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EM: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或存風險

2020-11-24 醫脈通

期刊影響因子:5.967

  英國一項觀察性研究顯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外源性胰島素治療使糖尿病相關併發症、癌症及死亡風險增加。研究在線發表於1月31日在線的《臨床內分泌學與代謝雜誌》(JCEM)。

  這並非首項得出上述結論的研究。「這些數據與既往大量證據(觀察到接受胰島素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轉歸較差)一致。」作者們指出。

  該研究第一作者、英國卡迪夫大學Craig Currie博士表示,對於2型糖尿病,「胰島素不再是終極治療手段。目前治療選擇越來越多,藥物製造商的目的是鼓勵儘早開始治療。在英國,接受胰島素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數量在過去20年已從3.7萬增至27.7萬。這要比患病率的背景變化大得多。」

  該研究團隊用英國普通醫療實踐研究資料庫分析了在2000~2010年接受5種降糖方案(二甲雙胍單藥,磺脲類單藥,胰島素單藥,二甲雙胍加磺脲類,胰島素加二甲雙胍)之一治療的8462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數據。

  他們發現,與所有其他方案相比,胰島素單藥治療導致主要複合終點(第1次發生嚴重心臟不良事件、第1次發生癌症或死亡)轉歸較差,校正風險比為1.8。如果單獨分析全因死亡率,則胰島素單藥治療的aHR為2.2。

  對於所有次要轉歸,胰島素單藥治療也與aHR增加相關:心肌梗死(1.9),嚴重心臟事件(1.7),卒中(1.4),腎臟併發症(3.5),神經病變(2.1),眼併發症(1.2),癌症(1.4),全因死亡率(2.2)。

  在糖化血紅蛋白/發病率亞組,接受胰島素單藥治療的患者主要轉歸的aHR範圍為1.5~2.6。

  「磺脲類單藥治療導致多種轉歸的風險增加,儘管與二甲雙胍聯合治療可使風險降低一些。」作者們說。

  作者們指出了他們這項研究的局限之處,包括隨訪時間相對短(大約3年),這反映了患者維持單一治療方案的時間長度。此外,觀察性研究容易出現一些常見缺陷,與這項研究最相關的一種就是有可能被適應證所混雜。

  他們說,治療組間的基線特徵差異,包括既往血管疾病以及其他人口統計學生化標誌物,「在解讀這些結果時應予以考慮。」

  但是,與所有流行病學研究一樣,雖然這項分析「固然不完美,」但是數據與一些既往研究一致,因此,作者們得出結論,「應對優化外源性胰島素治療在臨床實踐中使用予以關注和合理的擔憂。目前迫切需要對2型糖尿病患者中外源性胰島素的使用方式進行審查,並具體確定在糖尿病自然史不同階段以及在不同表型亞組患者中的風險益處特徵。」

  該研究得到歐洲糖尿病研究基金會的支持。

編譯自:Insulin Therapy Risky in Type 2 Diabetics, Study Confirms. Reuters Health Information. Feb 08, 2013.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GLP-1類藥物有望替代胰島素成為2型糖尿病的一線治療的最佳選擇
    大多數2型糖尿病患者是肥胖患者,在胰島素注射治療中伴隨的體重進一步增加,會加劇患者機體代謝紊亂以及糖尿病相關併發症(包括微血管和大血管併發症),而導致的死亡風險(2)。GLP-1藥物治療具有的減肥功效對糖尿病患者非常有益。更為重要的是,其心血管獲益作用為長期GLP-1治療提供了卓越的臨床依從性。Discovery of insulin by Drs.
  • 中國發布丨研究發現胰島素不適合2型糖尿病新冠患者降糖治療
    中國網12月4日訊(記者 張豔玲 通訊員 蔡敏 田娟)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心內科汪道文教授團隊通過回顧性研究首次發現了胰島素治療與患有2型糖尿病的COVID-19患者高死亡率密切相關。在新冠患者中,有大量的2型糖尿病患者。汪道文介紹,不少文獻報導,對於患有2型糖尿病的COVID-19患者,將其血糖控制在良好範圍內可有效降低其死亡率。胰島素也是臨床上被使用最為廣泛的降糖藥物。然而胰島素治療與此類患者死亡率之間的關係目前並沒有相關研究。
  • 中國糖尿病患者怎樣正確胰島素治療?
    胰島素的使用是多數糖尿病患者的必然趨勢 中國糖尿病患者全球最多1,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數約1.298億,平均每10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糖尿病患者2。但我國糖尿病血糖控制狀況不佳,TIDE研究顯示,糖尿病知曉率為43.3%,治療率為49.0%,控制率為49.4%2。
  •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型糖尿病|糖尿病|hba1c
    高血糖的藥物治療要點生活方式幹預和二甲雙胍為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一線治療。生活方式幹預是2型糖尿病的基礎治療措施,應貫穿於治療的始終。若無禁忌證,二甲雙胍應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療方案中。一種降糖藥治療而血糖不達標者,採用2種甚至3種不同作用機制的藥物聯合治療。也可加用胰島素治療。
  • 以色列國家糖尿病委員會:2 型糖尿病治療指南
    基層醫生是 2 型糖尿病綜合管理的主力軍。隨著降糖藥物數量的日益增多,加之新的臨床數據不斷湧現,基層醫生需要藉助臨床指南來為患者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案。
  • [ADA2016]吡格列酮延緩2型糖尿病進展
    根據第76屆美國糖尿病協會科學年會上公布的卒中後胰島素抵抗幹預(IRIS)試驗最新數據,吡格列酮可延緩伴有腦血管疾病和胰島素抵抗的人群的糖尿病進展。IRIS的主要研究結果為吡格列酮可使胰島素抵抗人群卒中或心肌梗死復發風險降低24%。
  • 同濟醫院汪道文團隊最新發現:胰島素不適用於2型糖尿病的新冠患者降糖治療
    12月6日,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從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心內科汪道文教授團隊獲悉,該團隊通過回顧性研究首次發現了胰島素治療與患有2型糖尿病的COVID-19患者高死亡率密切相關。該研究成果已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在線發表。
  • 幹細胞治療糖尿病最新突破:免去胰島素注射不再遙遠【糖尿病治療...
    原標題:幹細胞治療糖尿病最新突破:免去胰島素注射不再遙遠【糖尿病治療最新方法】 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高血糖則是由於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損,或兩者兼有引起。
  • JCEM:隨機血糖值與2型糖尿病的風險強烈相關
    2015年3月9日訊/生物谷BIOON/-研究人員發現,在常規血液檢查中葡萄糖值常常被忽視,但葡萄糖值可以對是否患有2型糖尿病的風險提供參考。根據這項研究表明,甚至那些適度提高的隨機血糖值(100-119mg / dL)患有糖尿病的風險比正常個體都高出七倍。隨著這一數字的上升,糖尿病風險也隨之上升。隨機血糖值在120 - 139 mg / dL之間的個體患有未確診的糖尿病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30倍。
  • Nature裡程碑:糖尿病治療新靶點——胰島素抑制受體
    直到1921年,加拿大科學家Frederick Banting進行了一系列動物實驗,發現並成功提取到了胰島素,並於1922年應用於臨床。胰島素的發現和應用挽救了大量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至今,胰島素注射仍然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
  • 治療2型糖尿病!禮來Trulicity療效擊敗索馬魯肽&艾塞那肽
    主要目的是在啟動每周一次GLP-1 RA藥物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比較治療6個月期間的治療依從性和持久性,包括Trulicity(1.5mg和0.75mg)、semaglutide(1mg和0.25/0.5mg)、exenatide。   採用Kaplan-Meier圖和Cox比例風險模型檢驗藥物治療持久性。
  • 你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有多高?《自然醫學》定義6種糖尿病前期亞型
    血脂異常的狀態表明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進一步升高。然而,當前對糖尿病前期的臨床定義並沒有反映出病理生理學的差異,也無法預測未來的代謝軌跡。也就是說,糖尿病前期患者會不會發展成2型糖尿病是無法預測的。近日,發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德國圖賓根大學和德國糖尿病中心(DZD)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根據一項25年的研究數據,確定了6種不同的糖尿病前期亞型。這6種亞型在發展為2型糖尿病時具有不同的風險水平,這將有助於臨床醫生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並控制糖尿病前期和隨之而來的其他問題。
  • NEJM:保留胰島素分泌 免疫療法向「治癒」1型糖尿病再邁進!
    對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預防或延遲β細胞功能的完全衰竭具有重要意義。今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一項研究,在新發1型糖尿病患者中,戈利木單抗(golimumab)治療可以保持患者的內源性胰島素分泌,並降低其外源胰島素需求量。
  • 2 型糖尿病高血糖治療 ADA 和 EASD 專家共識
    多數人的 HbA1c 目標:<7%(非妊娠的成人,預期壽命~10 年)2. 降糖策略:行為幹預、藥物治療、手術治療3.SGLT2i 使用注意:(1)胰島素缺乏者使用需要謹慎;(2)有發生急性腎損傷、脫水和體位性低血壓的風險;(3)與利尿劑和/或 ACEI、ARB 合用需要謹慎;(4)坎格列淨有截肢和骨折風險增加的報導9. GLP-1 RA:(1)不增加胰腺炎,胰腺癌或骨病的風險;(2)常見不良反應:噁心、嘔吐、腹瀉;(3)不和 DPP-4i 合用10.
  • 停用胰島素,逆轉1型糖尿病!NEJM罕見病例提示JAK抑制劑治療潛力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我們知道,1型糖尿病患者因胰島β細胞損傷而存在胰島素絕對缺乏,目前也主要以胰島素治療為主,恢復β細胞功能、逆轉病理狀態仍然是一大挑戰。
  • 擺脫胰島素注射—2020最新糖尿病治療案例,糖尿病有希望了
    原標題:擺脫胰島素注射—2020最新糖尿病治療案例,糖尿病有希望了 如何讓糖尿病患者免於每日胰島素注射?答案是細胞移植胰島素生成細胞。 什麼是幹細胞治療 糖尿病的病因比較複雜,通俗地講是胰島細胞罷工或者怠工,使得分泌胰島素減少,或者是胰島素的作用減弱,就像刀變鈍了一般,不能有效地降低血糖。 針對此根本病因,採用幹細胞移植重建胰島細胞功能的方式治療糖尿病,使消極怠工的胰島細胞恢復功能,是迄今人們認為的最理想的糖尿病治療模式。
  •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汪道文教授團隊首次發現:胰島素不適用於2型糖尿病的新冠患者的降糖治療
    楚天都市報12月4日訊(記者李曼英 通訊員蔡敏 田娟)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心內科汪道文教授團隊通過回顧性研究首次發現了胰島素治療與患有2型糖尿病的新冠肺炎患者高死亡率密切相關。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
  • Science:非編碼區DNA與2型糖尿病有關
    發表在《自然·遺傳學》的一項研究揭示了這些作用因子是如何影響人們的患病風險的。2型糖尿病影響了全球超三億的人口。遺傳因素的影響早就已經被認定為一個人患2型糖尿病風險的重要因素,同時還有體重、飲食和年齡因素。已有很多研究指出基因組中某些區域的變化與糖尿病的發病相關,但是這些區域的功能現在還不清楚,這使研究者很難深入的了解糖尿病發展的原因及機制。
  • ...六大熱點(4):口服胰島素或GAD疫苗能預防1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嗎?
    會議期間,還將發布其姊妹研究——口服胰島素免疫效果研究以及在瑞典進行的穀氨酸脫羧酶(GAD)疫苗研究數據。從1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來看,胰島β細胞的破壞早在高血糖症狀出現前就已經存在,隨著病程的進展,胰島功能逐漸衰退,需要終身使用胰島素治療。如果在1型糖尿病疾病的自然進程中能夠阻止對胰島β細胞的自身免疫攻擊,便可以延緩胰島的損傷和功能減退,這就是免疫治療的難點。
  • 超180個糖尿病藥物在研,口服型胰島素將是大贏家?
    我國有超過1億人患有糖尿病,該病是僅次於癌症的第二大慢性疾病。治療糖尿病最常見用的藥物就是胰島素及其類似物,但單純的胰島素治療已不能符合患者的需求了。隨著製藥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糖尿病患病機制了解的深入,新型糖尿病藥物越來越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