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證豐富的胰島素增加了臨床用藥的「底氣」!
我國糖尿病患者群體日益龐大,患者血糖全程有效管理一直是領域內討論的熱點,值此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CDS)第二十四次全國學術會議期間,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李焱教授分享了胰島素治療方案的選擇需要因地制宜,因需而變!
胰島素的使用是多數糖尿病患者的必然趨勢
中國糖尿病患者全球最多1,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數約1.298億,平均每10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糖尿病患者2。但我國糖尿病血糖控制狀況不佳,TIDE研究顯示,糖尿病知曉率為43.3%,治療率為49.0%,控制率為49.4%2。
糖尿病患者需要長期治療,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是長期平穩控制血糖的重要措施。相對於傳統階梯式治療方案,早期嚴格治療方案對長期血糖的管理更有效,及時起始胰島素有助於血糖達標(圖1)3。研究顯示,早啟用胰島素的患者較晚啟用者達到糖化血紅蛋白(HbA1c)>
圖1:及時起始胰島素有助於血糖達標
選擇胰島素治療需同時考慮空腹與餐後血糖
根據權威指南/共識推薦6-7:糖尿病管理需對症下藥,強調個體化治療;因此在選擇胰島素治療時,需要充分考慮到患者的具體情況。
與西方人群不同,東亞2型糖尿病(T2DM)患者以β細胞功能受損為主,且胰島β細胞早相分泌減退更為明顯,而早相分泌缺失,與餐後血糖(PPG)升高密切相關,早相胰島素分泌水平越低,餐後2h血糖水平越高8-10。另外,與歐洲人群相比,即使進食等量碳水化合物,中國人群的餐後血糖升高更明顯11。我國T2DM患者中,PPG升高患者的比例達到50%12-13。總的來說,中國糖尿病患者的病理特點為β細胞功能差,早相分泌功能減退明顯,臨床表現為餐後血糖高。
我國接受口服降糖藥(OAD)治療的患者中,PPG達標率僅為53.4%14。而PPG控制不佳,可通過多重機制驅動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及進展13、15,餐後2h血糖對中國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的預測價值高16,校正空腹血糖(FPG)和HbA1c指標後,餐後2小時血糖仍然與心血管疾病、全因死亡率風險增加顯著相關,使其分別升高30%、58%(圖2)16。另外,對於糖尿病患者,同時控制餐後血糖和空腹血糖才有利於整體血糖控制17,因此,需要選擇兼顧控制PPG和FPG的治療方案。
圖2:餐後2小時血糖越高心血管疾病、全因死亡率風險也更高
而在選擇胰島素治療兼顧PPG和FPG控制的同時,還應考慮相對簡單的方案以利於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實現長期血糖控制。預混胰島素能同時提供基礎和餐時胰島素,兼顧控制FPG和PPG,研究提示,與起始其他胰島素治療方案的患者相比,起始預混胰島素方案後維持原方案治療的患者比例更高18。
循證豐富的胰島素增加了臨床用藥的「底氣」
臨床研究證據是指南共識更新的重要驅動力,也是臨床藥物選擇的重要依據。大量研究證實,預混胰島素可作為胰島素起始或強化治療方案,另外隨血糖控制情況,可靈活調整注射次數,患者依從性更高,適於血糖的長期管理5。
在預混胰島素中,門冬胰島素30自2004年底在中國獲批,十五年來,積累了豐富的循證證據體系 (圖3) 。療效性和安全性得到各級別循證醫學證據的驗證,包括隨機對照研究、真實世界觀察性研究、系統評價薈萃分析。門冬胰島素30對比基礎胰島素
19 ,HbA1c降幅更優,不增加重度低血糖風險;對比基礎-餐時方案 20 ,HbA1c降幅相當,低血糖發生率相當;對比預混人胰島素 21 ,顯著降低HbA1c水平,達標率更高,低血糖風險顯著降低。門冬胰島素30的循證醫學證據覆蓋了糖尿病患者的各個病程階段,並涵蓋了新診強化、胰島素起始及強化等治療方案。
圖3:門冬胰島素30的循證證據體系
(註:2019年10月16日在Pubmed資料庫中檢索門冬胰島素30的臨床研究,並根據研究納入患者的基線病程、既往用藥方案及基線血糖特徵進行匯總分析。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
小結
臨床醫生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綜合考慮,包括血糖特點、生活方式、方案的簡便程度等多種因素,制定個體化的胰島素治療方案。對於我國T2DM患者而言,大部分患者空腹及餐後血糖控制均不佳,對於這部分患者,適合選擇兼顧FPG和PPG控制的治療方案。預混胰島素是中國T2DM患者最常用、便於長期維持的胰島素治療方案。門冬胰島素30循證證據豐富,其療效和安全性在各級別循證醫學證據中得到驗證,全程守護中國糖尿病患者。
專家簡介
李焱教授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委員(肥胖學組副組長)
中國老年醫學內分泌代謝分會副會長
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糖尿病分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研究型醫院協會糖尿病分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醫學會糖尿病分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藥學會內分泌代謝用藥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
廣東省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分會常委
《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中國藥理學通報》審稿人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誌》《中國糖尿病雜誌》《中國實用內科雜誌》《中華醫學前沿雜誌》《藥品評價》《國際糖尿病》編委
資料來源:
1.IDF DIABETES ATLAS Ninth edition 2019.
2.Li Y, et al. BMJ. 2020 Apr 28;369:m997.
3.Khunti K,et al.Prim Care Diabetes. 2017 Feb;11(1):3-12.
4.中華糖尿病雜誌2012年8月第4卷第8期, p474-478.
5.BMC Public Health. 2013 Jun 21;13:602.
6.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華糖尿病雜誌.2018;10(1):4-67.
7.Endocr Pract.2016 Jan;22(1):84-113.
8.Kodama K, et al. Diabetes Care. 2013;36(6):1789-96.
9.Yabe D,et al.Curr Diab Rep. 2015 Jun;15(6):602.
10.Del Prato S. Diabetologia. 2003 Mar;46 Suppl 1:M2-8.
11.Diabet Med. 2013;30(3):e101-7.
12.Zhang XM, 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18 Nov;34(8):e3062.
13.母義明等.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餐後高血糖管理專家共識[J].中國糖尿病雜誌,2016,24(5):385-392.
14.Linong Ji et al. J Diabetes. 2015 Mar;7(2):166-73
15.J Biomed Res. 2019; 33(1) 1–16.
16.Lu J, et al.Diabetes Care. 2019 Aug;42(8):1539-1548.
17.Saisho Y. J Clin Med. 2014 Aug 14;3(3):923-43.
18.Home PD,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5;108(2):350-9.
19.Rys P, et al. Int J Clin Pract. 2014 Mar;68(3):304-13.
20.Giugliano D, et al. Endocrine. 2016 Mar;51(3):417-28.
21.Zhang X et al. Chinese Journal of Diabetes. 2018;26(9):723-732.
來源:醫學界
校對:臧恆佳
責編:潘穎
【來源:醫學界】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