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四肢出現麻木刺痛、蟻走感?5類藥物,3大「新武器」可治療

2020-11-23 尋醫問藥

很多病友疑問,糖尿病神經病變究竟有哪些危害?嚴不嚴重呢?糖尿病神經病變,顯而易見,兇手是糖尿病。它的發生是由於長期高血糖引起機體代謝紊亂及微循環障礙,從而造成神經缺血缺氧。

我們常把糖尿病神經病變比作「隱形殺手」,因為它非常狡猾,表面上,病友們自我感覺棒棒噠,吃嘛嘛香,沒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實際上,它採取緩慢而又持續的進攻方式,「暗搓搓」地破壞著神經細胞。

當病友們發現敵情:出現典型的麻木感時,敵人已經攻佔了大本營,神經損傷已經很嚴重,再也沒有挽回的餘地了!

最常見的糖尿病神經病變是損傷外周神經,比如四肢末端,可憐的手和腳,表現為麻木、蟲爬感、蟻走感、觸電感,會有戴手套和穿襪子的感覺;疼痛會表現為刺痛、燒灼痛、鑽鑿痛等。

一旦出現感覺減退消失,病友們若不能及時發現腳部損傷,極易出現糖尿病足,或者加重糖尿病足的發生發展,不吹不擂,嚴重者可能要截肢。

其次,自主神經病變會影響病友的心臟和血管,有心慌、體位性低血壓。

體位性低血壓是由於體位的改變而引起的血壓變化,如平躺後突然站起來,或長時間站立發生的腦供血不足引起的低血壓。

自主神經病變嚴重者會出現無痛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而猝死等;累及胃腸道自主神經時,會有上腹飽脹感、噁心、嘔吐、便秘、腹瀉等;累及泌尿生殖自主神經,會有排尿困難、陽痿、不育等影響。

中樞神經病變主要表現為認知功能受損,嚴重影響病友們的生活質量。

糖尿病神經病變如何治療?

治標先治本,防治糖尿病神經病變最首要且最重要的,當然是嚴格控制血糖!!!

對於1型糖尿病患者,加強血糖管理,可以積極幹預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發生與發展。

對於2型糖尿病患者,要全面管理代謝相關的危險因素,如戒菸、控制血脂等。

在控制血糖的基礎上,糖尿病病友可以選擇一些藥物改善症狀:

(1)神經修復藥物:甲鈷胺、生長因子等;

(2)抗氧化應激藥物:硫辛酸等;

(3)改善微循環藥物:貝前列素鈉、西洛他唑、胰激肽原酶、鈣拮抗劑、活血化瘀中藥等;

(4)醛糖還原酶抑制劑:依帕司他;

(5)針對疼痛:可選擇普瑞巴林、加巴噴丁、度羅西汀、文拉法辛及阿米替林等;局部藥物如利多卡因貼皮劑、辣椒素軟膏;如仍無改善可考慮阿片類藥物等。

糖尿病治療的新武器

糖尿病病友都非常關注糖尿病治療的最新動態,門診經常會有病友前來諮詢最新的藥物及治療方法。

喜大普奔,近年來,糖尿病治療領域確實有不少的進展,下面就來介紹一下糖尿病治療的「新武器」:

(1)GLP-1受體激動劑

這類藥物是皮下注射製劑。

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是腸道分泌的一類活性物質。GLP-1受體激動劑可以增強胰島素的分泌、減少胰高血糖素分泌來降低血糖,同時它還能通過中樞性食慾抑制來減少進食,減輕體重;其中部分GLP-1藥物還有保護心血管的作用。

(2)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

該類藥物是口服製劑,適用於2型糖尿病患者。

它主要作用在腎臟,使尿糖排洩增加,從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同時還能減輕體重;

此外這類藥物還可以減輕心臟負荷、降低血壓,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

(3)代謝手術

對於肥胖的2型糖尿病病友,代謝手術是一種有效的治療選擇。代謝手術不僅可以減輕體重、降低血糖,還能夠糾正血脂紊亂、改善高血壓等,可謂是一舉多得。

所謂代謝手術,就是通過手術改變胃腸結構,減少胃容量(可能或許大概就是把胃切小),從源頭上減少能量攝取,降低糖代謝負荷;此外手術能減輕體重,改善胰島素抵抗。

胰島素抵抗是指胰島素促進葡萄糖攝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換句話說,就是胰島素的生理作用減弱,打個比方,就像一個青壯年,本來可以挑一百斤,由於種種原因挑不了一百斤,只能挑五十斤。

胃腸道重建後,腸道菌群以及一些內分泌激素也會發生變化,糖代謝得到改善。

術後,大部分糖尿病病友可以停用或減量使用降糖藥物。當然,手術不是萬能的,它只是糖尿病的一種治療手段,術後還是需要長期的生活方式管理,才能保持療效。

每天緊張兮兮地控制高血糖,是不是血糖降下來,終於出現低血糖了,就可以歡呼慶祝了呢?當然不是,其實低血糖的危害並不比高血糖少。

看完之後,糖尿病病友是不是覺得血糖好難伺候?高不成,低也不中。

不管怎樣,血糖也不是長在別人身上的,再難伺候也還是要盡職盡責。糖尿病病友要規律地進餐、用藥、監測血糖,定期隨訪調整降糖治療方案,努力將血糖維持在健康水平。

相關焦點

  • 醫生說:有6種常見疾病會導致麻木
    不管是頸椎還是腰椎疾病,需要前往骨科,通過頸椎腰椎的CT檢查,進一步明確診斷,如確診頸椎腰椎疾病,需要先去除誘因,比如長期姿勢不合理,久坐伏案工作等等;同時根據病情程度,決定是通過按摩、理療或其他治療,甚至手術治療來緩解手腳麻木的症狀。
  • 糖尿病有什麼反應 五大症狀辨別糖尿病 - 三九養生堂
    糖尿病有什麼反應1、經常出現飢餓感,吃得多由於體內的糖分被當做尿糖排出體外了,所以吃進去的東西不足以維持身體需要的熱量,導致患者總是出現飢餓感,於是大量的吃東西,但是還是感覺到飢腸轆轆,平時不怎麼吃甜食的人,也變得開始吃大量的甜食,出現了以上的症狀就需要考慮是不是患上了糖尿病需要及時的去醫院就診。
  • 糖平中醫|糖尿病系列知識之手腳麻木
    進入冬季後,室內外溫差逐漸拉大,許多人經常因為做好保暖工作,出現一些手腳麻木的小問題。 對於一般人來說,暫時的手腳麻木可能隔段時間很快緩解,但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出現類似手腳麻木的情況,可就要提高警惕了。
  • 男人得糖尿病的早期症狀 糖尿病要注意這些
    如將尿液灑於地面,幹後發白,並可引來蟻蠅。2. 排尿困難:男糖尿病患者早期常有排尿困難症狀,除男性因前列腺肥大引起外,應考慮糖尿病的可能。3. 周圍神經炎:表現為肩部、手足麻木,身體有灼熱感或蟻走感,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4.
  • 帶您分析常見的肢體麻木都是什麼原因,都與哪些因素有關係呢?
    病人自覺皮膚發麻,或肌膚感覺減退,甚至消失者,謂之麻木,亦稱為不仁。本文以肢體麻木辯證而論,包括指、趾麻木。2、一側肢體麻木困重,胸悶,苦厚膩脈滑者多見於風痰阻絡所致3、一側肢體麻木或兼刺痛,舌有瘀斑或舌偏紅多見於瘀血或痰瘀阻絡所致。4、眩暈,一側肢體或四肢麻木,抽搐項強,角弓反張,脈弦多見於肝陽化風,風動筋攣,肢體失養會所致。
  • 六旬老伯僅被螞蟻咬了幾口 全身瘙癢四肢麻木差點休克
    這正是:  左腳挨了螞蟻咬,  渾身發癢快暈倒;  原是蟻毒致過敏,  及時就醫症狀消。  甌海區澤雅鎮的潘老伯今年65歲,每天光腳下地幹農活。前段時間,他穿過田間草地時感覺左腳一陣輕微刺痛,低頭一看,原來踢到一個螞蟻窩,被螞蟻咬了幾口。他沒放在心上,繼續幹農活。
  • 糖尿病患者出現低血糖,如何處理?
    交感神經興奮的主要表現為心慌、手抖、出虛汗,有飢餓感,患者出現脈搏增快、脈細如線、四肢無力、面色蒼白等情況。 1.胰島素 (1)胰島素劑量過大 常見於糖尿病治療的初期和糖尿病的強化治療期間。 (2)運動 如運動量過大未及時調整胰島素劑量常可因此導致運動後低血糖,尤其當胰島素注射在運動有關的肌肉附近部位時,還可明顯促進胰島素吸收,因此,準備運動前胰島素的注射部位以腹部為較好。
  • 錦州市中心醫院專家提醒:這類疾病出現八大症狀可要當心呀
    他在5年前參加單位組織的體檢,化驗空腹血糖為7.3mmol/L,之後血糖逐年增高,達到10.3mmol/L。因無口乾、多飲、多尿症狀,也能吃、能喝,體力沒受影響,所以一直沒在意。前兩天,因手腳麻木持續不緩解,擔心患腦血栓才到醫院就診。經檢查,他患上了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像王先生這樣的糖友並不少見。
  • 妊娠期糖尿病如何進行藥物治療?
    本期問答:妊娠期糖尿病如何進行藥物治療?參考答案目前,可用的幾組降低血糖水平的口服藥物如下,每組藥物都有不同的藥理特性和作用機制。1. 磺脲類藥物自 1942 年以來,磺脲類藥物被用於治療 2 型糖尿病。這類藥物可使胰腺 β 細胞分泌胰島素增加。
  • GLP-1類藥物有望替代胰島素成為2型糖尿病的一線治療的最佳選擇
    二十餘年來,他獲得了29項美國專利,其科研成果引發了糖尿病治療史上的革命,直接孕育和孵化了GLP-1受體激動劑及二肽基肽酶(DPP-4)兩大類藥物,這種豐富和直接的轉化醫學成果使全球不計其數的患者獲益。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5大陷阱,你能識別幾個?
    糖尿病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微血管併發症之一,可累及中樞和周圍神經,前者涉及大腦、小腦、腦幹、脊髓1級運動神經元及其神經纖維等部位的損傷,後者包含脊神經、顱神經及植物神經病變。在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患病率可達8%,在病程較長的糖尿病患者中,這一患病率超過50%。
  • 常有手腳的麻木、束縛感怎麼回事?這些病症可造成肢體感覺障礙
    提起多發性神經炎,可能很多朋友都不是很熟悉,這種病症可造成肢體遠端的多發性神經損害,主要表現為四肢遠端對稱性末梢型感覺障礙,所以也被稱之為「末梢神經炎」。很多人經常感覺到肢體的遠端,也就是手、腳有疼痛、麻木的症狀,就像是戴上手套、襪套樣的束縛感,這就是多發性神經炎造成的。
  • 糖尿病足神經痛新藥:美國FDA第一種辣椒素貼片Qutenza(8%),貼一次...
    2020年07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格蘭泰(Grünenthal)近日宣布 ,其美國子公司Averitas Pharma已收到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對Qutenza(capsaicin,辣椒素)8%貼片的批准,該藥用於成人患者治療足部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相關的神經性疼痛。
  • 可治療糖尿病的設計藥物問世
    被稱為不可逆轉的糖尿病,或出現新的治療希望。據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一種用於治療Ⅱ型糖尿病的潛在新藥,對小鼠的健康和代謝具有多重正面影響。不僅如此,它還有可能治療除了Ⅱ型糖尿病之外的其他多種疾病,如肌萎縮。科學家表示,目前需要進行人體臨床試驗。
  • 雙腳若出現4個跡象,警惕糖尿病足來報導
    殊不知,生活中有一種高發的慢性病,如果控制不當,患者最終就可能要面臨截肢,它就是「糖尿病」! 這也是為何糖尿病讓患者恐慌的因素,因為它除了血糖升高之外,還可誘發各種的併發症。
  • 糖尿病病友:莫把「結核」當「上感」
    糖尿病患者為何容易合併肺結核糖尿病患者是結核病的易感人群,據調查,糖尿病患者肺結核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3-6倍。進一步觀察還發現,血糖控制越差,感染肺結核的機率越高,而且消瘦者比肥胖者多見、老年人比年輕人多見、男性比女性多見。
  • 「沙星」類藥物與「黑框警告」
    2.氟喹諾酮類藥品可能會加劇重症肌無力患者的肌無力症狀,已知有重症肌無力病史的患者應避免使用該類藥物。 3.對於急性細菌性鼻竇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單純性尿路感染和急性非複雜性膀胱炎的患者,在沒有其他治療藥物時才可使用氟喹諾酮類藥品。
  • 兒童突發感覺異常、四肢無力,家長需警惕
    可是半年前突然出現四肢無力,行走不穩,家人觀察幾天後發現有加重趨勢,立即帶往醫院就診,入院診斷為「吉蘭-巴雷症候群」。給予激素、丙種球蛋白、神經營養的藥物治療,病情有所好轉,可短距離扶走,搖擺步態,但無法獨立完成下蹲起立及獨立步行,因而只能辦理休學手續。
  • 疼痛疾病到底該如何治療 看看吳應舉醫生怎麼說
    疼痛常見疾病:1神經病理性疼痛:如三叉神經痛,糖尿病神經痛,帶狀皰疹後神經痛,舌咽神經痛,截肢後痛,截癱後痛,外周神經卡壓痛,手術後或外傷後神經痛,中風後神經痛。具體表現為:身體某部位(神經支配區)陣發痛、閃電痛、灼燒痛、針刺痛、觸摸痛、麻木痛、椎扎痛、重壓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