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持β細胞身份和功能性成熟:糖尿病幹預新機制

2020-11-22 騰訊網

  文章來源:中華內分泌代謝雜誌, 2018,34(1) : 11-15

  作者:汪啟迪

  摘要

  糖尿病發病機制中的關鍵原因是功能性胰島β細胞量(functional β cell mass)的丟失,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以保持機體的血糖穩態。1型糖尿病主要是免疫介導的β細胞凋亡導致的胰島素絕對缺乏,而2型糖尿病在胰島素抵抗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β細胞功能異常和凋亡。一系列最新研究提示,2型糖尿病的β細胞功能受損與其無法維持正常的成熟功能狀態有關,主要可以歸結為:(1)β細胞身份的丟失(loss of cell identity),特別是那些成熟β細胞特異性轉錄因子及與功能密切相關蛋白的表達異常;(2)去分化(de-differentiation),定義為成熟β細胞退化到祖細胞或類幹細胞狀態。β細胞功能性成熟的維持還與一群β細胞"不允許基因"(disallowed gene)的選擇性低表達密切相關。本文將介紹胰島β細胞成熟分化調控的最新進展,並融入本研究團隊在此領域的研究成果,旨在為探索糖尿病臨床幹預提供一些啟示。

  一、2型糖尿病和β細胞的功能性成熟分化

  近年來,糖尿病在世界範圍內呈流行趨勢。國際糖尿病聯盟(IDF)最新統計資料表明,2015年全球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為8.8%[1]。來自中國人群的大型研究顯示,中國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在2010年和2013年為11.6%[2]和10.9%[3],已成為全球範圍糖尿病增長最快的地區。糖尿病發病機制中的核心關鍵是功能性胰島β細胞量(functional β cell mass)的下調,後者不僅取決於胰島β細胞絕對數目的變化(由β細胞分裂、再生和凋亡共同調節),還受到β細胞身份(beta cell identity)和功能性成熟(functional maturation,即糖刺激胰島素分泌的能力)維持的影響[4,5,6]。β細胞身份和成熟分化狀態的維持依賴於:(1)β細胞特異性轉錄因子及功能相關基因[胰腺十二指腸同源盒1(Pdx1)、肌腱膜纖維肉瘤癌基因同系物A(MafA)、Nkx6.1、葡萄糖轉運蛋白2(Glut2)、葡萄糖激酶(GK)等]的持續表達;(2)β細胞"不允許基因"(HK1、Dlk1、AldoB等)的表達抑制;(3)基因印記的存在[6]。近期的一系列研究開拓了我們對維持β細胞成熟分化狀態重要性的認識,而成熟分化調控也成為胰島β細胞研究領域的新熱點。2012年Accili團隊首次提出了β細胞去分化是糖尿病發病機制中的關鍵因素:研究團隊在長期代謝壓力的Foxo1敲除小鼠上觀察到,β細胞特異性轉錄因子Pdx1、MafA、Nkx6.1及Glut2表達下降,β細胞回到了幼稚不成熟的細胞狀態(表達胚胎期的轉錄因子Ngn3、Oct4等),並可向其他內分泌細胞類型如α細胞轉化[7]。相似的去分化β細胞同樣出現在2型糖尿病模型db/db和GIRKO(Glut4-CRE介導的INS受體敲除小鼠)上[8]。2016年Cinti等[9]在糖尿病患者的胰腺組織上也觀察到了胰島β細胞的去分化,並有向α和δ細胞轉分化的潛能,提示β細胞的成熟度和分化狀態丟失在2型糖尿病的病理髮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令人振奮的是,β細胞去分化過程是可逆的:胰島素治療在降低KATP通道異常的糖尿病小鼠的高血糖同時,使去分化的β細胞重新分化成熟,從而糾正胰島素含量的異常[10],也為臨床治療糖尿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維持β細胞功能性成熟的轉錄因子和標誌物

  胚胎期β細胞對糖的反應性差,在出生後2周內才完成重要的功能性成熟過程[11,12]。β細胞功能性成熟的獲得,關鍵在於形成β細胞完備的糖刺激胰島素分泌(GSIS)的調控體系:即基礎血糖下胰島素分泌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而在糖刺激下胰島素可以迅速合成和分泌[13]。β細胞成熟的調控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基因調控過程,其成熟和身份的維持需要一系列β細胞特異性轉錄因子(Pdx1、Nkx6.1、NeuroD1、MafA、Islet-1)[14,15,16,17,18]、細胞信號通路(甲狀腺激素、CTGF)[19,20]和核受體ERRg[21]的參與。β細胞出生後的成熟伴隨著轉錄因子MafA表達的逐漸增加和MafB表達的逐漸下降:在初生小鼠的胰島中,增強MafA的表達能夠使β細胞迅速獲得GSIS的能力[22];相反,MafB僅表達於胚胎和新生的α和β細胞中,在成熟β細胞中表達抑制,被認為是胚胎期β細胞成熟發育的重要調節因素[23]。Melton實驗室通過對於不同成熟時期的β細胞基因表達譜的篩選,將β細胞成熟的標誌物Ucn3的表達和糖閾值的增加作為β細胞功能性成熟的標誌[12]。Van der Meulen等[24]觀察到在正常成年小鼠胰島的外周也存在極少量Ucn3陰性的幼稚β細胞,這些Ucn3陰性的β細胞在轉錄水平和功能上均不成熟。同時,Accili團隊也篩選出了前體β細胞標誌物ALDH1A3:在去分化的胰島β細胞中ALDH1A3表達水平顯著上調。進一步分選出的ALDH1A3陽性細胞,其線粒體功能存在障礙,對葡萄糖的反應更差,並伴有成熟β細胞標誌物的減少和祖細胞標誌物的增加[25]。在各種幹預中,僅限制飲食(而非胰島素、SGLT抑制劑、羅格列酮治療)可逆轉去分化標誌物ALDH1A3在糖尿病小鼠db/db中的異常高表達[26]。

  三、mTORC1信號通路調控β細胞功能性成熟

  究竟是何種特定信號通路參與了出生後β細胞功能性成熟這一重要生理過程,尚無深入的研究。mTORC1為體內進化高度保守的絲蘇氨酸激酶信號通路,由mTOR調節相關蛋白(RAPTOR)、mLST8、PRAS40、DEPTOR和mTOR組成,通過感受上遊營養物質及生長因子等的信號,調控下遊真核翻譯起始因子4E結合蛋白1(4E-BP1)和核糖體蛋白S6激酶1(S6K1)[27],對細胞的生長、增殖、代謝等具有重要調節作用[28,29]。本課題組和其他研究團隊都證實mTORC1信號通路在胰島β細胞量和功能的維持中起重要作用[30,31,32,33,34,35,36,37,38],但其是否也參與了β細胞功能性成熟的過程尚不明確,為回答這個問題,本課題組在小鼠出生後1、4、8、11 d β細胞功能成熟關鍵時間點的胰腺組化切片上,觀察到mTORC1蛋白在β細胞成熟過程中出現表達的高峰。在出生後1 d的胰腺中僅看到極少量胰島素陽性細胞表達了mTORC1下遊PS6蛋白,PS6和胰島素共染在出生後4~8 d達到了高峰,之後在出生後11 d"成熟窗口期"結尾時PS6表達又明顯下降了[39]。因此,PS6的表達高峰正好與β細胞在出生後4~8 d從不成熟向成熟GSIS過渡相吻合,從而提示mTORC1活性很有可能參與β細胞的成熟分化。為了證實這個假設,我們進一步使用Cre-loxP系統構建了胰島β細胞特異性敲除mTORC1關鍵組成蛋白Raptor的小鼠βRapKO,這也是首次在β細胞水平敲除mTORC1這個重要的分子信號通路。這些轉基因小鼠在出生後4周即出現了顯性糖尿病,並存在嚴重的胰島素分泌缺陷,在14~36周由於嚴重高血糖而死亡[39]。缺失mTORC1信號,這些敲除小鼠出生後β細胞量的擴增出現明顯異常:β細胞量和胰島素含量的減少均超過50%,這主要由於β細胞大小下降、凋亡增多和胰島素合成異常直接導致的[39]。之後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另一項研究證實,mTORC1/S6K通路在mTORC1調節β細胞大小、細胞凋亡和自噬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而mTORC1/4E-BP2-eIF4E通路則參與β細胞的增殖,兩者共同參與了對β細胞量和糖穩態的維持[40]。有意思的是,我們通過對正常和βRapKO小鼠的胰島晶片分析和功能實驗,在8周敲除小鼠的β細胞中觀察到了明確的不成熟狀態[39]:(1)維持成熟β細胞的重要轉錄因子Pdx1、Nkx6.1、NeuroD1表達的下調;(2)出現類似胚胎β細胞的代謝表型,即成熟β細胞關鍵代謝因子Glut2和Pcx的下調,糖酵解通路酶Ldha、AldoB和Hk1的異常上調,ATP合成能力下降,以及糖刺激胰島素分泌的缺陷;(3)出生後與成熟密切相關的轉錄因子MafA和MafB的動態變化被打破:出現了MafA的表達下降和MafB的表達異常升高;(4)β細胞的成熟標誌物UCN3表達水平下降,而前體β細胞標誌物ALDH1A3表達的異常增高。這些不成熟表型在2周齡正常血糖的βRapKO小鼠[39]和使用胰島素泵維持出生後血糖正常的8周齡βRapKO小鼠(未發表數據)的β細胞中仍然存在,提示β細胞功能性成熟缺失是由於mTORC1信號通路下調所導致,而非繼發於敲除小鼠體內伴隨的高血糖。

  四、β細胞功能性成熟、"不允許基因"和表觀遺傳學調控

  β細胞功能性成熟的維持還與一群β細胞"不允許基因"(disallowed gene,相較於其他組織)的選擇性低表達密切相關[41,42]。部分"不允許基因"的再激活可見於2型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動物模型的胰島中,與β細胞糖刺激胰島素分泌缺陷相關[43,44,45]。近年來,表觀遺傳調控,包括DNA甲基化[46]、組蛋白甲基化和非編碼RNA[47,48,49],被認為參與了β細胞成熟後"不允許基因"的持續抑制表達。我們在βRapKO小鼠胰島和使用mTORC1特異性抑制劑rapamycin的正常胰島和β細胞株的體外實驗證實,mTORC1信號通路下調可以降低甲基化轉移酶DNMT3a的蛋白翻譯水平,而後者可能通過甲基化調控影響β細胞的功能性成熟[39]。我們進一步使用甲基化DNA免疫共沉澱測序發現,不成熟的βRapKO小鼠胰島中有50%以上的β細胞"不允許基因"出現了明顯上調,且與成熟密切相關的"不允許基因",例如HK1、Dlk1、Pdgfra、Oat、Mylk等都出現了DNA甲基化的調控[39]。在胰島β細胞成熟過程中Pdgfra的表達逐漸減弱,參與了年齡相關的β細胞增殖能力下調[50],且Pdgfra表達的異常上調可見於2型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大鼠的胰島中[44,45]。另一個例子,HK1在β細胞和肝臟組織中特異性不表達[41],其低表達使得β細胞能更好地感受生理水平的糖濃度(>4 mmol/L),在MIN6細胞[51]和胰島β細胞[52]中短暫過表達HK1會使β細胞呈現糖閾值增高的不成熟表型。而Oat[53]和Mylk[54]也被證實與糖代謝和胰島素分泌有著密切關聯。雖然目前我們對很多β細胞"不允許基因"的功能和重要性仍知之甚少,但其與β細胞功能性成熟的相關性也使之開始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五、結語和展望

  糖尿病小鼠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β細胞中出現了β細胞身份丟失、不成熟和去分化轉分化,使得探究維持β細胞的分化成熟狀態的分子機制顯得格外重要。了解哪些信號通路或藥物及小分子化合物能夠減緩或逆轉去分化途徑或特異有效地促進功能性β細胞的成熟再生,將為糖尿病的治療提供新的策略。我們的研究證實,Raptor/mTORC1信號通路下調同時從線粒體代謝、蛋白翻譯核糖體生物合成和DNA甲基化調控三個方面影響了β細胞功能性成熟(圖1)。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有更多的促進β細胞成熟分化的信號通路被解析,通過體外誘導ES細胞或iPS細胞成熟分化成為有GSIS功能的β細胞,或促進胰島中其他內分泌細胞向成熟的β細胞轉分化,找到治療糖尿病的藥物新靶點。

  註:Raptor/mTORC1直接調節胰島β細胞的大小和活性,從而控制β細胞量。Raptor下調從以下三個方面影響了β細胞功能性成熟。首先,降低葡萄糖的攝取和代謝(Glut2和Pcx),減少ATP合成,通過刺激-分泌耦聯途徑影響胰島素分泌。其次,抑制β細胞蛋白翻譯起始和核糖體生物合成,影響成熟胰島素的合成和分泌囊泡的成熟。最後,通過下調DNA甲基化,異常上調成熟β細胞特異性"不允許基因"的表達(如Hk1、Dlk1、Pdgfra、Oat、Mylk等),從而參與調控β細胞的功能性成熟(原圖出自本文作者Nat Commun,2017,8:15755的文章)

  圖1Raptor/mTORC1在β細胞功能性成熟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略)

  掃碼下載雜誌官方App

相關焦點

  • 新技術或能將幹細胞分化為胰島β細胞 糖尿病細胞替代療法有望開發
    眾所周知,Ⅰ型糖尿病發生的發生,主要是由於自身免疫性損傷所誘發的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的缺失會導致。臨床上胰島細胞移植或能潛在治療Ⅰ型糖尿病,但供體的胰腺卻非常稀少;因此,德國環境健康研究中心等機構科學家們的這一發現,是糖尿病邁向細胞替代治療的重要一步。
  • 瑞金新知速遞 第166期|寧光院士團隊發表RNA甲基化調控新生胰島β細胞分化成熟的最新研究成果
    and failure to maintain this modification impacted the ability to fulfill β cell functional maturity.
  • 營養所研究人員發現胰島β細胞中調控內質網應激信號通路的新機制
    IRE1α集蛋白激酶與核糖核酸內切酶功能於一體,可以通過自身磷酸化被激活,在內質網應激狀況下參與細胞生死命運的決定,所以對細胞功能的維持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此外,內質網應激也是關聯肥胖、胰島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重要病理機制之一;而在專職分泌的胰島β細胞中,IRE1α信號通路參與調控胰島素生物合成的過程。
  • Nature:治療糖尿病新希望!首次讓人胰腺中的α細胞和γ細胞產生和...
    人類胰腺含有幾種類型的內分泌細胞(α、β、δ、ε和Υ),它們產生不同的激素來調節血糖水平。這些細胞聚集在一起,形成較小的稱為胰島的細胞簇。當在沒有功能性β細胞的情況下,血糖水平不再得到控制時,糖尿病就產生了。日內瓦大學醫學院的Pedro Herrera教授及其團隊已在小鼠身上證實了胰腺能夠通過一種自發性改變其他胰腺細胞的身份的機制來再生新的產生胰島素的細胞。
  • 葡萄糖激酶激活劑(GKA)——改善糖尿病β細胞功能的新策略
    GKA)Piragliatin改善β細胞功能障礙的相關數據,為我們正確認識和展望GKA在2型糖尿病(T2DM)治療中的應用地位及前景提供了新的思路。而GKA Piragliatin治療可降低P417R突變糖尿病小鼠的血糖。進一步對P417R突變小鼠的胰島進行離體培養,發現其表現為葡萄糖刺激的胰島素分泌缺乏;而在經過高糖及GKA持續培養後可修復這種β細胞功能損傷。分析發現,GKA Piragliatin幹預增加突變GK蛋白的穩定性,提高GK的催化活性,改善葡萄糖代謝,修復β細胞分泌缺陷。
  • Nature:神經元如何維持它們的細胞身份?答案在Myt1l蛋白
    2017年4月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神經元極力地抑制與非神經元細胞(皮膚細胞、心臟細胞、肺細胞、軟骨細胞和肝細胞)類型相關的基因表達來維持它們的細胞身份。
  • 分子所陳良怡、劉彥梅課題組揭示活體胰島β細胞功能成熟機制
    由於這項工作在相關領域內的獨創性和重要性,內分泌學科頂級雜誌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對其進行了亮點介紹,認為該工作是技術進步推動科學重要發現的典型例證。胰島β細胞在血糖調控與糖尿病的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其數量和功能直接和血糖紊亂程度密切相關。近年來,基於幹細胞的胰島β細胞再生治療糖尿病是領域內重要研究方向。
  • 糖尿病又上熱搜!攻克糖尿病急需幹細胞來突破
    ,其特徵是胰島β細胞數量減少和葡萄糖穩態不穩定。常見的糖尿病類型有1型糖尿病和II型糖尿病,而1型糖尿病和II型糖尿病的特徵分別是產生胰島素的細胞絕對缺乏和相對缺乏,都需要應用外源性胰島素注射來控制血糖。雖胰島素能控制病情進展,無明顯毒性作用,但無法完全控制血糖穩定和副反應的發生[3]。胰島移植結合使用非糖皮質激素治療糖尿病雖然備受關注,但因胰腺供體匱乏而無法滿足所有糖尿病患者的需要。
  • 首次鑑定出小鼠胰島成體幹細胞,治癒1型糖尿病值得期待
    胰島中的細胞主要由α細胞,β細胞,δ細胞和pp細胞組成。其中 α細胞佔20%,分泌胰高血糖素,負責血糖的升高;β細胞佔高達70%,分泌胰島素,負責血糖的降低;δ細胞佔10%,分泌生長抑素;pp細胞數量很少,分泌胰多肽。針對糖尿病,我們的目標是拯救胰島素,所以我們的目光牢牢盯住了這個可分泌胰島素的胰島 β細胞!沒錯,就是你!
  • 糖尿病突破:用青蒿素製造產胰島素細胞
    奧地利科學院CeMM分子醫學研究中心的Stefan Kubicek等人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文章稱,抗瘧疾藥物青蒿素可使胰島α細胞轉化為功能性的β樣細胞,可能是一種治療糖尿病的新方法。胰島β細胞的破壞是1型糖尿病的特徵。
  • BMJ子刊:糞菌移植竟能保護β細胞
    他們通過鼻飼的方式,給20名確診1型糖尿病時間不超過6周的患者移植了糞菌,12個月的隨訪結果顯示,糞菌移植可以保護殘餘β細胞,避免其功能進一步受損。此外,Nieuwdorp還揭示了背後的可能機制:糞菌中的Desulfovibrio piger會通過代謝產物降低促進1型糖尿病發生的T細胞的水平,進而實現保護殘餘β細胞的作用。
  • 快訊:幹細胞移植治療2型糖尿病最新研究進展
    由於幹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複製能力的多能幹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可分化成多種細胞類型,在體內發揮重要的組織修復與再生作用,且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和旁分泌特性,近年來研究證明,幹細胞移植技術在2型糖尿病幹預方面有著積極的效果,為有效幹預2型糖尿病提供了新思路。傳統方法幹預2型糖尿病效果不理想目前全球約有4.51億糖尿病患者,預計到2045年這一數字將達到6.93億。
  • BMJ子刊:糞菌移植竟能保護β細胞!
    他們通過鼻飼的方式,給20名確診1型糖尿病時間不超過6周的患者移植了糞菌,12個月的隨訪結果顯示,糞菌移植可以保護殘餘β細胞,避免其功能進一步受損。此外,Nieuwdorp還揭示了背後的可能機制:糞菌中的Desulfovibrio piger會通過代謝產物降低促進1型糖尿病發生的T細胞的水平,進而實現保護殘餘β細胞的作用。
  • 聯合國糖尿病日|糖尿病併發症有哪些?講講糖尿病幹預管理
    如果糖不能進入細胞作為能量消耗掉,就會大量蓄積在血液中造成危害。 糖尿病有兩種主要形式。一型糖尿病患者通常不能自己分泌胰島素,因此需要注射胰島素來維持生命。二型糖尿病佔糖尿病病例總數的90%左右,患者通常自己能夠產生胰島素,但不能產生足夠的胰島素或無法妥善利用。二型糖尿病患者通常超重和久坐不動,這兩種狀況加劇了患者對胰島素的需求。
  • Nat Biotechnol:新技術或能將幹細胞成功分化為胰腺β細胞 從而有...
    2020年7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自身免疫性損傷所誘發的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的缺失會導致1型糖尿病發生,臨床上胰島細胞的移植或能潛在治療糖尿病,但供體的胰腺卻非常稀少;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國環境健康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改進型的多能幹細胞分化技術
  • 預防和治療糖尿病的一種新方法:維生素D!
    在合成和分泌胰島素(β細胞)的胰腺細胞中維持維生素D受體(VDR)的水平可有助於預防糖尿病的發展,並抵消疾病進展引起的胰腺細胞損傷。這是由巴塞隆納自治大學(UAB)的CIBER糖尿病和相關代謝性疾病(CIBERDEM)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研究提出的,該研究指出維生素D受體是預防和治療該疾病的潛在治療靶標 。維生素D缺乏症與1型(T1D)和2型(T2D)糖尿病的高發有關,這種疾病與維生素D受體基因變異的關係也被描述過。然而,這種維生素的具體參與受體在疾病的發展,特別是在β細胞,仍然是未知的。
  • 小細胞外囊泡介導功能障礙的脂肪細胞和心肌細胞之間的病理通訊,作為加重糖尿病小鼠缺血/再灌注損傷的新機制
    機理研究發現,miR-130b-3p是糖尿病血清sEV,糖尿病脂肪細胞sEV和HG/HL挑戰的非糖尿病脂肪細胞sEV中顯著增加的常見分子。在接受糖尿病sEV注射治療的糖尿病和非糖尿病心臟中,成熟(而非原發性)miR-130b-3p顯著增加。
  • 功能性農業產品——β-葡聚糖究竟有多牛!
    有效改善末梢組織對胰島素的感受,降低對胰島素的要求,促進葡萄糖恢復正常,對糖尿病有明顯的抑制和預防作用、刺激皮膚細胞活性,增強皮膚自身的免疫保護功能,高效修護皮膚,減少皮膚皺紋產生,延緩皮膚衰老。1.β-葡聚糖的功能之一,便是可以增強巨噬細胞的能力。β-葡聚糖能提高巨噬細胞吞噬能力達數倍以上,通常具有很強的對變異細胞的抑制率,它在保護和增強免疫細胞作戰能力的同時,能夠進一步鎖定休眠期、耐藥性及亞臨床病 灶的「殘存腫瘤細胞」,進行靶向殺毒。2 .
  • 水生所揭示Nanog控制母源β-catenin活性和保護胚胎發育的新機制
    activity by interfering with TCF factors的研究論文,研究母源表達的全能性相關因子Nanog抑制母源β-catenin的全局性激活,確保早期胚胎背腹軸的正確形成和胚胎正常發育的新機制。
  • 幹細胞治療糖尿病胰島功能衰竭新臨床成果(中科西部細胞研究院)
    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等疾病的危險性增高顯著增加,目前糖尿病及其併發症已經對我國的人民身體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日益嚴重的影響。胰島功能受損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病理特徵之一,但目前還極度缺乏有效治療2型糖尿病胰島受損的藥物。研究表明,胰島β細胞去分化是胰島功能受損的重要機制,也可能是β細胞在糖尿病狀態下的一種適應性表現。