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糖激酶激活劑(GKA)——改善糖尿病β細胞功能的新策略

2021-01-07 網易


  2020年內分泌學界Rolf Luft Award大獎得主,賓夕法尼亞大學糖尿病、肥胖與代謝研究所創始人Franz Matschinsky教授一直致力於葡萄糖激酶(GK)的研究,被譽為GK之父,儘管研究歷程漫長,現在「GK是人體的葡萄糖傳感器」這一原理已經成為了理解血糖穩態及相應疾病和治療的核 心 [2] 。Matschinsky教授於2012年在Diabetes,Obesity and Metabolism發表的一篇綜述《Repair of diverse diabetic defects of β-cells in man and mouse by pharmacological glucokinase activation》,追溯了GK的結構、生化酶動力學及分子生物學特徵,薈萃了葡萄糖激酶激動劑(GKA)Piragliatin改善β細胞功能障礙的相關數據,為我們正確認識和展望GKA在2型糖尿病(T2DM)治療中的應用地位及前景提供了新的思路。

  緣起——尋根究底:

  看胰島細胞GK的酶動力學及分子生物學特徵

  GK作為己糖激酶家族中獨特的單體變構酶,與其底物葡萄糖在酶動力學上有正協同作用 (希爾係數為1.7[2]),S0.5值約為7mM,位於人體正常血糖濃度區間。GK與葡萄糖結合後,酶的構象發生改變,新的構象有利於後續葡糖糖分子與GK酶結合及酶親和力的提高。該過程中GK隨葡萄糖水平變化會出現相應的酶的構象及對應的催化活性的變化,使得當葡萄糖濃度及使發生微小變化時,GK能夠控制反應速率,發揮葡萄糖傳感器的作用[3]。這些生化結構及酶動力學特性是GK作為葡萄糖傳感器調節血糖穩態的基礎,使得GK在生理最重要的葡萄糖濃度區間(4-10mM)對於血糖濃度變化具有高的敏感性,從而保證了葡萄糖的代謝水平緊隨血糖濃度的變化而變化。GK基因突變的MODY-2患者GK活性降低,血糖升高;同時,糖尿病患者胰島和肝臟GK表達下降與血糖異常直接相關,並造成胰島素分泌時相明顯滯後於GSIR閾值。這些都為GKA治療糖尿病提供了科學基礎。

  循證——用數據說話:

  GKA可改善β細胞功能障礙

  近年來,相關體內動物實驗、體外組織器官水平研究,尤其是在T2DM人群中研究均顯示,GKA可改善β細胞功能,為其治療糖尿病提供了證據支持。

  

  | GK基因突變小鼠研究——GKA改善β細胞功能初見端倪

  在乙烷基亞硝基脲(ENU)誘導的GK失活基因突變MODY-2小鼠及PNDM糖尿病模型的研究[3]發現,GK基因失活突變P417R降低了GK的催化活性和酶的熱穩定性,從而導致小鼠糖尿病。而GKA Piragliatin治療可降低P417R突變糖尿病小鼠的血糖。進一步對P417R突變小鼠的胰島進行離體培養,發現其表現為葡萄糖刺激的胰島素分泌缺乏;而在經過高糖及GKA持續培養後可修復這種β細胞功能損傷。分析發現,GKA Piragliatin幹預增加突變GK蛋白的穩定性,提高GK的催化活性,改善葡萄糖代謝,修復β細胞分泌缺陷。

  | 磺脲類藥物失效相關機理研究——GKA可改善格列本脲誘導的β細胞功能障礙

  眾所周知,磺脲類藥物會隨著應用時間延長而出現失效問題。據2010年文獻報導,GKA(化合物B)可降低磺脲類藥物繼發失效大鼠的血糖水平[4]。為了解釋這個過程的基本生化藥理學機理,研究者採用通過誘導磺脲類藥物急性失效的胰島培養模型來探索這種現象,在離體胰島灌注試驗中,格列本脲連續幾天持續作用可以導致胰島對葡萄糖的敏感性減低,葡萄糖刺激的最大胰島素分泌減少75%,而在此由格列本脲引起功能損傷的胰島中加用GKA Piragliatin後,顯著增加β細胞對葡萄糖的敏感性,葡萄糖刺激的胰島素釋放閾值修復至大約為5mM,接近正常生理值。當葡萄糖濃度達到10mM時,3μM GKA Piragliatin能最大程度地刺激葡萄糖代謝及能量產生,且去除高糖刺激後仍是如此。這提示,去除高糖刺激後,第二信使鈣離子及代謝耦聯因子仍然持續維持在升高後的水平。這種持續的激活效果可以解釋β細胞對葡萄糖和胺基酸的刺激所做出的迅速的雙相反應。因此,GKA是通過增強葡萄糖誘導的胰島素釋放的觸發機制以及放大機制來發揮改善胰島β細胞功能的作用[5]。

  | T2DM人群研究——GKA改善β細胞生物能量學指標、鈣離子代謝及胰島素分泌

  為探討GKA治療2型糖尿病的生化藥理作用,Doliba NM等人觀察了GKA Piragliatin對T2DM患者離體胰島葡萄糖刺激的胰島素釋放、呼吸作用及鈣代謝的影響[8]。結果發現,與健康人群相比,T2DM患者的胰島暴露於葡萄糖時,葡萄糖刺激的胰島素釋放減少,葡萄糖誘導的細胞呼吸作用顯著減弱,細胞內鈣離子反應顯著降低(圖1A、B)。GKA Piragliatin可以改善T2DM患者胰島中葡萄糖誘導的胰島素早相分泌,同時提高和改善T2DM患者胰島的耗氧量對葡萄糖濃度變化的敏感性,從而達到修復T2DM患者胰島功能的效果(圖1C、D、E、F),同時GKA不增加健康人群胰島的耗氧量。值得一提的是,GKA Piraglitin幾乎可以使得胰島細胞氧耗率恢復到正常健康者的水平,而這一點即使是極高濃度(25mM)葡萄糖都難以實現的。這些證據充分說明GKA具有修復T2DM患者胰島細胞生物能量代謝缺陷的能力。


  圖1.GKA可改善T2DM患者胰島的生物能量學指標、鈣離子代謝及胰島素分泌

  專家點評:

  GKA臨床應用前景展望


  陳力博士

  華領醫藥首席科學官

  隨著相關研究的不斷發展進步,過去20年間,不斷湧現出越來越多不同種類的GKA。匯總現有文獻可見,最新一代GKA Dorzagliatin具有獨特的作用機制,能夠修復葡萄糖傳感器、改善胰島素早相分泌、重塑血糖穩態,有望成為改良糖尿病疾病進程的新療法。糖尿病大鼠實驗中,Dorzagliatin治療4周顯著降低糖尿病大鼠的空腹和餐後血糖,並明顯提升糖尿病大鼠胰島中胰島素分泌細胞的數量[9]。朱大龍教授等在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中評估第四代GKA Dorzagliatin對胰島β細胞功能影響的臨床研究中[10],用業界廣為接受的穩態模型方法計算胰島β細胞功能指數(HOMA2-β)代表β細胞功能,口服用藥75mg BID組HOMA2 -β增加36.31%,同時用ΔC30/ΔG30代表的早相胰島素/C肽早相分泌指數較基線相比增加167.67%。在另一項劑量探索研究結果中[11],將53例T2DM患者隨機分為Dorzagliatin治療組(n=43,25mg 8例、50mg 10例、100mg 10例、150mg 8例、200mg 7例)和安慰劑組(n=10,每個隊列2例),每日口服兩次,連續服藥7天後,T2DM患者胰島對血糖的敏感性明顯改善,C肽分泌時相前移,胰島素早相分泌得以改善。2018年底發表在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上的2期臨床研究結果[12]顯示,相比安慰劑組,在第12周75mg BID組T2DM患者的HOMA-IR顯著下降,葡萄糖處置指數(DI)顯著升高;此外,結束治療1周之後,無降糖藥史的75mg BID組T2DM患者的HOMA-IR相比安慰劑組仍有顯著改善。近期公布的Dorzagliatin的兩項III期臨床研究結果[13,14]進一步在擴大患者人群中展示了GKA Dorzagliatin修復血糖傳感性後的優異血糖控制結果。聯合二甲雙胍治療的研究(HMM0302)頂線結果顯示Dorzagliatin仍然能夠快速起效,有效且持續降低HbA1c水平,24周時HbA1c較基線降低1.02%,優於安慰劑對照組的0.36%(P<0.0001);且Dorzagliatin治療組的HOMA2-β、HOMA2-IR指標也有顯著改善。

  以上臨床研究證明Dorzagliatin能改善β細胞早相分泌和胰島素抵抗,有望有效且持續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未來,有關Dorzagliatin與其他降糖藥物聯合應用在不同T2DM患者中的研究結果,也將有望拓寬GKA在T2DM治療領域的應用,為更多患者提供個性化的精準治療方案。

  專家簡介

  陳力博士,華領醫藥技術(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執行長、創始人,首席科學官。陳力博士曾任羅氏研發中國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官,擁有20多年新藥研發創新及管理經驗。陳力博士於2011年成立華領醫藥,以「患者為先、創新為本、良藥為民」為宗旨,運用「中西合璧、聯合創新」的新藥研發運營模式和「高標準、高質量、創造高價值」的經營理念,在5年內華領醫藥的糖尿病全球原創新藥HMS5552成功取得中美臨床試驗批件、完成四個臨床I期和臨床II期POC試驗,並在2017年全球率先啟動同類產品III期臨床試驗和藥品上市計劃,實現全球首創、中國首發。在此期間,成功完成2億美元融資和中國新藥創新公司建設。

  陳力博士1992年畢業於愛荷華州立大學,獲博士學位,同年加入羅氏美國研發中心。在羅氏陳博士從一名藥物化學資深研究員成長為高通量技術部主任,2004年回中國建立羅氏中國研發中心,任首席科學官和董事。陳力博士是35件授權專利發明人和17件專利申請發明人,並發表60多篇科學論文。

  參考文獻:

  1.https://ki.se/en/mmk/rolf-luft-award.

  2.中華糖尿病雜誌2019 年10月第11 卷第10期.

  3.Fenner D, et al. J Biol Chem 2011; 286: 39560–39572.

  4.Ohyama S, et al. Eur J Pharmacol 2010; 640: 250–256.

  5.Henquin JC. Diabetes 2000; 49: 1751–1760.

  6.Kyriazis GA,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2; 109: E524–E532.

  7.Kojima I, et al. Diabetes Metab J 2011; 35: 451–457.

  8.Doliba NM, 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 2012; 302: E87–E102.

  9.Wang P,et al. J Diabetes Res 2017:5812607.

  10.Zhu XX,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8,20(9):2113-2120.

  11.DL Zhu,et al. ADA 75th Scientific Session, June 5-9, 2015, Boston.

  12.Zhu D,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8,6(8):627-636.

  13.https://www.huamedicine.com/cn/show_news.asp?s_id=113.

  14.https://www.huamedicine.com/cn/show_news.asp?s_id=114.

  文章來源:《國際糖尿病》編輯部

  文章作者:陳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修復」人體葡萄糖傳感器:播種糖尿病治療的新希望!
    多個器官中的葡萄糖激酶(GK)聯手進行血糖調控:血糖過高時,胰島β細胞中葡萄糖激酶(GK)活性增加,調節胰島素適時適量的分泌;肝細胞中葡萄糖激酶(GK)活性增加,促進肝糖原合成;同時α細胞中葡萄糖激酶(GK)活性增強,抑制胰高糖素釋放;反過來,血糖過低時,α細胞中葡萄糖激酶(GK)活性下降,啟動胰高糖素及時分泌,使血糖上升至生理目標範圍。
  • 【學術前沿】糖尿病治療新途徑:丙酮酸激酶可同時改善胰島素分泌和...
    在糖尿病的動物模型中,作者發現小分子PK激活劑加速了PEP循環,使得胰島功能以及代謝穩態得以改善。如果採用pck2-/-小鼠進行實驗,發現用PK並不能改善胰島素分泌。與其他臨床上促進胰島素分泌的藥物不同,PK活化既增強了胰島素分泌,還誘導長生了更多的胰島素。
  • 全球首創糖尿病新藥獲《藥品生產許可證》
    據華領醫藥官網介紹Dorzagliatin( HMS5552 )(中文通用名:多扎格列艾汀)是我們正在研發的一款糖尿病創新口服藥物 --- 全新作用機制的葡萄糖激酶激活劑(GKA, Glucokinase Activator),旨在通過對 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傳感器葡萄糖激酶(GK)的功能修復,重塑人體血糖穩態,達到治療 2 型糖尿病的目的
  • 維持β細胞身份和功能性成熟:糖尿病幹預新機制
    1型糖尿病主要是免疫介導的β細胞凋亡導致的胰島素絕對缺乏,而2型糖尿病在胰島素抵抗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β細胞功能異常和凋亡。β細胞身份和成熟分化狀態的維持依賴於:(1)β細胞特異性轉錄因子及功能相關基因[胰腺十二指腸同源盒1(Pdx1)、肌腱膜纖維肉瘤癌基因同系物A(MafA)、Nkx6.1、葡萄糖轉運蛋白2(Glut2)、葡萄糖激酶(GK)等]的持續表達;(2)β細胞"不允許基因"(HK1、Dlk1、AldoB等)的表達抑制;(3)基因印記的存在[6]。
  • 新技術或能將幹細胞分化為胰島β細胞 糖尿病細胞替代療法有望開發
    近日,國際雜誌Nature Biotechnology上刊登了一項來自德國環境健康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的研究報告,他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改進型的多能幹細胞分化技術,其能在體外產生具有良好葡萄糖反應和胰島素分泌的胰腺β細胞。
  • 幹細胞治療糖尿病胰島功能衰竭新臨床成果(中科西部細胞研究院)
    幹細胞治療糖尿病胰島功能衰竭新臨床成果(中科西部細胞研究院)近日,中科西部細胞研究院幹細胞移植中心汪成孝教授團隊的一項成果在柳葉刀子刊《EBioMedicine》雜誌上發表。該研究揭示間充質幹細胞能夠逆轉2型糖尿病人胰島的去分化,修復病態胰島。
  • 丙酮酸激酶調控胰島素分泌通路的信號強度
    丙酮酸激酶調控胰島素分泌通路的信號強度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5 13:44:19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Matthew J. Merrins和耶魯大學Richard G.
  • 新的胰島細胞移植方法或改善糖尿病治療
    《自然-代謝》發表的一項研究Islet transplantation in the subcutaneous space achieves long-term euglycaemia in preclinical models of type 1 diabetes發現,一種胰島細胞皮下移植的新方法可以讓
  • 核心臨床數據陸續出爐,華領首創糖尿病新藥重要突破
    7%以下(即美國糖尿病協會指定的治療達標標準),而僅服用二甲雙胍的受試者達標率為10.7%;相比對照組,dorzagliatin治療組的HbA1c應答率、HOMA2-β(β細胞功能指標)和HOMA2-IR(胰島素抵抗指標)、餐後兩小時血糖值和空腹血糖值相比對照組都出現了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改善。
  • 糖尿病患者福音:幹細胞改善糖尿病效果已被證實!
    從根本上講,糖尿病是人體無法調節或適當使用血液中糖(稱為葡萄糖)的疾病。胰腺在控制這些水平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胰腺內有成千上萬個細胞簇,稱為朗格漢斯島,其中包含多種調節血糖的激素產生細胞。
  • 研究發現AMPK小分子激活劑
    體內AMPK活化後在糖代謝、脂代謝中產生的有益效應,使之成為治療II型糖尿病及肥胖症的一個新的靶點。尋找直接激活AMPK的小分子藥物,將是未來治療II型糖尿病的一條最可行的途徑。 利用建立的AMPK激活劑分子水平高通量篩選模型,通過對國家新藥篩選中心化合物庫中的3600個化合物進行隨機篩選,得到了結構新穎的AMPK小分子激活劑PT1。
  • 增加多組織線粒體磷酸烯醇丙酮酸循環可改善全身性代謝健康
    增加多組織線粒體磷酸烯醇丙酮酸循環可改善全身性代謝健康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5 13:53:25 美國耶魯大學Richard G.
  • 清除澱粉樣蛋白低聚物可改善糖尿病
    例如,小鼠模型和人類的胰島結構和功能是不同的。這種差異可能是使用小鼠模型開發的抗糖尿病藥物在人類臨床試驗中失敗的原因。糖尿病小鼠模型和人類糖尿病之間最有趣的差異之一是澱粉樣蛋白在人類糖尿病患者的胰島中沉積,但在小鼠模型中沒有。在90%以上的人類糖尿病患者中觀察到胰島澱粉樣蛋白沉積,但在小鼠糖尿病中卻沒有,這是由於胰島澱粉樣蛋白多肽(IAPP)的胺基酸序列不同造成的。
  • 葡萄糖激酶催化機制研究獲進展
    ),闡述了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 GK)催化過程的分子機理。 葡萄糖激酶是調節人體血液中葡萄糖水平的重要酶,主要作用是監控血中的葡萄糖水平。臨床上,由於葡萄糖激酶過度激活或者失活,導致血液中葡萄糖水平過低或過高,繼而引發2型糖尿病和高血糖症病變。因此,以葡萄糖激酶為靶標的抗糖尿病研發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對於葡萄糖激酶臨床突變研究和以葡萄糖激酶為靶標的藥物開發來說,靶標自身功能機制的闡述是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 分子所陳良怡、劉彥梅課題組揭示活體胰島β細胞功能成熟機制
    Function Reveals Glucose-mediated Heterogeneity of β-cell Functional Development」的研究論文,首次實現活體動物體內胰島β細胞功能的實時成像,揭示胰島通過血管化協調傳遞適宜濃度的葡萄糖至β細胞,進而激活calcineurin/NFAT信號通路,最終介導胰島從外殼到核心依次發生的兩波β細胞的功能獲得過程。
  • 預防和治療糖尿病的一種新方法:維生素D!
    預防和治療糖尿病的一種新方法:維生素D!在合成和分泌胰島素(β細胞)的胰腺細胞中維持維生素D受體(VDR)的水平可有助於預防糖尿病的發展,並抵消疾病進展引起的胰腺細胞損傷。這就是為什麼這項新的研究將重點放在了解VDR在糖尿病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通過分析其在小鼠中的行為。糖尿病患者VDR表達降低研究人員觀察到1型和2型糖尿病小鼠的胰島VDR表達降低。此外,他們還證明了過度的VDR在糖尿病小鼠的β細胞中和疾病,同時證明維持維生素D受體在這些細胞中的水平可以保護其質量和功能,預防糖尿病。
  • 幹細胞治療糖尿病腎病機制新進展
    糖尿病腎病(DN)是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也是許多終末期腎病的重要病因,伴隨嚴重腎損害的同時增加了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據統計,約有25%-40%的糖尿病患者最終會發展成DN。
  • 營養所研究人員發現胰島β細胞中調控內質網應激信號通路的新機制
    內質網是細胞內蛋白質合成摺疊、修飾加工與質量監控的重要場所,其穩態平衡對於維持正常的細胞功能至關重要。當細胞的內質網難以承擔錯誤摺疊蛋白的負荷時則引發內質網應激,激活未摺疊蛋白響應(UPR,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信號通路,以此增強內質網的蛋白加工處理能力。
  • Nat Biotechnol:新技術或能將幹細胞成功分化為胰腺β細胞 從而有...
    2020年7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自身免疫性損傷所誘發的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的缺失會導致1型糖尿病發生,臨床上胰島細胞的移植或能潛在治療糖尿病,但供體的胰腺卻非常稀少;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國環境健康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改進型的多能幹細胞分化技術
  • 糖尿病研究新進展2018年3月1號
    Cell Rep:糖尿病新療法來啦!特殊的胰腺幹細胞有望再生胰腺β細胞對葡萄糖產生反應!近日,一項發表在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邁阿密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刺激人類胰腺中的祖細胞或能產生對葡萄糖響應的β細胞,相關研究有望幫助研究人員開發針對1型糖尿病的再生細胞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