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裡程碑:糖尿病治療新靶點——胰島素抑制受體

2021-02-22 醫藥魔方Pro
糖尿病曾經是一種無法治癒甚至可致命的疾病,患者只能通過苛刻的飲食限制來延緩疾病的進展,甚至有部分患者死於飢餓。直到1921年,加拿大科學家Frederick Banting進行了一系列動物實驗,發現並成功提取到了胰島素,並於1922年應用於臨床。胰島素的發現和應用挽救了大量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至今,胰島素注射仍然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

Frederick Banting(右)、助手Charles Best(左)與試驗犬(來源:University of Toronto)

一百年後的今天,仍然沒有任何藥物治療可以阻止或逆轉糖尿病的進展,像司美魯肽這類降糖熱門藥物也只能延緩糖尿病的進展。先前的研究中發現,使用胰島素強化治療有可能改善血糖控制,緩解糖尿病,但這一療法也可能會導致體重增加,或出現更嚴重的副作用,如患者血糖急劇下降的風險發生增加,這有可能使患者陷入意識不清。在胰島素發現100周年之際,1月27日,Nature發表了一項糖尿病領域的裡程碑研究,來自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Helmholtz Zentrum Muenchen和德國糖尿病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型的、可成藥的胰島素抑制受體(作者命名為incepter),對這一受體功能進行阻斷會導致胰腺β細胞中胰島素信號通路的敏感性增加。

 來源:Nature

本項研究重點是開發治療糖尿病的再生方法,用於補充和替代經典的免疫和代謝療法。所發現的胰島素抑制受體是β細胞的保護和再生療法中一個很有前景的分子靶點,而且,採用再生療法不會發生類似胰島素強化治療所導致的意外副作用。"胰島β細胞自身的胰島素抵抗會引發糖尿病,使β細胞變得對胰島素敏感的療法可能會使糖尿病患者免受β細胞喪失和衰竭的影響。"論文通訊作者Heiko Lickert教授說道。研究人員在小鼠實驗中觀察到,胰島素抑制受體(incepter)可以抑制INSR-IGF1R(INSR:胰島素受體;IGF1R: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受體)的活化。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受體在糖尿病中表達上調,通過阻斷胰島素信號傳導,可能會導致胰島素抵抗。

胰島素抑制受體(黑色)使胰腺β細胞上的胰島素受體(彩色)脫敏,藍色為胰島素(來源: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

研究小組嘗試從基因或藥理方面抑制胰島素抑制受體,來探究胰島素抑制受體的功能。結果表明,成年小鼠和離體胰島中β細胞的胰島素抑制受體特異性敲除後,INSR–IGF1R的激活和β細胞增殖發生增加。

β細胞敲除胰島素抑制受體後,小鼠葡萄糖耐受量更高,β細胞增殖增加(來源:Nature)

從機理上講,胰島素抑制受體與INSR–IGF1R相互作用以促進網格蛋白介導的內吞作用,導致INSR和IGF1R脫敏。研究人員利用靶向受體胞外域的單抗阻斷這種物理相互作用,可以維持β細胞中INSR–IGF1R的活化。

使用單抗阻斷胰島素抑制受體功能,維持β細胞中INSR–IGF1R活化(來源:Nature)

"結果正是我們所希望的,胰島素信號和功能性β細胞的數量都增加了。這使得胰島素抑制受體成為一個非常有希望的靶點。"論文第一作者Ansarullah說道。"Frederick Banting在100年前的諾貝爾獲獎演講中指出了胰島素不是治療糖尿病的方法,而是治療糖尿病症狀的一種方法。未來我們的研究目標是在胰島素抑制受體發現的基礎上,開發出能使β細胞再生的藥物。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都可能會因此獲益,以及最終走向糖尿病的緩解。"Lickert教授表示。1# Ansarullah, Jain, C., Far, F. F. et al. Inceptor counteracts insulin signalling in β-cells to control glycaemia. Nature (2021)2# Diabetes: Neue Entdeckung könnte die Behandlung künftig verändern(來源: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3# Louis Rosenfeld. Insulin: Discovery and Controversy. Clinical Chemistry (2002)

點亮「在看」,好文相伴

相關焦點

  • 胰島素發現100周年之際,科學家終於找到了胰島素抑制受體
    糖尿病曾經是一種無法治癒甚至可致命的疾病,患者只能通過苛刻的飲食限制來延緩疾病的進展,甚至有部分患者死於飢餓。直到1921年,加拿大科學家Frederick Banting進行了一系列動物實驗,發現並成功提取到了胰島素,並於1922年應用於臨床。胰島素的發現和應用挽救了大量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至今,胰島素注射仍然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
  • 超180個糖尿病藥物在研,口服型胰島素將是大贏家?
    我國有超過1億人患有糖尿病,該病是僅次於癌症的第二大慢性疾病。治療糖尿病最常見用的藥物就是胰島素及其類似物,但單純的胰島素治療已不能符合患者的需求了。隨著製藥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糖尿病患病機制了解的深入,新型糖尿病藥物越來越受重視。
  • 2018全球研發:糖尿病複方/多靶點藥物
    本期則主要對2型糖尿病複方製劑和多靶點單分子治療藥作一介紹。目前上市的T2D藥物在給藥前期都是有效的,有的可降低併發症發生率,但β細胞的進展性功能障礙使這些藥物無法長期控制血糖,即無法實現在大多數患者中逆轉疾病。對飲食行為、能量消耗、血脂異常和胰島素抵抗的分子機理的研究表明疾病逆轉很可能依賴於多種信號通路的協調靶向作用,複方和多靶點藥物便符合這一思路。
  • 糖尿病突破:用青蒿素製造產胰島素細胞
    奧地利科學院CeMM分子醫學研究中心的Stefan Kubicek等人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文章稱,抗瘧疾藥物青蒿素可使胰島α細胞轉化為功能性的β樣細胞,可能是一種治療糖尿病的新方法。胰島β細胞的破壞是1型糖尿病的特徵。
  • 幹細胞治療糖尿病最新突破:免去胰島素注射不再遙遠【糖尿病治療...
    而幹細胞移植治療糖尿病能有效地阻止B細胞功能衰退,增加B細胞數量,最大程度地挽救和恢復胰島功能,同時幹細胞以其獨特的生物學特性、極強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使其成為獲得胰島B細胞的最佳「種子」細胞,把採用臨床新技術治療糖尿病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境界。
  • Sci Signal:治療癌症和糖尿病的新靶點蛋白p66Shc
    2014年2月15日訊 /生物谷BIOON/--根據發表在Science Signaling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證實:接頭蛋白(adaptor protein) p66Shc由於發揮糖耐量作用,可以使其成為癌症和糖尿病的新靶點。p66Shc作為複雜通信網絡的一部分,在調節糖代謝中也有直接作用。在我們的細胞中,細胞生長和代謝是緊密被控制的過程。
  • 快看|貴州百靈苗藥糖寧通絡糖尿病研究成果登上《科學》系列雜誌
    記者 | 謝欣1經過四年研究,貴州百靈的苗藥糖寧通絡近日在《科學》(Science)系列的《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影響因子12.804)和《細胞通訊與信號》(Cell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兩篇論文基於糖寧通絡的研究成果發表了全新抗胰島素抵抗作用靶點和糖寧通絡對糖尿病眼病作用靶點
  • 日本研究團隊發現1型糖尿病新治療法 患者無需再注射胰島素
    人民網東京11月15日電 據《朝日新聞》網站報導,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日本名古屋大學研究團隊12日公布了一項有關1型糖尿病治療方法的研究新成果。 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於人體胰臟無法分泌胰島素引起的,目前日本國內約有10-14萬1型糖尿病患者。為補充胰島素,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每天注射4-5次胰島素,並需特別注意對血糖值的管理。
  • ...六大熱點(4):口服胰島素或GAD疫苗能預防1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嗎?
    美國第77屆糖尿病協會年會(ADA)即將召開,大會將發布有關1型糖尿病的多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臨床試驗結果,其中國際糖尿病TrialNet’s口服胰島素預防試驗(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研究時間最長的有關口服胰島素預防的研究。
  • GLP-1類藥物有望替代胰島素成為2型糖尿病的一線治療的最佳選擇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Daniel Drucker教授做了主題為 「GLP-1受體激動劑治療糖尿病和代謝病」的專場報告,引起巨大反響。指南建議不將胰島素作為2型糖尿病的一線治療,並將GLP-1受體激動劑在大多數情況下作為糖尿病的首選注射療法。其依據概括為如下三方面:1) GLP-1具有與胰島素類似降糖功效,但低血糖風險非常低;2) GLP-1不僅沒有胰島素治療伴隨的增加體重的副作用,還有減肥功效;3) GLP-1具有心血管保護功能(表1)。
  • 科學瞬息-新冠疫苗新靶點!抗體治療惡病質
    新冠病毒疫苗再添新潛在靶點!7月13日《nature·medicine》發表:康復新冠患者體液和循環濾泡輔助T細胞反應,在新冠疫苗開發以來,大多數都是針對病毒的糖蛋白(S),引導其與細胞受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結合識別,引發中和抗體;儘管在動物實驗上實現,也不能在人類中保證效果,藥物人類糖蛋白免疫原性特性很難區分;這項研究表徵COVID-19患者體液和循環濾泡性輔助性T細胞(
  • 妊娠期糖尿病如何進行藥物治療?
    (2)格列美脲格列美脲是一類相對較新的磺脲類降糖藥。格列美脲和格列本脲可在各自的結合位點取代另一個。與格列本脲相比,格列美脲具有從 β 細胞磺脲類受體(SUR)結合位點 2.5-3 倍的關聯速度和 8-9 倍的解離速度。這導致胰島素分泌持續時間更短、釋放速度更快。格列美脲增加了第二時相的胰島素分泌、全身葡萄糖的攝取和胰島素的敏感性。2.
  • 中國糖尿病患者怎樣正確胰島素治療?
    胰島素的使用是多數糖尿病患者的必然趨勢 中國糖尿病患者全球最多1,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數約1.298億,平均每10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糖尿病患者2。但我國糖尿病血糖控制狀況不佳,TIDE研究顯示,糖尿病知曉率為43.3%,治療率為49.0%,控制率為49.4%2。
  • 【學術前沿】糖尿病治療新途徑:丙酮酸激酶可同時改善胰島素分泌和...
    同時,在糖尿病動物模型還發現,這種現象伴隨著糖異生減少、血紅細胞糖酵解增加和肝脂肪變性減小等。提示PK激活劑可能是治療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有效新途徑。在糖尿病的動物模型中,作者發現小分子PK激活劑加速了PEP循環,使得胰島功能以及代謝穩態得以改善。如果採用pck2-/-小鼠進行實驗,發現用PK並不能改善胰島素分泌。與其他臨床上促進胰島素分泌的藥物不同,PK活化既增強了胰島素分泌,還誘導長生了更多的胰島素。
  • 新發現化合物望成為新的治療糖尿病藥物先導結構
    河北大學教授羅都強團隊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趙友興團隊合作,發現四個對蛋白質酪氨酸磷酸酶有較強活性的新骨架吲哚萜類化合物,該化合物有望成為新的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先導結構
  • 駱駝乳對胰島素受體信號傳導的差異影響-了解駝奶的胰島素特性
    在這項研究中,我們假設駱駝牛奶可能作用在人類胰島素受體(hIR)和其相關的細胞內信號通路的水平。因此,我們審查了駱駝奶對使用生物發光共振能量轉移(BRET)技術在人胚胎腎293(HEK293)細胞中瞬時表達的hIR的激活的影響。 BRET用於在活細胞和實時評估hIR和胰島素受體信號傳導蛋白(IRS1)和生長因子受體結合蛋白2(Grb2)之間的物理相互作用。
  • Nature: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胰高血糖素通過與肝腎等靶細胞表面的B型G蛋白偶聯受體進行特異性結合,激活下遊信號轉導通路,發揮生理效應。與胰島素的作用相反,胰高血糖素是一種促進分解代謝的激素,具有很強的促進糖原分解和糖異生作用,使血糖明顯升高。影響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因素很多,血糖濃度是重要的因素。血糖降低時,胰高血糖素胰分泌增加;血糖升高時,則胰高血糖素分泌減少。
  • NEJM:保留胰島素分泌 免疫療法向「治癒」1型糖尿病再邁進!
    對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預防或延遲β細胞功能的完全衰竭具有重要意義。今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一項研究,在新發1型糖尿病患者中,戈利木單抗(golimumab)治療可以保持患者的內源性胰島素分泌,並降低其外源胰島素需求量。
  • 擺脫胰島素注射—2020最新糖尿病治療案例,糖尿病有希望了
    原標題:擺脫胰島素注射—2020最新糖尿病治療案例,糖尿病有希望了 如何讓糖尿病患者免於每日胰島素注射?答案是細胞移植胰島素生成細胞。 幹細胞就像新出生的嬰兒,可以向多種方向分化,轉變為各種各樣的細胞,將幹細胞用於糖尿病的治療是一種理想的方式。
  • 整合素CD11b對胰島素抵抗和II型糖尿病
    整合素CD11b對胰島素抵抗和II型糖尿病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12-25   今日/總瀏覽:1/2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