時不時會發生。」黃叔煩惱道,「我知道今天這裡有糖尿病義診,都是廣州大醫院的醫生過來,所以就帶著檢查報告來試一試。我不希望我以後都這樣(時不時發生低血糖),其實我對醫生能改善這種情況完全沒有信心。」
陳小燕仔細了解黃叔的情況後表示,黃叔是1型糖尿病患者,其胰島功能完全喪失,也就是體內不會分泌胰島素,這種情況相對於過量分泌胰島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發生併發症的特點會不一樣。所以黃叔的體檢報告中,除血管初步出現斑塊、硬化問題外,幾乎沒有發現糖尿病的常見併發症。這可能也與這位糖友沒有抽菸喝酒等不良嗜好,以及生活方式比較健康有關。但是通過黃叔的血糖記錄發現,其血糖波動非常大,估計屬於「脆性糖尿病」,尤其容易發生嚴重低血糖,這是會致命的。如果持續時間較長的嚴重低血糖,可能導致大腦細胞缺氧,從而發生相當於腦血管閉塞(中風)的腦損傷。
頻繁低血糖,注意胰島素種類
那麼,黃叔為什麼會出現反覆低血糖呢?陳小燕介紹,查看黃叔的病例發現,黃叔之前用的是諾和靈50胰島素,之後就醫更換為門冬30胰島素,這兩個胰島素其實都是針對還有部分胰島功能殘留的患者。簡單而言,就是適用於2型糖尿病患者,缺乏胰島素的1型糖尿病患者並不適用。
陳小燕介紹,這兩種胰島素起效的節奏與1型糖尿病患者的生理需求不一致,自然效果不如人意。門冬30胰島素相對於諾和靈50胰島素而言,其中的短效成分起效更快,維持時間更短,所以黃叔在更換胰島素後,發生低血糖的頻率有所減少,但其實仍然是不適合的。
專家建議:
根據黃叔目前的狀況,保險而又性價比較好的是佩戴胰島素泵,通過個性化地設置胰島素的全天分布劑量以及進餐時的劑量,能比較好地模擬正常人胰島素的分泌特點。如不願意佩戴胰島素泵,則需更換胰島素種類,比如選擇一天打3次的餐前短效胰島素,加上每天1次的覆蓋全天的基礎胰島素,這種方法雖然較為繁瑣,但可以配合人體一天之中的血糖波動,同時減少低血糖的發生。隨著新型胰島素的湧現,越來越多的更人性化的胰島素可供糖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