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前沿】糖尿病治療新途徑:丙酮酸激酶可同時改善胰島素分泌和...

2020-11-27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BioArt ,作者Victoria

BioArt

高屋建瓴,提供專家點評,引導學術爭論,展現學術批評;誠心實意,關注科研生態,推廣科研經驗,倡導師生交流。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相關資訊

目前大家普遍認為胰腺細胞感知並控制血糖的方式是通過葡萄糖激酶(GK)介導氧化磷酸化(OxPhos),降低ADP水平,從而控制胰島素分泌所必需的質膜去極化【1】。從製藥的角度考慮,如果使用GK激活劑通過葡萄糖引起細胞去極化就會刺激胰島素分泌,但是目前尚無相關批准藥物。

線粒體GTP(mtGTP)依賴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循環這條代謝通路對營養刺激的胰島素分泌至關重要,它並不依賴氧化磷酸化,所以可能是另一條可靶向的治療契機【2】。這個過程始於丙酮酸,丙酮酸通過線粒體丙酮酸羧化酶(PC)進入三羧酸循環,產生草醯乙酸(OAA),OAA通過GTP依賴的線粒體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PCK2)分解生成PEP,PEP通過丙酮酸激酶(PK)水解,使得胞質ADP減少,循環完成,這個過程刺激了胰島素的釋放(圖1)。於是作者提出問題:1)PK激活劑加速PEP循環在體內是否起作用?2)是否依賴於PCK2?3)胰島性能有沒有損傷?4)是否能夠增強動物模型和糖尿病病人的胰島素分泌?當然這個問題不局限於細胞,因為肝臟和紅細胞中也有可激活形式的PK。

圖1: mtGTP依賴的PEP周期示意圖。

為了闡明這個問題,2020年11月3日,耶魯大學Richard G. Kibbey團隊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Matthew J. Merrins團隊合作在Cell Metabolism雜誌上發表題為Multi-Tissue Acceleration of the Mitochondrial Phosphoenolpyruvate Cycle Improves Whole-Body Metabolic Health的研究論文,在這篇研究論文中,作者發現PCK2依賴性磷酸烯醇丙酮酸(PEP)循環的小分子活化作用增加了葡萄糖刺激的胰島素分泌,而這個過程並沒有出現胰島損傷的跡象,還改善了體內胰島素敏感性。同時,在糖尿病動物模型還發現,這種現象伴隨著糖異生減少、血紅細胞糖酵解增加和肝脂肪變性減小等。提示PK激活劑可能是治療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有效新途徑。

mtGTP依賴性PEP循環將肝臟和胰島中的PCK2與PK偶聯以調節葡萄糖穩態。在糖尿病的動物模型中,作者發現小分子PK激活劑加速了PEP循環,使得胰島功能以及代謝穩態得以改善。如果採用pck2-/-小鼠進行實驗,發現用PK並不能改善胰島素分泌。與其他臨床上促進胰島素分泌的藥物不同,PK活化既增強了胰島素分泌,還誘導長生了更多的胰島素。

除了改善胰島素分泌外,急性PK激活還抑制了糖異生途徑,從而減少了內源性葡萄糖的產生,同時還加速了紅細胞葡萄糖的更新。在高脂飼餵的大鼠中, PK激活劑能夠重塑PK的磷酸化,減少肝臟脂肪,並改善肝臟和外周胰島素敏感性。這些新發現為PK活化、加速PEP周期、從而改善代謝穩態和胰島素敏感性提供了臨床前依據(圖2)。

圖2: PK活化改善代謝穩態和胰島素敏感性

與這項研究呼應,在同期的Cell Metabolism雜誌上,同樣來自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Matthew J. Merrins團隊和耶魯大學Richard G. Kibbey團隊合作發表了題為Pyruvate Kinase Controls Signal Strength in the Insulin Secretory Pathway的研究論文,在這篇研究論文中,作者證明丙酮酸激酶(而非氧化磷酸化)觸發ATP/ADP關閉細胞的KATP通道以啟動胰島素分泌。丙酮酸激酶的小分子激活劑通過將線粒體從氧化磷酸化轉換為磷酸烯醇丙酮酸生物合成來有效地促進胰島素分泌。

回顧前文,胰腺細胞維持血糖正常的方式是將營養代謝特別是葡萄糖代謝與適當的胰島素分泌相結合,其中的機制是是通過線粒體中的葡萄糖氧化,產生質子動力,通過ATP合酶提高ATP/ADP比率,關閉KATP通道觸發Ca2+內流,引起胰島素與質膜融合【1】。以此為出發點,與上一篇文章不同的機制是,作者發現PK將ADP和PEP轉化為ATP和丙酮酸,發揮了細胞感受器作用,用以感知糖酵解和線粒體代謝。

質膜定位的PK有能力關閉KATP通道並引發Ca2+內流。而小分子PK激活劑改善ATP/ADP和Ca2+波動,有效地增加了胰島素的分泌。PK通過周期性地剝奪線粒體ADP來限制呼吸,從而加速PEP循環(圖3),直到膜去極化恢復ADP和氧化磷酸化。

圖3: 糖酵解和線粒體相關的PEP循環。(SAME:琥珀酸單甲酯;PCK2,線粒體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Q/L,穀氨醯胺/亮氨酸)

不同於經典模型(Canonical 1-state model),作者提出了2態模型(Revised 2-state model),這個機制是目前經典途徑無法預測的,即通過降低ADP,PK在OxPhos和PEP生物合成之間切換(圖4),這種切換模型不會影響葡萄糖氧化。

圖4: PK在OxPhos和PEP生物合成之間的切換模型

這個模型在動物實驗中的有效性於背靠背的前一篇論文中已經得到了驗證,PK激活劑增強了胰島素分泌的能力,同時還鞏固了糖酵解能力。激活PK的優勢體現在不增加葡萄糖氧化的情況下促進了代謝反應。

治療2型糖尿病的常用策略包括增加胰島輸出和降低胰島素抵抗,然而,通常通過促進胰島素分泌的過程會引起胰島過度勞損並加重胰島素抵抗,在這兩項研究中,作者採用的PK激活策略能同時改善胰島輸出和胰島素抵抗,而且,還改善了胰島本身的功能,更厲害的是,這種作用不僅僅在胰島中,在肝臟和外周的胰島素抵抗都得以改善。這些發現提示了基於PK活化的糖尿病潛在治療途徑。

當然,這兩篇論文把PEP循環單獨拉出來研究是有爭議的,畢竟調控胰島素分泌的機制非常複雜,除了作者提到的通路之外,有多種營養感應機制參與其中,在不同組織和物種中也都不同,這種活化PK以抗糖尿病的方法最終要經得起在人身上的驗證,才能真正帶來突破性的曙光。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met.2020.10.006

https://doi.org/10.1016/j.cmet.2020.10.007

參考文獻

1. Prentki, M., Matschinsky, F.M., and Madiraju, S.R.M. (2013). Metabolic signaling in fuel-induced insulin secretion. Cell Metab. 18, 162–185.

2. Jesinkey, S.R., Madiraju, A.K., Alves, T.C., Yarborough, O.H., Cardone, R.L., Zhao, X., Parsaei, Y., Nasiri, A.R., Butrico, G., Liu, X., et al. (2019). Mitochondrial GTP links nutrient sensing to b cell health, mitochondrial morphology, and insulin secretion independent of OxPhos. Cell Rep. 28, 759–772.e10.

來源:BioArt

1980-2020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學術前沿】糖尿病治療新途徑:丙酮酸激酶可同時改善胰島素分泌和胰島素抵抗》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丙酮酸激酶調控胰島素分泌通路的信號強度
    丙酮酸激酶調控胰島素分泌通路的信號強度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5 13:44:19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Matthew J. Merrins和耶魯大學Richard G.
  • 增加多組織線粒體磷酸烯醇丙酮酸循環可改善全身性代謝健康
    增加多組織線粒體磷酸烯醇丙酮酸循環可改善全身性代謝健康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5 13:53:25 美國耶魯大學Richard G.
  • 葡萄糖激酶激活劑(GKA)——改善糖尿病β細胞功能的新策略
    GK基因突變的MODY-2患者GK活性降低,血糖升高;同時,糖尿病患者胰島和肝臟GK表達下降與血糖異常直接相關,並造成胰島素分泌時相明顯滯後於GSIR閾值。這些都為GKA治療糖尿病提供了科學基礎。而GKA Piragliatin治療可降低P417R突變糖尿病小鼠的血糖。進一步對P417R突變小鼠的胰島進行離體培養,發現其表現為葡萄糖刺激的胰島素分泌缺乏;而在經過高糖及GKA持續培養後可修復這種β細胞功能損傷。分析發現,GKA Piragliatin幹預增加突變GK蛋白的穩定性,提高GK的催化活性,改善葡萄糖代謝,修復β細胞分泌缺陷。
  • 「修復」人體葡萄糖傳感器:播種糖尿病治療的新希望!
    在腸道內L細胞 中,隨著葡萄糖水平增加,葡萄糖激酶(GK)激活啟動胰高糖素樣肽-1(GLP-1)分泌,GLP-1又可進一步促進β細胞的葡萄糖激酶(GK)活性,同時促進胰島素分泌增加。就是這樣,葡萄糖激酶(GK)作為葡萄糖傳感器,將血糖水平控制在4~6.5mmol/L的目標區間內,維持人體的血糖穩態2(圖1)。
  • 高胰島素血症性低血糖,診斷治療篇
    當血糖濃度升高時,葡萄糖通過葡萄糖轉運蛋白2(GLUT-2)進入β細胞,在葡萄糖激酶(GCK)的作用下磷酸化,經過糖酵解途徑代謝,ATP:ADP比值增加,使KATP通道關閉,導致β細胞膜去極化,電壓門控性鈣離子通道開放,引發胰島素分泌。在高胰島素血症性低血糖時,胰島素分泌與葡萄糖代謝解偶聯,胰島素呈持續分泌,導致低血糖的發生。
  • 中國糖尿病患者怎樣正確胰島素治療?
    選擇胰島素治療需同時考慮空腹與餐後血糖 根據權威指南/共識推薦6-7:糖尿病管理需對症下藥,強調個體化治療;因此在選擇胰島素治療時,需要充分考慮到患者的具體情況。
  • 幹細胞治療糖尿病最新突破:免去胰島素注射不再遙遠【糖尿病治療...
    而幹細胞移植治療糖尿病能有效地阻止B細胞功能衰退,增加B細胞數量,最大程度地挽救和恢復胰島功能,同時幹細胞以其獨特的生物學特性、極強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使其成為獲得胰島B細胞的最佳「種子」細胞,把採用臨床新技術治療糖尿病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境界。
  • 擺脫胰島素注射—2020最新糖尿病治療案例,糖尿病有希望了
    什麼是幹細胞治療 糖尿病的病因比較複雜,通俗地講是胰島細胞罷工或者怠工,使得分泌胰島素減少,或者是胰島素的作用減弱,就像刀變鈍了一般,不能有效地降低血糖。 針對此根本病因,採用幹細胞移植重建胰島細胞功能的方式治療糖尿病,使消極怠工的胰島細胞恢復功能,是迄今人們認為的最理想的糖尿病治療模式。
  • Mitapivat治療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Mitapivat治療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6 12:17:46 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Rachael F.
  • NEJM:保留胰島素分泌 免疫療法向「治癒」1型糖尿病再邁進!
    對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預防或延遲β細胞功能的完全衰竭具有重要意義。今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一項研究,在新發1型糖尿病患者中,戈利木單抗(golimumab)治療可以保持患者的內源性胰島素分泌,並降低其外源胰島素需求量。
  • 新的胰島細胞移植方法或改善糖尿病治療
    1型糖尿病動物模型的血糖水平保持穩定。研究結果或對改善這種自身免疫病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某些1型糖尿病患者會將胰島細胞移植到肝臟中,但這種療法會導致出血、血栓形成、移植物排斥在內的併發症。皮下移植的位置之所以引起關注,是因為這些位置較易抵達和監測,但移植物通常無法存活,因為細胞無法獲得足夠的營養和氧氣。
  • 糖尿病患者福音:幹細胞改善糖尿病效果已被證實!
    在2型糖尿病中,導致胰島素抵抗的具體原因還需要進一步解示。 目前治療糖尿病的方法? (1)運動療法。研究發現,通過增加運動量,有利於改善人體對於胰島素的敏感能力;而且通過運動,有利於降低體重和脂肪,提高身體的抵抗力。
  • Cell Metabolism:Warburg效應新視角:M2型丙酮酸激酶如何調控細菌...
    2015年1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 --本文亮點:M2型丙酮酸激酶四聚化能逆轉細菌內毒素LPS引起的Warburg效應M2型丙酮酸激酶在穩定Hif-1α 和調節Hif-1α 下遊的靶基因表達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M2型丙酮酸激酶四聚化能減弱細菌內毒素LPS引起的M1型巨噬細胞反應M2型丙酮酸激酶是激活的巨噬細胞糖酵解代謝途徑轉變的重要決定因子
  • 超180個糖尿病藥物在研,口服型胰島素將是大贏家?
    我國有超過1億人患有糖尿病,該病是僅次於癌症的第二大慢性疾病。治療糖尿病最常見用的藥物就是胰島素及其類似物,但單純的胰島素治療已不能符合患者的需求了。隨著製藥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糖尿病患病機制了解的深入,新型糖尿病藥物越來越受重視。
  • 幹細胞療法治療糖尿病:現狀和未來
    成體幹細胞移植更多的機制是,   通過其強大的旁分泌效應,實現對胰島素抵抗和受損β細胞功能的改善。  2012年,筆者團隊發表在Diabetes上的文章中首次提出,MSCs治療糖尿病的機制,不僅涉及幹細胞對胰島β細胞功能的保護,更重要的是對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抵抗的改善。
  • 口服胰島素真的來了?!不用天天打針了,造福億萬糖尿病患者
    對1型糖尿病患者來說,自身無法分泌胰島素或無法產生足夠多的胰島素,在嬰兒或青少年時期就已經發病,非常依賴胰島素;對2型糖尿病患者來說,其體內胰島素要麼是相對缺乏(生物作用受損,比如胰島素抵抗),要麼是分泌障礙,要麼兼而有之。
  • Nature裡程碑:糖尿病治療新靶點——胰島素抑制受體
    直到1921年,加拿大科學家Frederick Banting進行了一系列動物實驗,發現並成功提取到了胰島素,並於1922年應用於臨床。胰島素的發現和應用挽救了大量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至今,胰島素注射仍然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
  • 口服胰島素開啟中國臨床試驗,加快推動上市步伐,將造福億萬糖尿病...
    口服胰島素能夠成為「超級話題」,有許多原因:首先是群眾基礎廣泛,全球有超過4億糖尿病患者,僅在中國就有1億以上確診或待確診患者;其次是口服胰島素的發現能夠極大改善現有治療方案,尤其是糖尿病後期患者;還有一點是,口服胰島素攻關持續時間長,綿延百年。
  • 糖尿病四肢出現麻木刺痛、蟻走感?5類藥物,3大「新武器」可治療
    ;局部藥物如利多卡因貼皮劑、辣椒素軟膏;如仍無改善可考慮阿片類藥物等。 糖尿病治療的新武器 糖尿病病友都非常關注糖尿病治療的最新動態,門診經常會有病友前來諮詢最新的藥物及治療方法。 喜大普奔,近年來,糖尿病治療領域確實有不少的進展,下面就來介紹一下糖尿病治療的「新武器」: (1)GLP-1受體激動劑 這類藥物是皮下注射製劑。
  • 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誘導的胰島樣細胞不同途徑移植治療1型糖尿病鼠
    、脂肪細胞、胰島細胞等,在相關因子作用下,可使其分化為分泌胰島素的細胞,稱為胰島樣細胞。目的:觀察不同途徑移植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誘導的胰島樣細胞對於1型糖尿病小鼠的治療效果。方法:選採用組織塊貼壁法分離培養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然後將其定向分化為胰島樣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